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的變化落在鄭三眼裏,急在他的心中,卻不敢有半點表達,以免自亂軍心。鄭老三伏在馬背,催促坐騎疾行,並且越發頻繁地迴望,估算著兩軍間隔。
馬速越提越快,敵騎越追越近。
千多頭狼追著不足二百頭羊,哦,不對,是不足二百隻兔子,就在這河北大地開始上演生死時速。
前麵是奪路狂奔隻求逃出生天,後麵追得是全力以赴不讓獵物跑掉。
生死一瞬間,都顧不得溫柔了,皆催馬疾奔再不留力。
“踏踏,踏踏,踏踏!”
騎士們俯身馬背狂奔,都將吃奶的力氣使出。
蹄聲如雷,寒風如刀。
眼見兩股洪流越奔越近。
梁騎人多,王鐵槍親領著一部人馬堵缺口,不斷地調整方向,始終壓在遼騎北邊,封殺他們逃竄的道路。
鄭三郎人少,他帶隊往東南方向猛撲,不給身後梁軍靠近的機會。
王彥章追著追著,感覺節奏不對。他是主要封堵遼賊北竄,對方卻是向東南方向狂逃,而且對方腳力占優,照這個架勢,幾十上百裏追下去也未必追得到。正在他略有猶疑之際,遼賊猛地向正東加速。
王彥章急忙應時而動,奈何還是慢了半拍。
就憑著那一點馬力優勢,遼騎真就早了梁騎百餘步,趕在追兵合流之前,愣生生從王鐵槍的眼前穿過。
梁騎都是突騎,大多抱著杆大馬槍,並無弓箭。
其實就算有弓,在如此奔馬上也不敢浪。
於是,梁軍隻能眼睜睜看著遼騎從麵前闖過,然後向東北緩緩轉向。
哎呀!這都能叫你竄了?
眼看煮熟的鴨子要飛,王將軍不能甘休。
王彥章也把起換馬神技,在奔馳中換了坐騎,將馬爺一頓猛捶,催他快跑。所部千餘騎不甘示弱,紛紛憋著勁兒悶聲猛追不止,誓將鄭三哥拿下。
怎奈何這馬力確實落個下風,終究是越追越遠,漸漸乏力。任憑騎士怎麽催逼也無用,馬兒們心說,爺爺腿短,捶死哥們兒也追不上呐。
心情本已大壞的王大帥見敵騎居然又向北轉,往西北奔走而去,心下叫糟!忙把馬爺又一頓狠砸,繼續緊追不舍。
卻道怎的?
方才為了彌補馬力不足,王大帥這不是讓一半軍士下馬步行麽。這些殺才吊在北邊步行,這就被剛剛脫離虎口的鄭三哥惦記上了,要來給他們放血,出一口被人追殺的鬱氣。
這就是風格。
在草原與胡兒廝殺,咱爺們人少落個下風很正常,該跑當然要跑。但是,逃跑不是當懦夫,而是保存實力搖人報複。
悶虧絕對不吃。
場子必須找迴。
而且,遼王搞報複的風格,從來是能不隔夜就盡量別隔夜。
鄭老三惹不起身後的千多騎,那地上的散兵遊勇爺爺還惹不起麽。
這幫大頭兵們正嘻嘻哈哈往南走,腿腳還都不慢,一個個踩了風火輪似的。
作為梁騎主力,龍驤軍,尤其王鐵槍所部兵士那是非常驕傲的,那都是馬踏四方的好漢。千騎追殺百餘遼賊,根本就沒想過能失手。
都是大聰明,哪個沒有看見那敵騎富裕?大幾百匹好馬呀,誰不想去舔一口。兄弟們仗義讓出馬來,這是深明大義,但是得了便宜的兄弟心裏沒點數麽?
王將軍一向公正嚴明,豈能讓人寒心。
所以,漢子們樂樂嗬嗬就往過趕,著急分好處呢。
正走一半,忽看東南方煙塵大起,地上的這夥殺才就有點懵。
什麽情況?
要說受限於客觀條件,與從小長在馬上的沿邊漢子、草原漢子相比,這龍驤軍可能某些技能確實有短板。但是,作為沙場老油條,兄弟們的狗鼻子都很靈,閱讀戰場的能力不弱。
其實也不用很多經驗,看那煙塵四起衝過來,張牙舞爪的,能有好心?
你就瞧這夥龍驤軍是不白給。本來前後左右走得很隨意,一見敵騎襲近,隻稍一愣怔就迴過神來。卻是一點不慌,就近靠攏,散兵遊勇迅速結成小陣,而後小陣匯成大陣。
不等鄭三爺衝到近前,大部梁兵居然就已經結陣以待了。
雖然大半都沒披甲,但是那一叢叢長槊如林也氣得鄭老三沒勇氣挑戰。
奶奶地,千多梁騎惹不起,沒馬的鴨腿子爺爺居然也惹不起。
還有沒有天理了。
結了陣的梁軍肯定惹不起,更不敢稍有耽擱。
於是,鄭老三們便將目光投向戰場上落單的倒黴蛋。
不管什麽原因,哪裏都有腿腳慢的,有不開竅的。
也有運乖的,有命背的。
那落單的,或者三三兩兩結了小陣卻不及會合的梁軍就倒了黴。鄭三爺馬頭一偏,領人兜上去就把箭雨潑灑。
見有二三個傻子孤零零站在場間發懵,鄭老三打個唿哨,帶頭貼上來。但見他背了弓,取出繩套一丟,正將一人拽倒。後麵一騎兵配合默契,跟上就將人提起,打橫丟在一匹空馬背上快跑。
這都是毅勇都抓活口的套路。
後麵有人有樣學樣,打算也拿套馬索再捉個俘虜。豈料梁兵真是悍勇,有了防備的不但不躲,眼見繩套落下是劈手就奪。有個騎士不知怎麽,可能是馬上使力不大科學,反被三兩個梁兵拉拽落馬,摔了個骨斷筋折,血灑當場。
哎呀,硬紮。
眼看後麵的追兵漸近,鄭老三不敢再鬧,催馬向北遠遁。
這前後也就一眨眼的功夫。
目見滿地狼藉,王鐵槍勒馬收韁,無可奈何。
十年前,張存敬奉命打瀛州時,他王彥章就在陣中。與那時比,梁軍確實進步不小,怎奈何敵人也在成長啊。
尤其如今河東、盧龍、義武三鎮合流,嘿,王鐵槍心說,這一戰打晚啦!
收拾了戰場,王將軍領兵向南複命。
此時,梁軍主力已抵近洺水縣。
得知王彥章迴軍,頂頭上司韓勍與主帥王景仁就在馬上聽了匯報。
王景仁道:“方才,前軍斥候說有敵騎靠近。很囂張啊,跑這裏來了。”
當初在行營,王景仁本說跟眾將討論一下方略,結果人人閉口不言。王大帥幹脆拍板,先往北走走再說。卻不想走半路就遇上了遼軍斥候,真是膽大包天。
王茂章道:“當是遼賊無疑。
昨夜,我先送閻帥迴城,而後返迴。恰聞遼賊主力還在柏仁一帶,然其偵騎已到了這邊。我便引軍向過來看,偏巧與小股賊騎相遇。
方才那一二百騎正是為末將追殺。奈何我軍馬力不足,未能圈住賊子。
嗯,賊子囂張啊,彼百餘騎才跳出包圍,便欲擊我後軍千人,簡直喪心病狂。嘿,成德馬雖不少,但鼠輩無膽,安敢如此?
定是遼賊無疑。”
王景仁道:“在夏州,我亦曾與遼賊一戰,著實不凡。哎,可有活口?”
“不曾。”王茂章招招手,兩人抬了三具屍首過來,指著兩個道,“此二賊自家落馬摔死了。”又著這一個還在淌血的,“這個剛剛摔死。
此三賊,尚未及驗看,請大帥過目。”
王景仁聞言來了興致,跳下馬親自過來眼看。
之前梁軍與遼軍交戰,雖然梁軍整體實力不弱,但是具體到每一次交手,戰場的主動權其實大都不在梁軍這邊。
別的不說,就這戰後收斂,梁軍就很少有機會能撿到遼賊的屍首。比如在夏州,兩邊打個旗鼓相當,最後是各自收斂了自家的死傷,零碎摸一點在所難免,但是明目張膽偷屍體、搶傷兵,這就沒有。
至於拿到遼軍斥候,就更是稀奇事。
人家馬多人兇悍,遭遇戰中打不過就跑。而且這種小規模廝殺,往往都是遼騎控製局麵,梁軍往往落在下風,還談什麽捉活口、撿屍體。似今天這般,抓著一兩千人兜住一兩百騎的機會,絕對是老天爺開了眼。
邊上大軍還在徐徐行進,三具屍首都被放到路邊。
王景仁下了馬,許多將官也圍上來看熱鬧。
王景仁親手將那三個男子擺好,著人拿軟尺量了。
一個大概六尺出頭高矮,一個將將六尺,還有一個雙腿殘缺,測不準確,但是均體格健壯。看手腳筋骨,皆是典型的老武夫。
致命傷不是摔折了脖子,就是摔斷了脊骨,有的麵目已經全非,胳膊腿也都有傷。有那慘白的骨頭碴子支楞在外,想來奔馬不慢呐。
看到這裏,王大帥起身,讓親兵將三人剝個赤條條,隨身物件一一陳列。
圓頂鐵盔的樣子無甚新奇,都是唐軍常用的模樣,由幾條長鐵拚接而成,護了腦袋耳朵,但是沒掛護頸的劄甲或者軟甲。想必是偵騎的緣故,需要在防護與重量上取得平衡。
護臂、護脛也都是長鐵條拚接而成,十分精致。
身甲是三套環鎖甲。王景仁拿起在身上比劃,大概下擺能蓋到大腿一半。胸前、背後則各有一片護心鏡,觀其材質,當是精鐵?
王大帥將一領環鎖甲提起,湊到眼前細看,口中嘖嘖有聲。
這環鎖甲防箭甚佳,而且相對輕便,即可單獨穿用,亦可與劄甲裏外套用,十分便宜。隻是這物需以精鐵成環,再編綴成甲,製作非常不易。遼賊一個小小斥候都穿這個,李可汗是真舍得下本。
武器沒甚特別。就是常用的騎弓、羽箭,橫刀,障刀,骨朵之類。
比較吸引眼球的是幾個袋子。
先是個雜物袋,倒出來,裏頭七七八八零碎不少。
燧石、火絨、火鐮,這是引火之物,好說。
一小包藥沫,估計是金瘡藥,好說。
一個油紙包打開,裏麵是一卷潔淨的麻布條,兩張二三尺長見方的麻布片,這是幹嘛的?擦汗麽?
一個小竹筒,裏麵是油紙包著的一卷油黃線和兩根針,這是幹嘛,縫衣服麽?
還有個小紙包,啥玩意?打開一看是魚鉤魚線?這是要釣魚玩?
還有個封死的小瓷瓶兒,王景仁好奇地拔開塞子嗅了嗅,一股濃烈的酒香撲麵而來。忍不住舔一舔,然後一口吞了,這勁兒大,比柳燒還烈。
幹糧袋是大袋子套著小袋子,裝著厚薄不同的麵餅,有肉幹、散子之類。
有鹽袋,裏麵裝著大鹽塊,晶瑩剔透,一看就是好鹽。
醬布條,這個認識。
還有個細長的布袋子,裏麵裝著鮮香的幹粉、碎肉幹之類,嗅嗅味道不錯,不怕死的王大帥忍不住又嚐了一口,就有點更忍不住了。
水囊,都是皮囊,很典型的草原風。
這些袋子都是一人一套。
戰場上跑傷的馬匹不少,又匯總些許物資,有衣物、被袋、防雨布、銅錢等雜物不一而足。
再次抓住王大帥目光的是三塊鐵牌子,是親軍從三具屍體脖子上取下來的。王景仁拿來細瞧,都是掌餘長短,形似甲葉,頂端有孔,穿著皮索。
是軍牌。
唐軍規矩,士兵都有軍牌,隻不過各部隊材質不同,有皮子,有布片,遼賊這是用了鐵葉。
一片鐵牌子上半部麵刻著“劉林”,字體稍大,下半片刻著“毅勇軍毅勇都某隊某夥正兵”,字體稍小。
另一塊鐵牌子刻著“楊平”和“毅勇軍毅勇都某隊某夥正兵”。
第三塊也差不多是這麽個玩意。
從軍牌看,有兩個一夥的兩個倒黴蛋,還有一個是孤魂野鬼。
關於單兵裝具,從前唐初年就有一套規矩傳下。不過呢,隨著前唐衰落,能夠用心做到的隊伍是越來越少了。便是梁軍,如今也就是侍衛親軍、禁軍能夠按規矩辦,到了藩鎮軍,部分主力還行,但是有相當部分就很湊合。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王景仁不是傻子好奇,他看斥候的裝具,是在審視一支軍隊的戰備水平。
早就聽說遼王愛兵如子,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從這幾個斥候的裝具來看,就很下了一番功夫。
圍著三具屍體翻看半晌,王景仁默默打馬進城去了。
……
次日,十二月初九。
得報梁軍主力已至洺州,鄭守義就不再南下深入,而是駐足柏仁,匯總前方斥候迴報。待梁軍前鋒進入邢州,鄭守義果斷將毅勇都基本撤迴,不再分兵四出,而以數十或百騎在附近遊蕩,繼續發揮優勢驅逐小股梁騎。
邢州,這就頂在一線了。
梁軍北麵行營的幾位軍頭於巨鹿大營聚集,王景仁端坐帥位,道:“遼軍已在對麵,還是那話,怎麽打?我等要議出個方略。”心說,上次扯淡數日一無所獲,如今都到前線了,無論如何不能再裝糊塗。
其實,天子的方略很清楚,就是穩紮穩打,立足東昭義與成德、魏博一帶,吸引遼軍主力南下,伺機殲敵。
這是臨行前天子麵授機宜,千叮嚀萬囑咐的。
王景仁當然堅決擁護。
而且,就連行軍作戰方案,天子與他也做了幾個。當然,梁帝不是做陣圖瞎指揮,隻是跟王景仁就戰況做了多種推演,至於臨機決斷之權還在王景仁手中。
也就是這個決定權,如今讓王哥十分撓頭。
看看在座各位,全在地上找金子,也就閻寶稍微積極一點。
這個好理解,他的邢、洺二州頂在第一線嘛。李思安的相州離得遠,韓勍的中央軍更是駐防東、西兩京,急什麽。
果然是閻寶接話,道:“王帥。遼賊斥候囂張,我探馬過不去,縮在邢、洺過於被動呐。”邢州治下的柏仁如今丟了,嚴格來說,閻寶守土有責,多少比另外幾位哥積極點兒。
但是這老貨開個頭就不說話,弄得王景仁也很無語。
探馬過不去,要麽派大股騎軍去看,要麽就是主力直接壓上,反正幾萬人堆一堆兒不怕被咬。
可是,要進兵,好歹這幾個老殺才得配合啊。
看看另外幾人的模樣,王景仁感覺讓他們配合肯定沒戲,遂道:“閻帥,此處你熟悉,進至何地為宜?”既然你們都不說話,王大帥也不著急表態,輕輕巧巧又把問題推迴去。
閻寶垂個頭,眼角的餘光在帳內左右亂瞅,故作思索片刻,道:“可先至柏鄉再看。”
有他接茬,王景仁立刻叫一聲:“取輿圖來。”待掛起輿圖,繼續推著閻寶發言,“請閻帥為某解惑。”
作為降將後輩,閻寶可沒有韓勍等人的底氣,能橫下心看王景仁的笑話。
反正說也說了,閻寶一不做二不休,道:“這幾日,我細細思索,聖人即說要穩,那麽既不可深入難於補給,亦不可無關痛癢,無所作為。
冀州、深州已在我手,可入趙州。
沿途有水運便利,又河流縱橫,不利遼賊馬軍驅馳,卻利於我步軍陣戰。
賊兵若來,可尋機破之。
若賊不來,便一城一城推過去,看他王鎔能否安坐。”
馬速越提越快,敵騎越追越近。
千多頭狼追著不足二百頭羊,哦,不對,是不足二百隻兔子,就在這河北大地開始上演生死時速。
前麵是奪路狂奔隻求逃出生天,後麵追得是全力以赴不讓獵物跑掉。
生死一瞬間,都顧不得溫柔了,皆催馬疾奔再不留力。
“踏踏,踏踏,踏踏!”
騎士們俯身馬背狂奔,都將吃奶的力氣使出。
蹄聲如雷,寒風如刀。
眼見兩股洪流越奔越近。
梁騎人多,王鐵槍親領著一部人馬堵缺口,不斷地調整方向,始終壓在遼騎北邊,封殺他們逃竄的道路。
鄭三郎人少,他帶隊往東南方向猛撲,不給身後梁軍靠近的機會。
王彥章追著追著,感覺節奏不對。他是主要封堵遼賊北竄,對方卻是向東南方向狂逃,而且對方腳力占優,照這個架勢,幾十上百裏追下去也未必追得到。正在他略有猶疑之際,遼賊猛地向正東加速。
王彥章急忙應時而動,奈何還是慢了半拍。
就憑著那一點馬力優勢,遼騎真就早了梁騎百餘步,趕在追兵合流之前,愣生生從王鐵槍的眼前穿過。
梁騎都是突騎,大多抱著杆大馬槍,並無弓箭。
其實就算有弓,在如此奔馬上也不敢浪。
於是,梁軍隻能眼睜睜看著遼騎從麵前闖過,然後向東北緩緩轉向。
哎呀!這都能叫你竄了?
眼看煮熟的鴨子要飛,王將軍不能甘休。
王彥章也把起換馬神技,在奔馳中換了坐騎,將馬爺一頓猛捶,催他快跑。所部千餘騎不甘示弱,紛紛憋著勁兒悶聲猛追不止,誓將鄭三哥拿下。
怎奈何這馬力確實落個下風,終究是越追越遠,漸漸乏力。任憑騎士怎麽催逼也無用,馬兒們心說,爺爺腿短,捶死哥們兒也追不上呐。
心情本已大壞的王大帥見敵騎居然又向北轉,往西北奔走而去,心下叫糟!忙把馬爺又一頓狠砸,繼續緊追不舍。
卻道怎的?
方才為了彌補馬力不足,王大帥這不是讓一半軍士下馬步行麽。這些殺才吊在北邊步行,這就被剛剛脫離虎口的鄭三哥惦記上了,要來給他們放血,出一口被人追殺的鬱氣。
這就是風格。
在草原與胡兒廝殺,咱爺們人少落個下風很正常,該跑當然要跑。但是,逃跑不是當懦夫,而是保存實力搖人報複。
悶虧絕對不吃。
場子必須找迴。
而且,遼王搞報複的風格,從來是能不隔夜就盡量別隔夜。
鄭老三惹不起身後的千多騎,那地上的散兵遊勇爺爺還惹不起麽。
這幫大頭兵們正嘻嘻哈哈往南走,腿腳還都不慢,一個個踩了風火輪似的。
作為梁騎主力,龍驤軍,尤其王鐵槍所部兵士那是非常驕傲的,那都是馬踏四方的好漢。千騎追殺百餘遼賊,根本就沒想過能失手。
都是大聰明,哪個沒有看見那敵騎富裕?大幾百匹好馬呀,誰不想去舔一口。兄弟們仗義讓出馬來,這是深明大義,但是得了便宜的兄弟心裏沒點數麽?
王將軍一向公正嚴明,豈能讓人寒心。
所以,漢子們樂樂嗬嗬就往過趕,著急分好處呢。
正走一半,忽看東南方煙塵大起,地上的這夥殺才就有點懵。
什麽情況?
要說受限於客觀條件,與從小長在馬上的沿邊漢子、草原漢子相比,這龍驤軍可能某些技能確實有短板。但是,作為沙場老油條,兄弟們的狗鼻子都很靈,閱讀戰場的能力不弱。
其實也不用很多經驗,看那煙塵四起衝過來,張牙舞爪的,能有好心?
你就瞧這夥龍驤軍是不白給。本來前後左右走得很隨意,一見敵騎襲近,隻稍一愣怔就迴過神來。卻是一點不慌,就近靠攏,散兵遊勇迅速結成小陣,而後小陣匯成大陣。
不等鄭三爺衝到近前,大部梁兵居然就已經結陣以待了。
雖然大半都沒披甲,但是那一叢叢長槊如林也氣得鄭老三沒勇氣挑戰。
奶奶地,千多梁騎惹不起,沒馬的鴨腿子爺爺居然也惹不起。
還有沒有天理了。
結了陣的梁軍肯定惹不起,更不敢稍有耽擱。
於是,鄭老三們便將目光投向戰場上落單的倒黴蛋。
不管什麽原因,哪裏都有腿腳慢的,有不開竅的。
也有運乖的,有命背的。
那落單的,或者三三兩兩結了小陣卻不及會合的梁軍就倒了黴。鄭三爺馬頭一偏,領人兜上去就把箭雨潑灑。
見有二三個傻子孤零零站在場間發懵,鄭老三打個唿哨,帶頭貼上來。但見他背了弓,取出繩套一丟,正將一人拽倒。後麵一騎兵配合默契,跟上就將人提起,打橫丟在一匹空馬背上快跑。
這都是毅勇都抓活口的套路。
後麵有人有樣學樣,打算也拿套馬索再捉個俘虜。豈料梁兵真是悍勇,有了防備的不但不躲,眼見繩套落下是劈手就奪。有個騎士不知怎麽,可能是馬上使力不大科學,反被三兩個梁兵拉拽落馬,摔了個骨斷筋折,血灑當場。
哎呀,硬紮。
眼看後麵的追兵漸近,鄭老三不敢再鬧,催馬向北遠遁。
這前後也就一眨眼的功夫。
目見滿地狼藉,王鐵槍勒馬收韁,無可奈何。
十年前,張存敬奉命打瀛州時,他王彥章就在陣中。與那時比,梁軍確實進步不小,怎奈何敵人也在成長啊。
尤其如今河東、盧龍、義武三鎮合流,嘿,王鐵槍心說,這一戰打晚啦!
收拾了戰場,王將軍領兵向南複命。
此時,梁軍主力已抵近洺水縣。
得知王彥章迴軍,頂頭上司韓勍與主帥王景仁就在馬上聽了匯報。
王景仁道:“方才,前軍斥候說有敵騎靠近。很囂張啊,跑這裏來了。”
當初在行營,王景仁本說跟眾將討論一下方略,結果人人閉口不言。王大帥幹脆拍板,先往北走走再說。卻不想走半路就遇上了遼軍斥候,真是膽大包天。
王茂章道:“當是遼賊無疑。
昨夜,我先送閻帥迴城,而後返迴。恰聞遼賊主力還在柏仁一帶,然其偵騎已到了這邊。我便引軍向過來看,偏巧與小股賊騎相遇。
方才那一二百騎正是為末將追殺。奈何我軍馬力不足,未能圈住賊子。
嗯,賊子囂張啊,彼百餘騎才跳出包圍,便欲擊我後軍千人,簡直喪心病狂。嘿,成德馬雖不少,但鼠輩無膽,安敢如此?
定是遼賊無疑。”
王景仁道:“在夏州,我亦曾與遼賊一戰,著實不凡。哎,可有活口?”
“不曾。”王茂章招招手,兩人抬了三具屍首過來,指著兩個道,“此二賊自家落馬摔死了。”又著這一個還在淌血的,“這個剛剛摔死。
此三賊,尚未及驗看,請大帥過目。”
王景仁聞言來了興致,跳下馬親自過來眼看。
之前梁軍與遼軍交戰,雖然梁軍整體實力不弱,但是具體到每一次交手,戰場的主動權其實大都不在梁軍這邊。
別的不說,就這戰後收斂,梁軍就很少有機會能撿到遼賊的屍首。比如在夏州,兩邊打個旗鼓相當,最後是各自收斂了自家的死傷,零碎摸一點在所難免,但是明目張膽偷屍體、搶傷兵,這就沒有。
至於拿到遼軍斥候,就更是稀奇事。
人家馬多人兇悍,遭遇戰中打不過就跑。而且這種小規模廝殺,往往都是遼騎控製局麵,梁軍往往落在下風,還談什麽捉活口、撿屍體。似今天這般,抓著一兩千人兜住一兩百騎的機會,絕對是老天爺開了眼。
邊上大軍還在徐徐行進,三具屍首都被放到路邊。
王景仁下了馬,許多將官也圍上來看熱鬧。
王景仁親手將那三個男子擺好,著人拿軟尺量了。
一個大概六尺出頭高矮,一個將將六尺,還有一個雙腿殘缺,測不準確,但是均體格健壯。看手腳筋骨,皆是典型的老武夫。
致命傷不是摔折了脖子,就是摔斷了脊骨,有的麵目已經全非,胳膊腿也都有傷。有那慘白的骨頭碴子支楞在外,想來奔馬不慢呐。
看到這裏,王大帥起身,讓親兵將三人剝個赤條條,隨身物件一一陳列。
圓頂鐵盔的樣子無甚新奇,都是唐軍常用的模樣,由幾條長鐵拚接而成,護了腦袋耳朵,但是沒掛護頸的劄甲或者軟甲。想必是偵騎的緣故,需要在防護與重量上取得平衡。
護臂、護脛也都是長鐵條拚接而成,十分精致。
身甲是三套環鎖甲。王景仁拿起在身上比劃,大概下擺能蓋到大腿一半。胸前、背後則各有一片護心鏡,觀其材質,當是精鐵?
王大帥將一領環鎖甲提起,湊到眼前細看,口中嘖嘖有聲。
這環鎖甲防箭甚佳,而且相對輕便,即可單獨穿用,亦可與劄甲裏外套用,十分便宜。隻是這物需以精鐵成環,再編綴成甲,製作非常不易。遼賊一個小小斥候都穿這個,李可汗是真舍得下本。
武器沒甚特別。就是常用的騎弓、羽箭,橫刀,障刀,骨朵之類。
比較吸引眼球的是幾個袋子。
先是個雜物袋,倒出來,裏頭七七八八零碎不少。
燧石、火絨、火鐮,這是引火之物,好說。
一小包藥沫,估計是金瘡藥,好說。
一個油紙包打開,裏麵是一卷潔淨的麻布條,兩張二三尺長見方的麻布片,這是幹嘛的?擦汗麽?
一個小竹筒,裏麵是油紙包著的一卷油黃線和兩根針,這是幹嘛,縫衣服麽?
還有個小紙包,啥玩意?打開一看是魚鉤魚線?這是要釣魚玩?
還有個封死的小瓷瓶兒,王景仁好奇地拔開塞子嗅了嗅,一股濃烈的酒香撲麵而來。忍不住舔一舔,然後一口吞了,這勁兒大,比柳燒還烈。
幹糧袋是大袋子套著小袋子,裝著厚薄不同的麵餅,有肉幹、散子之類。
有鹽袋,裏麵裝著大鹽塊,晶瑩剔透,一看就是好鹽。
醬布條,這個認識。
還有個細長的布袋子,裏麵裝著鮮香的幹粉、碎肉幹之類,嗅嗅味道不錯,不怕死的王大帥忍不住又嚐了一口,就有點更忍不住了。
水囊,都是皮囊,很典型的草原風。
這些袋子都是一人一套。
戰場上跑傷的馬匹不少,又匯總些許物資,有衣物、被袋、防雨布、銅錢等雜物不一而足。
再次抓住王大帥目光的是三塊鐵牌子,是親軍從三具屍體脖子上取下來的。王景仁拿來細瞧,都是掌餘長短,形似甲葉,頂端有孔,穿著皮索。
是軍牌。
唐軍規矩,士兵都有軍牌,隻不過各部隊材質不同,有皮子,有布片,遼賊這是用了鐵葉。
一片鐵牌子上半部麵刻著“劉林”,字體稍大,下半片刻著“毅勇軍毅勇都某隊某夥正兵”,字體稍小。
另一塊鐵牌子刻著“楊平”和“毅勇軍毅勇都某隊某夥正兵”。
第三塊也差不多是這麽個玩意。
從軍牌看,有兩個一夥的兩個倒黴蛋,還有一個是孤魂野鬼。
關於單兵裝具,從前唐初年就有一套規矩傳下。不過呢,隨著前唐衰落,能夠用心做到的隊伍是越來越少了。便是梁軍,如今也就是侍衛親軍、禁軍能夠按規矩辦,到了藩鎮軍,部分主力還行,但是有相當部分就很湊合。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王景仁不是傻子好奇,他看斥候的裝具,是在審視一支軍隊的戰備水平。
早就聽說遼王愛兵如子,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從這幾個斥候的裝具來看,就很下了一番功夫。
圍著三具屍體翻看半晌,王景仁默默打馬進城去了。
……
次日,十二月初九。
得報梁軍主力已至洺州,鄭守義就不再南下深入,而是駐足柏仁,匯總前方斥候迴報。待梁軍前鋒進入邢州,鄭守義果斷將毅勇都基本撤迴,不再分兵四出,而以數十或百騎在附近遊蕩,繼續發揮優勢驅逐小股梁騎。
邢州,這就頂在一線了。
梁軍北麵行營的幾位軍頭於巨鹿大營聚集,王景仁端坐帥位,道:“遼軍已在對麵,還是那話,怎麽打?我等要議出個方略。”心說,上次扯淡數日一無所獲,如今都到前線了,無論如何不能再裝糊塗。
其實,天子的方略很清楚,就是穩紮穩打,立足東昭義與成德、魏博一帶,吸引遼軍主力南下,伺機殲敵。
這是臨行前天子麵授機宜,千叮嚀萬囑咐的。
王景仁當然堅決擁護。
而且,就連行軍作戰方案,天子與他也做了幾個。當然,梁帝不是做陣圖瞎指揮,隻是跟王景仁就戰況做了多種推演,至於臨機決斷之權還在王景仁手中。
也就是這個決定權,如今讓王哥十分撓頭。
看看在座各位,全在地上找金子,也就閻寶稍微積極一點。
這個好理解,他的邢、洺二州頂在第一線嘛。李思安的相州離得遠,韓勍的中央軍更是駐防東、西兩京,急什麽。
果然是閻寶接話,道:“王帥。遼賊斥候囂張,我探馬過不去,縮在邢、洺過於被動呐。”邢州治下的柏仁如今丟了,嚴格來說,閻寶守土有責,多少比另外幾位哥積極點兒。
但是這老貨開個頭就不說話,弄得王景仁也很無語。
探馬過不去,要麽派大股騎軍去看,要麽就是主力直接壓上,反正幾萬人堆一堆兒不怕被咬。
可是,要進兵,好歹這幾個老殺才得配合啊。
看看另外幾人的模樣,王景仁感覺讓他們配合肯定沒戲,遂道:“閻帥,此處你熟悉,進至何地為宜?”既然你們都不說話,王大帥也不著急表態,輕輕巧巧又把問題推迴去。
閻寶垂個頭,眼角的餘光在帳內左右亂瞅,故作思索片刻,道:“可先至柏鄉再看。”
有他接茬,王景仁立刻叫一聲:“取輿圖來。”待掛起輿圖,繼續推著閻寶發言,“請閻帥為某解惑。”
作為降將後輩,閻寶可沒有韓勍等人的底氣,能橫下心看王景仁的笑話。
反正說也說了,閻寶一不做二不休,道:“這幾日,我細細思索,聖人即說要穩,那麽既不可深入難於補給,亦不可無關痛癢,無所作為。
冀州、深州已在我手,可入趙州。
沿途有水運便利,又河流縱橫,不利遼賊馬軍驅馳,卻利於我步軍陣戰。
賊兵若來,可尋機破之。
若賊不來,便一城一城推過去,看他王鎔能否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