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祖上是宋國栗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朝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丘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丘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顏氏有三個女兒,隻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丘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顏徵在野合後孕育了孔丘,因孔丘的母親在尼丘山懷的他,所以給他起了孔丘的名字,孔丘字仲尼。孔丘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裏,過著清貧的生活。
孔丘隨著慢慢長大,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誌向在於做學問。 公元前535年,孔丘的母親顏徵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孔丘十九歲,為了能夠經常迴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亓官氏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給孔丘生了兒子。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丘,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丘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公元前531年,孔丘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丘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製。孔丘在此期間開辦了私人學校。公元前522年,孔丘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三十而立也成了後世自醒的說法。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丘,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丘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丘,孔丘又與南宮敬叔適周去找李耳學習關於禮的學問,去找萇弘學習關於音樂的學問。
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丘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丘,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一年以後,齊景公問政於孔丘,孔丘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丘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吃了三個月的素食,一口肉都沒有吃。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丘,孔丘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隻好倉皇逃迴魯國。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丘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丘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製度和法度。公元前512年,孔丘四十歲,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丘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丘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陽虎想要見孔丘,而孔丘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丘出仕,孔丘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丘被升為小司空。公元前500年,孔丘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公元前498年,魯國大司寇孔丘為削弱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的實力,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因為這三家世都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製著三桓。孔丘與三桓的矛盾隨之暴露。公元前497年,孔丘五十五歲。春天,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丘與季氏出現不和。孔丘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丘。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公元前496年,孔丘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丘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丘有個弟子名字叫做子路,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並批評了孔丘。鄭國的子產去世,孔丘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丘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丘,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丘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麽官職,也沒讓他參與政事。孔丘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丘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丘的行動,因此孔丘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丘又返迴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丘師徒從蒲地返迴,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丘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迴到衛國,這一方麵是由於衛靈公對孔丘時好時壞,另一方麵是孔丘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隻好又返迴衛國。公元前495年,孔丘離開衛國迴到魯國,後來,相距不遠的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公元前493年,孔丘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政於孔丘,孔丘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丘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丘。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丘,揚言要加害孔丘,孔丘微服而行。五十九歲的孔丘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丘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孔丘的另一個弟子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丘,孔丘師徒才免於一死。公元前492年,孔丘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孔丘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公元前491年,孔丘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一年後,孔丘從蔡國來到葉國。葉國君主葉公向孔丘問政,並與孔丘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離開葉國返迴蔡國的途中,孔丘遇到一位隱者。公元前489年,孔丘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迴衛國,途中又遇隱者。公元前488年,孔丘又迴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丘的弟子一個名字叫做有若的人參戰有功。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丘弟子冉求率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丘學來的。六十八歲的孔丘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孔丘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丘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舍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公元前483年,孔丘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丘的兒子孔鯉去世。公元前482年,孔丘七十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這一年,孔丘最愛的弟子顏迴先他而死,孔丘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公元前481年春天,孔丘自己感覺命不多時,自己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弑齊簡公,孔丘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公元前480年,孔丘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係列打擊後,孔丘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丘,孔丘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麽晚來見自己。於是歎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丘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丘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
孔丘死後,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孔丘的眾弟子將孔丘一生的言行故事編成策,起名叫做《論語》。孔丘的一生奔波不得誌,但是這部《論語》卻在後世的發展中對於人們基本的道德規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鄧析生於公元前545年,嵩山鄭國人,他後來被稱為春秋末期鄭國大夫,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刑名家的鼻祖,法家、 名家的先驅,名辯思潮的開拓者。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他反對將先王作為自己效法的榜樣,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他和孔丘的觀點在很多方麵是相左的。鄧析青少年時代深受子產的影響,成年後創辦私學。他參照夏、商、周法律,結合當時形勢,對鄭國法律、法令條文進行修改,自著法律書《竹刑》,專門教人“學訟”,宣揚法治。鄧析多次非難子產的政治主張,提倡揭貼或用匿名貼揭露貴族的罪惡和大夫們的過失或議論國家政事,對後來的辯者頗有影響。後駟歂執政後,一些被揭發的貴族告鄧析鼓動平民鬧事,駟歂下令,不準平民揭貼議政,鄧析又讓人改用匿名貼,把議政內容互相傳寄,他的這一舉動不為舊貴族所容忍。公元前501年,鄧析被鄭國執政駟歂殺害。
鄧析創辦的私學是嵩山地區較早的私學,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他重視農業生產,運用古代力學原理,發明了提水工具桔槔,使農夫的澆地效率大大提高,還將此技術推廣到衛國等地。鄧析在子產、子太叔執政時,提倡平民議政,教平民學習辯訟。鄧析死後,他的《竹刑》仍在使用,充分說明了《竹刑》是順應曆史的產物。鄧析遺著《鄧析子》,分別為《無厚》《轉辭》兩篇。
宮奇發現,天道輪迴之中早期的社會裏,人和人之間的操守也言行會受著師父的影響,但是留下文章奠基的人的名聲會在後世的幾百年中得到巨大的放大甚至成為一種品行的代言,而很多品行甚至超過書籍和高於書籍的人,他們的思想卻隨著自己的消失而徹底消失或者僅僅被無名的概括在這些別人的書籍裏,距離時間越久,就被人遺忘的越幹淨。一切的思想得以輪迴都隻是主觀的空談。值得輪迴的思想自將永生,不值得輪迴的思想本身也沒有值得輪迴的意義,而每個個體,畢竟會在這個角色逝去後,啟動下一個角色的扮演。這就像極了高科技發展環境下,主張永生或者思想永駐的人們,自己也說不出自己這麽做的意義又是什麽,探索更高的科技是意義麽,這卻加速了人類走向自取滅亡,也許這沒有意義的輪迴和感悟就是沒有意義裏最大的意義。
孔丘隨著慢慢長大,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誌向在於做學問。 公元前535年,孔丘的母親顏徵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孔丘十九歲,為了能夠經常迴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亓官氏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給孔丘生了兒子。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丘,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丘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公元前531年,孔丘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丘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製。孔丘在此期間開辦了私人學校。公元前522年,孔丘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三十而立也成了後世自醒的說法。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丘,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丘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丘,孔丘又與南宮敬叔適周去找李耳學習關於禮的學問,去找萇弘學習關於音樂的學問。
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丘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丘,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一年以後,齊景公問政於孔丘,孔丘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丘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吃了三個月的素食,一口肉都沒有吃。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丘,孔丘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隻好倉皇逃迴魯國。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丘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丘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製度和法度。公元前512年,孔丘四十歲,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丘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丘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陽虎想要見孔丘,而孔丘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丘出仕,孔丘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丘被升為小司空。公元前500年,孔丘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公元前498年,魯國大司寇孔丘為削弱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的實力,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因為這三家世都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製著三桓。孔丘與三桓的矛盾隨之暴露。公元前497年,孔丘五十五歲。春天,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丘與季氏出現不和。孔丘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丘。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公元前496年,孔丘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丘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丘有個弟子名字叫做子路,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並批評了孔丘。鄭國的子產去世,孔丘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丘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丘,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丘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麽官職,也沒讓他參與政事。孔丘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丘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丘的行動,因此孔丘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丘又返迴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丘師徒從蒲地返迴,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丘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迴到衛國,這一方麵是由於衛靈公對孔丘時好時壞,另一方麵是孔丘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隻好又返迴衛國。公元前495年,孔丘離開衛國迴到魯國,後來,相距不遠的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公元前493年,孔丘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政於孔丘,孔丘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丘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丘。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丘,揚言要加害孔丘,孔丘微服而行。五十九歲的孔丘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丘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孔丘的另一個弟子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丘,孔丘師徒才免於一死。公元前492年,孔丘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孔丘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公元前491年,孔丘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一年後,孔丘從蔡國來到葉國。葉國君主葉公向孔丘問政,並與孔丘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離開葉國返迴蔡國的途中,孔丘遇到一位隱者。公元前489年,孔丘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迴衛國,途中又遇隱者。公元前488年,孔丘又迴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丘的弟子一個名字叫做有若的人參戰有功。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丘弟子冉求率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丘學來的。六十八歲的孔丘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孔丘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丘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舍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公元前483年,孔丘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丘的兒子孔鯉去世。公元前482年,孔丘七十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這一年,孔丘最愛的弟子顏迴先他而死,孔丘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公元前481年春天,孔丘自己感覺命不多時,自己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弑齊簡公,孔丘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公元前480年,孔丘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係列打擊後,孔丘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丘,孔丘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麽晚來見自己。於是歎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丘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丘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
孔丘死後,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孔丘的眾弟子將孔丘一生的言行故事編成策,起名叫做《論語》。孔丘的一生奔波不得誌,但是這部《論語》卻在後世的發展中對於人們基本的道德規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鄧析生於公元前545年,嵩山鄭國人,他後來被稱為春秋末期鄭國大夫,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刑名家的鼻祖,法家、 名家的先驅,名辯思潮的開拓者。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他反對將先王作為自己效法的榜樣,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他和孔丘的觀點在很多方麵是相左的。鄧析青少年時代深受子產的影響,成年後創辦私學。他參照夏、商、周法律,結合當時形勢,對鄭國法律、法令條文進行修改,自著法律書《竹刑》,專門教人“學訟”,宣揚法治。鄧析多次非難子產的政治主張,提倡揭貼或用匿名貼揭露貴族的罪惡和大夫們的過失或議論國家政事,對後來的辯者頗有影響。後駟歂執政後,一些被揭發的貴族告鄧析鼓動平民鬧事,駟歂下令,不準平民揭貼議政,鄧析又讓人改用匿名貼,把議政內容互相傳寄,他的這一舉動不為舊貴族所容忍。公元前501年,鄧析被鄭國執政駟歂殺害。
鄧析創辦的私學是嵩山地區較早的私學,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他重視農業生產,運用古代力學原理,發明了提水工具桔槔,使農夫的澆地效率大大提高,還將此技術推廣到衛國等地。鄧析在子產、子太叔執政時,提倡平民議政,教平民學習辯訟。鄧析死後,他的《竹刑》仍在使用,充分說明了《竹刑》是順應曆史的產物。鄧析遺著《鄧析子》,分別為《無厚》《轉辭》兩篇。
宮奇發現,天道輪迴之中早期的社會裏,人和人之間的操守也言行會受著師父的影響,但是留下文章奠基的人的名聲會在後世的幾百年中得到巨大的放大甚至成為一種品行的代言,而很多品行甚至超過書籍和高於書籍的人,他們的思想卻隨著自己的消失而徹底消失或者僅僅被無名的概括在這些別人的書籍裏,距離時間越久,就被人遺忘的越幹淨。一切的思想得以輪迴都隻是主觀的空談。值得輪迴的思想自將永生,不值得輪迴的思想本身也沒有值得輪迴的意義,而每個個體,畢竟會在這個角色逝去後,啟動下一個角色的扮演。這就像極了高科技發展環境下,主張永生或者思想永駐的人們,自己也說不出自己這麽做的意義又是什麽,探索更高的科技是意義麽,這卻加速了人類走向自取滅亡,也許這沒有意義的輪迴和感悟就是沒有意義裏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