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陳秀峰先生言:太極八卦與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幹四枝共六十四卦也。與程廷華先生言遊身八卦並六十四卦,兩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則一也。陳秀峰所用太極八卦或粘或走,或剛或柔,並散手之用,總是在不即不離內求玄妙,不丟不頂中討消息,以至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動作所發之神氣,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程廷華先生所用之遊身八卦,或粘或走,或開或合,或離或即,或頂或丟,忽隱忽現,或忽然一離,相去一丈餘遠,忽然而迴,即在目前,或用全體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節,忽虛忽實,忽剛忽柔,無有定形,變化不測。形意、八卦、太極三家,諸位先生所練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應用亦各有所當也。


    注釋:陳秀峰先生是楊氏太極拳弟子,也是被孫祿堂先生佩服之高人。本段文字亦淺顯易懂,大意是說內家拳三拳同理。不再注釋。


    (原文)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中,餘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其餘諸先生,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如外有不測之事,隻要眼見耳聞,無論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閃。因其功夫入幹虛境而未到於至虛,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其練他派拳術者,亦常聞有此境界,未能詳其姓氏,故未錄之。


    注釋:習練太極拳至煉虛合道之境界,已經將能量蓄發習練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即習練到心力時刻與唿吸配合,周身運行;而周身則一動皆壓縮旋轉也。李洛能先生所講之唿吸,要求日常均要以練拳之唿吸去唿吸,也是如此。


    練到這種狀態,周身之意已經運化到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了,以至於意已經虛無,不再能夠感知到意,因為身體已經就是意本身了。


    此時無論是內裏的心力還是身體之意,無不處於神行之狀態,即身體無時無刻不再進行能量蓄發,先天後天互補,但是自身卻渾然不覺,隻感覺到真氣鼓蕩。真氣鼓蕩之真氣,包含先天一氣與後天之氣,習練到真氣鼓蕩之狀態,即後天之氣補足了先天一氣,仿佛周身內裏均是先天一氣自己在鼓蕩而不需要自身進行能量蓄發。此為“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動其心”。


    人體習練到如此地步,即有先知先覺之能。


    至於這先知先覺之能,注釋者尚未達到如此境界,不好注釋,故不深說。


    就是那煉虛合道之境界,注釋者也不敢說已經練到,隻是明理後順自己習練感受“先知先覺”罷了。但雖屬於“猜測”,也亦非“妄自猜測”,而是已有習練之基礎,從而才能夠在習練時已經完成的“正軌”之上繼續向前罷了。


    故此段注釋如有錯誤,懇請有道之人指出,注釋者定當承認錯誤,虛心請教!


    劉百成和肖千羽注釋完孫祿堂先生之拳論。劉百成道:“你堅持要注釋孫祿堂先生之太極拳論,現在看來很有必要。這一是因為有必要對於孫祿堂先生是如何將八卦掌之圓研融合到太極拳中的;二是對於郝為真先生所說的打太極拳之三層意思眾說紛紜,但總無對處,此次算是有個正解了。隻是這太極拳論之中,還是武禹襄先生之拳論最好,孫祿堂先生之拳論難以達到武禹襄先生拳論之境界。”


    肖千羽道:“前輩大師之拳論,在我等看來算是寶貝了。但可惜之處在於裏麵不寫習練方法,所以即便大眾能夠通過看此注釋得知內家拳之理法,但在實際習練之中尚有障礙,不知如何具體習練。可否在注釋完拳論之後,將具體習練方法寫上?”


    劉百成道:“此意見甚好,但是,以哪個套路動作做介紹呢?我是習練武氏太極拳的,你是習練楊氏太極拳的,這楊、武兩家太極拳雖屬同源同質,但是在習練方法之上到底有許多不同之處。況且你我都知道,那楊氏太極拳之大小架拳,都是傳給外人看的,習練不出什麽功夫。隻有那老六路才是楊氏太極拳之看家本領。可是那老六路基本上就沒有什麽外形動作了,完全是在習練內裏五行之力的,再往前走就是站樁了。就我這武氏太極拳來說,我是用心神抽合打出來的拳,與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武氏太極拳打起來有天壤之別,但卻與你那老六路差不多,外形動作極少,除了兩腿之間的陰陽轉換以外,胳膊完全隨心微動,幾乎就看不出什麽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寫出來的拳就是再詳細,在那現實中卻見不到我們所寫之拳,那讀者也是習練不會的。而那現實中能夠看到之太極拳,除了花架子的拳架是不能習練出太極功夫的以外,即便是那些想追求太極功夫之門派所習練之太極拳,也是在使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拳,配合以大槍大杆、石鎖等器械以習練蠻拙之力,也是不能參照的。uu看書 .uukanhu.om其實我早有此想法,但是因為以上原因,總是寫不出來啊!”


    肖千羽道:“你說的極是!我跟師父學藝時,隻有天天跟師父習練之人,才能夠習練出以心行氣、心神抽合,那不天天在師父身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人,都沒有習練出以心行氣、心神抽合之功夫,以至於十年八年都原地踏步,不能前進一步。隻有在習練出以心行氣、心神抽合之後,才有可能自己深悟進去。所以,如果隻看注釋而身邊沒有師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習練會以心行氣、心神抽合的,而這以心行氣、心神抽合卻是進入內家拳大門的敲門磚,隻有習練會了以心行氣,才算是入了內家拳的大門啊!如此看來,這振興內家拳之路可不是這一本書就能夠實現的!”


    劉百成道:“現在就剩下八卦掌和心意把之注釋了,你我雖然知道八卦掌與心意把之理法,但是到底沒有專門習練過,故你我不可做那欺世盜名之徒,隻撿一篇有代表性的拳論介紹一下吧!”


    肖千羽道:“是啊,我們的目的是振興內家拳,可不能為了欺世盜名而糟蹋了內家拳啊。那八卦掌之拳論,描述內裏五行之力的內容極少,而描述外形動作之內容極多,所以不多注釋也對。那心意把幾乎沒有外傳之拳論,我所見到之心意把之拳論,也就是你手中這一篇了。我們就先把這八卦掌和心意把之拳論注釋完吧,先出版發行了,以便讓大家盡快了解內家拳。至於那太極拳之套路動作,我們可以再寫一本書了!”


    劉百成同意,於是二人開始注釋八卦掌和心意把拳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