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定下來幾天後,張國慶和張帥就都隨船隊離開了科蘭島。
陳宇峰不久也會出發到新羅和金狼,這次他們有了新產品:張帥帶來的布料。
到了明崇島,張帥帶著姚四見了張國慶後就迴蘇州去了,剩下張國慶帶著二十四個人。
此時島上隻有姚四給他們搭起來的兩間臨時住所,連床都沒有。張國慶一方麵派人去買家具,另一方麵請姚四再搭幾間臨時房,又派出好幾批人到各處打聽石料和運輸的行情,還派幾人去招收一些有力氣,能幹活的北方流民。一時間,張國慶帶來的人就隻剩了三人,他們還要負責勘查明崇島的環境。
這些事情都不是幾天能幹完的。三天後,家具到了一部分,留守的人總算不用打地鋪了。
約摸過了一個月,姚四又搭出了五間臨時房,住房問題也暫時緩解了。
打聽石料行情的人陸續迴來後,把各地石料的價格報給張國慶,張國慶算了一下,發現隻需要一萬兩銀子就能把這幾個地方的石料全部買下來,看來這個市場並不大。
這些石料作坊雖然都臨長江,但運費幾乎是石料價格的2倍,而且現在還在夏天,長江水量很大,不利於施工,琢磨了一下,準備利用這段時間,想辦法弄來更多石料。
這次一起來的有個女的叫吳文玉,是第二批的奴隸,不到十八歲,透著點幹練,平時話不多,有啥事安排給她,處理的也不錯,隻是幾次安排婚姻,此女都強烈拒絕,張國慶本來想“強行配對”,但每次她都能說出幾個理由,讓張國慶打消這個念頭。
張國慶無人可用,就把吳文玉叫了過來,想聽聽她對買石料這個事有啥想法。吳文玉思索了一會,說:“就是把這一片的石料買光,也不夠我們用,而且我們現在也不著急,不如現在開始大量屯石料,把價格炒上去,讓他們想辦法進料,等價格上去了,咱們再停止買貨,價格下來後,咱們再去去收貨。這樣成本低,隻是會讓石匠們虧損一些。”
張國慶考慮了一下,同意了這個方案,讓吳文玉主持,先拿出2萬兩銀子的額度,不夠了再申請。吳文玉點了幾個人,組成了石料采購組。
計劃很簡單,那些打探石料行情的人收到的指示是先在沿江某處租一個倉庫,然後集中在兩天時間內,把那個地方的低檔石材全部買下,送進倉庫,過兩天再提價定一批低檔石料,接下來每天的任務就是打探和記錄當日的石料價格。如果價格上漲少於5%,就繼續買,如果這種石料價格上漲超過一成,就把手上的石料少量出手,如果上漲超過三成,就多賣些石料,石料賣出後,如果價格下跌不多,就再次少量賣出,直到價格低於正常價格,如果價格跌至原來價格的八成,就把市場上的貨全部吃進。整個計劃要求第一次大量買入時要一致,造成石料需求大增的假象。張國慶還發動參與計劃的成員想一些需要長期大量需求石材的理由,放到石料價格上漲時散布,再想一些理由用來解釋石料價格下跌,並促進它快速下跌,使這次石料價格的上漲和下跌人為加速。
炒石料的行動持續兩個多月時間才陸續結束,行動取得了計劃六成的效果,再扣除各項費用,大約贏利了三千兩銀子。實際是投入了一萬五千兩銀子,收迴了價值一萬三千兩銀子的石料和五千多兩銀子。這些石料又花費了一萬多兩銀子運到島上,這還隻是短途運輸的費用。
事後張國慶仔細閱讀了每組人員的操作手記,總結這次炒石料行動的意義有三,一是鍛煉了隊伍,一批有良好市場意識、有操作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顯示出對市場的出色把握;二是增大了石料的有效供給,雖然原來石料供應鏈的許多環節都賠了錢,但短暫的繁榮促使石料生產能力有了提高,而短時間的價格下跌並沒有損傷原有的生產能力;第三自然是掙了些錢。
問題也總結出來不少,一是鑒於信息傳遞速度較慢,各地統一行動效果反倒不是最佳;二是操作人員不能嚴格遵守計劃,有些小組成果較差。
炒石料最大的收獲是吳文玉這個人才,張國慶獎勵她2000兩銀子,讓她留著,誰知道吳文玉說:“我對吃穿都沒有多大的興趣,老板如果願意,先不要解散我們這個采購隊,我想再炒炒其他東西,這2000兩銀子就當我們隊的啟動資金,行不?”
雖然張國慶缺人手,但對這個建議也是非常讚同,又追加了2000兩銀子,一共給她4000兩銀子,叫她霍霍去。
石料大批運到是十月份,他們招到的工人已經超過六十人,房屋建設己經能夠滿足需要,甚至新招來的工人也分到了簡陋的住處。
原來的島民也有十幾個人要求當工人,因為這些工人月薪是一兩銀子,超過了島民的收入,姚四一開始是這個隊的隊長,月薪是五兩銀子,比其它隊長低一半,張國慶告訴他,等他的文化課合格後才可以加薪,其實姚四對現狀已經很滿意了。
島上居民收入的增加帶動了消費能力的增加,居民區出現了第一個雜貨鋪,不久又來了個遊醫,治好了幾個人後口碑不錯,也暫時住了下來。
張國慶召集隊長們商量如何開工,一種意見是等水位再降,另一種意見是立即開工,趁水還不是太冷,先修水下部分,等水冷的下不去水,再修水上部分。最後討論的結果是立即開工,先選受衝刷最嚴重的2個點。
工程一開始,問題馬上出來,首先是工具不足,幾乎沒有什麽機械,工作全憑手工,既危險又浪費時間,張國慶呆在工地旁,思考如何提高效率。
顯然,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巨大的,過了前兩天的不適期後,每個隊都找到了些省時省力的方法,張國慶要求隊長每天晚上都到他的屋子碰頭,通報各自的經驗和進度,每天這些進度也會出現在每個工地上,說明每個隊幹了多少活,前麵的文化課學習沒有白費,工人們都能看懂這些文字,這促進各隊之間的競爭。
第二個問題是人力不足,先期派出炒石料的人還有部分在外麵,張國慶手頭沒有可以用的人,而每個隊的人也顯不足,每個隊都要求增加人。張國慶寫信讓迴來幾個人,隻留下一個吳文玉。
迴來這些人裏,女性被安排做飯,男的一方麵進行恢複訓練,一方麵給施工隊做好後勤服務工作。施工的隊伍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和施工磨合,人員逐漸有了歸屬感,也有了一定的戰鬥力,張國慶不希望新人太多影響這種趨勢,就一邊繼續招人,一邊讓每個隊推薦副隊長人選,新招來的人並不入隊,仍然是訓練和學習三個月,這期間工程隊裏再急也不行。
天氣越來越冷,施工進度也逐漸慢了下來,石料仍舊是按步就班的送到,也就越堆越多,眼看就要過年了,新招來的人終於分配下來,每個隊仍是十來個人,新人老人又組合出幾個隊,這次施工隊有了九個隊九十多人,每三個隊組成一個中隊,中隊長暫時由原來的三個小隊長輪流做,最後張國慶從中選出一個。
中隊長的月工資是三十兩銀子。雖然沒有任命大隊長,但大家都明白張國慶不會當大隊長,要從這三個中隊長中選,中隊長們在想,大隊長的月工資會不會有七十兩。
新年的時候,崇明島上的常住人口達到了213人,其中有112個壯年男子,張國慶手上的銀子還有八萬兩。
陳宇峰不久也會出發到新羅和金狼,這次他們有了新產品:張帥帶來的布料。
到了明崇島,張帥帶著姚四見了張國慶後就迴蘇州去了,剩下張國慶帶著二十四個人。
此時島上隻有姚四給他們搭起來的兩間臨時住所,連床都沒有。張國慶一方麵派人去買家具,另一方麵請姚四再搭幾間臨時房,又派出好幾批人到各處打聽石料和運輸的行情,還派幾人去招收一些有力氣,能幹活的北方流民。一時間,張國慶帶來的人就隻剩了三人,他們還要負責勘查明崇島的環境。
這些事情都不是幾天能幹完的。三天後,家具到了一部分,留守的人總算不用打地鋪了。
約摸過了一個月,姚四又搭出了五間臨時房,住房問題也暫時緩解了。
打聽石料行情的人陸續迴來後,把各地石料的價格報給張國慶,張國慶算了一下,發現隻需要一萬兩銀子就能把這幾個地方的石料全部買下來,看來這個市場並不大。
這些石料作坊雖然都臨長江,但運費幾乎是石料價格的2倍,而且現在還在夏天,長江水量很大,不利於施工,琢磨了一下,準備利用這段時間,想辦法弄來更多石料。
這次一起來的有個女的叫吳文玉,是第二批的奴隸,不到十八歲,透著點幹練,平時話不多,有啥事安排給她,處理的也不錯,隻是幾次安排婚姻,此女都強烈拒絕,張國慶本來想“強行配對”,但每次她都能說出幾個理由,讓張國慶打消這個念頭。
張國慶無人可用,就把吳文玉叫了過來,想聽聽她對買石料這個事有啥想法。吳文玉思索了一會,說:“就是把這一片的石料買光,也不夠我們用,而且我們現在也不著急,不如現在開始大量屯石料,把價格炒上去,讓他們想辦法進料,等價格上去了,咱們再停止買貨,價格下來後,咱們再去去收貨。這樣成本低,隻是會讓石匠們虧損一些。”
張國慶考慮了一下,同意了這個方案,讓吳文玉主持,先拿出2萬兩銀子的額度,不夠了再申請。吳文玉點了幾個人,組成了石料采購組。
計劃很簡單,那些打探石料行情的人收到的指示是先在沿江某處租一個倉庫,然後集中在兩天時間內,把那個地方的低檔石材全部買下,送進倉庫,過兩天再提價定一批低檔石料,接下來每天的任務就是打探和記錄當日的石料價格。如果價格上漲少於5%,就繼續買,如果這種石料價格上漲超過一成,就把手上的石料少量出手,如果上漲超過三成,就多賣些石料,石料賣出後,如果價格下跌不多,就再次少量賣出,直到價格低於正常價格,如果價格跌至原來價格的八成,就把市場上的貨全部吃進。整個計劃要求第一次大量買入時要一致,造成石料需求大增的假象。張國慶還發動參與計劃的成員想一些需要長期大量需求石材的理由,放到石料價格上漲時散布,再想一些理由用來解釋石料價格下跌,並促進它快速下跌,使這次石料價格的上漲和下跌人為加速。
炒石料的行動持續兩個多月時間才陸續結束,行動取得了計劃六成的效果,再扣除各項費用,大約贏利了三千兩銀子。實際是投入了一萬五千兩銀子,收迴了價值一萬三千兩銀子的石料和五千多兩銀子。這些石料又花費了一萬多兩銀子運到島上,這還隻是短途運輸的費用。
事後張國慶仔細閱讀了每組人員的操作手記,總結這次炒石料行動的意義有三,一是鍛煉了隊伍,一批有良好市場意識、有操作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顯示出對市場的出色把握;二是增大了石料的有效供給,雖然原來石料供應鏈的許多環節都賠了錢,但短暫的繁榮促使石料生產能力有了提高,而短時間的價格下跌並沒有損傷原有的生產能力;第三自然是掙了些錢。
問題也總結出來不少,一是鑒於信息傳遞速度較慢,各地統一行動效果反倒不是最佳;二是操作人員不能嚴格遵守計劃,有些小組成果較差。
炒石料最大的收獲是吳文玉這個人才,張國慶獎勵她2000兩銀子,讓她留著,誰知道吳文玉說:“我對吃穿都沒有多大的興趣,老板如果願意,先不要解散我們這個采購隊,我想再炒炒其他東西,這2000兩銀子就當我們隊的啟動資金,行不?”
雖然張國慶缺人手,但對這個建議也是非常讚同,又追加了2000兩銀子,一共給她4000兩銀子,叫她霍霍去。
石料大批運到是十月份,他們招到的工人已經超過六十人,房屋建設己經能夠滿足需要,甚至新招來的工人也分到了簡陋的住處。
原來的島民也有十幾個人要求當工人,因為這些工人月薪是一兩銀子,超過了島民的收入,姚四一開始是這個隊的隊長,月薪是五兩銀子,比其它隊長低一半,張國慶告訴他,等他的文化課合格後才可以加薪,其實姚四對現狀已經很滿意了。
島上居民收入的增加帶動了消費能力的增加,居民區出現了第一個雜貨鋪,不久又來了個遊醫,治好了幾個人後口碑不錯,也暫時住了下來。
張國慶召集隊長們商量如何開工,一種意見是等水位再降,另一種意見是立即開工,趁水還不是太冷,先修水下部分,等水冷的下不去水,再修水上部分。最後討論的結果是立即開工,先選受衝刷最嚴重的2個點。
工程一開始,問題馬上出來,首先是工具不足,幾乎沒有什麽機械,工作全憑手工,既危險又浪費時間,張國慶呆在工地旁,思考如何提高效率。
顯然,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巨大的,過了前兩天的不適期後,每個隊都找到了些省時省力的方法,張國慶要求隊長每天晚上都到他的屋子碰頭,通報各自的經驗和進度,每天這些進度也會出現在每個工地上,說明每個隊幹了多少活,前麵的文化課學習沒有白費,工人們都能看懂這些文字,這促進各隊之間的競爭。
第二個問題是人力不足,先期派出炒石料的人還有部分在外麵,張國慶手頭沒有可以用的人,而每個隊的人也顯不足,每個隊都要求增加人。張國慶寫信讓迴來幾個人,隻留下一個吳文玉。
迴來這些人裏,女性被安排做飯,男的一方麵進行恢複訓練,一方麵給施工隊做好後勤服務工作。施工的隊伍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和施工磨合,人員逐漸有了歸屬感,也有了一定的戰鬥力,張國慶不希望新人太多影響這種趨勢,就一邊繼續招人,一邊讓每個隊推薦副隊長人選,新招來的人並不入隊,仍然是訓練和學習三個月,這期間工程隊裏再急也不行。
天氣越來越冷,施工進度也逐漸慢了下來,石料仍舊是按步就班的送到,也就越堆越多,眼看就要過年了,新招來的人終於分配下來,每個隊仍是十來個人,新人老人又組合出幾個隊,這次施工隊有了九個隊九十多人,每三個隊組成一個中隊,中隊長暫時由原來的三個小隊長輪流做,最後張國慶從中選出一個。
中隊長的月工資是三十兩銀子。雖然沒有任命大隊長,但大家都明白張國慶不會當大隊長,要從這三個中隊長中選,中隊長們在想,大隊長的月工資會不會有七十兩。
新年的時候,崇明島上的常住人口達到了213人,其中有112個壯年男子,張國慶手上的銀子還有八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