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夏季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在瓊州島上,天氣依然燥熱的很。即使是傍晚時分,熱情的蟬蟲也沒有停下高亢的歌聲。
小巧的皇宮在瓊州城的南邊,並不顯眼。那座趙崇閑暇時喜歡或是靜坐或是遠眺的聽雨樓,就更加的不顯眼了。
趙崇迴到宮中的第二天,這座簡單的小樓台上,一家三口就愜意的在樓台之上享受著這脈脈的溫情了。皇後身邊的宮女本就不多,此時也就三四人,等在樓下伺候著。
趙崇身邊的親衛就更少了。此次南下也就隻帶了一個李文朗而已。到達瓊州的當天,就給這為剛剛傷愈的年青人放了個假。自己最近都在宮中,有數百皇家親衛守衛的皇宮裏,那裏還需要貼身的保護。
躺在兩人中間的搖籃裏的小趙業,剛剛被太後身邊的宮女接迴了寢宮,說是太後想看看皇孫了。
魏淩煙那裏不知太後的意思。這明顯是想給兩位分多聚少的年輕人多一點相處的機會。兩人獨處的時候,倒是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微妙的感覺。
魏淩煙身在將種世家,本就沒有什麽自己的愛情可言。嫁到皇家,也不過是皇家的一道恩旨罷了。
父帥和兄長對於這樣的恩寵當然是甘之如飴。而自己對於這樁婚事要說有多麽的排斥倒也算不上。但是一定要說有什麽情與愛的話,那也隻能是牽強附會。
隻是記得大婚當日的那一場血流漂杵,兄長死戰城門之外。父帥殞命小石橋邊。這些都是皇後不願意去迴憶的過往。
但是自從懷上了皇家的骨血之後,原本毫無感覺的自己,開始有了一絲絲的掛念。這份掛念隨著腹部的漸漸隆起,日漸的濃烈。在趙崇親子領兵北上之後,開始更加的掛念起那位相處不過數月的年輕天子,自己的枕邊人了。
一向深受父兄影響,性格果決的魏淩煙,也不知到從何時開始,有了這些的小女兒的心態。
得知皇帝昨日抵達後,並沒有親自跨上戰馬去碼頭相迎。隻是默默的施了點精致的裝容。在宮門內等候。
......
“皇上昨日定是見過了那位烏雲部的女子了吧?隻怕這小小的瓊州的皇宮裏,又要添加一位貴妃了。”
魏淩煙舒展開眉頭,先前在家中時的那股深受父兄影響的軍伍氣已經被這一年多的宮中禮儀磨練的有了幾分母儀天下的典雅氣質了。
但是在這樣的盛夏時節,問話中的語氣,還是帶上了幾分微微泛著涼意的惱怒。
“朕也是在馳援烏雲部故地的時候,與她偶然在宴會上見過一麵。可是連話都沒有說上一句的,也不明白怎麽就跑來瓊州,在母後的麵前說那些話。”
趙崇那裏不明白皇後話中惱怒的原因。扶在欄杆上的雙手,沒有動,隻是轉過頭去,看了看身後的魏淩煙。口中解釋的話怎麽聽來都有些心虛的意思。
對於皇後的微微醋意,不過是些故意的小女兒狀的嗔怒,並不是皇後此時的真心情。對於這一點趙崇當然也是明白的。
但是一想到昨日水軍大營外的那座小石橋邊上,那位出生在江南的草原部落的女子,那麽直白的表現,就有些微微頭痛。沒有想到那位曾經在宴會上婉轉歌舞的女子,竟然也有如此火辣的性格。當真是從來不將那愛慕思念藏在腹中。
“陛下乃是天子,三宮尚未滿額,臣妾也就隨意一問,皇上何須給臣妾解釋這些呢。”魏淩煙自塌上起身,上前幾步和趙崇並肩而立。對於皇上似乎是有些心虛的解釋,沒有如何的放在心上。一雙眼睛也隨著趙崇的目光,看向了遠方。
天邊的晚霞沸騰翻卷,壯闊的讓人產生出無邊的概歎!
“母後是什麽意見?可曾和你閑談過?”趙崇對於皇後的反應,以及之前的故意流露出來的醋意,都在意料之中。身在皇家,有很多事情便是不由自主了。哪怕自己是大雍的皇帝。
但是作為一個男人,對於身邊人的感受,又怎麽能沒有一絲的顧忌呢。好在皇後也是出身將門,對於這樣的聯姻之事,耳濡目染之下,恐怕是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雖然有些在意,但是在趙崇未到瓊州的時候,這些事務,也都是由皇後親自授意禮部的官員,與烏雲部的使者詳細商談過了的。
讓烏雲部舉族西遷的決策,也是皇後魏淩煙一手策劃和主導實施的。對於弱小的大理故地,雖然一直與大雍修好,但是這樣的關係在國家利益的麵前,又能有幾分作用呢。
對於這個最先歸附的草原部落的安排,也是頗費了一番大雍朝廷的腦筋的。北上,暫時大雍和烏雲部都沒有這樣的力量。留在嶺南或者江東的腹地,對於大雍朝廷來說,怎麽會放心的讓這個擁有兩萬騎兵的部族。
所以放眼這個南方的版圖,就隻有一個地方可去了。哪裏地形崎嶇,對於習慣了草原和騎慣了戰馬的烏雲部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休養生息的地方。但是勝在地廣人稀,在烏雲部的眼裏,大理的國力又算不上強悍,答應西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早在決策之初,魏淩煙就已經做好了烏雲會來求援的準備,因為魏淩煙明白,哪裏的地形和國民會讓這個不知深淺的部族吃盡苦頭的。
卻沒有想到烏雲部會用聯姻這種方法!
當烏雲部的使者帶著那位有著“靈雀”之稱的族長的女兒到達瓊州的時候,魏淩煙就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了。因為此時的大雍是需要烏雲部中的那幾萬匹戰馬的!
而在大理的崇山峻嶺中吃足了苦頭的烏雲部的嘎魯首領,一口答應了魏淩煙要求的將部族中幾乎全部的三萬匹戰馬作為嫁妝的要求。這到讓準備了諸多說辭的魏淩煙微微吃了一驚。
這位不起眼的小部族的首領竟然能有如此的氣魄,實在是讓魏淩煙不得不另眼相看了。誰說草原上的漢子都是沒有頭腦的莽人。這位嘎魯審時度勢的眼光和這份決斷就讓大雍朝廷驚歎不已。
小巧的皇宮在瓊州城的南邊,並不顯眼。那座趙崇閑暇時喜歡或是靜坐或是遠眺的聽雨樓,就更加的不顯眼了。
趙崇迴到宮中的第二天,這座簡單的小樓台上,一家三口就愜意的在樓台之上享受著這脈脈的溫情了。皇後身邊的宮女本就不多,此時也就三四人,等在樓下伺候著。
趙崇身邊的親衛就更少了。此次南下也就隻帶了一個李文朗而已。到達瓊州的當天,就給這為剛剛傷愈的年青人放了個假。自己最近都在宮中,有數百皇家親衛守衛的皇宮裏,那裏還需要貼身的保護。
躺在兩人中間的搖籃裏的小趙業,剛剛被太後身邊的宮女接迴了寢宮,說是太後想看看皇孫了。
魏淩煙那裏不知太後的意思。這明顯是想給兩位分多聚少的年輕人多一點相處的機會。兩人獨處的時候,倒是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微妙的感覺。
魏淩煙身在將種世家,本就沒有什麽自己的愛情可言。嫁到皇家,也不過是皇家的一道恩旨罷了。
父帥和兄長對於這樣的恩寵當然是甘之如飴。而自己對於這樁婚事要說有多麽的排斥倒也算不上。但是一定要說有什麽情與愛的話,那也隻能是牽強附會。
隻是記得大婚當日的那一場血流漂杵,兄長死戰城門之外。父帥殞命小石橋邊。這些都是皇後不願意去迴憶的過往。
但是自從懷上了皇家的骨血之後,原本毫無感覺的自己,開始有了一絲絲的掛念。這份掛念隨著腹部的漸漸隆起,日漸的濃烈。在趙崇親子領兵北上之後,開始更加的掛念起那位相處不過數月的年輕天子,自己的枕邊人了。
一向深受父兄影響,性格果決的魏淩煙,也不知到從何時開始,有了這些的小女兒的心態。
得知皇帝昨日抵達後,並沒有親自跨上戰馬去碼頭相迎。隻是默默的施了點精致的裝容。在宮門內等候。
......
“皇上昨日定是見過了那位烏雲部的女子了吧?隻怕這小小的瓊州的皇宮裏,又要添加一位貴妃了。”
魏淩煙舒展開眉頭,先前在家中時的那股深受父兄影響的軍伍氣已經被這一年多的宮中禮儀磨練的有了幾分母儀天下的典雅氣質了。
但是在這樣的盛夏時節,問話中的語氣,還是帶上了幾分微微泛著涼意的惱怒。
“朕也是在馳援烏雲部故地的時候,與她偶然在宴會上見過一麵。可是連話都沒有說上一句的,也不明白怎麽就跑來瓊州,在母後的麵前說那些話。”
趙崇那裏不明白皇後話中惱怒的原因。扶在欄杆上的雙手,沒有動,隻是轉過頭去,看了看身後的魏淩煙。口中解釋的話怎麽聽來都有些心虛的意思。
對於皇後的微微醋意,不過是些故意的小女兒狀的嗔怒,並不是皇後此時的真心情。對於這一點趙崇當然也是明白的。
但是一想到昨日水軍大營外的那座小石橋邊上,那位出生在江南的草原部落的女子,那麽直白的表現,就有些微微頭痛。沒有想到那位曾經在宴會上婉轉歌舞的女子,竟然也有如此火辣的性格。當真是從來不將那愛慕思念藏在腹中。
“陛下乃是天子,三宮尚未滿額,臣妾也就隨意一問,皇上何須給臣妾解釋這些呢。”魏淩煙自塌上起身,上前幾步和趙崇並肩而立。對於皇上似乎是有些心虛的解釋,沒有如何的放在心上。一雙眼睛也隨著趙崇的目光,看向了遠方。
天邊的晚霞沸騰翻卷,壯闊的讓人產生出無邊的概歎!
“母後是什麽意見?可曾和你閑談過?”趙崇對於皇後的反應,以及之前的故意流露出來的醋意,都在意料之中。身在皇家,有很多事情便是不由自主了。哪怕自己是大雍的皇帝。
但是作為一個男人,對於身邊人的感受,又怎麽能沒有一絲的顧忌呢。好在皇後也是出身將門,對於這樣的聯姻之事,耳濡目染之下,恐怕是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雖然有些在意,但是在趙崇未到瓊州的時候,這些事務,也都是由皇後親自授意禮部的官員,與烏雲部的使者詳細商談過了的。
讓烏雲部舉族西遷的決策,也是皇後魏淩煙一手策劃和主導實施的。對於弱小的大理故地,雖然一直與大雍修好,但是這樣的關係在國家利益的麵前,又能有幾分作用呢。
對於這個最先歸附的草原部落的安排,也是頗費了一番大雍朝廷的腦筋的。北上,暫時大雍和烏雲部都沒有這樣的力量。留在嶺南或者江東的腹地,對於大雍朝廷來說,怎麽會放心的讓這個擁有兩萬騎兵的部族。
所以放眼這個南方的版圖,就隻有一個地方可去了。哪裏地形崎嶇,對於習慣了草原和騎慣了戰馬的烏雲部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休養生息的地方。但是勝在地廣人稀,在烏雲部的眼裏,大理的國力又算不上強悍,答應西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早在決策之初,魏淩煙就已經做好了烏雲會來求援的準備,因為魏淩煙明白,哪裏的地形和國民會讓這個不知深淺的部族吃盡苦頭的。
卻沒有想到烏雲部會用聯姻這種方法!
當烏雲部的使者帶著那位有著“靈雀”之稱的族長的女兒到達瓊州的時候,魏淩煙就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了。因為此時的大雍是需要烏雲部中的那幾萬匹戰馬的!
而在大理的崇山峻嶺中吃足了苦頭的烏雲部的嘎魯首領,一口答應了魏淩煙要求的將部族中幾乎全部的三萬匹戰馬作為嫁妝的要求。這到讓準備了諸多說辭的魏淩煙微微吃了一驚。
這位不起眼的小部族的首領竟然能有如此的氣魄,實在是讓魏淩煙不得不另眼相看了。誰說草原上的漢子都是沒有頭腦的莽人。這位嘎魯審時度勢的眼光和這份決斷就讓大雍朝廷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