河東形勝之地,鄭守義當年其實也幻想過。
可惜,也許是命運注定,他於晉陽總是匆匆過客。
大李子在世的時候是自己把在手裏,後來也沒便宜了他鄭某人。
如今,河南局勢不明,身為樞密副使,大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公爺,鄭守義更不可能躲在晉陽袖手旁觀嘍。
什麽?參加秦光弼的隊伍,走西路打洛陽?
嗬嗬,老秦苦熬了多少年,總算撈著一次機會表演,鄭守義可沒臉在這裏礙眼。看看跟在身邊的媯州高家兩兄弟,嘿,到河南,正好讓他兩個上去奮鬥。
……
七月十五日。
經過數月跋涉,鄭守義終於抵達南麵行營。
從甘州出發還是冰天雪地,到河南已是酷暑難挨。
河南的盛夏,可比河北酷烈許多。
別說穿甲,就坐在馬上頂著日頭走片刻,都夠受的。
頭巾早已濕透,豆大的汗珠瀑布般從臉頰滑落。
一件麻衣敞胸露懷,雪白的護心毛油光水滑的,鄭守義跟條老狗般粗氣胡喘,真是難挨,很後悔為什麽要走這麽快,慢走倆個月多好。
衝動了。
唐王提前知道鄭守義東來,親自率隊來迎。
見到這個老夥計,李老三蹙眉苦笑。
人鄭老二在河西順風順水,一氣打出去上千裏,他李三郎在河南愣是砸不開局麵,數年下來,幾乎是原地打轉。
慚愧。
慚愧啊。
“來來來,大兄總說你是福將,來得正好。”下了馬,都不讓休息,就將鄭守義拉到沙盤麵前,唐王抓緊給他講解局麵。
軍中宿將是有,怎奈何張德比較保守,元行欽不願多說,秦光弼在晉陽,也就這個老黑比較靠譜了。
如今的基本局麵,是梁軍六萬大軍死死地堵在唐軍西進的門檻上。
……敵將有王彥章,有劉鄩。
這都是老朋友了。
哦,新來個叫做段凝。之前沒交過手,其妹曾是朱溫寵妃,這廝一直在朱梁禁軍為將,最近來這邊給王彥章做副手。”
麵對梁軍的烏龜殼,李老三很有點一籌莫展的感覺。要說他還有什麽工作成果,那就是對梁軍梁將的底子算是比較清楚。
可是,在六萬大軍麵前,好像用處也很有限。
隨著張存敬、李思安、楊師厚等相繼凋零,王彥章,這已是梁軍碩果僅存的元從老將了。很早就交過手,前麵在柏鄉、在魏博,都有這老小子的身影。尤其這廝曾幾次攆著鄭某人滿山跑,那這個印象是非常深刻。
劉鄩麽,說實話也有點小聰明,能耐也有一點。
至少前麵在河北還是很有定力,在莘縣一度拖得李老三也是沒脾氣。若非被豬隊友坑一把,那仗的勝負都很難說。
段凝呢,鄭守義對這廝就完全沒有概念。
不過麽,稍稍思索一下,鄭守義就沒把這個段凝當盤菜。
一個靠妹妹褲腰帶發家的玩意,常年躲在後頭,突然就被派到前麵……
這不就是楊延直第二麽?
鄭守義敏銳地感覺,擊破梁軍,說不得還要著落在這廝身上。
不過呢,鄭某人剛剛迴來,情況還不大了解,這些計較就不要亂說。
李老三可不是個善茬子,他鄭某人想得到,這老小子肯定都想得到。
一招手,高行珪,高行周哥倆閃身出來。
鄭守義樂嗬嗬道:“三郎,河西兵力不足,實在沒法調太多兵來。再說數千裏奔波,迴來也是疲兵,無法使用。
大軍我留下了沒帶,但是迴鶻崽子我也不能都留那邊,便揀選了一千驍勇之輩,都讓他兩個管著,這便交給你啦。”
要論起來,唐人著裝好花,衣飾主打一個絢麗多姿。
比如咱鄭某人,那就總要黑的、紅的、藍的、紫的、金的甚至是綠的都往身上掛。有時候,他恨不得穿成一條彩虹才出門。
例如此時,鄭守義就是紅頭巾、花褲子,圓領暗花紫袍配著烏皮靴,袖口掛了紅皮雲邊銀護臂,就很鮮豔,就很醒目。
但是高家兄弟卻繼承了父輩的審美,一向喜歡銀盔甲。
當然,平常沒事兒肯定不能掛著幾十斤鐵四處晃,這不是有絹帛甲麽。
嘿嘿,也是銀色做底,飾以暗紋雕花,配上哥倆雄壯的體魄,論造型那還是很拉風。就這麽一身白,比鄭守義還醒目。
不過麽,要論人生,至少到現在為止,講實話哥倆是挺悲催。
作為世代傳承的武夫,熬到上一輩,媯州高家算是等到了好時候。李匡籌壞事,劉仁恭領著獨眼龍進幽州那迴跟對了人,高思繼傍上大粗腿,甚至有機會擠了劉窟頭做盧龍大帥。
可惜,老天爺與高家開了個大玩笑。
高思繼犯忌被殺,高家瞬間從雲端摔進了穀底。
好在劉仁恭不算太黑,仍用高家管媯州,算是留下了一團火種。
奈何媯州窮啊。
劉窟頭是繼續讓高家在媯州不假,可這廝給媯州的錢糧非常有限。後來李大郎上台,繼續嚴防死守,弄得高家多少年停滯不前。
然後就是那年被李大郎拿下。
倏忽又是多少年過去,小哥倆如今也是老哥倆了,如假包換的難兄難弟。
在大李子手下,兄弟倆輾轉各處,熬到最近才見點希望。
道理很簡單。
首先,高家在媯州的那點積累早被李家兄弟拔個幹淨,隊伍也散了七零八落,這就沒了威脅。再加上多年來高家兄弟辦事也算認真,族中子弟支持李老三的工作都很積極,又從不搞事,這就漸漸獲得了認可。
畢竟,他兄弟也沒幹過啥大事。
這次被點將去河西,高家兄弟還以為鄭守義怎麽慧眼識英才了?
結果去了就很迷茫。
到地就坐冷板凳,搞得哥倆百思不得其解。
嘿嘿,他們哪知道這是受了晚輩牽連。
西征大軍凱歌高奏,高家哥倆瞎轉悠一圈,不是在後麵看輜重,就是跟著鄭守義身邊站門崗,屁個功勳也沒混上。
又不用我,你把咱弄來幹嘛呢?
也不敢問呐。
老哥倆感覺生活都沒希望了吧,唉?突然把一千迴鶻兵交過來讓整頓。
這什麽操作?
你說是要重視要啟用吧?嗯,他高家軍早被拆得無影蹤,他們哥倆最後隻剩下隨身的五十騎,還是加上他哥倆才五十騎!
從這個角度看,給他們整頓一千胡兵確實是個機會。
可是,凡事就怕說可是。
鄭守義隻把他哥倆孤零零丟過去,一個人手都沒給,這屬實又很坑人。
再怎麽著,給個百八十人也行啊。
至不濟,你把咱帶過來的四十八騎給咱也行吧。
一千胡兵換走他哥倆四十八騎?
這什麽意思?
不過呢,畢竟高家兄弟不是怨天尤人的主,也是真有本事。
甭管那多,老哥倆一合計,聯袂進了軍營,也不怕這幫混蛋造反,觀察幾天,先挑出幾個刺頭果斷砍下腦袋,以大木杆子挑起。
然後大搞軍中比武,兄弟倆輪番上陣,打遍軍中無敵手。
順便選出武勇順服的做各級頭領,老哥倆硬著頭皮找到老馬匪,要來酒肉,與胡兒們吃喝拉感情。
如此拉一幫打一幫,冬天過完,高家兄弟就把這一千騎整治得服服帖帖。
不過呢,鄭守義與他二人一直說話不多,也不見親近。
總之是搞得高家兄弟倆暈頭轉向不摸底。
他們哪裏曉得如今咱鄭守義格局徹底打開,早已放下了舊事,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一片公心呢。
但見鄭守義笑眯眯地向唐王介紹:“此二人有些勇力,也有手段。匹馬單槍接掌一千迴鶻兵,不但沒出亂子,還治得那幫狗崽子服帖。
嗯,人這便交給你嘍。”
高家兄弟聞言繼續迷茫,但是得了鄭守義誇獎,老哥倆也都懂事,叉手行禮感謝鄭大總管的恩情。
俯瞰高家哥倆,一種高高在上俯瞰芸芸眾生之感在鄭守義心間油然而生。
剛有些得意,鄭守義就自警醒,暗忖很不應該如此低級趣味。
孟子說,君不正臣附敵國,父不慈子去他鄉。
咱眼看是做宰相的人了,這是要為大唐振興發光發熱的,豈能如此沒品。
李老三的目光落在兩位高家兄弟臉上,有個半晌才微笑說:“好,好,好。高家將。”沒頭沒尾說了這麽一句,就讓韓夢殷領了高家兄弟倆往別處安頓,隻留下鄭守義說話。
將鄭守義看了又看,主要是這一頭華發刺眼。
本來還想說點什麽,就又覺著說什麽都不好開口,末了,唐王夠著腳在這黑廝肩頭拍了兩下道:“二郎一路勞苦,且休歇兩日。”
……
唐軍大營,向西臨著巨野澤有二十餘裏遠。
朱梁喪心病狂,今年又扒了一迴河堤,搞得這片大沼澤是更加泛濫。
你看著水麵還遠,可是附近的土地都泡朽了,太陽一曬,上麵幹了,底下全是陷阱。稍不留神,人馬就能埋進去。
就因為這片大沼澤和兗州城死死頂著,再加上梁軍拚命抵抗,愣是將唐軍數萬大軍整得沒脾氣。
李老三說話從來算數,說讓鄭老二歇兩天就是歇兩天,到點就來找他問計。
那鄭守義才迴來,兩眼一抹黑,能有什麽妙策?
隻好親自出營,帶隊四處遊走,觀察敵情。
但見梁軍分做兩部。
一部劉鄩據說有二萬人,駐在兗州的州治瑕丘,居於東。
王彥章主力似有四萬,駐紮在瑕丘西南的任城,居於西。
劉鄩與王彥章部相互唿應,任城以西有桓水自南向北隔在通往汴梁的路上,桓水再向西,則是巨野澤的邊緣與大片泥濘沼澤。
梁軍從後方可以通過水路補給糧械,十分便宜。
兵法說,上兵伐謀。
鄭守義圍著附近轉了兩大圈,自忖沒有妙計可言。
伐謀看是沒啥可伐的,若欲速勝,唯有血拚一途。
七月底,經過反複權衡,唐王丟掉幻想,決定再次尋求與梁軍決戰。
李老三也是四十八九歲的人啦,時不我待啊。
叵耐王彥章與劉鄩這次都做了縮頭烏龜,一在任城,一在瑕丘。
這裏地處河南,梁軍補給充分,任你唐軍怎樣挑釁,就是固守不出。
呦嗬,這是要抄司馬狼顧對付諸葛丞相的作業?
可惜,朱梁不是曹魏,李老三也不是諸葛丞相。
才跟這夥子梁軍拚過一場,唐王知道這股梁軍都不白給,哪敢繞城而過,遂與鄭守義商議,試探著圍攻瑕丘看看反應。
八月初一。
時隔數月,唐軍再次陳兵瑕丘城下。
遠看城頭的劉字大旗,李老三不禁有點麵皮發燙。
上次來,他還想著與張萬進裏應外合做了劉鄩,結果張萬進這蠢貨壞事,搞得他李老三自己都差點被劉鄩、王彥章聯手做了。
為此次攻城,李老三就多備了許多石炮。
得益於河南水網縱橫,方便梁軍轉輸,李老三也得了不少便宜。一台台石炮就在城下擺起,一根根拋竿高聳入雲。下麵是整齊碼放的壇壇罐罐,前後左右都有軍士忙碌。
鄭守義老老實實跟著李老三,在有些距離的將台上坐了。
這將台離地好有兩丈高,看看與城牆著實不近。
對麵梁軍也有很多石炮,隔著城牆都能看到那高高聳起的拋竿。
城下忙忙碌碌,城頭慌慌張張。
鄭守義手搭涼棚,就看城頭各色人等來迴穿梭,有著甲的左右挪移,也有打小旗的爬高上低。
城下的陣容與往常也很不同。
抓抓頭皮,鄭守義突然還是有點心慌。
在秦光弼那裏就聽說梁賊的震天雷不差,到河南前線一打聽,確實不虛。
就今天這個陣仗,幾排石炮擺在最前,除了幾支騎隊距離稍近,唐軍各大部隊都遠遠躲在石炮陣地的後頭,很明顯是怕被炸啊。
就是那靠近些的騎隊,也都是站得稀稀拉拉,人與人之間是絕不肯太近。
鄭守義心中疑惑,這將台穩不穩呐?
鄭某人千山萬水跑迴來,若在此立地成佛那可真是……
若非看看李老三也在這裏,鄭守義很想再躲遠一點。
忙碌許久,估計是準備好了。
因為鄭守義看到原本亂糟糟的陣地上已經清空,軍士們或規矩立在兩側,或在後麵準備操作,還有人與將台上旗語交通,傳騎往來奔馳。
鄭守義抬眼又看城上,卻見似乎城牆後頭的一根杆子緩緩降了下去,還沒等他迴過味來,那根拋竿又迅速升起,然後就是一個小罐子……
看著就是個小黑點,越來越大,越飛越近……
竟他娘的是衝著自己來得?
哎呀我去!
鄭守義哪料想劉鄩如此不講規矩,明明是李老三來攻城,他卻敢搶先開炮,並且是直接就奔著這邊的將台下死手。
真是駭得鄭守義亡魂大冒。
大總管腿一軟,就趴在了將台上。
可不怪咱鄭守義膽慫。
當初在滄州,隻有己方輸出,震撼歸震撼,但是現場沒有太強的代入感,事後也就過了勁兒。
在莘縣,放炮都是李老三指揮,鄭守義是領著隊伍躲遠觀戰,既沒往前湊,也沒站在這高台上直麵飛來的火藥罐子。
一個是躲到後頭,一個是站在台上,此間的差異豈可以道裏計?
一個炸雷子,那就完啦!
李老三眼見著那小黑點在距離很遠的地方落下,順勢又滾了兩滾,一迴頭,發現這黑廝正雙手抱頭趴在台子上。許是看到老黑丟個醜不容易,李老三哂笑道:“二郎勿慌,梁軍那石炮打不著咱。”
鄭守義此刻也迴過味了,抬眼看看沒事,趕緊一把爬起,將打翻的胡床拉過來重新坐好。
要說鄭守義如今真是參透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至高法門,端端正正如老僧入定,好像剛才趴下的不是他鄭某人一般。
唐王此刻也顧不上管他,揮揮手下令。
城下便零星飛起幾個黑點,或落在城下,或越過城頭,也有砸了城牆的。
然後又是一頓忙碌。
這迴幾乎有一半的石炮發動,不計其數的小黑點拖著或有或無的尾煙遠去,繼而在遠方綻開朵朵煙花。
又片刻,則有“轟隆隆”的雷鳴之聲傳到。
幾乎同時,城上也飛起許多物件,由遠及近,在前後左右各自綻開。
有的落在陣前,有的還在天上就已爆炸,也有那麽一兩個好像是落在了一隊騎兵附近,雖然沒能直接炸翻什麽,可是驚得一陣馬爺發瘋。
隻看那軍士們死命拉著韁繩安撫畜牲,鄭守義就覺著麵皮發緊。
這他娘的若是畜牲瘋起來,給誰踩上一腳……
嘖嘖。
對於發機飛火,鄭守義感覺自己還是膚淺了。
征河西,他也帶了不少,但他是準備用來炸城的。
行前,他在幽州觀看了用法。隻需在城牆上掏一個洞,將一些藥罐子塞進去點了,轟隆一聲響,城牆就能垮塌一片。
至於說如此瘋狂地丟炸雷子……
嘶!
鄭守義感覺非常不好。
非常的不好啊。
可惜,也許是命運注定,他於晉陽總是匆匆過客。
大李子在世的時候是自己把在手裏,後來也沒便宜了他鄭某人。
如今,河南局勢不明,身為樞密副使,大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公爺,鄭守義更不可能躲在晉陽袖手旁觀嘍。
什麽?參加秦光弼的隊伍,走西路打洛陽?
嗬嗬,老秦苦熬了多少年,總算撈著一次機會表演,鄭守義可沒臉在這裏礙眼。看看跟在身邊的媯州高家兩兄弟,嘿,到河南,正好讓他兩個上去奮鬥。
……
七月十五日。
經過數月跋涉,鄭守義終於抵達南麵行營。
從甘州出發還是冰天雪地,到河南已是酷暑難挨。
河南的盛夏,可比河北酷烈許多。
別說穿甲,就坐在馬上頂著日頭走片刻,都夠受的。
頭巾早已濕透,豆大的汗珠瀑布般從臉頰滑落。
一件麻衣敞胸露懷,雪白的護心毛油光水滑的,鄭守義跟條老狗般粗氣胡喘,真是難挨,很後悔為什麽要走這麽快,慢走倆個月多好。
衝動了。
唐王提前知道鄭守義東來,親自率隊來迎。
見到這個老夥計,李老三蹙眉苦笑。
人鄭老二在河西順風順水,一氣打出去上千裏,他李三郎在河南愣是砸不開局麵,數年下來,幾乎是原地打轉。
慚愧。
慚愧啊。
“來來來,大兄總說你是福將,來得正好。”下了馬,都不讓休息,就將鄭守義拉到沙盤麵前,唐王抓緊給他講解局麵。
軍中宿將是有,怎奈何張德比較保守,元行欽不願多說,秦光弼在晉陽,也就這個老黑比較靠譜了。
如今的基本局麵,是梁軍六萬大軍死死地堵在唐軍西進的門檻上。
……敵將有王彥章,有劉鄩。
這都是老朋友了。
哦,新來個叫做段凝。之前沒交過手,其妹曾是朱溫寵妃,這廝一直在朱梁禁軍為將,最近來這邊給王彥章做副手。”
麵對梁軍的烏龜殼,李老三很有點一籌莫展的感覺。要說他還有什麽工作成果,那就是對梁軍梁將的底子算是比較清楚。
可是,在六萬大軍麵前,好像用處也很有限。
隨著張存敬、李思安、楊師厚等相繼凋零,王彥章,這已是梁軍碩果僅存的元從老將了。很早就交過手,前麵在柏鄉、在魏博,都有這老小子的身影。尤其這廝曾幾次攆著鄭某人滿山跑,那這個印象是非常深刻。
劉鄩麽,說實話也有點小聰明,能耐也有一點。
至少前麵在河北還是很有定力,在莘縣一度拖得李老三也是沒脾氣。若非被豬隊友坑一把,那仗的勝負都很難說。
段凝呢,鄭守義對這廝就完全沒有概念。
不過麽,稍稍思索一下,鄭守義就沒把這個段凝當盤菜。
一個靠妹妹褲腰帶發家的玩意,常年躲在後頭,突然就被派到前麵……
這不就是楊延直第二麽?
鄭守義敏銳地感覺,擊破梁軍,說不得還要著落在這廝身上。
不過呢,鄭某人剛剛迴來,情況還不大了解,這些計較就不要亂說。
李老三可不是個善茬子,他鄭某人想得到,這老小子肯定都想得到。
一招手,高行珪,高行周哥倆閃身出來。
鄭守義樂嗬嗬道:“三郎,河西兵力不足,實在沒法調太多兵來。再說數千裏奔波,迴來也是疲兵,無法使用。
大軍我留下了沒帶,但是迴鶻崽子我也不能都留那邊,便揀選了一千驍勇之輩,都讓他兩個管著,這便交給你啦。”
要論起來,唐人著裝好花,衣飾主打一個絢麗多姿。
比如咱鄭某人,那就總要黑的、紅的、藍的、紫的、金的甚至是綠的都往身上掛。有時候,他恨不得穿成一條彩虹才出門。
例如此時,鄭守義就是紅頭巾、花褲子,圓領暗花紫袍配著烏皮靴,袖口掛了紅皮雲邊銀護臂,就很鮮豔,就很醒目。
但是高家兄弟卻繼承了父輩的審美,一向喜歡銀盔甲。
當然,平常沒事兒肯定不能掛著幾十斤鐵四處晃,這不是有絹帛甲麽。
嘿嘿,也是銀色做底,飾以暗紋雕花,配上哥倆雄壯的體魄,論造型那還是很拉風。就這麽一身白,比鄭守義還醒目。
不過麽,要論人生,至少到現在為止,講實話哥倆是挺悲催。
作為世代傳承的武夫,熬到上一輩,媯州高家算是等到了好時候。李匡籌壞事,劉仁恭領著獨眼龍進幽州那迴跟對了人,高思繼傍上大粗腿,甚至有機會擠了劉窟頭做盧龍大帥。
可惜,老天爺與高家開了個大玩笑。
高思繼犯忌被殺,高家瞬間從雲端摔進了穀底。
好在劉仁恭不算太黑,仍用高家管媯州,算是留下了一團火種。
奈何媯州窮啊。
劉窟頭是繼續讓高家在媯州不假,可這廝給媯州的錢糧非常有限。後來李大郎上台,繼續嚴防死守,弄得高家多少年停滯不前。
然後就是那年被李大郎拿下。
倏忽又是多少年過去,小哥倆如今也是老哥倆了,如假包換的難兄難弟。
在大李子手下,兄弟倆輾轉各處,熬到最近才見點希望。
道理很簡單。
首先,高家在媯州的那點積累早被李家兄弟拔個幹淨,隊伍也散了七零八落,這就沒了威脅。再加上多年來高家兄弟辦事也算認真,族中子弟支持李老三的工作都很積極,又從不搞事,這就漸漸獲得了認可。
畢竟,他兄弟也沒幹過啥大事。
這次被點將去河西,高家兄弟還以為鄭守義怎麽慧眼識英才了?
結果去了就很迷茫。
到地就坐冷板凳,搞得哥倆百思不得其解。
嘿嘿,他們哪知道這是受了晚輩牽連。
西征大軍凱歌高奏,高家哥倆瞎轉悠一圈,不是在後麵看輜重,就是跟著鄭守義身邊站門崗,屁個功勳也沒混上。
又不用我,你把咱弄來幹嘛呢?
也不敢問呐。
老哥倆感覺生活都沒希望了吧,唉?突然把一千迴鶻兵交過來讓整頓。
這什麽操作?
你說是要重視要啟用吧?嗯,他高家軍早被拆得無影蹤,他們哥倆最後隻剩下隨身的五十騎,還是加上他哥倆才五十騎!
從這個角度看,給他們整頓一千胡兵確實是個機會。
可是,凡事就怕說可是。
鄭守義隻把他哥倆孤零零丟過去,一個人手都沒給,這屬實又很坑人。
再怎麽著,給個百八十人也行啊。
至不濟,你把咱帶過來的四十八騎給咱也行吧。
一千胡兵換走他哥倆四十八騎?
這什麽意思?
不過呢,畢竟高家兄弟不是怨天尤人的主,也是真有本事。
甭管那多,老哥倆一合計,聯袂進了軍營,也不怕這幫混蛋造反,觀察幾天,先挑出幾個刺頭果斷砍下腦袋,以大木杆子挑起。
然後大搞軍中比武,兄弟倆輪番上陣,打遍軍中無敵手。
順便選出武勇順服的做各級頭領,老哥倆硬著頭皮找到老馬匪,要來酒肉,與胡兒們吃喝拉感情。
如此拉一幫打一幫,冬天過完,高家兄弟就把這一千騎整治得服服帖帖。
不過呢,鄭守義與他二人一直說話不多,也不見親近。
總之是搞得高家兄弟倆暈頭轉向不摸底。
他們哪裏曉得如今咱鄭守義格局徹底打開,早已放下了舊事,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一片公心呢。
但見鄭守義笑眯眯地向唐王介紹:“此二人有些勇力,也有手段。匹馬單槍接掌一千迴鶻兵,不但沒出亂子,還治得那幫狗崽子服帖。
嗯,人這便交給你嘍。”
高家兄弟聞言繼續迷茫,但是得了鄭守義誇獎,老哥倆也都懂事,叉手行禮感謝鄭大總管的恩情。
俯瞰高家哥倆,一種高高在上俯瞰芸芸眾生之感在鄭守義心間油然而生。
剛有些得意,鄭守義就自警醒,暗忖很不應該如此低級趣味。
孟子說,君不正臣附敵國,父不慈子去他鄉。
咱眼看是做宰相的人了,這是要為大唐振興發光發熱的,豈能如此沒品。
李老三的目光落在兩位高家兄弟臉上,有個半晌才微笑說:“好,好,好。高家將。”沒頭沒尾說了這麽一句,就讓韓夢殷領了高家兄弟倆往別處安頓,隻留下鄭守義說話。
將鄭守義看了又看,主要是這一頭華發刺眼。
本來還想說點什麽,就又覺著說什麽都不好開口,末了,唐王夠著腳在這黑廝肩頭拍了兩下道:“二郎一路勞苦,且休歇兩日。”
……
唐軍大營,向西臨著巨野澤有二十餘裏遠。
朱梁喪心病狂,今年又扒了一迴河堤,搞得這片大沼澤是更加泛濫。
你看著水麵還遠,可是附近的土地都泡朽了,太陽一曬,上麵幹了,底下全是陷阱。稍不留神,人馬就能埋進去。
就因為這片大沼澤和兗州城死死頂著,再加上梁軍拚命抵抗,愣是將唐軍數萬大軍整得沒脾氣。
李老三說話從來算數,說讓鄭老二歇兩天就是歇兩天,到點就來找他問計。
那鄭守義才迴來,兩眼一抹黑,能有什麽妙策?
隻好親自出營,帶隊四處遊走,觀察敵情。
但見梁軍分做兩部。
一部劉鄩據說有二萬人,駐在兗州的州治瑕丘,居於東。
王彥章主力似有四萬,駐紮在瑕丘西南的任城,居於西。
劉鄩與王彥章部相互唿應,任城以西有桓水自南向北隔在通往汴梁的路上,桓水再向西,則是巨野澤的邊緣與大片泥濘沼澤。
梁軍從後方可以通過水路補給糧械,十分便宜。
兵法說,上兵伐謀。
鄭守義圍著附近轉了兩大圈,自忖沒有妙計可言。
伐謀看是沒啥可伐的,若欲速勝,唯有血拚一途。
七月底,經過反複權衡,唐王丟掉幻想,決定再次尋求與梁軍決戰。
李老三也是四十八九歲的人啦,時不我待啊。
叵耐王彥章與劉鄩這次都做了縮頭烏龜,一在任城,一在瑕丘。
這裏地處河南,梁軍補給充分,任你唐軍怎樣挑釁,就是固守不出。
呦嗬,這是要抄司馬狼顧對付諸葛丞相的作業?
可惜,朱梁不是曹魏,李老三也不是諸葛丞相。
才跟這夥子梁軍拚過一場,唐王知道這股梁軍都不白給,哪敢繞城而過,遂與鄭守義商議,試探著圍攻瑕丘看看反應。
八月初一。
時隔數月,唐軍再次陳兵瑕丘城下。
遠看城頭的劉字大旗,李老三不禁有點麵皮發燙。
上次來,他還想著與張萬進裏應外合做了劉鄩,結果張萬進這蠢貨壞事,搞得他李老三自己都差點被劉鄩、王彥章聯手做了。
為此次攻城,李老三就多備了許多石炮。
得益於河南水網縱橫,方便梁軍轉輸,李老三也得了不少便宜。一台台石炮就在城下擺起,一根根拋竿高聳入雲。下麵是整齊碼放的壇壇罐罐,前後左右都有軍士忙碌。
鄭守義老老實實跟著李老三,在有些距離的將台上坐了。
這將台離地好有兩丈高,看看與城牆著實不近。
對麵梁軍也有很多石炮,隔著城牆都能看到那高高聳起的拋竿。
城下忙忙碌碌,城頭慌慌張張。
鄭守義手搭涼棚,就看城頭各色人等來迴穿梭,有著甲的左右挪移,也有打小旗的爬高上低。
城下的陣容與往常也很不同。
抓抓頭皮,鄭守義突然還是有點心慌。
在秦光弼那裏就聽說梁賊的震天雷不差,到河南前線一打聽,確實不虛。
就今天這個陣仗,幾排石炮擺在最前,除了幾支騎隊距離稍近,唐軍各大部隊都遠遠躲在石炮陣地的後頭,很明顯是怕被炸啊。
就是那靠近些的騎隊,也都是站得稀稀拉拉,人與人之間是絕不肯太近。
鄭守義心中疑惑,這將台穩不穩呐?
鄭某人千山萬水跑迴來,若在此立地成佛那可真是……
若非看看李老三也在這裏,鄭守義很想再躲遠一點。
忙碌許久,估計是準備好了。
因為鄭守義看到原本亂糟糟的陣地上已經清空,軍士們或規矩立在兩側,或在後麵準備操作,還有人與將台上旗語交通,傳騎往來奔馳。
鄭守義抬眼又看城上,卻見似乎城牆後頭的一根杆子緩緩降了下去,還沒等他迴過味來,那根拋竿又迅速升起,然後就是一個小罐子……
看著就是個小黑點,越來越大,越飛越近……
竟他娘的是衝著自己來得?
哎呀我去!
鄭守義哪料想劉鄩如此不講規矩,明明是李老三來攻城,他卻敢搶先開炮,並且是直接就奔著這邊的將台下死手。
真是駭得鄭守義亡魂大冒。
大總管腿一軟,就趴在了將台上。
可不怪咱鄭守義膽慫。
當初在滄州,隻有己方輸出,震撼歸震撼,但是現場沒有太強的代入感,事後也就過了勁兒。
在莘縣,放炮都是李老三指揮,鄭守義是領著隊伍躲遠觀戰,既沒往前湊,也沒站在這高台上直麵飛來的火藥罐子。
一個是躲到後頭,一個是站在台上,此間的差異豈可以道裏計?
一個炸雷子,那就完啦!
李老三眼見著那小黑點在距離很遠的地方落下,順勢又滾了兩滾,一迴頭,發現這黑廝正雙手抱頭趴在台子上。許是看到老黑丟個醜不容易,李老三哂笑道:“二郎勿慌,梁軍那石炮打不著咱。”
鄭守義此刻也迴過味了,抬眼看看沒事,趕緊一把爬起,將打翻的胡床拉過來重新坐好。
要說鄭守義如今真是參透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至高法門,端端正正如老僧入定,好像剛才趴下的不是他鄭某人一般。
唐王此刻也顧不上管他,揮揮手下令。
城下便零星飛起幾個黑點,或落在城下,或越過城頭,也有砸了城牆的。
然後又是一頓忙碌。
這迴幾乎有一半的石炮發動,不計其數的小黑點拖著或有或無的尾煙遠去,繼而在遠方綻開朵朵煙花。
又片刻,則有“轟隆隆”的雷鳴之聲傳到。
幾乎同時,城上也飛起許多物件,由遠及近,在前後左右各自綻開。
有的落在陣前,有的還在天上就已爆炸,也有那麽一兩個好像是落在了一隊騎兵附近,雖然沒能直接炸翻什麽,可是驚得一陣馬爺發瘋。
隻看那軍士們死命拉著韁繩安撫畜牲,鄭守義就覺著麵皮發緊。
這他娘的若是畜牲瘋起來,給誰踩上一腳……
嘖嘖。
對於發機飛火,鄭守義感覺自己還是膚淺了。
征河西,他也帶了不少,但他是準備用來炸城的。
行前,他在幽州觀看了用法。隻需在城牆上掏一個洞,將一些藥罐子塞進去點了,轟隆一聲響,城牆就能垮塌一片。
至於說如此瘋狂地丟炸雷子……
嘶!
鄭守義感覺非常不好。
非常的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