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這些兒女情長,”臧賈卻是看的相當的明白:


    “你有這會功夫就先去找找齊國的親戚有沒有什麽海船,對了莒國那邊也別忘了關注。”


    “海船的事情我已經派人去莒國收納流散的莒國舟船,聽說閔沃那小子也在幹這個,至於說齊國那邊,我也是早就派人去了。”


    “哦……”臧賈聽著臧為的話意味不明的哦了一聲,看向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弟弟眼神中卻是有著無數神色。


    臧為也是立馬明白過來:臧賈沒有說自己卻是已經開始做了,那麽隻有一種可能,他臧為在臧賈身邊早就是布置下了人手。


    正在臧為有些尷尬的時候,臧賈卻是主動解圍的說道:


    “好了,說說看你搜集的那些舟船怎麽樣,有沒有打聽過那些群島和遼地?”


    臧賈可沒有打算和臧為撕破臉,他要去遼東開拓少不了自己這親兄弟臧賈和老三臧武仲的支持。


    “舟船倒是沒有多少問題……”在臧為的緩緩介紹之中,臧賈知道了這些舟船去遼東是相當的可行。


    托曆史教材之中主要講述的是路上絲綢之路,絕口不提漢武帝開辟了五條絲綢之路中,除了張騫開辟的兩條陸上絲綢之路的另外三條海上絲綢之路,給大部分國人打下了思想鋼印:


    漢人自古和航海沒有關係。


    然而漢武帝為了尋找膏腴之國(印度),派出了無數個個探險隊都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折戟沉沙後,改變方式,派出探險艦隊從廣州港揚帆起航,一路穿過馬六甲海峽發現印度洋後直達印度次大陸~


    以及南北朝時南朝和羅馬帝國為了繞開中間商,在印度共同建立直貿站。


    《漢書,地理誌》載有中國東南沿海至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


    “自日南(越南)障塞、徐聞(廣東),合浦(廣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蘇門答臘);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緬甸);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印度),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三月,到日南象林界雲。……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廣南濰川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有節錄。賈耽雲:


    “自羊直佯(大理)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裏。又西渡怒江至者葛亮城(高黎共山分水嶺上)二百裏。又南至樂城(即麽些樂城—大抵在盈江附近)二百裏。又入騾國境經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大約今日的昔卜hsipaw)七百裏。又經突是城(大約今日的叫棲kyaukse)至騾國千裏。又自驟國西度黑山(即今日的欽山chinhills),至東天竺迎摩波國(即今日的高哈提gauhati)……。


    “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即今日的騰衝)二百裏。又西至彌城(約今日的盞西)百裏,又西行過山二百裏至麗水城(大約是今日的允冒)。乃西渡麗水(伊拉瓦底江)、龍泉水(孟拱河)二百裏至安西城(孟拱)。乃西渡彌諾江水(欽敦江chindwin)千裏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裏至東天竺北界圈沒慮國(亦即前麵所述的迦摩波國》......。與驟國往婆羅門路合。”


    雖然沒有先秦時期的記載,但是三百年後的西漢舟船能跑那麽遠,先秦這時候的舟船渡過一個渤海海峽還是很簡單的。


    臧賈點了點頭,已經默認了自己這個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的安排,心中雖然有些不舍,但也已經了然了這魯國對於臧氏絕非善地,越早抽身越好。


    隻是可憐了自己這臧氏在此多少年的基業。


    閔沃這邊的動作就有些乏善可陳,在將四邑領地的甲士和井田分割完畢之後,閔沃這才是有能力搭建起大夫領地的中層架構,也就是一族大夫的管理機構。


    按照春秋的常用操作,這自然是需要有兩套行政班底“家朝”和“邑朝”。


    這個家朝是隨著卿大夫實力的強大,家政日益龐雜,於是便模仿公室設置了專門處理私家家政的場所——朝。由於卿大夫在公室朝廷為官因此多居於國中,這樣他的住處與采邑之間便出現空間上的隔離,使得其家臣係統分為兩部分。


    但是閔沃可不打算整這麽費勁,總共人口不過兩三萬,又是邑朝又是家朝的不累嗎?


    好歹也是穿越一場,閔沃自是想進行一些變革,這變革的第一步就是在自己的大夫領中:


    別看兩三萬人口在後世可能隻有一個鎮子的幾分之一,但是一直到唐宋,一個縣的人口也不過是這個規模。


    閔沃自然是想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僚體係,而不是如今矛盾叢生的世卿世祿製度。


    首先就是二百年後華夏第一帝國漢朝的那套官僚體係,可這個想法在閔沃腦海裏麵逛了一圈之後就扔了出去:


    漢朝雖然建立了基本的官僚,但是在基層的縣級別的曹掾(科室)上卻一直是一筆糊塗賬。像是啥河南中部掾、廷掾之流的你就是讓小老百姓望文生不了義。


    明清那種六房之流的龐大架構也是用不著用在這兩三萬人口的小地方。


    那麽唯一用的比較合適的就是唐朝的曹掾製度:


    唐朝的曹掾和明清的六房已經是差不了太多,大部分是以“兵曹”、“倉曹”這種看上去就知道是啥部門的名字。


    而且相比於明清是個縣就需要六房,唐代在縣級行政單位設置科室的時候也是有講究——基本上隻有戶曹和法曹。


    也就是說隻管收稅和斷案,再加上一個倉曹儲存糧食,就基本上能搭建起一個大夫領的基本架構。


    別看這玩意簡陋的隻有三個曹,可好歹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次正規化官僚,閔沃很期待之後的大展拳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襄公二十三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都亭節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都亭節士並收藏襄公二十三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