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如同天災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般,無論是之前的高溫還是猛烈的陽光,似乎都已不複存在。
蘇淩把新建成的基地取名家園二號,為了紀念自己新世界位麵的基地,當然大家是不知道這個原因的,隻是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不錯,充滿了希望。
駐紮在湖邊之後,蘇淩一行人得到了很好的水源供給。蘇淩爸爸媽媽每天還會帶上天珍一起,去湖邊釣釣魚,遛遛狗。
這裏湖光山色,森林繁茂,綠蔭掩壁,的確是絕好的休閑療養的佳境。
蘇淩幾人還是幸運的,找到了這麽一處世外桃源,得以短暫的休整。
看似荒誕離奇,隻不過短短個把月時間而已,大地震和高溫就輕易摧毀了地球上所有國家的社會秩序和文明。人類引以為豪,自我標榜的國力和強盛,在自然力量麵前,不過是個像放屁一樣的笑話。
不過蘇淩心裏最清楚,這些災難還僅僅隻是開始而已。後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能不能活下去,全指望她了。
更可悲的是,這樣的災難下,絕大部分的生存物資都被深埋在廢墟之中,難以獲取,幸存的人類對生存資源的爭奪會愈發激烈。
饑荒會讓每一個幸存的人類在很短的時間裏變成禽獸不如的畜生。
雖然地震時傷亡慘烈,高溫也奪走不少人的生命,但是幸存者仍然不在少數,而蘇淩幾人充足的物資很難不被其他人所覬覦,所以不斷提升自保能力仍然是幾人麵對末世生存的第一要務。
好在食物現在比較充裕,不過蘇淩還是考慮準備在新基地附近種些農作物,擴大食物獲取的渠道和數量。
但要是再出現地震或高溫或是極寒,那就白幹了。
大麵積的種養殖暫時還得從長計議。不過現在氣候還算適宜,可以種一些速成的蔬菜,比如油菜,葉生菜,櫻桃蘿卜之類,這些小型的葉菜對環境溫度適應性比較好,速生品種從播種到成熟一般隻需要一個半月,趕在冬天來之前,豐富豐富目前的食物品類還是不錯的。
甚至還可以養些雞雛,撒在森林裏自己覓食,雞的生長速度也是很快的,比如白羽雞,從雞雛到成雞隻需要42天,這樣算的話沒準入冬前就能吃到自己養的土雞了。
蘇淩在天災前儲存了幾百顆種雞受精卵,也就是已經受精並能孵化的雞蛋。隻不過她是用液氮儲存在保溫箱裏,這是她在新世界裏研究過的一個太空保種科研成果。
這個技術就是把雞蛋或是一些動物的受精卵瞬間冷凍到零下290度,然後儲存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之中,就可以長周期保活,通過特殊控製的微波可以解凍複活。
當時是為了星際旅行的目的開展的研究,就是研究可以長期冷凍保存的活體動物受精卵,最終的目標是能讓人類可以通過超低溫休眠實現漫長的星際旅行。不過隻成功實現雞蛋這麽大的生物胚胎的低溫休眠,新世界裏,蘇淩就是在這個項目中結識的安娜。
蘇淩正是用的這項技術儲存了大量的動物胚胎和植物種子。但是這個技術還無法實現大型的活體動物冷凍休眠。
其實作為星際旅行,通過冷凍胚胎的方式要比冷凍人體的方式更有效率,也更加安全。
漫長的星際移民需要大量的時間,有些遠較遠的星係,可能需要幾千甚至上萬年。如果是建立超大型的宇宙飛船攜帶大量人類移民,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即便是飛船上的人類順利繁衍後代,漫長的星際旅行過程中有太多不可確定的因素會導致這個微型社會動蕩覆滅。
就算是像科幻電影裏把人類冷凍休眠,也需要大量的空間和能源支撐。
這類方式的星際旅行,都是折本買賣。
但是如果隻帶冷凍胚胎,等到達目的地後,再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複活繁育,培養教育,從而實現星際移民,那成功率就能大大的提升。
而且,雖然冷凍人體再複活的技術很難,但是冷凍胚胎的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了,現在的養殖場,比如養牛場的胚胎早就實現商業冷凍精子了。人類就是用這些可以長期儲存的冷凍精子不斷的讓奶牛受孕產奶。
而新世界中蘇淩和安娜則把這項技術改良到可以長期冷凍儲存活體雞蛋的程度。這裏麵兩個核心的技術就是超低溫瞬時冷凍和超精確微波加熱技術,這項技術也讓她倆雙雙獲得諾蘭爾獎年輕科學家提名。
這項技術在原世界裏被蘇淩複刻了出來。
蘇淩從方舟一號的生物儲存箱裏取出一枚被液氮冷凍儲存的受精卵雞蛋。
小心翼翼的放到她改造的超精確微波爐裏,這台微波爐的控製連接在方舟係統上,蘇淩讓係統啟動了加溫複活程序。
不到十秒鍾,一顆冷凍休眠的受精卵雞蛋就完成了複蘇。
蘇淩用強光手電對著雞蛋檢測了一下,發現蛋內胚胎已經複活。
緊接著她又按此方法解凍複活了二十幾隻冷凍雞蛋。
接下來就是最有意思的環節,孵小雞了。
蘇淩找了個泡沫保溫箱,在裏麵鋪了個羽絨毯加了一個暖寶寶,接了一個溫控開關,設定了一下孵化溫度,一旦溫度過高,溫控開關就會斷開,溫度過低時開關就會打開加溫。
蘇淩小心翼翼的把複活的雞蛋都放進去,還在保溫箱裏放了兩杯水保證孵化濕度。
蘇淩按時翻動,並對雞蛋進行光照檢查。
經過二十一天,二十幾隻可愛的小雞雛就吱吱的破殼而出。
這些日子天珍知道蘇淩在孵小雞,就天帶著波比天天守著保溫箱,看到小雞破殼的過程,甭提多開心了,並且主動承擔起喂雞任務天天拉著蘇淩爸爸到草叢裏給小雞抓蟲子吃,每天忙的不亦樂乎。
兩周不到,小雞就能自己跑到草叢裏覓食了。這些養殖雞馴化性都比較好,每天白天跑出去覓食,晚上都會自己迴窩睡覺,這樣又過了一個月基本都長成成雞了。
不過蘇淩倒不著急吃,反正也不用自己搭糧食,就放任它們繼續成長,再過三個月基本就可以下蛋孵小雞了。
養雞的這兩個月大家都沒閑著,安娜幾個人在基地旁開墾了兩畝菜地,根據蘇淩的安排混合種植了不少蔬菜種子,生菜,油菜,小白菜,蘿卜這些葉菜已經收獲了一茬,還種了不少土豆,紅薯和番茄,雖然還沒開始成熟,但是長勢喜人。太陽光照充足,也是受前陣子高溫影響,秋冬季明顯延後,明明已經進入十月,但是氣溫仍然和正常夏天一樣。這也給蘇淩幾人的種植大業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收獲的蔬菜根本吃不過來,蘇淩都用她的熱聲製冷冰箱的超低溫技術,對這些蔬菜進行了冷凍脫水,保存起來,這樣做可以在延長保存期的同時最大程度鎖住營養。
蘇淩這兩個月更是抓緊時間開始研發了不少裝備。
她先是用方舟一號的電腦和機械臂備件組裝了五台三臂工業機器人。其實結構上很簡單,簡單講就是把四個機械臂固定在一個金屬框架上,再把一些攝像頭,陀螺儀之類的傳感器,以及電腦主機和電池安裝到框架裏,再把主體框架覆蓋上太陽能板,連上信號和電源線。
機器人的硬件就完成了。
剩下就是大量的編程工作,好在有方舟係統輔助,這項工作調試設備雖然比較耗費時間,但是對於蘇淩來講技術上難度並不大。
不到兩個月,蘇淩研發的五台機器人就正式投入使用了。
可能是出於對新世界五小隻的情懷吧,也可能是懶得動腦取名字。蘇淩給這五台機器仍然用了小金,小木,小水,小火,小土這五個名字,並噴了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
由於沒有量子通信技術,所以五小隻采用都是獨立的智能係統,可以根據任務自主運作,但是接受任務指令或者更新係統信息隻能在一定距離範圍內。
也就是說離人或方舟一號不能太遠,實現不了超遠程的控製,如果太遠就會接受不到最新指令,不過好在這個距離也能達到一兩公裏,完全夠用了。
有了五小隻的加入,大家的勞動強度極大降低。特別是蘇淩幾人最頭疼的房車清潔工作,終於不用再自己幹了。
張倩倩和張麗麗閑下來就用衛星電話和所有購買了方舟一號的越野俱樂部會員進行聯係,絕大部分團購了方舟一號的會員都幸存了下來,但還是有少部分人地震時居住在常規建築裏,最終沒能活下來。
幸存的會員都各自開始了末日求生狀態,好在氣候暫時已經穩定,大部分人都是以物資收集為主,加上越野玩家本身都是戶外生存狂,所以生活上都還過得去。
但是蘇淩提醒過大家防人之心不可無,麗麗姐妹也並沒有把基地的準確位置告訴別人,雖然這個地方很多人也都知道,放在平時也是越野圈裏比較有名的打卡地,但是現在知道這裏的都忙著在城市裏收集物資很少有人考慮來野外定居,畢竟城市廢墟下的物資才是最豐富的。
看到基地漸漸進入正軌,蘇淩決定開始組織大家出去走走,搜集些物資,和信息。
這天,蘇淩幾人吃飯時,她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提議。
“現在咱們的家園二號,已經步入正軌了,現在的生產還是以食物為主,但是隨著建設的不斷投入,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物資來支撐基地的運行,光靠我們之前囤集的物資肯定遠遠不夠,畢竟那隻是為了基礎生存準備的。”
聽到蘇淩的話,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張麗麗接著蘇淩的提議說道。
“是應該出去走走,太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會讓咱們實力停止不前和對外界的消息產生閉塞,這幾天我和倩倩和外麵的溝通了解,現在外麵已經開始出現很多中小規模的犯罪團夥,到處搶劫資源,殺人放火,無惡不做,以咱們現在基地的狀態是無法防禦的”。
“姐姐說的對,咱們得抓緊時間壯大自己,吸引更多的幸存人才加入,形成勢力,才能與之對抗。不過一旦有人外出,那基地裏的人手就會減少,必須得加強基地的守備,避免老窩被不懷好意的人偷襲”。
張倩倩也迎合著說道。蘇淩點了點頭,思考了一下,緩緩說道。
“這兩天我抓緊完善一下防禦,現在有方舟係統和五小隻,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開發自動防禦係統,這樣對於外部一半勢力的武裝襲擊,應該可以完全守住基地”。
蘇淩之所以有這個信心,也是因為她開發過新世界懸浮基地和飛行房車的防禦係統。雖然原世界裏沒有周易量子芯片為基礎的桑迪係統做輔助,但是基於二進製架構的自主火控防禦武器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最終大家商議了一下,初期部署,由蘇淩和張倩倩外出搜尋物資,蘇淩爸爸媽媽帶著天珍負責基地種養殖工作的繼續運行,張麗麗負責基地的安保工作,安娜則作為機動人員,平時留在基地輔助大家的各項工作,如果外出人員發生意外則由她負責外出救援和接應。
分工完畢,大家各自進入狀態,開始忙碌起來。
蘇淩把新建成的基地取名家園二號,為了紀念自己新世界位麵的基地,當然大家是不知道這個原因的,隻是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不錯,充滿了希望。
駐紮在湖邊之後,蘇淩一行人得到了很好的水源供給。蘇淩爸爸媽媽每天還會帶上天珍一起,去湖邊釣釣魚,遛遛狗。
這裏湖光山色,森林繁茂,綠蔭掩壁,的確是絕好的休閑療養的佳境。
蘇淩幾人還是幸運的,找到了這麽一處世外桃源,得以短暫的休整。
看似荒誕離奇,隻不過短短個把月時間而已,大地震和高溫就輕易摧毀了地球上所有國家的社會秩序和文明。人類引以為豪,自我標榜的國力和強盛,在自然力量麵前,不過是個像放屁一樣的笑話。
不過蘇淩心裏最清楚,這些災難還僅僅隻是開始而已。後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能不能活下去,全指望她了。
更可悲的是,這樣的災難下,絕大部分的生存物資都被深埋在廢墟之中,難以獲取,幸存的人類對生存資源的爭奪會愈發激烈。
饑荒會讓每一個幸存的人類在很短的時間裏變成禽獸不如的畜生。
雖然地震時傷亡慘烈,高溫也奪走不少人的生命,但是幸存者仍然不在少數,而蘇淩幾人充足的物資很難不被其他人所覬覦,所以不斷提升自保能力仍然是幾人麵對末世生存的第一要務。
好在食物現在比較充裕,不過蘇淩還是考慮準備在新基地附近種些農作物,擴大食物獲取的渠道和數量。
但要是再出現地震或高溫或是極寒,那就白幹了。
大麵積的種養殖暫時還得從長計議。不過現在氣候還算適宜,可以種一些速成的蔬菜,比如油菜,葉生菜,櫻桃蘿卜之類,這些小型的葉菜對環境溫度適應性比較好,速生品種從播種到成熟一般隻需要一個半月,趕在冬天來之前,豐富豐富目前的食物品類還是不錯的。
甚至還可以養些雞雛,撒在森林裏自己覓食,雞的生長速度也是很快的,比如白羽雞,從雞雛到成雞隻需要42天,這樣算的話沒準入冬前就能吃到自己養的土雞了。
蘇淩在天災前儲存了幾百顆種雞受精卵,也就是已經受精並能孵化的雞蛋。隻不過她是用液氮儲存在保溫箱裏,這是她在新世界裏研究過的一個太空保種科研成果。
這個技術就是把雞蛋或是一些動物的受精卵瞬間冷凍到零下290度,然後儲存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之中,就可以長周期保活,通過特殊控製的微波可以解凍複活。
當時是為了星際旅行的目的開展的研究,就是研究可以長期冷凍保存的活體動物受精卵,最終的目標是能讓人類可以通過超低溫休眠實現漫長的星際旅行。不過隻成功實現雞蛋這麽大的生物胚胎的低溫休眠,新世界裏,蘇淩就是在這個項目中結識的安娜。
蘇淩正是用的這項技術儲存了大量的動物胚胎和植物種子。但是這個技術還無法實現大型的活體動物冷凍休眠。
其實作為星際旅行,通過冷凍胚胎的方式要比冷凍人體的方式更有效率,也更加安全。
漫長的星際移民需要大量的時間,有些遠較遠的星係,可能需要幾千甚至上萬年。如果是建立超大型的宇宙飛船攜帶大量人類移民,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即便是飛船上的人類順利繁衍後代,漫長的星際旅行過程中有太多不可確定的因素會導致這個微型社會動蕩覆滅。
就算是像科幻電影裏把人類冷凍休眠,也需要大量的空間和能源支撐。
這類方式的星際旅行,都是折本買賣。
但是如果隻帶冷凍胚胎,等到達目的地後,再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複活繁育,培養教育,從而實現星際移民,那成功率就能大大的提升。
而且,雖然冷凍人體再複活的技術很難,但是冷凍胚胎的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了,現在的養殖場,比如養牛場的胚胎早就實現商業冷凍精子了。人類就是用這些可以長期儲存的冷凍精子不斷的讓奶牛受孕產奶。
而新世界中蘇淩和安娜則把這項技術改良到可以長期冷凍儲存活體雞蛋的程度。這裏麵兩個核心的技術就是超低溫瞬時冷凍和超精確微波加熱技術,這項技術也讓她倆雙雙獲得諾蘭爾獎年輕科學家提名。
這項技術在原世界裏被蘇淩複刻了出來。
蘇淩從方舟一號的生物儲存箱裏取出一枚被液氮冷凍儲存的受精卵雞蛋。
小心翼翼的放到她改造的超精確微波爐裏,這台微波爐的控製連接在方舟係統上,蘇淩讓係統啟動了加溫複活程序。
不到十秒鍾,一顆冷凍休眠的受精卵雞蛋就完成了複蘇。
蘇淩用強光手電對著雞蛋檢測了一下,發現蛋內胚胎已經複活。
緊接著她又按此方法解凍複活了二十幾隻冷凍雞蛋。
接下來就是最有意思的環節,孵小雞了。
蘇淩找了個泡沫保溫箱,在裏麵鋪了個羽絨毯加了一個暖寶寶,接了一個溫控開關,設定了一下孵化溫度,一旦溫度過高,溫控開關就會斷開,溫度過低時開關就會打開加溫。
蘇淩小心翼翼的把複活的雞蛋都放進去,還在保溫箱裏放了兩杯水保證孵化濕度。
蘇淩按時翻動,並對雞蛋進行光照檢查。
經過二十一天,二十幾隻可愛的小雞雛就吱吱的破殼而出。
這些日子天珍知道蘇淩在孵小雞,就天帶著波比天天守著保溫箱,看到小雞破殼的過程,甭提多開心了,並且主動承擔起喂雞任務天天拉著蘇淩爸爸到草叢裏給小雞抓蟲子吃,每天忙的不亦樂乎。
兩周不到,小雞就能自己跑到草叢裏覓食了。這些養殖雞馴化性都比較好,每天白天跑出去覓食,晚上都會自己迴窩睡覺,這樣又過了一個月基本都長成成雞了。
不過蘇淩倒不著急吃,反正也不用自己搭糧食,就放任它們繼續成長,再過三個月基本就可以下蛋孵小雞了。
養雞的這兩個月大家都沒閑著,安娜幾個人在基地旁開墾了兩畝菜地,根據蘇淩的安排混合種植了不少蔬菜種子,生菜,油菜,小白菜,蘿卜這些葉菜已經收獲了一茬,還種了不少土豆,紅薯和番茄,雖然還沒開始成熟,但是長勢喜人。太陽光照充足,也是受前陣子高溫影響,秋冬季明顯延後,明明已經進入十月,但是氣溫仍然和正常夏天一樣。這也給蘇淩幾人的種植大業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收獲的蔬菜根本吃不過來,蘇淩都用她的熱聲製冷冰箱的超低溫技術,對這些蔬菜進行了冷凍脫水,保存起來,這樣做可以在延長保存期的同時最大程度鎖住營養。
蘇淩這兩個月更是抓緊時間開始研發了不少裝備。
她先是用方舟一號的電腦和機械臂備件組裝了五台三臂工業機器人。其實結構上很簡單,簡單講就是把四個機械臂固定在一個金屬框架上,再把一些攝像頭,陀螺儀之類的傳感器,以及電腦主機和電池安裝到框架裏,再把主體框架覆蓋上太陽能板,連上信號和電源線。
機器人的硬件就完成了。
剩下就是大量的編程工作,好在有方舟係統輔助,這項工作調試設備雖然比較耗費時間,但是對於蘇淩來講技術上難度並不大。
不到兩個月,蘇淩研發的五台機器人就正式投入使用了。
可能是出於對新世界五小隻的情懷吧,也可能是懶得動腦取名字。蘇淩給這五台機器仍然用了小金,小木,小水,小火,小土這五個名字,並噴了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
由於沒有量子通信技術,所以五小隻采用都是獨立的智能係統,可以根據任務自主運作,但是接受任務指令或者更新係統信息隻能在一定距離範圍內。
也就是說離人或方舟一號不能太遠,實現不了超遠程的控製,如果太遠就會接受不到最新指令,不過好在這個距離也能達到一兩公裏,完全夠用了。
有了五小隻的加入,大家的勞動強度極大降低。特別是蘇淩幾人最頭疼的房車清潔工作,終於不用再自己幹了。
張倩倩和張麗麗閑下來就用衛星電話和所有購買了方舟一號的越野俱樂部會員進行聯係,絕大部分團購了方舟一號的會員都幸存了下來,但還是有少部分人地震時居住在常規建築裏,最終沒能活下來。
幸存的會員都各自開始了末日求生狀態,好在氣候暫時已經穩定,大部分人都是以物資收集為主,加上越野玩家本身都是戶外生存狂,所以生活上都還過得去。
但是蘇淩提醒過大家防人之心不可無,麗麗姐妹也並沒有把基地的準確位置告訴別人,雖然這個地方很多人也都知道,放在平時也是越野圈裏比較有名的打卡地,但是現在知道這裏的都忙著在城市裏收集物資很少有人考慮來野外定居,畢竟城市廢墟下的物資才是最豐富的。
看到基地漸漸進入正軌,蘇淩決定開始組織大家出去走走,搜集些物資,和信息。
這天,蘇淩幾人吃飯時,她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提議。
“現在咱們的家園二號,已經步入正軌了,現在的生產還是以食物為主,但是隨著建設的不斷投入,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物資來支撐基地的運行,光靠我們之前囤集的物資肯定遠遠不夠,畢竟那隻是為了基礎生存準備的。”
聽到蘇淩的話,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張麗麗接著蘇淩的提議說道。
“是應該出去走走,太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會讓咱們實力停止不前和對外界的消息產生閉塞,這幾天我和倩倩和外麵的溝通了解,現在外麵已經開始出現很多中小規模的犯罪團夥,到處搶劫資源,殺人放火,無惡不做,以咱們現在基地的狀態是無法防禦的”。
“姐姐說的對,咱們得抓緊時間壯大自己,吸引更多的幸存人才加入,形成勢力,才能與之對抗。不過一旦有人外出,那基地裏的人手就會減少,必須得加強基地的守備,避免老窩被不懷好意的人偷襲”。
張倩倩也迎合著說道。蘇淩點了點頭,思考了一下,緩緩說道。
“這兩天我抓緊完善一下防禦,現在有方舟係統和五小隻,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開發自動防禦係統,這樣對於外部一半勢力的武裝襲擊,應該可以完全守住基地”。
蘇淩之所以有這個信心,也是因為她開發過新世界懸浮基地和飛行房車的防禦係統。雖然原世界裏沒有周易量子芯片為基礎的桑迪係統做輔助,但是基於二進製架構的自主火控防禦武器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最終大家商議了一下,初期部署,由蘇淩和張倩倩外出搜尋物資,蘇淩爸爸媽媽帶著天珍負責基地種養殖工作的繼續運行,張麗麗負責基地的安保工作,安娜則作為機動人員,平時留在基地輔助大家的各項工作,如果外出人員發生意外則由她負責外出救援和接應。
分工完畢,大家各自進入狀態,開始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