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內的空氣凝固,如同漆黑的夜晚中壓低行跡的貓頭鷹,沉默卻滿載著危險。朱傑的思緒在房中飛舞,盤旋在書桌上的燭火之上,跳躍在羊皮紙上,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宮內司禮監太監董振的陰謀。董振,那位被人們畏懼、被朝廷內外痛恨的司禮監太監,他的影子像一座陰森的鬼魅,悄然無聲地伸向朱傑的內心。想到董振,朱傑的眼中閃爍出一絲堅定的光芒,但很快又熄滅在深深的憂慮之中。自己能力太有限了,無法為朝廷解決這顆毒瘤,心中暗自發誓有能力以後一定要為民除害。“大人,該休息了。”門外傳來了仆人的聲音。聲音中充滿了擔憂和關切。朱傑從沉思中驚醒,看了眼窗外的月色,心裏一驚。時間已經這麽晚了嗎?他對著門外迴答道:“知道了,我這就來。”沒過幾天,朱傑收到了朝廷的聖旨,原來是漕運總督袁泰對蘇錦兒和曾芷晚的破案功績深感欽佩,他向朝廷請旨,希望能封二人為誥命,以表彰她們的英勇表現。朝廷對她們的智勇之舉大為讚賞,同意了袁泰的請求。所以有了朱傑手中的聖旨,隨著聖旨而來的還有賞賜誥命的霞帔。誥命,對於古代女子而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它象征著朝廷對一位女子的深深敬意和讚賞。朱傑讓人將蘇錦兒、張四維和曾芷晚三人請來,淨手之後接過聖旨,因為二人的官職隻有四品五品,所以他們的夫人受封的誥命也和他們夫君品級一樣,朱傑安排蘇錦兒和曾芷晚在一間屋子裏,屋內擺滿了各種衣裳和首飾。“這些都是為你們準備的,是皇上特地賜予你們的獎賞。”朱傑指著桌上的衣物對蘇錦兒和曾芷晚說道。蘇錦兒和曾芷晚目光一亮,興奮地走近桌子,仔細觀察那些衣物和首飾。身為女性,她們對這些裝束很感興趣。隨後蘇錦兒和曾芷晚分別把賞賜的衣服換上了。蘇錦兒穿的是青色蹙金繡蟒緞的霞帔,月白蹙金繡四季花,蝦青牡丹圍繞著的緞麵膝褲。霞帔和墜領用浮雕龍和鳳凰的琥珀珠子串成,增添了華貴之氣。頭飾則為玉蘭花,其形製是一朵大花四麵八枝,頭冠正麵頂部戴有單枝翠鳳。曾芷晚的衣飾是青色的錦繡綾霞帔,用鑲有銀色繪龍的魚鱗甲壽山福海鑲邊的月白色綢褲和紫色高底緞麵金絲銀絆履作為配飾。而霞帔和墜領則是用龍和鳳凰的琥珀珠子串成,這些圖案形象地展現出高貴氣質,頭戴鑲嵌有翠綠的琥珀珠子單枝金花。除了賞賜的衣飾之外,還對朱傑和張四維二人賞賜了黃金,以表彰協助破案。蘇錦兒和朱傑商量了一下,沿海有很多百姓生活很貧苦,想要把這些金銀換成吃食分發給百姓,朱傑對於這種事是非常支持的,沒有猶豫便同意了。曾芷晚也是沒有絲毫猶豫,二人便將這些金銀換成了一車車的吃食,在淮安府進行布施。她們親自籌備,從各大商號購置了數萬斤的大米、白麵、食鹽等生活必需品。當這些物資被運到淮安府時,當地百姓都為之歡唿雀躍。蘇錦兒和曾芷晚一早就忙碌了起來。她們將購置來的數萬斤大米、白麵、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仔細地分裝成小包,準備分發給淮安府的百姓。當這些物資被運到淮安府的廣場上時,人們已經排起了長龍,迫不及待地等待著接受布施。他們的期盼,不僅是因為饑餓所驅使,更是對這兩位少女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蘇錦兒和曾芷晚麵對這龐大的隊伍,心中湧起一股動力,讓她們更加積極地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她們神態自若地開始將大米、白麵等分發給百姓,認真地做好每一次分發。“老人家,這是給您的。”蘇錦兒將一份布施物資遞到一個老人手中,臉上微笑著。老人顫巍巍地接過,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多謝小姐,這些糧食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您的善行我會永遠記住。”曾芷晚則走到一個年輕母親身旁,她將一個小包遞給她說:“這是給你家孩子的,希望他們能夠長大健康。”年輕母親接過這份珍貴的禮物,感激地看著曾芷晚,“謝謝你們,你們的布施讓我們家的孩子們不會再挨餓了。”蘇錦兒和曾芷晚立刻感受到了深深的成就感,她們的心中湧起了滿滿的喜悅。她們知道,雖然這些布施物資隻是一時的救濟,但它們卻給百姓們帶來了希望和信心。在分發的過程中,二人還特別留意了老弱病殘的群體。她們親自上前,關切地詢問每一個人的需求。不管是有身體殘疾的人,還是行動不便的老人,蘇錦兒和曾芷晚都找到了合適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足夠的生活物資。“小姐,您是我們的救命恩人!”一個腿腳不便的老人淚流滿麵地對蘇錦兒道謝。曾芷晚的眼中也閃過了淚光,“老婆婆,您不要放棄。我們會盡力幫助你們,讓你們找迴信心和希望。”布施的過程持續了數個時辰,當最後一袋大米被分發出去時,廣場上的歡唿聲如雷鳴般響起,聲音迴蕩在空中。蘇錦兒和曾芷晚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她們的內心充滿了滿足感和欣慰。迴到家中,蘇錦兒和曾芷晚坐在一起,迴味著這一天的經曆。“你看,我們的努力終於有了迴報。”蘇錦兒的眼裏充滿了驕傲。曾芷晚緊緊握著蘇錦兒的手,動情地說:“是啊,我們沒有白費心思,這世間最美好的事莫過於給予別人希望和溫暖。”她們的善行將會影響著更多的人,成為曆史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不管是朝廷的賞賜,還是金銀的收入,對於蘇錦兒和曾芷晚來說,隻是實現心願的一種方式而已。她們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才能真正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這一天,淮安府的百姓記住了蘇錦兒和曾芷晚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