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朱全忠的陰謀
我,李曄,大唐末代天子 作者:快跑啊小泥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曆史上。
正是在此次征討河東失利後,韓建才後知後覺,恍然大悟。
他從此改變立場,唯李茂貞馬首是瞻,動輒陳兵長安城下,專以欺負天子與朝廷為正業。
這是韓建犯上作亂、目光短淺、欺軟怕硬的一麵。
另一方麵,韓建此人還是有些小能耐的。
他出身忠武鎮世代軍戶,治軍打仗本是看家本領,雖比不得朱全忠、李克用等當世梟雄,但能在這個牆頭變換大王旗的年頭裏一直統轄華、同二州近二十年,就足夠說明了。
同時,此人還有治理一方的能力。
韓建接手華州時,這是一塊在曆經黃巢草軍、諸路藩鎮、山匪盜賊反複蹂躪的荒涼之地,可經他辛苦經營後,“華州大治,軍民充實”,史書上對此評價甚高,稱“北韓南郭”,將他與荊南節度使郭禹(後改名成汭)並舉,同為當世保境安民的典範。
綜合以上,隻要能壓得住韓建,那麽此人還是可堪一用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身邊能用之人實在少得可憐,像張承業這般忠義與才能兼備的人可遇不可求,因而,單具忠義或才能之人,但凡能用的,都得想方設發利用起來……
又考慮到韓建欺軟怕硬的本性……
孔緯代朝廷草具迴信後,李曄令其刪除了那些褒獎的廢話,另加了幾句訓斥的話,嚴告韓建,不得擅議朝政,隻管好生經營華州,替朝廷守住潼關。
孔緯經多年朝堂沉浮後變穩重了許多,但本性卻是個直話直說的人,沒忍住提醒道:“會不會太過嚴厲了些?韓節帥治軍勤勉,又向來尊崇聖上和朝廷,理應撫慰才是……”
李曄迴道:“朝廷近來威嚴盡失,故而藩鎮不臣,將帥驕橫。此亦不可改乎?”
孔緯雙眼一亮,躬身迴道:“聖上聖明。”
……
朱全忠的疏信緊接著傳來。
“臣全忠泣血上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沙陀人本屬蠻族,世受朝廷大恩,卻不思迴報,蠻性不改,渠首李克用更是豺狼心性,必欲除之……今沙陀人河北新敗,當趁機盡殲,勿要遲疑……臣已連通盧龍李可舉、大同赫連鐸、鎮州王鎔,枕戈待旦,隻為報效朝廷,驅逐蠻類……臣一片赤誠,望聖上垂憐。”
相對於韓建,朱全忠的語氣就要強硬得多。這也是實力的體現。
至於如何迴信,李曄倒並不糾結。
因為,無論朝廷怎樣迴複,是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是感其忠義或威逼利誘,都不可能撼動這位當世第一梟雄的絲毫心誌。
李曄選擇將這封信公示出來,交由宰臣們一並商議。
楊複恭與李克用關係親善,自是痛罵朱全忠貌忠實奸,包藏禍心,其言絕不可信。
劉崇望曾遊曆中原,對朱全忠急劇膨脹的勢力憂心忡忡,也力勸天子不可采信朱全忠之言。
孔緯認為朱全忠持平叛草賊之功,又一力剿滅了秦宗權、維護大唐正朔,且向來禮敬朝廷,其忠心足以表率天下藩鎮,替朱全忠辯解了幾句。至於朱全忠與李克用之間的私怨,孔緯認為朝廷予以勸和雙方。
張濬向來支持朱全忠,今日卻沉默了,沒有加入到這場論戰中……
李曄叫停了眾臣,單獨詢問張濬。
“張卿何故不言?”
“臣正有肺腑之言。”
自那日浴堂殿受訓後,張濬痛定思痛,對天子派人送來的問題,自是反複思索。
“那日聖上問臣,朱全忠慫恿朝廷向河東用兵,意圖何在?又問臣,若勝,是朱全忠獲利更大,還是朝廷獲利更大;若敗,是朱全忠損失更重,還是朝廷損失更重?
“臣苦思數日,今日便迴複聖上,也請諸公共謀。
“朱全忠原領汴、宋、潁、亳、滑、相六州,剿滅秦宗權後,又新得蔡、汝、洛、懷、鄭、曹等十數州,連敗朱瑄、朱瑾後,再得檀、濮諸州,還有從淮南得來的光、壽二州,再加之忠武趙氏、河洛張全義,全依附於他名下……放眼河淮,整個中原之地,已全收入他朱全忠一人之手。
“自大唐立國三百年來,雖不時有強藩抬頭,可從未出現過如朱全忠這般、以一人之力鯨吞數鎮之地、橫亙中原大地之巨藩。臣思量及此,不禁汗流浹背,再念及往日曾力挺朱全忠,臣悔之萬分。
“幸得聖上聖明,一席話點醒了臣,朱全忠此次急於討伐河東,意欲何為?
“朱全忠與李克用曾有上源驛之恨,但這絕不是他慫恿朝廷出兵河東的主要原因。
“他報私仇是假,謀私利才是真。
“請問諸公,一旦朝廷向河東用兵,若勝,李克用自是一蹶不振,毋庸贅言;若敗,朝廷自是損失嚴重,可朱全忠卻並未必敗,而李克用也未必勝。朱全忠借用朝廷之手討伐河東,其意並不在勝敗,而要借此加以李克用反賊之名,令其孤立無援,舉步維艱……
“屆時,四海之內,誰還能與朱全忠抗衡?
“屆時,若朱全忠意欲行不臣之舉,普天之下誰又能阻攔?
“屆時,臣張浚,及在朝諸公,都是亡國之罪臣,子孫後代世世受人唾罵,雖萬死不足辭。”
張濬忽然轉變立場,固然令人驚訝,可他發表的言論,才真真是令朝堂上所有人驚愕不已。
包括向來呱噪的楊複恭,此時卻也隻能張大了嘴,半聲也吭不出來。
殿內一片死寂。
是啊,沒了李克用,誰來製衡朱全忠?
而失去製衡的朱全忠,他的野心還僅僅隻是做個藩帥嗎……
“嘭!”
殿內突傳來響亮一聲。
原來是極度驚恐與悔恨之下的孔緯竟背了氣,直直地摔倒在地上。
想他本是孔聖人第四十世孫,又向來正直果敢,以天下儒生士子的首領自居,何曾想,曾差點淪為了亡國賊的幫兇……
眾人忙上前攙扶,掐人中的掐人中,撫背的撫背。
孔緯悠悠醒來,已是老淚縱橫,牽著杜讓能的手道:“老朽無顏見天下士人矣。”
“老國公過慮了。”
杜讓能等人自是勸慰不已。
張濬卻不勸,反激勵道:“如今聖上聖明,能識破朱全忠的奸計,我等做臣子的難道不應當歡慶麽?難道不應當勉力自己,多為聖上效忠、為社稷出力?老國公何故傷悲?”
“張相公所言極是,聖上聖明,實乃社稷之福、臣等之幸,老臣敢不發奮?”
孔緯推開身旁攙扶的人,自己站了起來。
正是在此次征討河東失利後,韓建才後知後覺,恍然大悟。
他從此改變立場,唯李茂貞馬首是瞻,動輒陳兵長安城下,專以欺負天子與朝廷為正業。
這是韓建犯上作亂、目光短淺、欺軟怕硬的一麵。
另一方麵,韓建此人還是有些小能耐的。
他出身忠武鎮世代軍戶,治軍打仗本是看家本領,雖比不得朱全忠、李克用等當世梟雄,但能在這個牆頭變換大王旗的年頭裏一直統轄華、同二州近二十年,就足夠說明了。
同時,此人還有治理一方的能力。
韓建接手華州時,這是一塊在曆經黃巢草軍、諸路藩鎮、山匪盜賊反複蹂躪的荒涼之地,可經他辛苦經營後,“華州大治,軍民充實”,史書上對此評價甚高,稱“北韓南郭”,將他與荊南節度使郭禹(後改名成汭)並舉,同為當世保境安民的典範。
綜合以上,隻要能壓得住韓建,那麽此人還是可堪一用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身邊能用之人實在少得可憐,像張承業這般忠義與才能兼備的人可遇不可求,因而,單具忠義或才能之人,但凡能用的,都得想方設發利用起來……
又考慮到韓建欺軟怕硬的本性……
孔緯代朝廷草具迴信後,李曄令其刪除了那些褒獎的廢話,另加了幾句訓斥的話,嚴告韓建,不得擅議朝政,隻管好生經營華州,替朝廷守住潼關。
孔緯經多年朝堂沉浮後變穩重了許多,但本性卻是個直話直說的人,沒忍住提醒道:“會不會太過嚴厲了些?韓節帥治軍勤勉,又向來尊崇聖上和朝廷,理應撫慰才是……”
李曄迴道:“朝廷近來威嚴盡失,故而藩鎮不臣,將帥驕橫。此亦不可改乎?”
孔緯雙眼一亮,躬身迴道:“聖上聖明。”
……
朱全忠的疏信緊接著傳來。
“臣全忠泣血上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沙陀人本屬蠻族,世受朝廷大恩,卻不思迴報,蠻性不改,渠首李克用更是豺狼心性,必欲除之……今沙陀人河北新敗,當趁機盡殲,勿要遲疑……臣已連通盧龍李可舉、大同赫連鐸、鎮州王鎔,枕戈待旦,隻為報效朝廷,驅逐蠻類……臣一片赤誠,望聖上垂憐。”
相對於韓建,朱全忠的語氣就要強硬得多。這也是實力的體現。
至於如何迴信,李曄倒並不糾結。
因為,無論朝廷怎樣迴複,是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是感其忠義或威逼利誘,都不可能撼動這位當世第一梟雄的絲毫心誌。
李曄選擇將這封信公示出來,交由宰臣們一並商議。
楊複恭與李克用關係親善,自是痛罵朱全忠貌忠實奸,包藏禍心,其言絕不可信。
劉崇望曾遊曆中原,對朱全忠急劇膨脹的勢力憂心忡忡,也力勸天子不可采信朱全忠之言。
孔緯認為朱全忠持平叛草賊之功,又一力剿滅了秦宗權、維護大唐正朔,且向來禮敬朝廷,其忠心足以表率天下藩鎮,替朱全忠辯解了幾句。至於朱全忠與李克用之間的私怨,孔緯認為朝廷予以勸和雙方。
張濬向來支持朱全忠,今日卻沉默了,沒有加入到這場論戰中……
李曄叫停了眾臣,單獨詢問張濬。
“張卿何故不言?”
“臣正有肺腑之言。”
自那日浴堂殿受訓後,張濬痛定思痛,對天子派人送來的問題,自是反複思索。
“那日聖上問臣,朱全忠慫恿朝廷向河東用兵,意圖何在?又問臣,若勝,是朱全忠獲利更大,還是朝廷獲利更大;若敗,是朱全忠損失更重,還是朝廷損失更重?
“臣苦思數日,今日便迴複聖上,也請諸公共謀。
“朱全忠原領汴、宋、潁、亳、滑、相六州,剿滅秦宗權後,又新得蔡、汝、洛、懷、鄭、曹等十數州,連敗朱瑄、朱瑾後,再得檀、濮諸州,還有從淮南得來的光、壽二州,再加之忠武趙氏、河洛張全義,全依附於他名下……放眼河淮,整個中原之地,已全收入他朱全忠一人之手。
“自大唐立國三百年來,雖不時有強藩抬頭,可從未出現過如朱全忠這般、以一人之力鯨吞數鎮之地、橫亙中原大地之巨藩。臣思量及此,不禁汗流浹背,再念及往日曾力挺朱全忠,臣悔之萬分。
“幸得聖上聖明,一席話點醒了臣,朱全忠此次急於討伐河東,意欲何為?
“朱全忠與李克用曾有上源驛之恨,但這絕不是他慫恿朝廷出兵河東的主要原因。
“他報私仇是假,謀私利才是真。
“請問諸公,一旦朝廷向河東用兵,若勝,李克用自是一蹶不振,毋庸贅言;若敗,朝廷自是損失嚴重,可朱全忠卻並未必敗,而李克用也未必勝。朱全忠借用朝廷之手討伐河東,其意並不在勝敗,而要借此加以李克用反賊之名,令其孤立無援,舉步維艱……
“屆時,四海之內,誰還能與朱全忠抗衡?
“屆時,若朱全忠意欲行不臣之舉,普天之下誰又能阻攔?
“屆時,臣張浚,及在朝諸公,都是亡國之罪臣,子孫後代世世受人唾罵,雖萬死不足辭。”
張濬忽然轉變立場,固然令人驚訝,可他發表的言論,才真真是令朝堂上所有人驚愕不已。
包括向來呱噪的楊複恭,此時卻也隻能張大了嘴,半聲也吭不出來。
殿內一片死寂。
是啊,沒了李克用,誰來製衡朱全忠?
而失去製衡的朱全忠,他的野心還僅僅隻是做個藩帥嗎……
“嘭!”
殿內突傳來響亮一聲。
原來是極度驚恐與悔恨之下的孔緯竟背了氣,直直地摔倒在地上。
想他本是孔聖人第四十世孫,又向來正直果敢,以天下儒生士子的首領自居,何曾想,曾差點淪為了亡國賊的幫兇……
眾人忙上前攙扶,掐人中的掐人中,撫背的撫背。
孔緯悠悠醒來,已是老淚縱橫,牽著杜讓能的手道:“老朽無顏見天下士人矣。”
“老國公過慮了。”
杜讓能等人自是勸慰不已。
張濬卻不勸,反激勵道:“如今聖上聖明,能識破朱全忠的奸計,我等做臣子的難道不應當歡慶麽?難道不應當勉力自己,多為聖上效忠、為社稷出力?老國公何故傷悲?”
“張相公所言極是,聖上聖明,實乃社稷之福、臣等之幸,老臣敢不發奮?”
孔緯推開身旁攙扶的人,自己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