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瑤將軍開心呐。


    新朝開國,就是瞎子也能看出眉目,在座的這可都是開國元勳。


    張德追隨大李去景城,鄭大帥投軍安邊之初,誰能想到能有今天?


    宋將軍困居邊疆多少年,尤知這際遇之神奇莫測。


    借著酒勁兒,眾將情緒都很高漲,鼓鼓噪噪,說說笑笑。


    忽而,李老三端碗高唿道:“諸位聽我一言。


    貞觀四年,太宗皇帝遣李衛公出定襄,滅東突厥,俘頡利可汗。自此,四夷君長共聚長安,尊太宗為天可汗。太上皇與太宗載歌載舞以賀。


    這裏不是長安,也沒有太極宮、淩煙閣,但是……


    李老三起立左手持碗,右手叉腰,慨然道:“迴想三十年創業之艱,有此魏州一勝,河北局勢已明。往後,隻要我等不糊塗,按部就班,次第剪除逆蕃,複興大唐,一匡華夏,此功之盛,我看,遠在滅東突厥之上。


    我欲效法先賢,與諸軍共舞,互勉,再接再厲,早日功成。”


    與眾邀飲一碗,李老三取來琵琶讓大侄子李洵抱了,張德弄來大鼓放好,又有要吹的,要打的,要彈的,一一備好。


    鄭大帥於樂器是一竅不通,但是舞蹈不差,當年與草原酋長可不少交際。


    李老三與鄭守義攜手,與宋瑤等將來在場中。


    “起!”


    一聲鼓響,遼王李洵指尖撥動,錚錚之聲噴薄而出,又有那彈琴的相和,伴隨一曲《將軍令》,堂中諸文武載歌載舞,歡鬧起來。


    一曲畢。


    一曲起。


    “皇帝持刀強,一一上秦王……


    丈夫力氣全,一個擬當千……


    一曲接一曲,曲曲不停歇。


    也不知幾曲跳過,唐公與幾位老戰友一一敬酒,終於有些疲累。迴來吃了兩碗紅糖綠豆湯醒酒,瞥見大侄子坐在一邊吃悶酒,冷冷清清,與場中將軍們的笑鬧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三郎思索一下,叫來從人吩咐,去將張德、鄭守義兩個都請去後堂,自己來在侄子麵前,微微笑道:“大郎,隨我來。”


    鄭大帥跟著一通舞蹈一頓喝,也是弄得上頭,正與老夥計張德兩個撫今追昔,共憶往日崢嶸歲月,邊上跟這個宋瑤不時湊趣。


    忽聞李老三請他,忙與張德聯袂先到。


    酒意上頭,鄭守義隨意尋個坐墊坐下。


    不片刻,李老三與李洵也前後進來。


    鄭二暈暈乎乎,斜倚著也懶得起身。


    擺上醒酒湯吃了,閑雜人等離去,屋內隻餘四人。老屠子就感覺這氣氛有點不同,揉揉眼坐直了,左顧右盼道:“這是怎麽?”感覺有事啊。


    李三郎將三人挨個兒看了,開口道:“朱梁頹勢暴露無遺,隻要咱自己不犯大錯,滅梁也就在這幾年了。


    自天佑四年以來,已近十載。這些年,我軍延用大唐國號,用天佑年號,這其實是一個態度,但是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大唐,在天佑四年實已亡於梁。


    這無須諱言。


    我是想,在明年,也就是天佑十四年,重建大唐國號。


    這天佑年號也是朱溫當年所取,正好給他換了。


    外頭鬧他們的,借著今天人齊,咱把這事兒議一議。


    按道理,這開國大事至少承嗣、東城、元哥兒幾個都該與聞,沒奈何如今事業大了,天南海北的不能聚齊。


    所以,你我四人先議個大略,再問問彼等心意如何。”


    鄭大帥聽說,酒都醒了。無比鄭重地坐端,看看張德,同樣的肅穆。


    開國啊,這就是排排隊分果果啦。


    辛苦二十好幾年,是賠是賺就看這麽一哆嗦了。


    倒是李洵麵色有些古怪。


    能不古怪麽,自打三叔掌權以來,正經大事兒就跟他無關。今天怎麽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麽?若非知道這是深夜,大侄子李洵真想抬頭看一看,看看天上的日頭是否正常。


    便聽李三郎第一個對他說:“大郎,先說說你這事。”開了頭,目光卻在張德、鄭守義兩人臉上滑過,“說句大言不慚的話,大兄意外身故,我接下這個擔子,對所有人都是最好。


    大郎你也不必腹誹。


    你看看朱梁,你看看獨眼龍家裏,我明白告訴你,若當初是你接位,盧龍不會比他們好到哪裏去。”


    說著指了老黑的鼻子,道:“鄭兄從安邊便跟著你阿爺,血裏火裏幾十年,戰功赫赫。你呢?讓他認你做大帥?憑什麽?


    德操就更早,資曆比這黑廝還深,你憑什麽?


    大兄常說一句話,少問別人為什麽,多問自己憑什麽。捫心自問,你就真能比朱有貞做得更好?”


    三叔這樣一個開場,不單李洵沒想到,鄭守義、張德也有點意外。


    也不等這三位多想,也不等他們有答語,唐公李老三自說自話,帶了點看破一切的洞察與驕傲,仍是對大侄子說:“哼,在想為什麽不能是李存勖麽?嗬嗬,便是你有李存勖的本領,不好意思,這份基業也有我李三郎的一份。


    哼,我把話放在這裏,沒有我李三郎,豹軍走不到今天。”


    說著指頭連點了鄭守義、張德。“沒有我李三郎,你等還能坐在這裏?早他娘地埋骨荒郊了。


    所以,就算你想做李存勖,我卻不是李克寧,不想被親侄子殺全家。”


    李老三這幾句話說的理直氣壯,說的理所當然,嗯,鄭守義也不反對。但是,你說你大侄子,怎麽就扯到老子頭上呢。


    這話題過於刺激,鄭守義可不能讓他再自由發揮了,抓著一個空擋趕緊撇清道:“三郎三郎,這話怎麽說法。”看一看李洵小夥子,再看看一點都不像小白臉的李老三,鄭守義果斷表態,道:“當初李頭兒有言在先。”


    將肚皮扶一扶,模仿著當年李大郎的神情模樣。“這豹軍,不是誰家私產,乃我等共同之事業。”


    臉一轉,對李老三道:“三郎,這些年你忙裏忙外,我等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沒有你看家捉錢,種田養馬,供給軍需,俺如何能安心打仗?”


    慢了半拍的張德亦道:“不錯。李兄常說,這事業並非他一人私產,要共富貴。三郎操持多年,我等也都看在眼裏,何須多言。”眼角瞥一眼鄭老二,奶奶地就你能。


    李三郎坦然受了二人的吹捧,遂向二人拱拱手道:“李克寧隨獨眼龍創業多年,深知其中艱難,更知道彼時內憂外患,河東亂不得。所以李克用要傳位李存勖,李克寧第一個支持。


    他何嚐要反?李克寧有心要反,還有他李存勖什麽事兒。


    哼,那是李存勖不自安。


    若換在盧龍,大郎,我問你,你接了位,你能自安麽?”


    根本不給大侄子廢話的機會,李老三一擺手,自顧自說:“我做周公,你還能做成王,這已經是上上之策了。”


    看到大侄子眼底的不屑,李三郎道:“當然,你未必願意做這成王。


    是,是有些委屈你了。


    那麽,現在就有一個機會給你選擇。”


    說到這裏,李三郎起身踱步兩圈,道:“若開國,國號,我還想用‘唐’。既然開國,不可無君,我家是宗室,但我無意坐那個位置……


    你別不信,這麽說吧。


    一來,那位子有刺,我不想坐。


    二來,我也不想做個出爾反爾的小人。


    所以,如果你願意,天子由你來做我沒意見。


    張兄,鄭兄,可有異議?”


    張德與鄭守義對視一眼,都很驚詫。


    不對,不對。


    這不對呀。


    咱們在幽州不是說好了你李老三做天子,爺爺幾個輪莊做宰相麽?


    怎麽著,你小子要變卦?鄭某人第一個就不能同意啊。


    可是沒道理呀?李老三你要幹什麽?你想死爺爺可不能陪你胡鬧。


    正要開牙,卻見李老三向他連連搖手,說:“二郎你先不急,聽我說完。”


    唐公迴座,認認真真地與兩個老夥計交換了眼神,鄭重其事地說:“一朝開國,最重要就是定製。定製得好,能有百年太平,如前漢、後漢,大唐。若定製不好,則變亂就在眼前,如西晉。


    所以,這些年來,我常常思索,若有幸重開大唐,該如何定製?


    從前局麵不明,說這些都無意義,如今你我就必須要思考此事了。


    這些年來,遍觀史籍。”


    李老三的一根手指頭指著蒼天,一字一頓地說:“我以為,自三代以降,中國治政之大惡,恰恰就是這個皇帝。


    有人說,皇帝是天子,是代天牧民。但實際上呢?皇帝是人,有血有肉,他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做不到時時體察天命,事事遵從天道。


    說明白一點,人皆有私。是個人,他就做不到大公無私,在國家與私利之間,就很難平衡。


    出口成憲,高高在上。


    天下人之生殺予奪操於其手?


    哼,有這樣一個人在,則萬民之安危福禍絕難安全。


    所以,我苦思多年,以為新朝絕不能有一個淩駕於一切之上的天子。在我看來,這新朝天子也必須處於律法之下。不是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我看還要改一個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這個皇帝,他是大唐天子,但不他是天下之主人。


    這個皇帝,他將隻是大唐的一張臉,但不會擁有任何實權。簡單地說,這個皇帝,這個天子,跟你現在這個遼王不會有本質區別。


    做了這個天子,就意味著你將失去自由,再不會有機會建功立業。”


    李洵聽說,小臉煞白。


    鄭老二默默地聽,默默苦思此中的道理。


    作為盧龍武夫,作為安史餘孽,鄭守義在心理上對什麽天子什麽皇帝從來無感,他關心的是李老三在這裏頭挖了什麽坑。


    倒是張德最先體會了李老三的心思。“唐公之意,可否明言?”


    “我還說得不夠明白麽?”李三郎攤開雙手,苦笑道,“我再說透一點。


    我不願這世上有一個能夠隨意左右別人生死之人。


    我自己不願做那人,亦不願有人是那人。


    我不願意有一個人可以高高在上,可以無緣無故地決定我李三郎的生死命運。所以,天子將隻是大唐之象征,但不擁有任何實權。


    也不複雜。當年管夷吾治齊,齊桓公便有言在先,祭則寡人,政則有汝。我隻是要再多走一步。


    除祭祀天地祖先及各類大典,天子不理軍政事。國事有朝廷治理,朝廷由樞密使即宰相管理。樞密使五年一任,至多兩任。


    樞密使由樞密院共推,天子僅得根據公推加璽,亦無任免之權。


    開國後,我做首任樞密使,至多兩任。


    此後,張兄,鄭兄,就輪到你等。”


    鄭守義這下就完全明白了李老三的意思。


    把“天子”高高架起來,天下由他們這些人輪莊,樞密使就是帶頭大哥。這與當初李老三對自己的承諾還真他媽是一脈相承。


    就是與他鄭某人的猜想有些不同。


    當初在他家裏,李老三嗶哩吧啦說了一大通,實話說,鄭某人是將信將疑的不,準確地說是不大信的。


    如今看來,李老三真是言出有信的君子啊。


    “三郎,果是信人呐。”鄭守義忍不住豎起大拇哥誇讚。要是這麽說,李洵這小子願意做那天子還真就沒啥問題。


    誠如李三所言,不過就是這屁用不頂的“遼王”換了個外套嘛。


    對於李三當初所言,張德同樣持有一定懷疑。也是直到此時張德才能確信,李老三所言不虛。


    看著李三郎赤誠的臉,張德甚至為自己的懷疑感到羞慚,感到愧疚。誠心實意地拱手道:“三郎至誠君子也。”看看李洵,問道,“三郎所言,卻不知大郎如何抉擇?”


    如何抉擇?


    李洵的腦細胞在飛速旋轉,都快轉散黃了,可是想不明白啊。


    不是……


    不是讓小爺選麽?


    這是選麽?小爺我有的選麽?


    不自覺的,李洵右手就想往腰間摸一摸,要不要跟這幾個欺人太甚的老匹夫拚了算了。魚死網破吧,互相傷害吧。


    不讓小爺好,誰都別想好!


    就在李洵快要走火入魔的時候,耳邊忽然傳來三叔的話語聲。


    便見唐公整容道:“想必你等都有耳聞,哀帝有一子在幽州。”


    鄭守義道:“是有耳聞。”這事兒安娃子親口跟他說的,憋了好多年了,老屠子也沒有敢探問。


    “此事屬實。當年劉四在洛陽時意外救得此子,送來幽州。便是那常在阿爺身邊那個孩兒。”李樞密看向侄子,一字一頓地說,“洵哥兒,機遇便在此中了。若你不願做這天子,我等可以立那孩子。


    你願領兵,就去做將軍,願為官理民亦可。


    但是。”李老三抬起右手食指,端端點著大侄子的鼻頭,道,“不論你做什麽,不得有損於大唐,亦不得謀求報複。


    當初大兄身故,鄭郎、張郎等,甚至於秦郎,皆撐了我上位,這不必遮掩。薛阿檀幾個,我也是跟他們談過的,這都沒什麽好諱言。


    你不要說你心裏沒有怨憤。


    異地而處,有怨氣正常,沒怨氣才見了鬼。


    但是,不管你有什麽怨氣,當時也隻能這樣,沒有更好地選擇。


    你若覺著委屈,那就是委屈你了。


    好,那麽現在就給你一個機會。是做一隻籠中鳥,還是做一雄鷹翱翔蒼穹,路怎麽走,你自己選。


    不過,我建議你不要留在塞內。


    去遼東,去漠北,去安西皆可。


    你若有本事提兵平了渤海,就去做渤海都督。


    能恢複安西,便就去做安西王。


    能討平南詔,就做雲南王。


    能平嶺南,就是嶺南王。


    當然,這隻是我個人建議,不是命令。”


    隻看李老三輕挑眉梢,總結了中心思想。“好了,既然說是你自己選擇,那就一定是你來選。哪怕你願留在塞內也都隨你,嗬嗬,隻是我覺著,男子漢大丈夫,大唐男兒,去塞外,更有天地供你馳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蜻蜓並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