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雖為閹人,然而也酷愛讀史,他深知曆史上並不缺乏因君王離世過早,主少臣強而致君權旁落之故事。


    如今周朝方取得了對趙國的勝利,哪怕是小勝,但也極大的增加了柴義君王的權威,人心逐漸思定,這個時候無論是朝中或是朝外的掣肘已不足以對柴義產生威脅。


    此時正應是柴義大展拳腳之時,但柴義卻已開始為尚在繈褓當中的王世子柴進謀劃未來,這讓鄭和憂心不已,且不論鄭和自己的富貴乃是依靠柴義而來。


    就算是如今武夫當道,大將篡國者比比皆是,到時若是朝中大臣壓不住軍中大將,說不得如今的強盛的周朝又會改姓,到時殺得人頭滾滾,人命如草芥。


    這也不是鄭和願意看到之事,他思慮了一二,當即言道:“如今趙國新敗,等閑不會犯我邊疆,大王務必要保重貴體,看著王世子長大成人才是。”


    柴義何等人物,豈會不知鄭和言語之意?他想要與鄭和如同以往尚未成為周王之時的袒露心扉,但話到嘴邊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再者如今二人君臣有別,有些言語實在難以與臣子言說,直到此時,柴義才深深體會到所謂孤家寡人是為何意?


    他輕歎一聲:“三寶不必再說,孤心中自有計較,還請三寶傳令三軍,明日班師迴朝。”


    說完這句話後,鄭和見柴義意興闌珊,反身迴了內裏,不見蹤影,雖心中有話要說,但終究是並未開口,他目送柴義離開之後。


    便離開了房中,遵照柴義的旨意,他需要去傳令三軍主將,然而便是事情忙雜,其此時起伏的心境竟是久久不能平靜。


    鄭和與周王柴義二人的對話,蘇葉並不清楚,鄭和離開後不久,已是壓抑了許久的杜通終於是得以放開自己的情緒。


    他看向蘇葉,“哈哈哈。”大笑道:“賢弟你可真是瞞得我好苦,若非今日是鄭和先生前來,隻怕我還要為賢弟之事擔心許久。”


    蘇葉自然知道杜通所言之事是他以為自己麵見周王之時出了岔子,以致於周王並未當麵封賞,然而話又說迴到原處。


    周王之意他雖有所猜測,然而伴君如伴虎,周王的封賞一日沒有拿到手中,他也不敢與杜通保證何事,如今柴義派鄭和前來。


    便如杜通所說,這便在一定的程度上顯示了柴義對自己的看重,畢竟鄭和乃是柴義身邊的老人,其人受柴義的看重。


    如今其人親自到達城北的大帳之中按照周王的意思安排城北龍驤軍的差事,已是足以看到周王對蘇葉的重視。


    不過,這種重視乃是蘇葉此番守衛江城,斬趙軍大將並俘虜趙軍士卒近兩千之數所得來的結果,若非如此,柴義也不會如此青睞於他。


    隻是這些言語他自是不會向杜通提起,畢竟所謂學得好武藝貨於帝王家,君君臣臣的思想隻怕早已印刻在了杜通的腦海之中,此時自是不好與其言說。


    聽聞杜通如此言說,蘇葉道:“並非有意隱瞞大哥,隻是大王並未給某任何的暗示,便是某這幾日也一度十分忐忑。”


    “賢弟不要在意,某也隻是隨便一說,大王的賞賜還未下發,哪有廣而告之之人,且某知曉賢弟素來行事謹慎,某不會怪罪賢弟就是。”


    “多謝大哥體諒。”蘇葉聞言,麵上顯露出一副十分動容的神色,杜通如今既已經投效於他,雖二人的主次關係並未十分明顯。


    但這也並不妨礙他收歸杜通的心為己用,杜通此人年歲比蘇葉更長,若是蘇葉一味以上下觀念驅使其人,便是其人聽從蘇葉的驅使。


    卻也難免會心生不喜,未免日後有背叛之事,蘇葉此時還是願意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再者,從後世而來的蘇葉並未如同此間之人有那般森嚴的等級觀念。


    這也是為何,他麵見周王之時,麵上雖一副緊張的模樣,但心中卻並不懼怕,也正是因為如此,其才能在周王的詢問之下對答如流,未被周王的氣場真正的折服。


    柴義常年身居高位,自是養成了一股上位者的氣勢,蘇葉今生雖然隻是小小的虎捷軍都尉,但前世地位雖並未到達高處。


    但也見過了不少的高位之人,有這般經驗,如今麵對周王,自然也不失態。


    杜通見蘇葉如此顧慮他的感受,心中也十分受用,他本已經做好了為蘇葉驅使的準備,但到了此時卻又生怕其不顧自己心中所感。


    此時全然明白自己的憂慮不過是杞人憂天後,對於蘇葉自然是越發的恭順,他道:“賢弟不必如此,某此生已經和賢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某也知曉自身思慮不周,是以如此,遇事賢弟可自行決斷便是,若賢弟有何差遣,某杜通有一句怨言,便不當人子!”


    言語到了此處,蘇葉便知杜通此時已經是完全信任自己,有托付前程,將自己看做是蘇葉手中的棋子之意。


    杜通此前投效蘇葉,乃是江城處於趙軍的威脅之下,杜通自問無守住城北的能力,見蘇葉勇猛無敵,想要拉攏蘇葉不成。


    這才狠心投效蘇葉,以換取若是城破,跟隨在蘇葉身邊活命的機會更大,若說如此一員沙場宿將見蘇葉勇猛,斬殺敵將便能衷心歸服於一介小子的手下。


    莫說是旁人,便是蘇葉自己也不信,是以如此,那時在江城縣衙之中,杜通意欲投效,他並不想接受。


    誠如那時他所言,他位不過與杜通相等,便是沙場經驗及城北士卒之中的威望也不及杜通,便是杜通投效,他也不一定能夠掌握城北的龍驤軍。


    是以如此,他所慮與其隻是得到一個虛名便在城拚死廝殺,還不如就在陳彪手下,協助陳彪駐守城東。


    然而那時杜通相逼,又兼之陳彪相勸,蘇葉方才接受杜通之投效,後來收攏城北的軍心,通過斬殺郭隆真正的掌握了城北士卒的力量。


    也直到那時,他才有了與杜通分庭抗禮的底氣,敢於說一聲便是杜通反悔也難以收迴兵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周獨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s半山老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s半山老人並收藏大周獨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