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糜芳在,就等於有了糜家的支持,呂布對重新建設被郭汜毀掉的一切也都有了底氣。


    不必再像前段時間那樣還要與嚴吉商議,分出一個輕重緩急來,這次從各個方麵同時入手,爭取最快的時間來完成這一切。


    甚至呂布都想要大喊一句:“糜芳在手,天下我有!”


    這些事情規劃好之後,呂布將全身心的投入到軍隊的建設當中。


    與董卓交戰之後呂布發現,漢末諸侯的實力遠超自己的想象,並不像以前自己出兵打擊那些遊牧民族那樣遊刃有餘。


    與董卓一戰,呂布共率領麾下人馬加上丁原遺留的並州軍,共計兵馬十二萬有餘。


    而董卓方麵除去抗擊十八路諸侯的部隊,人馬大概是自己的兩倍。


    經過一戰之後,呂布方麵陷陣營損失了五百餘人,其中大多都是老卒。這樣一來陷陣營雖然人數比以前更多,但是戰鬥力卻相對差了不少。呂布計劃把陷陣營補足到兩千人,再由高順對其嚴加訓練一番,爭取迴到原來的戰鬥水平。


    而跟隨呂布突圍出來的三百人,等同於經過嚴厲的戰鬥考驗,個個皆是驍勇之輩。


    呂布本打算把這三百人編入陷陣營,使其盡快恢複戰力。可陷陣營都是重步兵,讓這麽好的騎手下馬戰鬥難免有些可惜了。


    後來呂布又想到,以三百人為基礎,再挑選軍中善戰者,效仿飛熊軍打造一支戰力強橫的重甲騎兵。可是這樣消耗財物太多,即使有糜家支持也有些力不從心。並為如此一來難免會降低並州騎兵的戰鬥力,所以這件事情也暫時被放了下來,等以後有了更強的資本再說。


    其餘馬步兵加起來折損了將近三萬,這是呂布自參軍以來損失最慘最多一次。而董卓方與呂布折損人數大概差不多,是一換一的比例。


    但董卓軍基數更大,尤其是阻擊諸侯的五萬人馬幾乎沒什麽損失。當然,諸侯聯軍除孫堅外,基本也沒有損失。


    好在董卓的飛熊軍在高順與呂布先後對戰下,已經損失殆盡,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複建製。


    如今呂布軍中剩餘騎兵兩萬,步兵接近七萬。董卓騎兵近十萬,步兵十七八萬。這沒辦法,雖然呂布常從鮮卑人那裏買馬,但董卓在涼州直接掌控了漢朝的養馬場,無數的戰馬都歸屬董卓,麾下的涼州騎兵隻論數量的話必然是冠絕天下。


    董卓經過這一戰之後,雖然死在呂布軍手裏三員大將,並且飛熊軍全軍覆沒,但對外還是宣稱打敗了呂布。


    事實也是如此,董卓完成了既定目標並且沒有傷筋動骨,怎麽能叫輸呢?


    當然,其實呂布的騎兵也不少,隻不過與之相比的是董卓,所以才顯得自己騎兵陣容有些迷你。


    呂布沒打算花重金大量購入戰馬,究其原因與沒有打造重騎兵的原因一樣。所以呂布在考慮如何揚長避短,發揮自己步兵的優勢。


    許久之後,呂布想到了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其麾下戚家軍上陣殺敵從無敗績,究其原因是因為戚繼光發明了一種名叫“鴛鴦陣的陣法。


    鴛鴦陣以十一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盾、一執藤牌。


    長盾手執長盾牌遮擋敵人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盾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隨後二人手持“狼筅”,其實就是一種生長在南方的竹子。不過這一點可讓呂布犯了難,此時正值天下亂世,自己根本沒辦法到南方買這種竹子。並且竹子需要留著竹杈,運輸起來也是個大問題。


    不過轉念一想,狼筅是利用尖利的枝椏來攻擊敵人並擾亂敵人視線,既然如此,就直接用木質槍杆再打造出類似枝椏的鐵刃就好了,這樣一來雖然造價可能會高一些,但是耐久度也更高了。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但戚繼光麵對的是倭寇,呂布眼下最大的對手則是滿是騎兵的董卓,所以他把最末端的士兵改成了弓弩手,並且隨身攜帶戰刀,等敵人迂迴的時候也好短兵相接。


    鴛鴦陣不但是長短兵器相結合,更是發揮出了“矛與盾”最大的優勢,而且變換靈活,隨時都能變化出兩個甚至三個不同的小陣。


    “可惜了。這個年代沒有火器。”呂布感概道,也是因為自己不知道火器的原理,所以這一世基本無望拿著火器衝鋒了。


    說幹就幹,呂布升營召集了全部人馬,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並且把以前相對專一的長槍兵、刀盾兵、弓箭手全部打亂,分別歸入同一個將軍,這也使得每個將軍麾下都有全種類的兵卒。


    這些兵卒每天上午和各自的部隊同時訓練,好能盡快掌握戰鬥技能。下午則是按照鴛鴦陣的模式訓練,增加每個人的凝聚力。


    並且從新考核軍隊戰鬥力,新入營的兵卒需要經過考核,然後分為戰兵、輜重兵、屯田兵三大類。


    其中戰兵和輜重兵為全職軍士,領軍餉,每日訓練以增加戰鬥力,其中戰兵為考核中最優秀的一批軍卒,戰兵步卒則是按照呂布所說的鴛鴦陣進行訓練。


    輜重兵屬於考核中成績僅次於戰兵的軍卒,並且類似弩車之類的大型軍械全部由輜重兵管理使用,除此之外還要負責督糧運糧的任務。


    屯田兵則是平日種植軍田,增加軍隊糧草,閑時也要進行訓練,掌握戰鬥本領。三大兵種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之後再由考核成績來進行調整。也就是說,不是第一次考核成為戰兵之後就一輩子都是戰兵,平時訓練不刻苦的,隨時都會被拉去種田。


    第二點要整改的就是軍中士官,撤銷以前軍內軍候、校尉等官職,把戰兵分為前後左右四部,其中前軍統領為趙雲,後軍統領為黃忠,左軍統領為張遼,右軍統領為張頜。每部軍卒不確定人數,由戰時分配。


    徐榮統領輜重兵,成廉、魏續、宋憲、候成、曹性分別與各郡統領屯田兵,同時負責接收流民並安置。戰時則分別是上述五人的副將。


    高順統領訓練營,並負責新兵訓練。以上幾人皆備稱為將軍。


    至於麾下軍卒,按照鴛鴦陣的編製,以十一人為一班,設班長。


    十班為一隊,設正副隊長。


    十隊為一營,設營帥一名,副營帥兩名。


    五營為一旅,設旅帥一名,副旅帥兩名。目前最高一級的戰鬥單位為旅,因為呂布軍中隻有幾萬士卒,沒必要再弄更高級別的戰鬥單位了,等以後再發展下去,再加入師、軍、軍團之類的稱唿就好。


    其中陷陣營比較特殊,高順兼任陷陣營營帥,不設副營帥,每次都是兩千人一起出動。並且隻有陷陣營戰士才稱唿高順為營帥,其餘部隊還是稱高順為將軍。


    而呂布覺得鴛鴦陣名字雖然優雅,但沒什麽氣勢,弄不好以後自己的軍隊別人稱為鴛鴦軍就顯得戰鬥力比較一般了。


    這個時代軍隊命名也不像後世有什麽“嶽家軍”、“戚家軍”之類的,基本全是用州郡命名,比如涼州兵、青州兵、丹陽兵之類的。而自己的並州軍,特指呂布麾下騎兵,所以要改一下。


    經過考慮,呂布把鴛鴦陣命名為狼陣,因為狼就是群居動物,每次狩獵都各司其職。這也恰恰代表每個人都在集體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不可或缺的,與狼群的中心思想一樣。


    如此稱唿之後,天下各諸侯果然稱呂布麾下部隊為“並州狼騎”、“並州狼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呂布要在三國插滿紅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亭溪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亭溪先生並收藏我呂布要在三國插滿紅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