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完結,感謝願意耐著性子看到這裏的讀者。
我知道這不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網文,難以讓大家在茶餘飯後或擠地鐵的時候讀下去。
這本小說最早動筆是在2018年的年初,直到23年才把它完成。
當時敲下第一個字的時候是在悉尼,身在異國他鄉極其思念國內,一遍遍地讀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哪有甚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於是開始想寫一篇自己對於權謀認識的戲。
人物結局是一早定好的,中途有想過改結局,但發現不能,男女主的驕傲和立意隻能通過這種慘烈來表現。這幾年來寫寫停停,四處翻找曆史和文獻,希望能以直白的故事將曆史文獻裏的精華和五千年來戰不敗的精神讓世人都看到;所以很容易能看出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文風的不同。
最早的立意也隻是高中曆史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旨:封建中央集權製度統治下的主要矛盾是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矛盾;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曆史就是死去的政治;而政治,看的是人心。
關於為什麽設立雀鳥司。
雀鳥司是情報機構,在戰爭年代尤為重要。
冷兵器的戰爭裏,地形重要,出師之名重要(打侵略戰爭會影響自身士氣),良將重要,兵源和武器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報。戰中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能更容易地贏得戰爭,這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意思。
關於文中的嫡庶之別。
沒有任何貶低或吹捧嫡庶的意思,隻是不想妖魔化嫡長子繼承製。存在即合理。嫡長子繼承製能存在幾千年,因為其保證了嫡長子的人身安全和教育,政權的平穩交接,以及其他庶子幼子的人身安全;不然對於其它兒子來說,同等的繼承權最後隻能通過死亡來被剝奪;想看立賢不立長這方麵故事的可以參考隔壁奧斯曼帝國。
關於文中的用人製度。
利,威,名。以利誘之,這就是升職加薪啊。
關於文中的統治術。
真正的政治,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悄悄地說,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人喜歡權謀但看不進史書的原因。)
陰謀是見不得光的,一見光為大眾所知那這個謀就沒有用了。但是陽謀不一樣,我告訴你你會輸,你就會輸。就像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裏麵寫了日本有哪些不足,而事實就是有這些不足,並且這些不足不是短時間能彌補的,所以抗日戰爭必定會勝利,隻是是持久戰。另一方麵,統治者是通過高層統治中層,中層統治底層,一層層遞進下去,這些階層層層堆疊,就形成了統治者的基本盤。理解這個,就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了。統治者再通過法律條文的設立和維護來實現統治,這就是為什麽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清末的太平天國等運動的其中一個積極點就是打破了清政府對地方階層的統治。統治者的權力就是來自於這樣的基本盤,《權力的遊戲》裏說“權力來自於人心”,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為什麽曆史上被臣子挾持的君主不能一劍殺死臣子:沒有基本盤的君主統治不了有基本盤的臣子。
另外,大家對於權謀鬥爭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找到了對方殺人放火橫行霸道的證據,就可以打敗他;但事實上不是這樣:能不能打敗在於他是不是統治者青睞的基本盤。如果統治者想要清算,再小的問題也是問題,如果統治者要保全,再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比如慈禧,就能借力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來打壓湘軍。至於古代統治者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法律條文,來規範(保全\/清算)基本盤,穩定朝局。是的,很少有統治者會把天下太平作為第一項,統治者第一位重要的,永遠都是維穩,理解這些應該也能理解“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這句話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畢竟也隻出了那寥寥幾個盛世;當然也有明君們,唐太宗因為經曆過隋末農民起義,所以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但這樣的皇帝實在太少。
再說一點李如意為什麽不能為自己母親翻案。統治者對於自己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是不能否定的,書中李如意的合法性來自於獻恭,獻恭來自於承景,承景登基是站在如意母親案上登基的,一旦翻案,李如意否定的,是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來源。關於他為什麽需要(或者說依賴)書顏:因為書顏本身就擁有燕國的廢立之權,加上她經曆的承景朝和獻恭朝,使得她身上的政權合法性更為正統;如意想要坐穩皇位(用書顏的基本盤),就需要這種合法性的加持。
最後說一下如意和書顏為什麽會有矛盾。如意是皇帝,他所重視的是九州天下這個整體,但是對於書顏,她更重視的是燕國的富庶。於個人來說,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於整體來說,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古今中外都是永恆存在的,即便皇帝是獻恭,他和書顏的矛盾也是會在日後或在後代中浮現出來。
關於文中對於糧田桑田的討論。
古今中外的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和生產力的矛盾。
一個合格統治者是會提高生產力的,比如漢初的休養生息,近代的工業革命;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政治書上的“大力發展生產力”。滅霸最迷的操作就是響指打走了一半人口,對於他,最需要做的其實是摸清每個星球的生產力,而不是抹殺人口。
關於文中對軍隊的掌控。
大部分統治者對於軍隊是用錢來控製的,即控製經濟命脈;不要迷戀虎符,虎符隻是在軍隊領導者不認識上級(皇帝)的情況下存在的。如果一支軍隊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就和軍閥無異。清末的重臣都是有軍隊的,同時又或多或少和一些民族資產階級有聯係;麵對這種局麵,厲害一點的政治家這個時候能玩製衡,不厲害的就會造成軍閥割據。
關於未來寫作。
會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曾經想過要不要寫百萬字的無腦爽文來吸引流量,但是想想算了。人生很短,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上麵;而本人還是喜歡帶著腦子觀察世界,更喜歡挖掘一些曆史真相和文獻;目前正沉溺於隋末的曆史,可能未來會和這一些有關係。
——
感謝《海上牧雲記》《甄嬛傳》《權力的遊戲》,他們給了我最初的靈感。
ps:想看放鬆網文的讀者歡迎看我的另一部小說,沒有文獻引用和燒腦劇情。
我知道這不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網文,難以讓大家在茶餘飯後或擠地鐵的時候讀下去。
這本小說最早動筆是在2018年的年初,直到23年才把它完成。
當時敲下第一個字的時候是在悉尼,身在異國他鄉極其思念國內,一遍遍地讀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哪有甚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於是開始想寫一篇自己對於權謀認識的戲。
人物結局是一早定好的,中途有想過改結局,但發現不能,男女主的驕傲和立意隻能通過這種慘烈來表現。這幾年來寫寫停停,四處翻找曆史和文獻,希望能以直白的故事將曆史文獻裏的精華和五千年來戰不敗的精神讓世人都看到;所以很容易能看出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文風的不同。
最早的立意也隻是高中曆史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旨:封建中央集權製度統治下的主要矛盾是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矛盾;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曆史就是死去的政治;而政治,看的是人心。
關於為什麽設立雀鳥司。
雀鳥司是情報機構,在戰爭年代尤為重要。
冷兵器的戰爭裏,地形重要,出師之名重要(打侵略戰爭會影響自身士氣),良將重要,兵源和武器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報。戰中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能更容易地贏得戰爭,這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意思。
關於文中的嫡庶之別。
沒有任何貶低或吹捧嫡庶的意思,隻是不想妖魔化嫡長子繼承製。存在即合理。嫡長子繼承製能存在幾千年,因為其保證了嫡長子的人身安全和教育,政權的平穩交接,以及其他庶子幼子的人身安全;不然對於其它兒子來說,同等的繼承權最後隻能通過死亡來被剝奪;想看立賢不立長這方麵故事的可以參考隔壁奧斯曼帝國。
關於文中的用人製度。
利,威,名。以利誘之,這就是升職加薪啊。
關於文中的統治術。
真正的政治,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悄悄地說,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人喜歡權謀但看不進史書的原因。)
陰謀是見不得光的,一見光為大眾所知那這個謀就沒有用了。但是陽謀不一樣,我告訴你你會輸,你就會輸。就像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裏麵寫了日本有哪些不足,而事實就是有這些不足,並且這些不足不是短時間能彌補的,所以抗日戰爭必定會勝利,隻是是持久戰。另一方麵,統治者是通過高層統治中層,中層統治底層,一層層遞進下去,這些階層層層堆疊,就形成了統治者的基本盤。理解這個,就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了。統治者再通過法律條文的設立和維護來實現統治,這就是為什麽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清末的太平天國等運動的其中一個積極點就是打破了清政府對地方階層的統治。統治者的權力就是來自於這樣的基本盤,《權力的遊戲》裏說“權力來自於人心”,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為什麽曆史上被臣子挾持的君主不能一劍殺死臣子:沒有基本盤的君主統治不了有基本盤的臣子。
另外,大家對於權謀鬥爭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找到了對方殺人放火橫行霸道的證據,就可以打敗他;但事實上不是這樣:能不能打敗在於他是不是統治者青睞的基本盤。如果統治者想要清算,再小的問題也是問題,如果統治者要保全,再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比如慈禧,就能借力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來打壓湘軍。至於古代統治者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法律條文,來規範(保全\/清算)基本盤,穩定朝局。是的,很少有統治者會把天下太平作為第一項,統治者第一位重要的,永遠都是維穩,理解這些應該也能理解“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這句話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畢竟也隻出了那寥寥幾個盛世;當然也有明君們,唐太宗因為經曆過隋末農民起義,所以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但這樣的皇帝實在太少。
再說一點李如意為什麽不能為自己母親翻案。統治者對於自己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是不能否定的,書中李如意的合法性來自於獻恭,獻恭來自於承景,承景登基是站在如意母親案上登基的,一旦翻案,李如意否定的,是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來源。關於他為什麽需要(或者說依賴)書顏:因為書顏本身就擁有燕國的廢立之權,加上她經曆的承景朝和獻恭朝,使得她身上的政權合法性更為正統;如意想要坐穩皇位(用書顏的基本盤),就需要這種合法性的加持。
最後說一下如意和書顏為什麽會有矛盾。如意是皇帝,他所重視的是九州天下這個整體,但是對於書顏,她更重視的是燕國的富庶。於個人來說,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於整體來說,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古今中外都是永恆存在的,即便皇帝是獻恭,他和書顏的矛盾也是會在日後或在後代中浮現出來。
關於文中對於糧田桑田的討論。
古今中外的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和生產力的矛盾。
一個合格統治者是會提高生產力的,比如漢初的休養生息,近代的工業革命;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政治書上的“大力發展生產力”。滅霸最迷的操作就是響指打走了一半人口,對於他,最需要做的其實是摸清每個星球的生產力,而不是抹殺人口。
關於文中對軍隊的掌控。
大部分統治者對於軍隊是用錢來控製的,即控製經濟命脈;不要迷戀虎符,虎符隻是在軍隊領導者不認識上級(皇帝)的情況下存在的。如果一支軍隊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就和軍閥無異。清末的重臣都是有軍隊的,同時又或多或少和一些民族資產階級有聯係;麵對這種局麵,厲害一點的政治家這個時候能玩製衡,不厲害的就會造成軍閥割據。
關於未來寫作。
會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曾經想過要不要寫百萬字的無腦爽文來吸引流量,但是想想算了。人生很短,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上麵;而本人還是喜歡帶著腦子觀察世界,更喜歡挖掘一些曆史真相和文獻;目前正沉溺於隋末的曆史,可能未來會和這一些有關係。
——
感謝《海上牧雲記》《甄嬛傳》《權力的遊戲》,他們給了我最初的靈感。
ps:想看放鬆網文的讀者歡迎看我的另一部小說,沒有文獻引用和燒腦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