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貞明五年,公元九一九年。
六月初十日。
楊劉。
大唐南麵行營,講武堂隨軍課堂。
一群禿瓢,端端正正坐在小馬紮上,人人一手抱著個尺把長的冊子,一手執筆記錄,雙目炯炯望著台上。
台上,唐王李老三正在振振有詞,道:“總之,陣法之用,其要一曰“縱深”,一曰“正麵”,應當根據士兵素質為基礎,因地製宜。
正所謂存乎一心者也。
而此中精髓,歸根結底隻有一句,那便是想方設法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突破一點,再及其餘,切記打成添油……
忽有一人舉手發言道:“山長,你說集中優勢兵力。可是昔年諸葛武侯北伐時,曾有魏兵十數萬分五路,丞相明明兵力劣勢,為何丞相未合兵一路,而是亦分五路迎敵?”
唐王道:“問得好。
剛才我說過,集中兵力。其實,兵力隻是一個較為直觀的表達,更深層次,則是火力。嗯,稱為毀傷力更為準確。
比如,我軍有弓弩而對方沒有,則在短兵相接之前,我軍便能單方麵殺傷敵軍,在此,哪怕雙方人數相當,我方之毀傷力顯然強於對方。
衡量之標準就在於此。
要綜合兵力、裝備、訓練,還要結合地形,判斷毀傷力對比。說迴丞相敢於如此用兵,就在於其兵裝備之精,戰技之強,皆勝於魏兵。
所以,縱然看起來人更少,但仍然獲勝,並且,亦符合集中優勢兵力原則。”
鄭十一郎舉手,李三郎讓他發言,便聽道:“唐軍與諸胡戰,往往以寡擊眾而勝之,亦因唐軍精煉、裝備更優吧。”
唐王微笑答道:“不錯。”
又一人請求發言道:“唐軍有精甲,而雜胡沒有,彼中一矢則死,我中一矢無恙,這便是我軍毀傷力更優。”
“對。陳湯說一漢當五胡,正是此理。”唐王看看燃香將盡,便收尾道,“如今有些講古常說三分,無非講些奇謀機智。愚夫愚婦聽著一樂也就罷了,我等武人切不可信了。
今日以諸葛武侯治軍為例,與你等分享,也是因為我大唐用兵之道實出於丞相一脈,我等,皆是丞相之徒子徒孫。
好了,最後再說一句,錢錢錢命相連。
丞相常以寡擊眾,亦是蜀漢力弱所迫。我等武人亦須曉得,國家富足,才能錢糧充足,才能使兵士足練,甲具精利。
那麽請問,周邊諸胡為何難敵唐軍啊?用一句話總結。”
下麵的小年輕們略有遲疑,鄭十一郎道:“因為他窮!”
“哈哈哈哈。”李三郎大樂,“善哉。”
“哈哈哈哈。”
李三郎忽然立正,將桌上的頭盔抱在右手,下麵眾人亦起身,同樣將鐵盔夾於右手端平。
李三郎鞠躬道:“下課。”
眾人亦迴禮鞠躬,高聲道:“山長再見。”
待眾人列隊魚貫離場,唐王是最後出的帳篷。正值烈日當空,他抬手遮了日光,準備迴去吃午飯。
胖五郎大步流星過來,稟報道:“大王,靈武來信,涼州已複。鄭總管正擬掃蕩休屠澤,引出嗢末主力破之,再迴軍擊六穀諸蕃,而後討甘州可也。計算時日,我軍當已出兵,又或者已破嗢末亦未可知。”
接過胖五郎遞來的公文,唐王喜道:“好,好,好。二郎果是福將,嗢末,那是山裏的猴子,老虎不在稱大王,哼。
嗯,涼州即複。”左右看看趙珽這老狗腿站的不遠,將他喚來,道,“涼州大馬,天下聞名。通知兵部,籌備恢複河西牧監諸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夕陽西下,沙洲胡楊。
一長一少兩個賊禿立在一彎泉邊,欣賞晚景。
不遠處是一座砂丘,夾於東、南兩山之間,風吹砂鳴,不絕於耳。
那年少的賊禿六尺餘長,朗目秀雅,一身緇衣飄灑,手纏念珠,頗有出塵之態。年長的矮了一頭,亦頗壯偉,眯眼欣賞晚景,看也是個有道的高人。
這一長一少立在泉邊,水中映著身形晃動,足下是暗影微長。
從旁看來,和著遠的山,近的水,天上浮雲飄遠,又有身旁幾株胡楊百態,兩峰橐駝低語,真是一派平和景象。
便聽這少年道:“師兄,這河西之地太也難過,遠不及咱幽州安逸。”
年長的古井無波,也不知心中所想,好半晌,也不搭理這少年,卻開始低聲頌唱其經文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這僧聲音低沉渾厚,真如天外綸音,凡人聽了,都要覺著靈魂震顫。怎奈何年少的隻翻個白眼,道:“師兄,這些年,你好歹也多讀幾卷經文吧。還是日日念誦這個。咱此來可是說要論道傳法呢,哪日曹仁貴過來論道怎辦?”
那年長的隻自顧自將心經頌唱兩遍,手持念珠轉了又轉,方轉頭來道:“師能啊,你少時倒有些慧根,怎麽約年長約著相了呢?
心經怎樣?楞伽經又怎樣?
浮屠傳法,存乎一心。
此經彼經,也是殊途同歸。
既如此,又何分此經彼經?
我等修法,於己是求悟,於人是行善。
咳,師能,此次帶你出來,為兄便是覺著你這些年非但沒有長進,反倒是失了真相。敦煌向為東西樞紐,我引你在此,要你讀經也好,畫相也罷,用意是為你蕩滌汙垢。
你要細心體會,可不要走錯了路,辜負了為兄一片心意呀。”
這青年正是師能小師傅,多年過去,當年的小娃娃,已是個亭亭玉立的,哦不對,是個翩翩少年郎了。
這年長的有道高人,自然就是師空大師。
聽了師兄好意,師能小師傅又翻個白眼,左右瞅一瞅,看看沒有偷聽的賊子,湊近了司空耳邊道:“師兄,咱來這裏不是鄭安那廝指使?
再說,我也沒說心經不對,我是說,咱說是要來論道傳法,在此數月,你卻也不與那些僧辯法,也不說道,是不是太假了些。”
師空大師聞言,不屑道:“與那些蠢豬,有什麽好辯?
再說,這不有你呢麽。明日又是有哪個要來與你論法?”
對於師兄的強詞奪理,師能小師父也很無語,搔搔光頭,道:“罷了罷了。總之你想好,哪裏曹仁貴來與你論法,休要下不來台。”說著歎口氣,小賊禿遠望西方又道:“嘿,走到這裏我都覺著辛苦,當年玄奘法師去天竺,嘖嘖……
師空師父聞言,一掌拍在師能的光頭上,道:“我還不曉得你?怎麽,也想往天竺一行麽?”
師能師父很認真地看了一眼剛剛落地的太陽,長歎一口氣,道:“咳,算了吧。雖說生死皆是虛妄,我卻不著急歸還仙班。
師兄你要著急你自去吧……
說完是撒腿就跑,讓師空大師的一腳踢空。
六月初十日。
楊劉。
大唐南麵行營,講武堂隨軍課堂。
一群禿瓢,端端正正坐在小馬紮上,人人一手抱著個尺把長的冊子,一手執筆記錄,雙目炯炯望著台上。
台上,唐王李老三正在振振有詞,道:“總之,陣法之用,其要一曰“縱深”,一曰“正麵”,應當根據士兵素質為基礎,因地製宜。
正所謂存乎一心者也。
而此中精髓,歸根結底隻有一句,那便是想方設法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突破一點,再及其餘,切記打成添油……
忽有一人舉手發言道:“山長,你說集中優勢兵力。可是昔年諸葛武侯北伐時,曾有魏兵十數萬分五路,丞相明明兵力劣勢,為何丞相未合兵一路,而是亦分五路迎敵?”
唐王道:“問得好。
剛才我說過,集中兵力。其實,兵力隻是一個較為直觀的表達,更深層次,則是火力。嗯,稱為毀傷力更為準確。
比如,我軍有弓弩而對方沒有,則在短兵相接之前,我軍便能單方麵殺傷敵軍,在此,哪怕雙方人數相當,我方之毀傷力顯然強於對方。
衡量之標準就在於此。
要綜合兵力、裝備、訓練,還要結合地形,判斷毀傷力對比。說迴丞相敢於如此用兵,就在於其兵裝備之精,戰技之強,皆勝於魏兵。
所以,縱然看起來人更少,但仍然獲勝,並且,亦符合集中優勢兵力原則。”
鄭十一郎舉手,李三郎讓他發言,便聽道:“唐軍與諸胡戰,往往以寡擊眾而勝之,亦因唐軍精煉、裝備更優吧。”
唐王微笑答道:“不錯。”
又一人請求發言道:“唐軍有精甲,而雜胡沒有,彼中一矢則死,我中一矢無恙,這便是我軍毀傷力更優。”
“對。陳湯說一漢當五胡,正是此理。”唐王看看燃香將盡,便收尾道,“如今有些講古常說三分,無非講些奇謀機智。愚夫愚婦聽著一樂也就罷了,我等武人切不可信了。
今日以諸葛武侯治軍為例,與你等分享,也是因為我大唐用兵之道實出於丞相一脈,我等,皆是丞相之徒子徒孫。
好了,最後再說一句,錢錢錢命相連。
丞相常以寡擊眾,亦是蜀漢力弱所迫。我等武人亦須曉得,國家富足,才能錢糧充足,才能使兵士足練,甲具精利。
那麽請問,周邊諸胡為何難敵唐軍啊?用一句話總結。”
下麵的小年輕們略有遲疑,鄭十一郎道:“因為他窮!”
“哈哈哈哈。”李三郎大樂,“善哉。”
“哈哈哈哈。”
李三郎忽然立正,將桌上的頭盔抱在右手,下麵眾人亦起身,同樣將鐵盔夾於右手端平。
李三郎鞠躬道:“下課。”
眾人亦迴禮鞠躬,高聲道:“山長再見。”
待眾人列隊魚貫離場,唐王是最後出的帳篷。正值烈日當空,他抬手遮了日光,準備迴去吃午飯。
胖五郎大步流星過來,稟報道:“大王,靈武來信,涼州已複。鄭總管正擬掃蕩休屠澤,引出嗢末主力破之,再迴軍擊六穀諸蕃,而後討甘州可也。計算時日,我軍當已出兵,又或者已破嗢末亦未可知。”
接過胖五郎遞來的公文,唐王喜道:“好,好,好。二郎果是福將,嗢末,那是山裏的猴子,老虎不在稱大王,哼。
嗯,涼州即複。”左右看看趙珽這老狗腿站的不遠,將他喚來,道,“涼州大馬,天下聞名。通知兵部,籌備恢複河西牧監諸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夕陽西下,沙洲胡楊。
一長一少兩個賊禿立在一彎泉邊,欣賞晚景。
不遠處是一座砂丘,夾於東、南兩山之間,風吹砂鳴,不絕於耳。
那年少的賊禿六尺餘長,朗目秀雅,一身緇衣飄灑,手纏念珠,頗有出塵之態。年長的矮了一頭,亦頗壯偉,眯眼欣賞晚景,看也是個有道的高人。
這一長一少立在泉邊,水中映著身形晃動,足下是暗影微長。
從旁看來,和著遠的山,近的水,天上浮雲飄遠,又有身旁幾株胡楊百態,兩峰橐駝低語,真是一派平和景象。
便聽這少年道:“師兄,這河西之地太也難過,遠不及咱幽州安逸。”
年長的古井無波,也不知心中所想,好半晌,也不搭理這少年,卻開始低聲頌唱其經文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這僧聲音低沉渾厚,真如天外綸音,凡人聽了,都要覺著靈魂震顫。怎奈何年少的隻翻個白眼,道:“師兄,這些年,你好歹也多讀幾卷經文吧。還是日日念誦這個。咱此來可是說要論道傳法呢,哪日曹仁貴過來論道怎辦?”
那年長的隻自顧自將心經頌唱兩遍,手持念珠轉了又轉,方轉頭來道:“師能啊,你少時倒有些慧根,怎麽約年長約著相了呢?
心經怎樣?楞伽經又怎樣?
浮屠傳法,存乎一心。
此經彼經,也是殊途同歸。
既如此,又何分此經彼經?
我等修法,於己是求悟,於人是行善。
咳,師能,此次帶你出來,為兄便是覺著你這些年非但沒有長進,反倒是失了真相。敦煌向為東西樞紐,我引你在此,要你讀經也好,畫相也罷,用意是為你蕩滌汙垢。
你要細心體會,可不要走錯了路,辜負了為兄一片心意呀。”
這青年正是師能小師傅,多年過去,當年的小娃娃,已是個亭亭玉立的,哦不對,是個翩翩少年郎了。
這年長的有道高人,自然就是師空大師。
聽了師兄好意,師能小師傅又翻個白眼,左右瞅一瞅,看看沒有偷聽的賊子,湊近了司空耳邊道:“師兄,咱來這裏不是鄭安那廝指使?
再說,我也沒說心經不對,我是說,咱說是要來論道傳法,在此數月,你卻也不與那些僧辯法,也不說道,是不是太假了些。”
師空大師聞言,不屑道:“與那些蠢豬,有什麽好辯?
再說,這不有你呢麽。明日又是有哪個要來與你論法?”
對於師兄的強詞奪理,師能小師父也很無語,搔搔光頭,道:“罷了罷了。總之你想好,哪裏曹仁貴來與你論法,休要下不來台。”說著歎口氣,小賊禿遠望西方又道:“嘿,走到這裏我都覺著辛苦,當年玄奘法師去天竺,嘖嘖……
師空師父聞言,一掌拍在師能的光頭上,道:“我還不曉得你?怎麽,也想往天竺一行麽?”
師能師父很認真地看了一眼剛剛落地的太陽,長歎一口氣,道:“咳,算了吧。雖說生死皆是虛妄,我卻不著急歸還仙班。
師兄你要著急你自去吧……
說完是撒腿就跑,讓師空大師的一腳踢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