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火星施行了火星曆,火星有了自己的年月日時分秒,火星人和地球人的時間概念自此有了不同,這兩個曆法之間可以進行精確的換算,但是逐漸對溝通產生了影響,這種溝通帶來的微妙影響使得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也微妙的加深,我們是不同的人類逐漸成為了火星人和地球人之間的共識。2045年,火星宣布成立了新的國家馬斯王國。意倫木斯克成了馬斯王國第一任國王,這個決議沒有通過聯合國的批準,意倫木斯克的母國德克孤星共和國也沒有批準這個決議。隨著意倫木斯克成為火星馬斯王國第一任國王,意倫木斯克地球上一切資產被德克孤星共和國沒收劃歸國有,其個人財產和地球身份也被剝奪,意倫木斯克無疑過多幹涉地球政治,但是他顯然已經站在地球的對立麵。意倫木斯克的12人團隊的地球身份也相繼被各自剝奪,其中負責信息維護的工程師史密斯華目前擔任馬斯王國國家信息安全總署的署長,他隻是他手下的人和機器人對火星的網絡做了調整,其上的指令能夠影響到火星上的所有機器人的思想,地球對火星存在敵意成為了火星機器人的共識。
時間的變化竟然成了意識差異的導火索。李宇軒院士的研究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智點的智慧數據被按照種類區分放入壓縮區等待人體成長過程中隨著電力的加載而逐漸讀取,也恰恰是時間的問題,給李宇軒帶來了一係列的思考,青春期從什麽時候開始,那個驅動人類性本能的覺醒應該放置在什麽時間點,這個時間點是根據成長的自然年齡來,還是根據身體其他器官的成熟程度來,還是根據成長的其他經曆來?性本能覺醒後,身體給與智點的電力供應會和原來大不相同,智點的數據也會更快速的向人類腦部輸送和釋放,因此這個時間點的拿捏對於智點對受體健康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而這思考,必須又從重新審視時間的概念開始。
時間是物質的永恆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係統稱為世界時係統,以火星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係統稱為火星曆時係統。時、日、月、年、世紀的時間計量屬天文學中的曆法範疇。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符號為t。在國際單位製(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為s。 對於時間的基本單位秒,其定義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上,即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1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vcs)。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麵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曆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這個定義本身就充滿了本末倒置,這也就發生了在火星上,對於秒的定義則變成了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431,640,197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mcs)。李宇軒院士對於這個定義的個人理解就是為了定義而進行的定義,一般人哪有能力和觀察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又如何有能力去計數90億量級的數字。
同樣,人類日常使用的石英手表就是利用水晶通電後的震蕩原理。1920年代,科學家發現石英有frequency(振蕩)現象,當水晶通電時,水晶會膨脹,截斷電流時便收縮到原來大小;不斷快速地重複供電、停電,水晶則不斷的高速脹縮振蕩,而振蕩的頻率卻極為隱定。因為振蕩頻率高速而隱定,所以水晶便被製成手表和芯片,是電器零件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這些都是對於時間的基本刻度的人工矯正,是人類在時間問題上為了達成共識而統一的刻度,並非時間本身的樣子。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可言。“永遠向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時間表達物體的生滅排列。時間就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時間是標注事件發生瞬間及持續曆程的基本物理量。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刻是一係列被同時觀察的物質在那一瞬間的相互關係的描述,時段是被觀察的物質從起點到終點的變化過程。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他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係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宇宙中上的所有其他物質三維運動對觀察者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時間有沒有最小單位一直沒有得到證實,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而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普朗克長度是對一個量子的長度的定義,其數值是1.(38)x10^-35米,而光速c=米\/秒,由此計算普朗克時間5.(13) x 10^-44 秒。之所以說這隻是理論猜測,因為我們可以想想1普朗克時間單位的時間依然會有其開始和結束,那麽其中點又是否存在,開始和中點之間的時間段豈不是比普朗克時間更小的時間單位?時間不像組成物質的顆粒總能找到最小的單位,最小的時間量子,李宇軒院士對於時間量子做了新的學術闡述,並發表了論文,論文中他將時間量子定義為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量子發生狀態反轉所需要的最快時間,而這個時間經過計算是1.(76) x 10^-49,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很顯然這個觀點也在向人類表達另一種思想,即時間量子仍然可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或者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進一步縮小,時間量子是不穩定且隨著觀察能力的提升而不斷被細分的。
四維空間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時間的三維空間的集合。在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中的虛時間會成為一條空間坐標軸,從此坐標軸上移動可以穿越虛時間。宇宙就像是一個四維數據存儲空間,每一個瞬間世間萬物的狀態猶如光一樣呈現在宇宙中,並沿著光的方向運動,這個瞬間被永恆的記憶在宇宙裏,而未來的每個瞬間,並非未來,而是早已開啟,隻要未來的那個瞬間有了觀察者,未來即在那一刻確定存在,當那一刻真的到來時,現在的觀察者所看到的一切融入了那個所謂的未來。而同一時間內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變化狀態,即不同可能性,五維空間是所有可能的集合。五維空間與觀察者有關,與觀察者所觀察的事物也有關。李宇軒院士研究到此刻,深刻的感受到了所謂物理學的盡頭是玄學的說法。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奇點、黑洞、白洞、蟲洞、平行宇宙、十一維時空、空間彎曲、時間倒流、時空穿越、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暗能量、暗物質,當這些理論逐漸被發現和證實,已經有眾多的物理學家說出了“物理學的盡頭是玄學”的感歎。
對於李宇軒院士的學生宮奇而言,物理學的盡頭是數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物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科學,而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和空間等概念的學科,這兩門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必然有這基於數學的基本單位的定義,就如同秒之所以是秒,米是所以是米,都是根據數學的數值的定義給物理單位有了一個尺度。物理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自然現象,發現了很多規律和定律,這些規律和定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進行表達和描述。在物理學的研究中,數學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物理學家建立模型、預測現象和驗證理論。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一些重要的理論和概念,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需要更加深入的數學知識才能夠理解和研究。因此,可以說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數學在物理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幫助物理學家探索自然現象和規律。宮奇對於時空穿越早就有了自己的一係列基礎,這源於他在天道輪迴和xmetaworld裏的實踐。2046年,在宮奇師父智空山人去世後的兩年,宮奇有了兩個重要的突破,一是創建了一個天道y門,能夠使現實生活中的物質被複製和剪切到天道輪迴遊戲世界中,二是創建了天道z門,能夠將天道輪迴遊戲裏的物質複製或剪切到真實世界裏,這一係列動作會導致真實世界物質的消亡或者產生,都會對天道輪迴世界造成巨大的運算量影響,引起整個天道輪迴元宇宙世界的不穩定,這個測試隻能局限在小質量的無機物質中測試。
宮奇的這個研究方向恰恰是來自智空山人去世後意識卻以數字人的形式存在於天道輪迴的啟發。而當智空山人的肉體消亡,其意識以數字人的形式永存於天道輪迴中,他的意識到底歸屬於誰又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的意識最初來自劉正,通過讀腦被提取為智芯,再被移植入肉體捐獻者的身體成為智空山人,後來被智空山人的新經曆所豐富,也被智空山人在xmetaworld和天道輪迴遊戲裏的經曆所豐富,如今迴歸到數字人,這些意識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疊加了這一係列人生經理和感悟的合集,這些意識不再存儲在任何人腦或者智芯之中,而是變成了運行於天道輪迴遊戲內的數據,這些數據體現為邏輯算法和靜態數據兩類,他會隨著係統的整體運行而運行,也會隨著係統的停止而停止,但其存在的形式確定和在每個時刻都唯一。根據霍金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隻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隻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迴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這個說法,對於數字人形式存在在天道輪迴世界裏的智空山人而言,奇點就是天道輪迴開機運行的拿個點,天道輪迴一開機運行,這個世界便有了物質,這裏的時間就有了意義。宮奇時常去天道輪迴中找師父請教問題,師父依然在太和觀裏修道,卻沒有了一點人間欲望,他時常就宮奇研究的奇怪問題給他一些答案和指引。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沒有進行分割過的“時”,無法被命名,無法進行區分,隻有分割成“時間”後,才能被思維所用,因為分割後可以命名了。莊子在《秋水》 中說道:“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任何觀察者看待時間,都必須局限在觀察者所能承受和理解的大與細中,如同四個觀察對象,一個隻能生活三十天的昆蟲,一個能存活八十年的人類,一個能存活八千年的大樹和一個能存在幾十億年的星球。人類或許是這四個觀察者中唯一一個去關注其他另外三個觀察者的物種,或者也不是,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這三十天的昆蟲不會因為自己生命隻有短暫的三十天而感到短暫,它依然可以有條不紊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而從容死去等待下一個生命季的開始,存活八千年的大樹也不會因為人類的壽命隻有區區八十年而感到自己存活的八千年是如此的漫長,它也依然沒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光合作用,吸收著來自大地的營養,用自己茂盛的根滋養自己繁榮的葉,亦或者用自己繁榮的葉吸收著陽光,擴展著自己茂盛的根。那麽存在幾十億年的星球,例如地球、例如火星,他是否又能夠感知到三十天的昆蟲,八十年的人類,和八千年的大樹所感知的精微之事?
時間的變化竟然成了意識差異的導火索。李宇軒院士的研究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智點的智慧數據被按照種類區分放入壓縮區等待人體成長過程中隨著電力的加載而逐漸讀取,也恰恰是時間的問題,給李宇軒帶來了一係列的思考,青春期從什麽時候開始,那個驅動人類性本能的覺醒應該放置在什麽時間點,這個時間點是根據成長的自然年齡來,還是根據身體其他器官的成熟程度來,還是根據成長的其他經曆來?性本能覺醒後,身體給與智點的電力供應會和原來大不相同,智點的數據也會更快速的向人類腦部輸送和釋放,因此這個時間點的拿捏對於智點對受體健康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而這思考,必須又從重新審視時間的概念開始。
時間是物質的永恆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係統稱為世界時係統,以火星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係統稱為火星曆時係統。時、日、月、年、世紀的時間計量屬天文學中的曆法範疇。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符號為t。在國際單位製(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為s。 對於時間的基本單位秒,其定義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上,即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1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vcs)。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麵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曆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這個定義本身就充滿了本末倒置,這也就發生了在火星上,對於秒的定義則變成了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431,640,197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mcs)。李宇軒院士對於這個定義的個人理解就是為了定義而進行的定義,一般人哪有能力和觀察未受幹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又如何有能力去計數90億量級的數字。
同樣,人類日常使用的石英手表就是利用水晶通電後的震蕩原理。1920年代,科學家發現石英有frequency(振蕩)現象,當水晶通電時,水晶會膨脹,截斷電流時便收縮到原來大小;不斷快速地重複供電、停電,水晶則不斷的高速脹縮振蕩,而振蕩的頻率卻極為隱定。因為振蕩頻率高速而隱定,所以水晶便被製成手表和芯片,是電器零件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這些都是對於時間的基本刻度的人工矯正,是人類在時間問題上為了達成共識而統一的刻度,並非時間本身的樣子。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可言。“永遠向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時間表達物體的生滅排列。時間就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時間是標注事件發生瞬間及持續曆程的基本物理量。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刻是一係列被同時觀察的物質在那一瞬間的相互關係的描述,時段是被觀察的物質從起點到終點的變化過程。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他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係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宇宙中上的所有其他物質三維運動對觀察者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時間有沒有最小單位一直沒有得到證實,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而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普朗克長度是對一個量子的長度的定義,其數值是1.(38)x10^-35米,而光速c=米\/秒,由此計算普朗克時間5.(13) x 10^-44 秒。之所以說這隻是理論猜測,因為我們可以想想1普朗克時間單位的時間依然會有其開始和結束,那麽其中點又是否存在,開始和中點之間的時間段豈不是比普朗克時間更小的時間單位?時間不像組成物質的顆粒總能找到最小的單位,最小的時間量子,李宇軒院士對於時間量子做了新的學術闡述,並發表了論文,論文中他將時間量子定義為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量子發生狀態反轉所需要的最快時間,而這個時間經過計算是1.(76) x 10^-49,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很顯然這個觀點也在向人類表達另一種思想,即時間量子仍然可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或者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進一步縮小,時間量子是不穩定且隨著觀察能力的提升而不斷被細分的。
四維空間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時間的三維空間的集合。在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中的虛時間會成為一條空間坐標軸,從此坐標軸上移動可以穿越虛時間。宇宙就像是一個四維數據存儲空間,每一個瞬間世間萬物的狀態猶如光一樣呈現在宇宙中,並沿著光的方向運動,這個瞬間被永恆的記憶在宇宙裏,而未來的每個瞬間,並非未來,而是早已開啟,隻要未來的那個瞬間有了觀察者,未來即在那一刻確定存在,當那一刻真的到來時,現在的觀察者所看到的一切融入了那個所謂的未來。而同一時間內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變化狀態,即不同可能性,五維空間是所有可能的集合。五維空間與觀察者有關,與觀察者所觀察的事物也有關。李宇軒院士研究到此刻,深刻的感受到了所謂物理學的盡頭是玄學的說法。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奇點、黑洞、白洞、蟲洞、平行宇宙、十一維時空、空間彎曲、時間倒流、時空穿越、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暗能量、暗物質,當這些理論逐漸被發現和證實,已經有眾多的物理學家說出了“物理學的盡頭是玄學”的感歎。
對於李宇軒院士的學生宮奇而言,物理學的盡頭是數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物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科學,而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和空間等概念的學科,這兩門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必然有這基於數學的基本單位的定義,就如同秒之所以是秒,米是所以是米,都是根據數學的數值的定義給物理單位有了一個尺度。物理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自然現象,發現了很多規律和定律,這些規律和定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進行表達和描述。在物理學的研究中,數學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物理學家建立模型、預測現象和驗證理論。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一些重要的理論和概念,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需要更加深入的數學知識才能夠理解和研究。因此,可以說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數學在物理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幫助物理學家探索自然現象和規律。宮奇對於時空穿越早就有了自己的一係列基礎,這源於他在天道輪迴和xmetaworld裏的實踐。2046年,在宮奇師父智空山人去世後的兩年,宮奇有了兩個重要的突破,一是創建了一個天道y門,能夠使現實生活中的物質被複製和剪切到天道輪迴遊戲世界中,二是創建了天道z門,能夠將天道輪迴遊戲裏的物質複製或剪切到真實世界裏,這一係列動作會導致真實世界物質的消亡或者產生,都會對天道輪迴世界造成巨大的運算量影響,引起整個天道輪迴元宇宙世界的不穩定,這個測試隻能局限在小質量的無機物質中測試。
宮奇的這個研究方向恰恰是來自智空山人去世後意識卻以數字人的形式存在於天道輪迴的啟發。而當智空山人的肉體消亡,其意識以數字人的形式永存於天道輪迴中,他的意識到底歸屬於誰又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的意識最初來自劉正,通過讀腦被提取為智芯,再被移植入肉體捐獻者的身體成為智空山人,後來被智空山人的新經曆所豐富,也被智空山人在xmetaworld和天道輪迴遊戲裏的經曆所豐富,如今迴歸到數字人,這些意識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疊加了這一係列人生經理和感悟的合集,這些意識不再存儲在任何人腦或者智芯之中,而是變成了運行於天道輪迴遊戲內的數據,這些數據體現為邏輯算法和靜態數據兩類,他會隨著係統的整體運行而運行,也會隨著係統的停止而停止,但其存在的形式確定和在每個時刻都唯一。根據霍金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隻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隻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迴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這個說法,對於數字人形式存在在天道輪迴世界裏的智空山人而言,奇點就是天道輪迴開機運行的拿個點,天道輪迴一開機運行,這個世界便有了物質,這裏的時間就有了意義。宮奇時常去天道輪迴中找師父請教問題,師父依然在太和觀裏修道,卻沒有了一點人間欲望,他時常就宮奇研究的奇怪問題給他一些答案和指引。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沒有進行分割過的“時”,無法被命名,無法進行區分,隻有分割成“時間”後,才能被思維所用,因為分割後可以命名了。莊子在《秋水》 中說道:“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任何觀察者看待時間,都必須局限在觀察者所能承受和理解的大與細中,如同四個觀察對象,一個隻能生活三十天的昆蟲,一個能存活八十年的人類,一個能存活八千年的大樹和一個能存在幾十億年的星球。人類或許是這四個觀察者中唯一一個去關注其他另外三個觀察者的物種,或者也不是,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這三十天的昆蟲不會因為自己生命隻有短暫的三十天而感到短暫,它依然可以有條不紊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而從容死去等待下一個生命季的開始,存活八千年的大樹也不會因為人類的壽命隻有區區八十年而感到自己存活的八千年是如此的漫長,它也依然沒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光合作用,吸收著來自大地的營養,用自己茂盛的根滋養自己繁榮的葉,亦或者用自己繁榮的葉吸收著陽光,擴展著自己茂盛的根。那麽存在幾十億年的星球,例如地球、例如火星,他是否又能夠感知到三十天的昆蟲,八十年的人類,和八千年的大樹所感知的精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