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強推開營帳,對著幾位還在唾沫橫飛的戰友招唿了一句,“我們五個營裏麵將挑一個營前去龍口桑園煤礦開拓,建立前哨。山東半島煤炭資源大多都是魯西南,魯中地區,整個煙台,威海隻有龍口的桑園煤礦符合我們的要求。元老們感覺這5-7天裏,我們這麽多人膩歪在這沒啥太大意義,放出去一波建設一下煤礦基地更合適一些。”


    剛才還在吵著建設基地的幾人立即開始扯開嗓子要求出外勤了,也不去管什麽建設任務了。


    尤其強按了按太陽穴,又追加了一句,“民委的元老主持這項工作,我們的任務是保證礦務組的安全,順便宣誓主權,巡遊示威。軍委有4個名額,你們考慮下來我這確認下就可以。”


    湯仁貴一臉諂笑的問道,“1200多人的隊伍,還是25公裏,元老會得配發給我們一些馬車、汽車之類的交通工具用來運送物資的吧。”


    “25輛牛車,12輛馬車,一輛皮卡,一輛拖拉機組成的混合車隊。”


    “那挺好的,不用人力運送太多輜重帶隊會輕鬆不少的。”


    幾名軍委人員在一陣利益交換之後,很快就選出了4人負責協同任務,湯仁貴顯然就是領頭的那一位了。


    元老會現在正在初創時節,眾人都是雷厲風行的角色。6點半鍾,晨練的士兵迴營,立即開始的吃早飯。湯仁貴也是在食堂當即就發出了早飯之後3營將開撥行軍,向西南方向的黃縣出發的命令。


    3營的1100名士兵在吃完早飯就開始了拔營行軍的準備,就在同時一長列牛車、馬車在礦物部的大拿譚光然這幾名民委元老的帶領下,前來元老軍駐地匯合。


    除了譚光然這個礦業公司的勘探員,還有衛祖國這個煤礦老板,魯全勝這個礦工子弟,河海這個在漁船使不上的副船長,原來他也是個小煤窯的老板,不過運氣不好,煤礦塌方,賠了不少錢,轉行入股了艘漁船,又考取了海員證,當上了副船長的。


    除了礦務相關的幾位,一位眾人不怎麽熟悉的元老也跟了過來。秋海洋據說是個驢客,戶外能力一流,身手也不錯,本職是個公司hr,是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角色,他本人還有個山東的女朋友,能講一口挺地道的膠東方言,料想可能會跟當地鄉老打上交道,也就被選進了隊伍。


    “湯營長(副營長),城裏讓我們稍等一下,老孫頭派了一位心腹吏員前來協助我等的勘探工作。”


    湯仁貴聽說會有大明官吏跟隨,當即臉色就有些拉垮下來。又聽到譚光然解釋,這名吏員是孫元化的心腹,隻要不是公開叫囂要造反,都不會影響元老會的工作的,這才臉色陰天轉晴。


    “希望他能幫忙安撫下黃縣的鄉老吧,其他的他也幫不上什麽忙的。”


    等了半個小時,這名叫做祝梁修的小吏這才騎著匹灰不溜秋的閹馬趕到了元老軍的駐地。


    祝梁修身手矯健的下了馬,對著眾人作揖行禮,“讓眾位貴客久等了,卑職等撫台大人的文書花了些時間,耽擱貴客的時間了。”


    湯仁貴一臉正色,“無妨,若是各位沒有其他雜務,我營現在就開拔出發了。”


    眾人皆點頭讚同,湯仁貴立即發出全營出發的指令。


    兩騎騎兵,分別背著大明名字旗和元老會五星紅旗走在隊伍最前麵。


    其後就是混編的元老會麾下的解放軍第一團第三營全體,其間還夾雜著運送輜重的牛車,馬車。


    另外4騎騎兵則是在四周巡視不斷,讓本來用作巡邏的皮卡和拖拉機的作用變成了輪流給士兵歇腳的休息站了。


    因為不了解當地治安狀況,湯仁貴按照最穩妥的5公裏每小時標準行軍速度來行軍的。


    7點30分出發,計劃下午2點鍾可以到達目標地點。預留了中午休息的半個小時,再加上有兩輛分別可以運送10多名士兵的皮卡、拖拉機做休息站,湯仁貴一行人順利的在1點30左右就到達了桑園煤礦所在地。


    梁祝修安排了人去請來老村長,出示了撫台大人公文,“撫台大人有令,桑園村後山山崖之下可能有煤礦,桑園村必須配合官府的探礦工作,違者嚴懲不貸。”


    收起了公文,梁祝修從懷裏掏出一錠20兩的雪花白銀,遞給了老村長,“這是撫台大人憐惜民力,賞賜給桑園村的公錢。這裏還有5兩是撫台大人單獨賞賜給你的私錢,替撫台大人辦好了事,不會虧待桑園村的百姓的。”說完話,另外一錠5兩的也塞進了老村長的手裏。


    麵相怎麽也得60多歲的老村長,見到兩錠銀子,當即嚇的就想跪下謝恩,被梁祝修一把拉住了。


    “大人賞賜的就不要推辭,又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遼東的韃奴兇惡,官府的銀錢也是抓緊的很,這些海外的能人斷定你這寶地有碳,多出一門進項,打擊韃奴又多了半分勝算的。”


    老村長連稱不敢,忙著抓住兩錠銀子,連拐杖都丟一邊去了,向著登州城的方向不停的作揖致謝。


    龍口桑園煤礦算是元老會能夠得到的最近,最容易挖掘的煤礦了。這處煤礦在舊時空從清朝開始被人發現,一直開采到了穿越前都還有巨大的儲量。


    因為礦坑位置都有非常準確的坐標,譚光然等人很輕易的就找到了那個最適合挖掘開的山崖。


    將柴油發電機啟動,調試好變壓器,兩部電錘一起出手,用了半個小時就將山崖外層包裹著的50公分左右的黃土層剝離出去,露出了裏麵黝黑的煤炭層。


    譚光然幾人輪流動手,很快就規劃出了一麵2米多高,4米寬的挖掘煤帶。


    “不錯,就從這斜著挖進去,每天隻需要挖進去5米,就可以有40噸左右的煤炭進賬。”


    譚光然撓著腦袋,笑出聲來,“還是特麽的在自己國家找礦簡單,幾乎所有的大小礦脈都具體到詳細坐標都有的。哪裏是棒子那鬼島上,竟然找不到有用的礦坑坐標。哈哈!”


    衛祖國對著旁邊的湯仁貴詢問道,“等下我們把這前坡修好,然後再把這裏到村口的道路也平整一遍,就可以放開人手進行挖掘作業了。”


    湯仁貴指著那仿佛是在黃土崖壁上用鍋煙灰畫出的一扇大門,“就這麽一點點挖掘麵,這速度能有指望麽?”


    衛祖國笑的迴複道,“你不能把這具體的挖煤的活,都讓我們哥幾個親手去做吧?即便我們那幾個不吃不喝才能挖出多少煤?我們找出煤礦具體位置,然後更多就是指導礦工們該怎麽挖,向哪裏挖,需要注意哪些事情。至於幾天之後,挖進山肚裏之後,該怎麽布置照明,怎麽支撐坑道,怎麽使用鼓風機,換風機,水泵排水,鋪設簡易鐵軌,怎麽設置傳送帶,那些事情現在我們說出來,你們能幫忙現在做掉不成?。”


    湯仁貴一聽也是訕笑不已,“得,我這外行插什麽嘴啊。”


    幾名礦務的元老也是哈哈大笑起來。


    河海和魯全勝在距離這處4,5米多的地方沒有花太多時間就也剝離出了另一個掘進入口,讓挖掘麵一下子提高了一倍。


    桑園煤礦這個條煤礦帶,寬度有幾十米寬,一路斜向下延伸,足有幾公裏長,煤存量千萬噸以上。不過元老會短時間能夠利用到的,隻有便於挖掘的這些煤炭,數量也就在也就幾千噸到數萬噸之間。


    中元老招唿了元老軍士兵協助,一起開始修建起煤炭運送道路,又安排了人手在煤礦近前看守。


    元老軍這邊連營帳都還沒有安置妥當,這邊元老就已經完成了煤礦勘探,讓祝梁修和秋海洋甚是驚訝。兩人特意帶著護衛前去查看,元老們在山崖上挖掘出的黝黑的煤炭層,讓兩人既驚又喜。


    幾名元老互相討論了煤礦挖掘的問題,很快決定由祝梁修出麵前去山崖對麵另外一個村子頒布巡撫大人的旨意:配合挖掘隊挖掘煤炭,嚴禁私人挖掘,兩個村都可以出勞力前來當做礦工,挖掘隊會提供豐厚的薪資待遇。


    元老軍這邊也是計劃出動了半數隊伍,輪流出發將煤礦周邊的村莊,丁口,農田,地主豪紳這些需要的情報全部收集整理出來。一方麵是宣揚軍威,一方麵是提高軍民關係,整個登萊二州都是在元老會的規劃之內的。利用一些前世津津樂道的助民行為提高元老軍在山東當地農戶的認可度是很重要的。


    借用了桑園村的水井,使用明礬和淨水藥片獲得了潔淨水源,火頭軍最快的速度製作出了一頓午飯。


    全半路上眾人都是稍微吃了些煎餅墊了下肚子,現在終於可以上一頓熱乎的飯食了。雖然簡陋,隻有雜糧飯,貼餅子,蒸鹹魚,菜幹、鹹魚碎塊、這些熬煮出來的菜湯,依舊讓全軍吃的熱火朝天。


    民委元老自己額外開了一包桂花鴨,一份鹵肘子,火頭軍又給他們送來了一份時鮮炒素,譚光然幾人也是很滿意的了。祝梁修也沾了些光,跟著他們一起混了一頓。原本祝梁修是打算在村長家吃上一頓的,被幾人叫了迴來。


    湯仁貴四人也是沒有破壞軍委的舊製,領兵時刻與兵同食,就跟手下的士兵一起湊活了一頓。當然可能4人迴到軍帳還是會加餐些罐頭或者袋裝食物的,這個也是不禁止的。


    秋海洋招唿了士兵將午飯給村長家送去了兩份。然後又帶著祝梁修,軍委的祁殿兵,在村長的代理下,給村子裏的10多戶孕幼、孤殘、窮苦家庭也送去了一些食物。


    桑園村一共130戶人家,一共不過600餘人,其中有20餘家都已經是窮困潦倒的地步。整個桑園村除了村長家,還有1家地主,3家富戶,占了整個村子耕地的4成多,其餘還有4成左右屬於縣裏的劉員外的地。剩下的一成多地才是剩餘的村民所有,整個村子8成都是地主和劉員外的長工,短工。3家富戶也各自雇傭了2,3名長工,剩下的都是在農忙時分才會雇短工幫忙。


    村長就姓桑,是這裏的原住戶,原本家業很大,最多的時候一個村子有3成都是桑家的。後來家道中落,到了老桑頭,這代已經隻能勉強算個富戶了。萬幸老桑頭家五個兒子兩個閨女隻夭折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成年了五個。雖然沒有出個讀書人,光大門楣,但是桑家老二自小喜好舞刀弄槍,身體又因為不缺營養,長的人高馬大,後來被過路的參將招了去做親兵,現在待在中前衛當兵吃糧,據說有個把總還是哨長的職務。女兒嫁給了縣城裏的大戶李家,家裏的三個兒子也都結婚生子,各自有了兩三個子女,算是村裏很說的上話的人的。


    老桑頭想向眾人訴苦,又怕祝梁修責怪,隻是歎氣,不敢多說話。被秋海洋勸解了好幾句,才又向眾人多介紹了些情況。


    雖然稅賦很高,桑園村這裏的百姓繳完之後還能勉強糊口度日的。奈何最近幾十年,天氣漸冷,莊稼收成逐年減少。貧苦者繳不上稅賦,隻能靠借貸維持,可惜這欠的錢財什麽時候是能還清的。陸續的很多農戶還不上欠債,被迫將田地賣給了地主,淪落到隻能替地主耕地的結局。


    現在的窮困戶,除了短工,還得在附近荒山采摘些野菜,打獵些小獸,鳥雀換取糧食。要麽就是做樵夫,將柴火送進縣城裏還錢,要麽就去縣城裏混些閑散活計,也有些熬不過做了下九流的偷盜,誘騙的勾當。


    秋海洋聽到桑園村的慘狀倒是沒多大的心理負擔,過去越窮困,才更說明了元老會來了之後帶來的新生活的來之不易。


    眾人安撫了一下村民,宣布了元老會將在這裏建立一個煤礦產業基地,將會在這裏挑選勞力工作,保證會讓大家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起碼滿足溫飽是不成問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群穿163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叫周淮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叫周淮安並收藏群穿163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