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 這與宮裏有何關係
我,李曄,大唐末代天子 作者:快跑啊小泥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守成沒有立即迴話。
他前後又想了一陣,才道:“今日之事,照說隻是幾個右軍軍漢喝多了酒,不至於鬧得這麽大……可巧就巧在,他們很快就來了人增援,而且還帶了兵器……像是,早有準備。若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可就不得不多防備點。”
楊守信點了點頭。
他們在京城的這幾兄弟中,楊守成向來不愛說話,可遇事不慌,頗有點大智若愚的意思,因而被楊複恭安置在禁內,授予監門衛之重任……
“我同意。”
楊守業立即讚同道,“那幫雜碎絕對是有預謀,就是想趁著義父不在奪我們的權。這意圖已很明顯了。先前他們把我從飛龍廄調走,我就覺得不對勁了,後來聽飛龍廄裏的弟兄們說,張承業一上任,就拿他們開刀,還把他以前的部屬都調了過去,整日不停地操練……為的,不就是向我們發難嗎?……”
最後他給出結論:“我認為,我們要先下手為強。”
“先下手為強……”楊守信皺起了眉頭,“眼下談這個,是不是為時尚早,畢竟義父剛走,我們兵力不占優……”
“正是我們人數不多,才要先下手為強。”楊守業忙鼓動道,“二哥,你好好想一下,我們人數上吃虧,一旦右軍突然發難,我們肯定要吃大虧。而且二哥你在城南,曹、陳兩位將軍在城外大營內,兵力又是分散的,彼此間沒有唿應,若不主動發難,不是等著被人一個個宰割麽?”
楊守業雖性情毛躁,但這番話卻說得頗有見地。
楊守信不自覺地點了點頭。
可他又無法做出主動發難的決斷,畢竟楊複恭離開時,隻囑咐他穩住京城時局,而非與劉季述等人決一死戰……
他再次征詢曹、陳二人,“二位將軍怎麽看?”
曹城反倒連看了幾眼楊守業……
還是鼓足勇氣道:“我認為不妥。如今右軍士氣正盛,所謂避其鋒芒,我們此時應該蟄伏才是,哪有主動發難的道理……再說了,右軍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也沒有摸準,怎可輕舉妄動?說不定,他們隻是遭壓抑這些年,稍稍宣泄下罷了……”
楊守業自是聽不得這些滅自家威風的話,幾次想要插話,都被楊守信攔下了。
楊守信特意征詢曹城和陳佩的意見,既是聽聽他們有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更主要的,還是想了解他們的態度。
而如今他們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
他們畢竟不是楊氏的家將,平常是受了楊複恭不少恩惠,也願意聽從楊複恭的調遣,可並不代表他們願意為楊家賣命,在這個兵勢處於下風的節點上去打一場勝算寥寥的仗。
何況楊複恭如今還不在京內,楊守信捫心自問,單憑自己這點威信,很難調得動他們……
楊守信心下彷徨,又問向楊守成:“成弟,宮裏是什麽情況?”
楊守成一愣:“這與宮裏有何關係?”
曹、陳二人也是一愣:“不是在說右軍的事麽,怎麽又提到了聖上?”
楊守業再也按捺不住,急得又捶起了桌子:“這,這你們都沒看出來?那張承業是如何去的飛龍廄,又哪來的膽子在飛龍廄裏大肆練兵?這擺明了就是聖上和右軍一起……”
“夠了!義父剛離京,可我還坐在這裏,還輪不到你楊守業來說三道四。”
楊守信拿出他的威風來,厲聲喝止。
其實楊守業說得沒錯,楊守信心裏也隱隱有這種猜想……
可是,這話是能當眾說出來的麽?
曹城和陳佩是禁軍將領,而非他們楊家的家將,他們已經不樂意與自己一道對抗右軍,若再讓他們知道天子也參與了進來……
哪怕是僅僅這種猜想,也絕不能讓他們生起。
否則,他們會以為,對抗右軍便是與天子為敵,那他們是絕不會再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了……
楊守業未能理會到楊守信的這番用心,隻是迫於楊氏內部的長幼之別,閉了嘴,可心裏卻並不樂意,臉上也寫滿了不服。
楊守信沒空去理會他,先得消除曹、陳二人的顧慮。
楊守信特意解釋道:“劉季述為人狡詐,我方才如此一問,是在擔心,他們右軍奈何不得我們,便會打禁內的主意,想通過聖上來對付我們。”
“原來如此……”曹、陳二人長出一口氣,“劉賊可惡,絕不能讓他得逞。”
“對。”
楊守信附和一聲,再轉向楊守成吩咐道,
“成弟,宮外之事無需你操心,右軍雖人數眾多,可我和曹、陳二位將軍也不怕它。可宮裏的事……”
楊守成起身迴道:“二哥放心,宮裏絕不會出任何意外。”
楊守信點了點頭:“有成弟這句話,二哥就放心了。一定要保護好聖上,絕不能讓劉季述那幫人得逞。”
“二哥……”
楊守業急欲再言。
被楊守信擺手製止了。
他知道楊守業想說什麽。
可他主意已定。就眼下這個形勢,再加上曹、陳二人的態度,還輪不到他們主動去向右軍發難。
……
……
永寧裏。
同樣是燈火成片,人影憧憧。
劉府大堂。
除劉季述、西門重遂、王仲先、王彥範、張承業等禁內顯宦外,永安、永定等右神策軍駐京五都的都將、監軍全聚於此。
滿滿一堂人。
此刻正喧鬧不已。
五位都將俱是氣憤不已(看起來),爭相向劉季述“訴苦”(邀功)……
劉季述耐心聽完他們所有人的話,才壓了壓手,示意安靜後道:“今日朱雀門外的事,咱家都已知曉了。諸位都表現得很好,沒跟咱們右軍丟臉。也請諸位放心,咱家絕不會讓你們白受這口氣,也不會讓你們為難。咱家已叫人備好錢財,凡今日陣亡或傷殘的軍卒,咱家每人撫恤五萬錢……”
“五萬錢!?”
剛剛安靜些的大堂被錢財一激,又喧鬧了起來。
五位都將的滿臉怒氣頃刻轉為喜笑顏開,爭相喊道:“劉公英明。”
他前後又想了一陣,才道:“今日之事,照說隻是幾個右軍軍漢喝多了酒,不至於鬧得這麽大……可巧就巧在,他們很快就來了人增援,而且還帶了兵器……像是,早有準備。若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可就不得不多防備點。”
楊守信點了點頭。
他們在京城的這幾兄弟中,楊守成向來不愛說話,可遇事不慌,頗有點大智若愚的意思,因而被楊複恭安置在禁內,授予監門衛之重任……
“我同意。”
楊守業立即讚同道,“那幫雜碎絕對是有預謀,就是想趁著義父不在奪我們的權。這意圖已很明顯了。先前他們把我從飛龍廄調走,我就覺得不對勁了,後來聽飛龍廄裏的弟兄們說,張承業一上任,就拿他們開刀,還把他以前的部屬都調了過去,整日不停地操練……為的,不就是向我們發難嗎?……”
最後他給出結論:“我認為,我們要先下手為強。”
“先下手為強……”楊守信皺起了眉頭,“眼下談這個,是不是為時尚早,畢竟義父剛走,我們兵力不占優……”
“正是我們人數不多,才要先下手為強。”楊守業忙鼓動道,“二哥,你好好想一下,我們人數上吃虧,一旦右軍突然發難,我們肯定要吃大虧。而且二哥你在城南,曹、陳兩位將軍在城外大營內,兵力又是分散的,彼此間沒有唿應,若不主動發難,不是等著被人一個個宰割麽?”
楊守業雖性情毛躁,但這番話卻說得頗有見地。
楊守信不自覺地點了點頭。
可他又無法做出主動發難的決斷,畢竟楊複恭離開時,隻囑咐他穩住京城時局,而非與劉季述等人決一死戰……
他再次征詢曹、陳二人,“二位將軍怎麽看?”
曹城反倒連看了幾眼楊守業……
還是鼓足勇氣道:“我認為不妥。如今右軍士氣正盛,所謂避其鋒芒,我們此時應該蟄伏才是,哪有主動發難的道理……再說了,右軍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也沒有摸準,怎可輕舉妄動?說不定,他們隻是遭壓抑這些年,稍稍宣泄下罷了……”
楊守業自是聽不得這些滅自家威風的話,幾次想要插話,都被楊守信攔下了。
楊守信特意征詢曹城和陳佩的意見,既是聽聽他們有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更主要的,還是想了解他們的態度。
而如今他們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
他們畢竟不是楊氏的家將,平常是受了楊複恭不少恩惠,也願意聽從楊複恭的調遣,可並不代表他們願意為楊家賣命,在這個兵勢處於下風的節點上去打一場勝算寥寥的仗。
何況楊複恭如今還不在京內,楊守信捫心自問,單憑自己這點威信,很難調得動他們……
楊守信心下彷徨,又問向楊守成:“成弟,宮裏是什麽情況?”
楊守成一愣:“這與宮裏有何關係?”
曹、陳二人也是一愣:“不是在說右軍的事麽,怎麽又提到了聖上?”
楊守業再也按捺不住,急得又捶起了桌子:“這,這你們都沒看出來?那張承業是如何去的飛龍廄,又哪來的膽子在飛龍廄裏大肆練兵?這擺明了就是聖上和右軍一起……”
“夠了!義父剛離京,可我還坐在這裏,還輪不到你楊守業來說三道四。”
楊守信拿出他的威風來,厲聲喝止。
其實楊守業說得沒錯,楊守信心裏也隱隱有這種猜想……
可是,這話是能當眾說出來的麽?
曹城和陳佩是禁軍將領,而非他們楊家的家將,他們已經不樂意與自己一道對抗右軍,若再讓他們知道天子也參與了進來……
哪怕是僅僅這種猜想,也絕不能讓他們生起。
否則,他們會以為,對抗右軍便是與天子為敵,那他們是絕不會再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了……
楊守業未能理會到楊守信的這番用心,隻是迫於楊氏內部的長幼之別,閉了嘴,可心裏卻並不樂意,臉上也寫滿了不服。
楊守信沒空去理會他,先得消除曹、陳二人的顧慮。
楊守信特意解釋道:“劉季述為人狡詐,我方才如此一問,是在擔心,他們右軍奈何不得我們,便會打禁內的主意,想通過聖上來對付我們。”
“原來如此……”曹、陳二人長出一口氣,“劉賊可惡,絕不能讓他得逞。”
“對。”
楊守信附和一聲,再轉向楊守成吩咐道,
“成弟,宮外之事無需你操心,右軍雖人數眾多,可我和曹、陳二位將軍也不怕它。可宮裏的事……”
楊守成起身迴道:“二哥放心,宮裏絕不會出任何意外。”
楊守信點了點頭:“有成弟這句話,二哥就放心了。一定要保護好聖上,絕不能讓劉季述那幫人得逞。”
“二哥……”
楊守業急欲再言。
被楊守信擺手製止了。
他知道楊守業想說什麽。
可他主意已定。就眼下這個形勢,再加上曹、陳二人的態度,還輪不到他們主動去向右軍發難。
……
……
永寧裏。
同樣是燈火成片,人影憧憧。
劉府大堂。
除劉季述、西門重遂、王仲先、王彥範、張承業等禁內顯宦外,永安、永定等右神策軍駐京五都的都將、監軍全聚於此。
滿滿一堂人。
此刻正喧鬧不已。
五位都將俱是氣憤不已(看起來),爭相向劉季述“訴苦”(邀功)……
劉季述耐心聽完他們所有人的話,才壓了壓手,示意安靜後道:“今日朱雀門外的事,咱家都已知曉了。諸位都表現得很好,沒跟咱們右軍丟臉。也請諸位放心,咱家絕不會讓你們白受這口氣,也不會讓你們為難。咱家已叫人備好錢財,凡今日陣亡或傷殘的軍卒,咱家每人撫恤五萬錢……”
“五萬錢!?”
剛剛安靜些的大堂被錢財一激,又喧鬧了起來。
五位都將的滿臉怒氣頃刻轉為喜笑顏開,爭相喊道:“劉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