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 三封詔令
我,李曄,大唐末代天子 作者:快跑啊小泥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關西川局勢,近來成了朝官們熱議的話題。
他們雖身在外朝,但又如何不知殿內之事?天子重提西川之事,並與諸宰臣在延英殿內反複商議兩次,足可見天子對此事的看重。
因而代掌禮部事務的孔緯剛一經宣示議題,朝堂上立即炸開了鍋。
其中更有不少對國事上心的官員,早就私下議過無數遍,如今得在天子眼前親呈的良機,更是不會放過。
紫宸殿眾議一開。
左列一著緋袍、近四十歲之人率先站了出來,執笏板道:“臣吏部侍郎崔胤,有言啟奏。”
“準奏。”丹陛上的李曄迴道。
崔胤道:“永平軍節度使王建,虎狼之輩也,其假借朝廷之名,謀一己之私利,今已奪得西川大半州縣,若再不加以限製,恐後患無窮……臣請聖上立即派發大軍入蜀,穩定西川局勢。”
“臣反對!”
崔胤話音剛落,立即又有人站了出來,麵朝丹陛上一拜,“臣右諫議韓偓,啟奏聖上。”
“準奏。”李曄照例答道。
韓偓道:“田令孜欺君蠹國,致使黃巢叛亂,四海崩裂,曆數大唐開國三百年,未有這般可恨之人,若不能將其明正法典,梟首分屍,不能告慰社稷宗廟、天下萬民。今西川戰事未完,此賊尚未擒獲,誠不宜更改詔令,前功盡棄。望聖上明鑒。”
“臣附議……”
“臣反對……”
韓偓剛退,立即又有人站出來奏請。
再接下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場論戰中。
他們引經據典,各有立場,在這朝堂上盡情施展。
李曄才聽得一會後,便隻覺得耳內嗡嗡作響,其後再站出來的朝臣,雖從他的表情上來看,也是在聲嘶力竭地呈示他的觀點,或許他的觀點也很有道理,可李曄隻能看著他兩張嘴皮上下翻動,卻是再也聽不見去了。
他現在切身體會到,什麽叫湮沒在茫茫的眾聲中。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一個君王要聽取如此茫茫多的各色各樣的論點,還要辨別這點論點背後的人心和企圖,再選擇適用的論點,摒棄不當的言論,當真是一樣了不起的本領。
或許這也是君王最後都會變得固執己見的緣故之一。
實在是建言太多了,便等於沒有建言,最後隻能相信自己……
張濬既私下裏得了李曄的指示,便十分清楚他此時的任務。
見朝堂上論戰持續了大半個時辰仍不消減,反是愈演愈烈,已成一片混亂,他果斷站了出來,將這些聲音全部嗬退,表明觀點,朝廷將武力幹涉西川局勢,並奏請由他領兵前往。
朝堂上立時安靜下來。
張濬的宰臣身份是一方麵原因,更主要的是他的觀點驚人。
上次掛帥出征河東不成,他居然又想掛帥去四川,莫非是上癮了……
但隻安靜得片刻,楊複恭站了出來,聲音更大,奏請聖上任命自己為帥。
見這兩位大佬當朝對峙,其餘人都識趣地閉嘴了,充當看客。
接下來張濬和楊複恭爭奪主帥之位。
依舊是他們延英殿裏用過的依據,楊複恭抨擊張濬書生如何領兵,張濬抨擊楊複恭多年霸占兵權卻毫無建樹、不值得信賴……
如此爭論三四個迴合後,張濬“敗下陣來”。
楊複恭自是得意,以為自己的嘴上功夫也見長進,竟然能把張濬說得啞口無言……
此時火候已到,李曄立起身來。
紫宸殿內頓時一片肅靜。
天子將要做出最終決議了。
“西川一日不平,朕一日難心安,且兩年來西川勞費無度,不宜再拖延。幸得楊國老能為國分憂,朕心甚慰。迴望朕登大位兩載以來,朝廷事日益衰微,朕常感愧疚,全仗了楊國老四處奔波,勉力扶持,今日國有難事,又是楊國老挺身而出……
“朕決議,加授楊國老劍南三川宣慰使、製置使,總攬劍南事,盡起京內外左右神策軍;加楊守亮西川節度使,率山南西道兵馬,同洋州楊守忠、龍劍楊守貞、綿州楊守厚,一並歸楊國老節製,奔赴西川,為我大唐再立功勳。”
“聖上,聖明。”
楊複恭第一個大聲頌讚。
“聖上聖明。”隨後是其餘朝官一同頌讚領命。
或許是太過得意了,被天子當著所有朝官的麵大肆讚揚,楊複恭意猶未盡,又當眾誇下海口:
“聖上無憂,老臣此次出兵,不出半年,定能平複西川。”
……
……
紫宸殿朝會散後,宰臣們又隨即跟著李曄來到延英殿。
方才紫宸殿內隻是口頭決議,還得再次商議後,正式製成詔令。
其實也沒什麽好商議的了。
天子已於紫宸殿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公行決議,再無更改的可能,宰臣們隻需按照聖諭,書之於帛書……
一共有三封詔令。
方才紫宸殿內的聖諭隻是製成了第一封詔令,也是可公之四海的詔令,加楊複恭為三川宣慰使、製置使,楊守亮為西川節度使。
另外兩封是密令,製成後交由楊複恭保管,由他根據形勢自行選擇公布時機。
一封宣慰王建,表彰他在西川的功勞,如今朝廷另派大軍來分擔他的壓力,他可以放心迴自己永平節鎮裏去,其餘所領州縣由新任西川節度使楊守亮接管;
一封昭示田令孜和陳敬瑄,天子仁德,顧念他們曾為朝廷做出的貢獻,故赦免他們的罪過,另在朝中為他們設置官爵,二人將西川符節和牌印轉交楊複恭後,立刻從成都啟程,迴京城赴任。
三封詔令擬就,李曄禦筆朱批,隨後加蓋寶印。
第一封交由樞密使西門重遂拿去外朝宣示,昭告天下。
另兩封交由楊複恭。
李曄另賞賜楊複恭通天犀腰帶一條(如今宮裏一共隻存有四條),以表彰他為國征戰。
楊複恭動情了。
他收下詔令和通天犀帶後,跪伏在了李曄麵前,指天發誓,定不負聖上厚恩,半年內光複西川。
除兩年前的登基大典,這是楊複恭唯一一次對天子行跪拜大禮……
李曄連忙托起了他,再囑咐一番國老保重之類的套話。
隨後,李曄退出延英殿。
具體出兵事宜由楊複恭與宰臣們自行商議,無須他再一一過問。
且張濬既得了他的指示,知道此次出兵的要義所在,自會想法鼓動楊複恭抽調盡量多的神策軍離京。
他們雖身在外朝,但又如何不知殿內之事?天子重提西川之事,並與諸宰臣在延英殿內反複商議兩次,足可見天子對此事的看重。
因而代掌禮部事務的孔緯剛一經宣示議題,朝堂上立即炸開了鍋。
其中更有不少對國事上心的官員,早就私下議過無數遍,如今得在天子眼前親呈的良機,更是不會放過。
紫宸殿眾議一開。
左列一著緋袍、近四十歲之人率先站了出來,執笏板道:“臣吏部侍郎崔胤,有言啟奏。”
“準奏。”丹陛上的李曄迴道。
崔胤道:“永平軍節度使王建,虎狼之輩也,其假借朝廷之名,謀一己之私利,今已奪得西川大半州縣,若再不加以限製,恐後患無窮……臣請聖上立即派發大軍入蜀,穩定西川局勢。”
“臣反對!”
崔胤話音剛落,立即又有人站了出來,麵朝丹陛上一拜,“臣右諫議韓偓,啟奏聖上。”
“準奏。”李曄照例答道。
韓偓道:“田令孜欺君蠹國,致使黃巢叛亂,四海崩裂,曆數大唐開國三百年,未有這般可恨之人,若不能將其明正法典,梟首分屍,不能告慰社稷宗廟、天下萬民。今西川戰事未完,此賊尚未擒獲,誠不宜更改詔令,前功盡棄。望聖上明鑒。”
“臣附議……”
“臣反對……”
韓偓剛退,立即又有人站出來奏請。
再接下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場論戰中。
他們引經據典,各有立場,在這朝堂上盡情施展。
李曄才聽得一會後,便隻覺得耳內嗡嗡作響,其後再站出來的朝臣,雖從他的表情上來看,也是在聲嘶力竭地呈示他的觀點,或許他的觀點也很有道理,可李曄隻能看著他兩張嘴皮上下翻動,卻是再也聽不見去了。
他現在切身體會到,什麽叫湮沒在茫茫的眾聲中。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一個君王要聽取如此茫茫多的各色各樣的論點,還要辨別這點論點背後的人心和企圖,再選擇適用的論點,摒棄不當的言論,當真是一樣了不起的本領。
或許這也是君王最後都會變得固執己見的緣故之一。
實在是建言太多了,便等於沒有建言,最後隻能相信自己……
張濬既私下裏得了李曄的指示,便十分清楚他此時的任務。
見朝堂上論戰持續了大半個時辰仍不消減,反是愈演愈烈,已成一片混亂,他果斷站了出來,將這些聲音全部嗬退,表明觀點,朝廷將武力幹涉西川局勢,並奏請由他領兵前往。
朝堂上立時安靜下來。
張濬的宰臣身份是一方麵原因,更主要的是他的觀點驚人。
上次掛帥出征河東不成,他居然又想掛帥去四川,莫非是上癮了……
但隻安靜得片刻,楊複恭站了出來,聲音更大,奏請聖上任命自己為帥。
見這兩位大佬當朝對峙,其餘人都識趣地閉嘴了,充當看客。
接下來張濬和楊複恭爭奪主帥之位。
依舊是他們延英殿裏用過的依據,楊複恭抨擊張濬書生如何領兵,張濬抨擊楊複恭多年霸占兵權卻毫無建樹、不值得信賴……
如此爭論三四個迴合後,張濬“敗下陣來”。
楊複恭自是得意,以為自己的嘴上功夫也見長進,竟然能把張濬說得啞口無言……
此時火候已到,李曄立起身來。
紫宸殿內頓時一片肅靜。
天子將要做出最終決議了。
“西川一日不平,朕一日難心安,且兩年來西川勞費無度,不宜再拖延。幸得楊國老能為國分憂,朕心甚慰。迴望朕登大位兩載以來,朝廷事日益衰微,朕常感愧疚,全仗了楊國老四處奔波,勉力扶持,今日國有難事,又是楊國老挺身而出……
“朕決議,加授楊國老劍南三川宣慰使、製置使,總攬劍南事,盡起京內外左右神策軍;加楊守亮西川節度使,率山南西道兵馬,同洋州楊守忠、龍劍楊守貞、綿州楊守厚,一並歸楊國老節製,奔赴西川,為我大唐再立功勳。”
“聖上,聖明。”
楊複恭第一個大聲頌讚。
“聖上聖明。”隨後是其餘朝官一同頌讚領命。
或許是太過得意了,被天子當著所有朝官的麵大肆讚揚,楊複恭意猶未盡,又當眾誇下海口:
“聖上無憂,老臣此次出兵,不出半年,定能平複西川。”
……
……
紫宸殿朝會散後,宰臣們又隨即跟著李曄來到延英殿。
方才紫宸殿內隻是口頭決議,還得再次商議後,正式製成詔令。
其實也沒什麽好商議的了。
天子已於紫宸殿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公行決議,再無更改的可能,宰臣們隻需按照聖諭,書之於帛書……
一共有三封詔令。
方才紫宸殿內的聖諭隻是製成了第一封詔令,也是可公之四海的詔令,加楊複恭為三川宣慰使、製置使,楊守亮為西川節度使。
另外兩封是密令,製成後交由楊複恭保管,由他根據形勢自行選擇公布時機。
一封宣慰王建,表彰他在西川的功勞,如今朝廷另派大軍來分擔他的壓力,他可以放心迴自己永平節鎮裏去,其餘所領州縣由新任西川節度使楊守亮接管;
一封昭示田令孜和陳敬瑄,天子仁德,顧念他們曾為朝廷做出的貢獻,故赦免他們的罪過,另在朝中為他們設置官爵,二人將西川符節和牌印轉交楊複恭後,立刻從成都啟程,迴京城赴任。
三封詔令擬就,李曄禦筆朱批,隨後加蓋寶印。
第一封交由樞密使西門重遂拿去外朝宣示,昭告天下。
另兩封交由楊複恭。
李曄另賞賜楊複恭通天犀腰帶一條(如今宮裏一共隻存有四條),以表彰他為國征戰。
楊複恭動情了。
他收下詔令和通天犀帶後,跪伏在了李曄麵前,指天發誓,定不負聖上厚恩,半年內光複西川。
除兩年前的登基大典,這是楊複恭唯一一次對天子行跪拜大禮……
李曄連忙托起了他,再囑咐一番國老保重之類的套話。
隨後,李曄退出延英殿。
具體出兵事宜由楊複恭與宰臣們自行商議,無須他再一一過問。
且張濬既得了他的指示,知道此次出兵的要義所在,自會想法鼓動楊複恭抽調盡量多的神策軍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