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奇怪光環的張老師,其實對學校的科研能力還是不滿意,但是他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隻能想辦法加速。
學校有六成多的專業都是機械加工類的,整個漢國這類技工最為缺乏。今年是第一年出畢業生,機械類畢業生有將近一千人,已經全部被預訂,相當於學校包分配了。
明年機械類學生有將近兩千人,也被預訂的差不多了,看這個勢頭,即使每年畢業一萬人,也不會有剩餘,各行各業都在搞機械化改造,整個漢國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正在大幅度提高。
第一代機械產品大多已經退役,第二代產品個頭更小,噪聲更小,外觀也更美觀,這個過程中,受過理論教育的機加工學生,會設計生產出來更高精度的產品,這有利於各類機械的升級換代。
張國慶則是在這麽多學生中,尋找有“靈性”的苗子,再給這些苗子合適的土壤和養料,讓這些苗子盡快長大。
學校的科技攻關組如今共有33個,張國慶自己帶了7個,都是他認為應該重點發展的基礎理論小組,或者是重要的產品小組。
比如高純度矽小組,如果在十年之內能拿出產品,張國慶就會認為非常有價值。
張國慶帶的小組中,還有一個社會科學小組,經常會發表一些爆炸性言論,比如“人是生而平等的”、“某某局組織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之類。
這個小組的觀點,總會在社會上引起大範圍的討論,有些討論甚至傳到國外,這個小組的調查文章,總會讓人難以反駁,比如《金狼社會管理能力低下問題之剖析》一文,居然將連州收複前所有金狼官府的人員情況列出,並且分析了一年內該官府所有工作。
然後又將連州收複官府人員情況和工作情況分析,對比兩類官府的職責上的差距,效率的差距,組織能力的差距。
最後又將新官府的問題一一列出,還加了改進方向。這一篇文章很長,沒有在報紙上發,而是出了一個小冊子,看到這個小冊子的官員都是倒吸冷氣,感覺有這樣一個研究小組在,他們的工作似乎是在陽光下,完全沒有隱私,但是聽說這個小組背後有大領導支持,也不敢生出拒絕對方調研的想法。
今年是漢國最為穩定的一年,隨著王麗的調查局大開殺戒,百姓對日子反倒有了更多的信心,陳宇峰在幾次會議上都講,“漢國實現了第一次真正的全民溫飽”。
實際上,漢國已經出現了不少富豪,他們的財富遠超一般人,當普通人還在為鹽州銀行存款超過“千”而興奮時,他們已經有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財富。
鹽州議事局有好幾個富豪,做木材生意的王老二,半官辦鹽場的一個總經理謝明華,還有商業巨頭馬天雲,張國慶盯著這幾個名字,思考了一會,站起身,活動了幾下,走出了自己的教師辦公室。
為了低調,在校內他是沒有貼身警衛的,隻在不太遠處有一些偽裝成服務人員的內衛。
這次他要去的是社會科學小組,這個小組的活動地點並不遠,在另外一棟樓上。他在想,如何引導小組將目標轉向經濟。
小組活動室裏隻有兩個人,一個是女組長徐秀娟,另一個是被組員稱為“活字典”的張博。
張國慶進來時,兩人都在伏案疾書,張國慶並沒有打斷他們,直到徐秀娟似乎是卡了殼,抬起頭時,才發現已經進屋的老師,急忙站起身來打招唿。
響動也驚動了張博,他也停住了筆。
張國慶先是看了兩人寫的東西,心中不知第多少次歎氣,“這些學生的字都比自己寫的好。”
收起思緒,他看徐秀娟寫的內容,又是一篇有關“生而平等”的文章,就問,“這個題目現在反響怎麽樣?”
徐秀娟迴答,“好像大不如前了,之前每篇文章投到報紙上,都會收到幾十幾百封信,如今隻能收三、兩封。”
他又轉向張博,說,“你似乎是在整理之前的文章,怎麽樣,有收獲嗎?”
張博靦腆一笑,迴答,“我在算我們每個話題能夠引來多少反饋。”
張國慶有些驚訝,問,“怎麽樣,有成果嗎?”
張博又是一笑,說,“有些很粗淺的結果。”
張國慶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張博,張博受到鼓舞,大膽了些,說,“話題能否引起更多的反饋,和話題與大眾思想的偏差有很大關係,偏差越大,效果越好。”
看著張國慶的目光,張博不好意思地說,“其他的結論,都還很模糊,需要有些案例支持。”
張國慶笑笑,說,“張博不錯,理論和實證能結合。”
徐秀娟看兩人這個話題結束,問道,“張老師,是不是有安排?”
張國慶心中一驚,感覺這個組長還真是敏感。“確實,但這是個完全嶄新的題目,與小組之前的工作‘偏差’很大。”
他刻意強調“偏差”,倒是讓張博會心一笑。
徐秀娟知道,這個“偏差”越大,越可能引起轟動,前一個調查報告就已經讓他們小組在鹽州有了不低的地位,如果再有一篇重量級報告,那她和他們小組,還會更上一層樓。
想到這裏,她有些激動地說,“張老師放心,交給我們組,一定能完成好任務。”
張國慶還是沒有說出謎底,繼續說,“這個任務,需要出去調研一段時間,還需要不少計算。”
說到計算,徐秀娟有些心中沒底,她的數學很一般,此時張博也迴過味來,說,“這都沒問題,我們不怕出差,不怕麻煩。”
張國慶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個課題是個推測性課題,目的是推測我們的經濟生產何時會到一個頂峰,而後會有明顯的下降。”
徐秀娟問,“隨著機器的普及,生產能力不是會一直上升嗎?”
張國慶順手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又在圈裏畫了兩個小人,說“如果隻有兩個人,就是你們兩個,隻需要考慮吃飯問題,你們每天製造糧食的能力都有提升,你們會不會一直提升呢?”
徐秀娟和張博都很聰明,很快就明白了張國慶的意思。
“他們不需要更多的糧食,到某個量,就不會生產了。”徐秀娟說。
“現實太複雜,除了糧食,還有服裝,還有住房。”張博說。
“甚至還有報紙、還有老師。”徐秀娟笑著補充道。
“現實也不是兩個人,這就複雜多了。”張博繼續道。
“不管有多少種需求,有多少人,隻要一直發展,總會到一個高點的。”徐秀娟補充道,“因為需求是有限的。”
徐秀娟和張博的討論,讓張國慶覺得他們的思維很敏捷,他們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他抬手打斷了兩人的討論,說,“學校會介紹你們到統計局查閱資料,也會給你們到木器工會、鹽業工會和商業工會的介紹信,你們分幾個小組,盡快開始吧。”
“好,我們今天準備一下,明天就開始。”徐秀娟迴答。
學校有六成多的專業都是機械加工類的,整個漢國這類技工最為缺乏。今年是第一年出畢業生,機械類畢業生有將近一千人,已經全部被預訂,相當於學校包分配了。
明年機械類學生有將近兩千人,也被預訂的差不多了,看這個勢頭,即使每年畢業一萬人,也不會有剩餘,各行各業都在搞機械化改造,整個漢國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正在大幅度提高。
第一代機械產品大多已經退役,第二代產品個頭更小,噪聲更小,外觀也更美觀,這個過程中,受過理論教育的機加工學生,會設計生產出來更高精度的產品,這有利於各類機械的升級換代。
張國慶則是在這麽多學生中,尋找有“靈性”的苗子,再給這些苗子合適的土壤和養料,讓這些苗子盡快長大。
學校的科技攻關組如今共有33個,張國慶自己帶了7個,都是他認為應該重點發展的基礎理論小組,或者是重要的產品小組。
比如高純度矽小組,如果在十年之內能拿出產品,張國慶就會認為非常有價值。
張國慶帶的小組中,還有一個社會科學小組,經常會發表一些爆炸性言論,比如“人是生而平等的”、“某某局組織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之類。
這個小組的觀點,總會在社會上引起大範圍的討論,有些討論甚至傳到國外,這個小組的調查文章,總會讓人難以反駁,比如《金狼社會管理能力低下問題之剖析》一文,居然將連州收複前所有金狼官府的人員情況列出,並且分析了一年內該官府所有工作。
然後又將連州收複官府人員情況和工作情況分析,對比兩類官府的職責上的差距,效率的差距,組織能力的差距。
最後又將新官府的問題一一列出,還加了改進方向。這一篇文章很長,沒有在報紙上發,而是出了一個小冊子,看到這個小冊子的官員都是倒吸冷氣,感覺有這樣一個研究小組在,他們的工作似乎是在陽光下,完全沒有隱私,但是聽說這個小組背後有大領導支持,也不敢生出拒絕對方調研的想法。
今年是漢國最為穩定的一年,隨著王麗的調查局大開殺戒,百姓對日子反倒有了更多的信心,陳宇峰在幾次會議上都講,“漢國實現了第一次真正的全民溫飽”。
實際上,漢國已經出現了不少富豪,他們的財富遠超一般人,當普通人還在為鹽州銀行存款超過“千”而興奮時,他們已經有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財富。
鹽州議事局有好幾個富豪,做木材生意的王老二,半官辦鹽場的一個總經理謝明華,還有商業巨頭馬天雲,張國慶盯著這幾個名字,思考了一會,站起身,活動了幾下,走出了自己的教師辦公室。
為了低調,在校內他是沒有貼身警衛的,隻在不太遠處有一些偽裝成服務人員的內衛。
這次他要去的是社會科學小組,這個小組的活動地點並不遠,在另外一棟樓上。他在想,如何引導小組將目標轉向經濟。
小組活動室裏隻有兩個人,一個是女組長徐秀娟,另一個是被組員稱為“活字典”的張博。
張國慶進來時,兩人都在伏案疾書,張國慶並沒有打斷他們,直到徐秀娟似乎是卡了殼,抬起頭時,才發現已經進屋的老師,急忙站起身來打招唿。
響動也驚動了張博,他也停住了筆。
張國慶先是看了兩人寫的東西,心中不知第多少次歎氣,“這些學生的字都比自己寫的好。”
收起思緒,他看徐秀娟寫的內容,又是一篇有關“生而平等”的文章,就問,“這個題目現在反響怎麽樣?”
徐秀娟迴答,“好像大不如前了,之前每篇文章投到報紙上,都會收到幾十幾百封信,如今隻能收三、兩封。”
他又轉向張博,說,“你似乎是在整理之前的文章,怎麽樣,有收獲嗎?”
張博靦腆一笑,迴答,“我在算我們每個話題能夠引來多少反饋。”
張國慶有些驚訝,問,“怎麽樣,有成果嗎?”
張博又是一笑,說,“有些很粗淺的結果。”
張國慶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張博,張博受到鼓舞,大膽了些,說,“話題能否引起更多的反饋,和話題與大眾思想的偏差有很大關係,偏差越大,效果越好。”
看著張國慶的目光,張博不好意思地說,“其他的結論,都還很模糊,需要有些案例支持。”
張國慶笑笑,說,“張博不錯,理論和實證能結合。”
徐秀娟看兩人這個話題結束,問道,“張老師,是不是有安排?”
張國慶心中一驚,感覺這個組長還真是敏感。“確實,但這是個完全嶄新的題目,與小組之前的工作‘偏差’很大。”
他刻意強調“偏差”,倒是讓張博會心一笑。
徐秀娟知道,這個“偏差”越大,越可能引起轟動,前一個調查報告就已經讓他們小組在鹽州有了不低的地位,如果再有一篇重量級報告,那她和他們小組,還會更上一層樓。
想到這裏,她有些激動地說,“張老師放心,交給我們組,一定能完成好任務。”
張國慶還是沒有說出謎底,繼續說,“這個任務,需要出去調研一段時間,還需要不少計算。”
說到計算,徐秀娟有些心中沒底,她的數學很一般,此時張博也迴過味來,說,“這都沒問題,我們不怕出差,不怕麻煩。”
張國慶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個課題是個推測性課題,目的是推測我們的經濟生產何時會到一個頂峰,而後會有明顯的下降。”
徐秀娟問,“隨著機器的普及,生產能力不是會一直上升嗎?”
張國慶順手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又在圈裏畫了兩個小人,說“如果隻有兩個人,就是你們兩個,隻需要考慮吃飯問題,你們每天製造糧食的能力都有提升,你們會不會一直提升呢?”
徐秀娟和張博都很聰明,很快就明白了張國慶的意思。
“他們不需要更多的糧食,到某個量,就不會生產了。”徐秀娟說。
“現實太複雜,除了糧食,還有服裝,還有住房。”張博說。
“甚至還有報紙、還有老師。”徐秀娟笑著補充道。
“現實也不是兩個人,這就複雜多了。”張博繼續道。
“不管有多少種需求,有多少人,隻要一直發展,總會到一個高點的。”徐秀娟補充道,“因為需求是有限的。”
徐秀娟和張博的討論,讓張國慶覺得他們的思維很敏捷,他們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他抬手打斷了兩人的討論,說,“學校會介紹你們到統計局查閱資料,也會給你們到木器工會、鹽業工會和商業工會的介紹信,你們分幾個小組,盡快開始吧。”
“好,我們今天準備一下,明天就開始。”徐秀娟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