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病已割了不到兩刻鍾,他就感覺受不了了。腰酸背痛,麥杆上的葉子割得他臉火辣辣地疼,而還有很多麥須隨風鑽入了他的衣襟。
他想再聽到陳越讓他休息的聲音,可站了幾次都沒有看到陳越有迴應。
陳越也有幾次站起來,想請劉病已休息。可每次站起來時候,他看到劉病已都在專用的割麥。心裏還暗暗讚歎,果然是要當皇帝的人,居然如此有毅力。有大毅力者必成大事,古人誠不欺我。
中午過後,太陽越來越大。
陳越招唿眾人迴家,陳伍氏心裏既高興又失落。高興的是兒子長大很有主見,失落的是自己越來越無法管理兩個兒子了。
迴到家裏,陳越看到劉病已扭動的身驅就明白了,他讓陳苗帶劉病已去自己搭建的淋浴間洗漱,自己則去提水。
淋浴裝置很簡漏,一個大木盆放在高處固定好,找來一根不大不小的竹杆,用燃燒的木棍把內部骨節給燒穿,或是找比較硬的木棍削尖了將柱骨銼穿,然後安置到木盆底部的特意開的小口裏,然後用桐油封住縫隙。
閥門最惱火,隻得用木頭削製,效果還不好漏水嚴重,隻得每次洗澡時加水,木製閥門隻得起到臨時作用。
沼氣的閥門最惱火,竹子可以用通氣管,可是用火的時候不能用直接在通氣管上點火,否則作飯時還得端著鍋跟著被燒毀的竹子移動。
竹子的連接間用的是黃泥密封,出火口也用的黃泥製了個磚形灶,在中間開了洞。這個就不能用木頭製作閥門了,隻得用後重新和黃泥封上。所以,他家準備了不少黃泥,因為經常出現開封時,泥灶損壞,得重新製作。
為了感謝劉病已的幫忙,陳越特地拿出最後一罐麵粉和好,烙了一鍋薄餅。
“你家那浴盆不錯,我迴家也得做一個。一會你給我做一根竹管帶迴去,長安城不好找人做竹管。”劉病已接過薄餅,學著陳家人坐到竹凳上。
陳越把自己前世的竹編手藝發揮的淋漓至盡,現在家中就有了籮筐、竹桌、竹凳等竹製用具。不過他前世沒有學過竹編,隻是看自己父親編織過,慢慢尋著迴憶,用了十分的努力製作出來的竹具也不及前世父親的一半好。
坐上竹凳,劉病已扭扭屁股,又不好意思地指著竹凳說:“這玩意兒,也能給我弄幾個不?”
當前流行的都是跪坐,連皇帝上朝,大家都是跪坐,包括皇帝本人。
“沒問題,家裏還有兩把。”陳越沒有想把這些藏私,本來就有意交好,早送晚送也是送,當前情況主動要,比主動送好。當然,等他當後皇帝後,就隻能主動送了。
飯菜很簡單,一人兩張薄餅,一碗粟米飯,桌上有兩碗水煮薺菜和一碟黑乎乎的醬。聽說醬裏麵有肉,陳越嚐過一次後,就再也不想吃了,那味道太酸爽了。
“這餅不錯,一會教教我怎麽做。”劉病已吃了兩口餅後,讚賞道。
陳越沒有說話,隻是盯著劉病已。
看得對方不好意思了,劉病已才問:“你看我能幫你做什麽?錢糧我可是沒有的。”
陳越最想對方送頭牛給自己,看樣子沒有搞。
陳越想了一下說:“能請你教我兄弟二人識字嗎?”
“你有筆墨嗎?”
“沒有,可以用泥沙為紙。”
“你有……”
“你這是不願意嗎?”
“哈哈。”劉病已不好意思地說,“我也剛就學不久,怕教不好。”
“沒事,我弟年紀小,能學多少是多少。”陳越吃了一口餅子後又說,“我很聰明,能學多少是多少。”
劉病已覺得他話裏有別的意思,可怎麽也想不明,隻是認為兩兄弟是抱著盡量學一點的意思,又不好意思拒絕,隻得點頭答應。
午飯後,劉病已挑著兩根竹凳高興地離開了。
陳越沒有讓他今天教識字,因為他家還有麥子要收。
收完麥子,陳越看成著空置的土地,覺得應該改為水田種稻穀,可惜他沒有穀種。他此刻特別想擁有一頭耕牛,因為根據粟米生長時間或氣候需要,麥田完全可以種一季粟米,秋季粟米收割後,就可以有種麥了。
這樣就算產量不變,收獲也能翻倍。如果產量增加,收獲則數倍之。不過,由於土地管理缺失,很多時候都是種一季後,就要空下來養土,否則下一季土地營養不夠收成或將減少。
一般農家此夏收後,都是種蔬菜,而且是好多都是自己以前不喜歡吃的菜。自己喜歡的白菜、萵苣、辣椒、西紅柿等等都沒有,現在都什麽芥菜、韭菜之類。想想電視劇拍明朝以前的事,還讓店家上番茄炒蛋,結果還真能端上來,簡直笑掉大牙。
怎麽才能搞到錢買耕牛,這讓陳越傷心不已。經商來錢快,但那是笑話,不說自己不知道該買賣什麽,隻說自己不僅找不到去長安的路連去縣城的路都找不到。鹽鐵能賺錢,不過那是官營,要賺錢隻能靠走私,不說被抓到,自己連去哪兒買鹽鐵都不知道。
收了麥子後,到粟米地轉了轉,估計差不多一個多月就要收粟米了。兄弟倆也以同樣的方法找種糧,不過因為本來播種時有間距,就不在對種糧進行稀釋。
這一個月時間,劉病已來了陳家兩次。本來陳越準備弄一份韭菜炒蛋招待他的,結果因為沒有鐵鍋,就放棄了。
改為韭菜雞蛋餡的餃子,但又因為好像勁道不足,下鍋一煮全散了。煎餃太費油,隻得改為烤餃子了。
這一頓吃的賓主盡歡,劉病已直稱快把舌頭咬斷了。
看著黃黃的麵粉,陳越知道,為什麽餃子的勁道不夠了。因為沒有絹紗,麥麩無法過濾,而殘留在麵粉裏麵,必然會讓麵粉的勁道不足。
陳越製造不出能過濾麥麩篩子,麻布不僅孔粗,而且容易順將麻纖維給帶入麵粉中。想了想,隻有紗布可以,如果一層不行,就兩層三層。
可現在的紗布價格很貴,僅用來過濾麥麩那不是浪費,而是敗家。再加上陳伍氏從來不認為,麥麩不可以食用。
劉病已在結束了三次教學工作後,終於明白陳越那不同“能學多少是多少”的含義了。
他教授的是《詩》的第一篇關睢,第一次隻講了開頭八個字,並給陳越兄弟倆背誦了三篇,沒有講具體意思就走了,他要拿捏一下陳越。
第二次來的時候,陳苗隻能寫一個簡單的關字,結果還有筆畫出錯,據說為了練這個字,近日來被他大哥陳越批評了無數次。
而陳越不僅將八個字寫出來了,而且還寫得很順暢,隻是寫得不好看而已。不僅如此,在劉病已的挑釁下,陳越還將整個關睢背了下來,還給他翻譯一遍。
陳越心想,這首爛大街的詩,除了不會繁體的隸書寫法外,還能有我不會的,翻譯翻譯那是小意了。
看著陳越得意的臉色,劉病已真想給他一拳。結果,讓陳越把整首詩寫下來,才發現對方隻會背不會寫後麵的,心裏才好受了一些。
收粟米的時候,陳越要求劉病已不要來。理由是劉病已不會農活,影響他家的速度,同時也請劉病已利用此時間,給他抄點書帶來。
別人幫著多砍一株,自己就少動一刀,農活一般不會影響速度。主要是陳越知道這家夥沒幾年就當皇帝了,一是怕到自家過多影響曆史進度,二是怕對方當皇帝後天天拿這事說話。下麵的人不理解這意思,把自己給抓了多尷尬啊。
當然,後麵一點才是重點。
夏收最痛苦,僅是天氣酷熱就讓人受不了,而且沒有消暑品。陳越找了全族的人家,沒有找到一粒綠豆。
沒有辦法,隻有在陳伍氏殺人的目光下,把鹽倒入溫水中帶到地裏。
夏收結束,陳伍氏就帶著兄弟倆去給他們的父親上墳,感謝了其父保佑兩子在夏收中無一病倒的奇跡。
陳越心想,這是啥祖先保佑,還不是靠我的淡鹽水。據陳越統計全族因夏收中暑而生病的人,大約占三分之一。
陳越家三口人,連六七歲的陳苗也下地幹活,也沒有中暑。這讓全村人對他們家的看法產生變化,認為他家是有祖先保佑的,見麵了也要打招唿了,不在一臉的嫌棄了。連族長一家雖然心裏恨的癢癢的,也不敢再有過去的想法了。
粟米是連桔杆起收迴來的,桔杆是可以做柴火的。陳越家隻收了一半的桔杆迴家,留了另一半鋪在地裏,準備過一段時間幹透了再去放一把火。
收完糧,把該繳的糧運往族長家,等到大家上繳完後,族裏統一安排人押運去縣裏交糧。
這天,劉病已又來了。
不過他很奇怪,這一家人怎麽像是撿到寶貝了一樣,臉上笑意就未斷過。特別是陳伍氏和陳苗二人,動不動就笑出聲。
“家裏給你說媒了?”劉病已好奇地問臉色終於恢得正常的陳越。
“沒有。”
“沒有,你家咋笑得這麽開心?”
“小事情,家裏粟米多收三五鬥而已。”
劉病已雖然不怎麽懂農事,但也知道三五鬥是多少,就覺得這家人小提大作,正色地說:“就多收三五鬥,有必要全家高興得這樣?”
“嗯,每畝多收了三五鬥。”
他想再聽到陳越讓他休息的聲音,可站了幾次都沒有看到陳越有迴應。
陳越也有幾次站起來,想請劉病已休息。可每次站起來時候,他看到劉病已都在專用的割麥。心裏還暗暗讚歎,果然是要當皇帝的人,居然如此有毅力。有大毅力者必成大事,古人誠不欺我。
中午過後,太陽越來越大。
陳越招唿眾人迴家,陳伍氏心裏既高興又失落。高興的是兒子長大很有主見,失落的是自己越來越無法管理兩個兒子了。
迴到家裏,陳越看到劉病已扭動的身驅就明白了,他讓陳苗帶劉病已去自己搭建的淋浴間洗漱,自己則去提水。
淋浴裝置很簡漏,一個大木盆放在高處固定好,找來一根不大不小的竹杆,用燃燒的木棍把內部骨節給燒穿,或是找比較硬的木棍削尖了將柱骨銼穿,然後安置到木盆底部的特意開的小口裏,然後用桐油封住縫隙。
閥門最惱火,隻得用木頭削製,效果還不好漏水嚴重,隻得每次洗澡時加水,木製閥門隻得起到臨時作用。
沼氣的閥門最惱火,竹子可以用通氣管,可是用火的時候不能用直接在通氣管上點火,否則作飯時還得端著鍋跟著被燒毀的竹子移動。
竹子的連接間用的是黃泥密封,出火口也用的黃泥製了個磚形灶,在中間開了洞。這個就不能用木頭製作閥門了,隻得用後重新和黃泥封上。所以,他家準備了不少黃泥,因為經常出現開封時,泥灶損壞,得重新製作。
為了感謝劉病已的幫忙,陳越特地拿出最後一罐麵粉和好,烙了一鍋薄餅。
“你家那浴盆不錯,我迴家也得做一個。一會你給我做一根竹管帶迴去,長安城不好找人做竹管。”劉病已接過薄餅,學著陳家人坐到竹凳上。
陳越把自己前世的竹編手藝發揮的淋漓至盡,現在家中就有了籮筐、竹桌、竹凳等竹製用具。不過他前世沒有學過竹編,隻是看自己父親編織過,慢慢尋著迴憶,用了十分的努力製作出來的竹具也不及前世父親的一半好。
坐上竹凳,劉病已扭扭屁股,又不好意思地指著竹凳說:“這玩意兒,也能給我弄幾個不?”
當前流行的都是跪坐,連皇帝上朝,大家都是跪坐,包括皇帝本人。
“沒問題,家裏還有兩把。”陳越沒有想把這些藏私,本來就有意交好,早送晚送也是送,當前情況主動要,比主動送好。當然,等他當後皇帝後,就隻能主動送了。
飯菜很簡單,一人兩張薄餅,一碗粟米飯,桌上有兩碗水煮薺菜和一碟黑乎乎的醬。聽說醬裏麵有肉,陳越嚐過一次後,就再也不想吃了,那味道太酸爽了。
“這餅不錯,一會教教我怎麽做。”劉病已吃了兩口餅後,讚賞道。
陳越沒有說話,隻是盯著劉病已。
看得對方不好意思了,劉病已才問:“你看我能幫你做什麽?錢糧我可是沒有的。”
陳越最想對方送頭牛給自己,看樣子沒有搞。
陳越想了一下說:“能請你教我兄弟二人識字嗎?”
“你有筆墨嗎?”
“沒有,可以用泥沙為紙。”
“你有……”
“你這是不願意嗎?”
“哈哈。”劉病已不好意思地說,“我也剛就學不久,怕教不好。”
“沒事,我弟年紀小,能學多少是多少。”陳越吃了一口餅子後又說,“我很聰明,能學多少是多少。”
劉病已覺得他話裏有別的意思,可怎麽也想不明,隻是認為兩兄弟是抱著盡量學一點的意思,又不好意思拒絕,隻得點頭答應。
午飯後,劉病已挑著兩根竹凳高興地離開了。
陳越沒有讓他今天教識字,因為他家還有麥子要收。
收完麥子,陳越看成著空置的土地,覺得應該改為水田種稻穀,可惜他沒有穀種。他此刻特別想擁有一頭耕牛,因為根據粟米生長時間或氣候需要,麥田完全可以種一季粟米,秋季粟米收割後,就可以有種麥了。
這樣就算產量不變,收獲也能翻倍。如果產量增加,收獲則數倍之。不過,由於土地管理缺失,很多時候都是種一季後,就要空下來養土,否則下一季土地營養不夠收成或將減少。
一般農家此夏收後,都是種蔬菜,而且是好多都是自己以前不喜歡吃的菜。自己喜歡的白菜、萵苣、辣椒、西紅柿等等都沒有,現在都什麽芥菜、韭菜之類。想想電視劇拍明朝以前的事,還讓店家上番茄炒蛋,結果還真能端上來,簡直笑掉大牙。
怎麽才能搞到錢買耕牛,這讓陳越傷心不已。經商來錢快,但那是笑話,不說自己不知道該買賣什麽,隻說自己不僅找不到去長安的路連去縣城的路都找不到。鹽鐵能賺錢,不過那是官營,要賺錢隻能靠走私,不說被抓到,自己連去哪兒買鹽鐵都不知道。
收了麥子後,到粟米地轉了轉,估計差不多一個多月就要收粟米了。兄弟倆也以同樣的方法找種糧,不過因為本來播種時有間距,就不在對種糧進行稀釋。
這一個月時間,劉病已來了陳家兩次。本來陳越準備弄一份韭菜炒蛋招待他的,結果因為沒有鐵鍋,就放棄了。
改為韭菜雞蛋餡的餃子,但又因為好像勁道不足,下鍋一煮全散了。煎餃太費油,隻得改為烤餃子了。
這一頓吃的賓主盡歡,劉病已直稱快把舌頭咬斷了。
看著黃黃的麵粉,陳越知道,為什麽餃子的勁道不夠了。因為沒有絹紗,麥麩無法過濾,而殘留在麵粉裏麵,必然會讓麵粉的勁道不足。
陳越製造不出能過濾麥麩篩子,麻布不僅孔粗,而且容易順將麻纖維給帶入麵粉中。想了想,隻有紗布可以,如果一層不行,就兩層三層。
可現在的紗布價格很貴,僅用來過濾麥麩那不是浪費,而是敗家。再加上陳伍氏從來不認為,麥麩不可以食用。
劉病已在結束了三次教學工作後,終於明白陳越那不同“能學多少是多少”的含義了。
他教授的是《詩》的第一篇關睢,第一次隻講了開頭八個字,並給陳越兄弟倆背誦了三篇,沒有講具體意思就走了,他要拿捏一下陳越。
第二次來的時候,陳苗隻能寫一個簡單的關字,結果還有筆畫出錯,據說為了練這個字,近日來被他大哥陳越批評了無數次。
而陳越不僅將八個字寫出來了,而且還寫得很順暢,隻是寫得不好看而已。不僅如此,在劉病已的挑釁下,陳越還將整個關睢背了下來,還給他翻譯一遍。
陳越心想,這首爛大街的詩,除了不會繁體的隸書寫法外,還能有我不會的,翻譯翻譯那是小意了。
看著陳越得意的臉色,劉病已真想給他一拳。結果,讓陳越把整首詩寫下來,才發現對方隻會背不會寫後麵的,心裏才好受了一些。
收粟米的時候,陳越要求劉病已不要來。理由是劉病已不會農活,影響他家的速度,同時也請劉病已利用此時間,給他抄點書帶來。
別人幫著多砍一株,自己就少動一刀,農活一般不會影響速度。主要是陳越知道這家夥沒幾年就當皇帝了,一是怕到自家過多影響曆史進度,二是怕對方當皇帝後天天拿這事說話。下麵的人不理解這意思,把自己給抓了多尷尬啊。
當然,後麵一點才是重點。
夏收最痛苦,僅是天氣酷熱就讓人受不了,而且沒有消暑品。陳越找了全族的人家,沒有找到一粒綠豆。
沒有辦法,隻有在陳伍氏殺人的目光下,把鹽倒入溫水中帶到地裏。
夏收結束,陳伍氏就帶著兄弟倆去給他們的父親上墳,感謝了其父保佑兩子在夏收中無一病倒的奇跡。
陳越心想,這是啥祖先保佑,還不是靠我的淡鹽水。據陳越統計全族因夏收中暑而生病的人,大約占三分之一。
陳越家三口人,連六七歲的陳苗也下地幹活,也沒有中暑。這讓全村人對他們家的看法產生變化,認為他家是有祖先保佑的,見麵了也要打招唿了,不在一臉的嫌棄了。連族長一家雖然心裏恨的癢癢的,也不敢再有過去的想法了。
粟米是連桔杆起收迴來的,桔杆是可以做柴火的。陳越家隻收了一半的桔杆迴家,留了另一半鋪在地裏,準備過一段時間幹透了再去放一把火。
收完糧,把該繳的糧運往族長家,等到大家上繳完後,族裏統一安排人押運去縣裏交糧。
這天,劉病已又來了。
不過他很奇怪,這一家人怎麽像是撿到寶貝了一樣,臉上笑意就未斷過。特別是陳伍氏和陳苗二人,動不動就笑出聲。
“家裏給你說媒了?”劉病已好奇地問臉色終於恢得正常的陳越。
“沒有。”
“沒有,你家咋笑得這麽開心?”
“小事情,家裏粟米多收三五鬥而已。”
劉病已雖然不怎麽懂農事,但也知道三五鬥是多少,就覺得這家人小提大作,正色地說:“就多收三五鬥,有必要全家高興得這樣?”
“嗯,每畝多收了三五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