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天下第一個蜂窩煤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圍的人看得眉頭直皺,石炭怎麽能摻和黃泥進去呢,更何況還是這些粉末的石炭。
古代通常隻開采塊狀的石炭使用,對於粉末的石炭一點都不稀罕,因為資源豐富,根本用不到粉末的石炭。
還有就是,粉末的石炭容易熄火,因為不透風沒有氧氣流通,也沒人想到把粉末狀的石炭改變形態。
“大孫、這些石炭泥摻和黃泥做什麽?摻和了黃泥還能點燃嗎?”
“再說了、塊狀的石炭不好嗎?開采出來就能直接使用,火力特別旺盛,冶煉工坊都用的是塊狀的石炭,就連民間售賣的也是塊狀石炭。”
朱元璋很想跟大孫說,要這些石炭泥幹嘛,大明有的是石炭礦脈,想要多少石炭都行,隻不過缺的是開采石炭的勞動力而已。
“爺爺、石炭泥也是石炭,開采石炭的時候,有很大比例是石炭泥,這些石炭泥不利用起來就是浪費。”
還不等朱軒說完,朱元璋就打斷道:“有什麽浪費的,石炭泥這玩意很難點燃,而且點燃以後也會熄滅,根本沒什麽用處。”
朱軒指著王五揉捏攪拌的煤炭:“石炭泥之所以難點燃,又容易熄滅,是因為不透風,就如同用沙子泥巴滅火一樣……”
所有人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別說朱元璋他們這些行軍打過仗的,隻要是古代人,在野外生火造反,都懂得用泥巴滅火,不然容易引起山火。
朱軒繼續說道:“既然石炭泥容易熄滅,是因為不透風,那麽、為什麽不能改變它們的形狀呢?”
“黃泥有粘性,用黃泥摻和石炭泥,就能生產出塊狀石炭。”
“當然、石炭泥和黃泥的比例要控製好,黃泥過多不利於燃燒。”
聞言、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還是糾結道:“咱大明又不缺石炭礦脈,完全是多此一舉啊。”
李善長也附和道:“沒錯、石炭泥運輸起來還不方便。”
朱軒也能理解李善長他們的想法,古代的煤炭資源很豐富,不像後世工業快速發展,還有人口飛速增長,導致煤炭資源稀缺。
別的不說、新華夏發電的能源,火力發電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多,為此、後來才加大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投入。
朱軒思索片刻之後,沉吟道:“大明的石炭礦脈確實豐富,可這些資源都很難再生,我們多開采一些石炭,就是在消耗後世子孫的資源。”
“即便是石炭資源在豐富,千百年後呢,會不會有枯竭的時候?”
這!!!
朱元璋他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主要是北方的石炭資源太豐富了,比如山西那邊,一鋤頭下去都能挖到石炭。
所以、從未有人想過石炭會有挖光的一天。
如果這話是被普通人聽到,肯定會嗤之以鼻,石炭資源被消耗光關他們屁事。
可這話在朱元璋他們耳朵裏就不一樣了,朱元璋作為一位帝王,他的格局是無限大的,他當然不希望把屬於後世子孫的資源給消耗光。
李善長和劉三吾都是有名的儒士,他們也能明白這個道理。
此時、李善長和劉三吾都有一種愧疚的情緒,他們枉讀聖賢書啊。
“乖孫說的對,即便大明石炭礦脈再怎麽豐富,始終都有挖完的一天,我們不能把後世子孫的資源給浪費掉,會被後世子孫指著脊梁罵的。”馬皇後寵溺的揉著朱軒的小腦袋,對乖孫的行為和格局很是欣慰。
朱軒繼續說道:“再說了、石炭開采最主要的就是人力,既然石炭泥也能使用,為何不用呢,這不就節約了人力資源嗎?”
“至於運輸問題,這還不是小意思,車鬥加裝擋板,石炭泥一樣方便運輸。”
聞言、朱元璋他們都讚同的點點頭,現在就看摻和了黃泥的石炭泥能不能使用了,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楊老三他們的動作很快,王五這邊剛把黃泥和石炭泥攪拌好,他們就把圖紙上的東西製作好了。
蔣瓛拿著製作好的東西快步走了迴來,他看著手中怪異的東西,腦子裏全是問號。
這玩意是什麽東西?完全看不懂。
朱軒準備親自動手演示一遍,他從蔣瓛手裏接過。
“這個叫做手動蜂窩煤模子。”朱軒先是把蜂窩煤模子展示了一下。
所有人都好奇的打量起來,其實蜂窩煤模子結構很簡單,因為是木頭結構,最外麵的把手是一節掏空的竹子,裏麵裹著一根木棍,這樣方便把塑型好的蜂窩煤推出來。
其實用鐵製作是最好的,不過、朱軒最終選擇了木頭和竹子,因為鐵貴啊,無法普及開來。
如今老百姓家裏都沒有幾件鐵器,木頭製作才是最實用的,老百姓看一眼就能自己動手製作。
朱軒展示完後,先把蜂窩煤模子侵入水桶裏沾水,然後把模子按進攪拌好的濕石炭泥裏麵。
接著抽起來,往邊上一放,兩隻小手抓住手柄推動包裹在竹子裏麵的木棍,很快一個蜂窩煤就出現在大家眼前。
朱軒繼續把模子浸入水桶裏,又製作出一個蜂窩煤才停手。
“我叫它們蜂窩煤,裏麵一個個小孔,是不是很像蜜蜂的蜂巢一樣?”
“確實、這一個個小孔,還真跟蜂巢差不多。”朱元璋點點頭。
“小少爺、能讓老奴也試試嗎?”李善長忍不住好奇說道。
“當然行……”朱軒說著把蜂窩煤模子遞給了李善長,李善長如同一個老頑童一樣,製作出一個又一個蜂窩煤,玩得不亦樂乎。
“王五、你把這些蜂窩煤拿去烘幹,當心點別弄壞了。”
等王五離開後,朱軒解釋道:“其實用太陽曬幹就行,隻不過想讓你們趕快見到效果,才把蜂窩煤去烘幹。”
“小少爺、你弄出那些小孔,如同蜂窩一樣,是不是就是為了透風?”劉三吾想了什麽,開口問道。
朱軒笑著點點頭:“沒錯、這些小孔不僅有通風的效果,還能解決石炭中毒的問題……”
“什麽!”
“大孫你說什麽?真能解決石炭中毒的問題?”
朱元璋心裏先是一震,接著急不可耐的問道。
古代通常隻開采塊狀的石炭使用,對於粉末的石炭一點都不稀罕,因為資源豐富,根本用不到粉末的石炭。
還有就是,粉末的石炭容易熄火,因為不透風沒有氧氣流通,也沒人想到把粉末狀的石炭改變形態。
“大孫、這些石炭泥摻和黃泥做什麽?摻和了黃泥還能點燃嗎?”
“再說了、塊狀的石炭不好嗎?開采出來就能直接使用,火力特別旺盛,冶煉工坊都用的是塊狀的石炭,就連民間售賣的也是塊狀石炭。”
朱元璋很想跟大孫說,要這些石炭泥幹嘛,大明有的是石炭礦脈,想要多少石炭都行,隻不過缺的是開采石炭的勞動力而已。
“爺爺、石炭泥也是石炭,開采石炭的時候,有很大比例是石炭泥,這些石炭泥不利用起來就是浪費。”
還不等朱軒說完,朱元璋就打斷道:“有什麽浪費的,石炭泥這玩意很難點燃,而且點燃以後也會熄滅,根本沒什麽用處。”
朱軒指著王五揉捏攪拌的煤炭:“石炭泥之所以難點燃,又容易熄滅,是因為不透風,就如同用沙子泥巴滅火一樣……”
所有人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別說朱元璋他們這些行軍打過仗的,隻要是古代人,在野外生火造反,都懂得用泥巴滅火,不然容易引起山火。
朱軒繼續說道:“既然石炭泥容易熄滅,是因為不透風,那麽、為什麽不能改變它們的形狀呢?”
“黃泥有粘性,用黃泥摻和石炭泥,就能生產出塊狀石炭。”
“當然、石炭泥和黃泥的比例要控製好,黃泥過多不利於燃燒。”
聞言、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還是糾結道:“咱大明又不缺石炭礦脈,完全是多此一舉啊。”
李善長也附和道:“沒錯、石炭泥運輸起來還不方便。”
朱軒也能理解李善長他們的想法,古代的煤炭資源很豐富,不像後世工業快速發展,還有人口飛速增長,導致煤炭資源稀缺。
別的不說、新華夏發電的能源,火力發電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多,為此、後來才加大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投入。
朱軒思索片刻之後,沉吟道:“大明的石炭礦脈確實豐富,可這些資源都很難再生,我們多開采一些石炭,就是在消耗後世子孫的資源。”
“即便是石炭資源在豐富,千百年後呢,會不會有枯竭的時候?”
這!!!
朱元璋他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主要是北方的石炭資源太豐富了,比如山西那邊,一鋤頭下去都能挖到石炭。
所以、從未有人想過石炭會有挖光的一天。
如果這話是被普通人聽到,肯定會嗤之以鼻,石炭資源被消耗光關他們屁事。
可這話在朱元璋他們耳朵裏就不一樣了,朱元璋作為一位帝王,他的格局是無限大的,他當然不希望把屬於後世子孫的資源給消耗光。
李善長和劉三吾都是有名的儒士,他們也能明白這個道理。
此時、李善長和劉三吾都有一種愧疚的情緒,他們枉讀聖賢書啊。
“乖孫說的對,即便大明石炭礦脈再怎麽豐富,始終都有挖完的一天,我們不能把後世子孫的資源給浪費掉,會被後世子孫指著脊梁罵的。”馬皇後寵溺的揉著朱軒的小腦袋,對乖孫的行為和格局很是欣慰。
朱軒繼續說道:“再說了、石炭開采最主要的就是人力,既然石炭泥也能使用,為何不用呢,這不就節約了人力資源嗎?”
“至於運輸問題,這還不是小意思,車鬥加裝擋板,石炭泥一樣方便運輸。”
聞言、朱元璋他們都讚同的點點頭,現在就看摻和了黃泥的石炭泥能不能使用了,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楊老三他們的動作很快,王五這邊剛把黃泥和石炭泥攪拌好,他們就把圖紙上的東西製作好了。
蔣瓛拿著製作好的東西快步走了迴來,他看著手中怪異的東西,腦子裏全是問號。
這玩意是什麽東西?完全看不懂。
朱軒準備親自動手演示一遍,他從蔣瓛手裏接過。
“這個叫做手動蜂窩煤模子。”朱軒先是把蜂窩煤模子展示了一下。
所有人都好奇的打量起來,其實蜂窩煤模子結構很簡單,因為是木頭結構,最外麵的把手是一節掏空的竹子,裏麵裹著一根木棍,這樣方便把塑型好的蜂窩煤推出來。
其實用鐵製作是最好的,不過、朱軒最終選擇了木頭和竹子,因為鐵貴啊,無法普及開來。
如今老百姓家裏都沒有幾件鐵器,木頭製作才是最實用的,老百姓看一眼就能自己動手製作。
朱軒展示完後,先把蜂窩煤模子侵入水桶裏沾水,然後把模子按進攪拌好的濕石炭泥裏麵。
接著抽起來,往邊上一放,兩隻小手抓住手柄推動包裹在竹子裏麵的木棍,很快一個蜂窩煤就出現在大家眼前。
朱軒繼續把模子浸入水桶裏,又製作出一個蜂窩煤才停手。
“我叫它們蜂窩煤,裏麵一個個小孔,是不是很像蜜蜂的蜂巢一樣?”
“確實、這一個個小孔,還真跟蜂巢差不多。”朱元璋點點頭。
“小少爺、能讓老奴也試試嗎?”李善長忍不住好奇說道。
“當然行……”朱軒說著把蜂窩煤模子遞給了李善長,李善長如同一個老頑童一樣,製作出一個又一個蜂窩煤,玩得不亦樂乎。
“王五、你把這些蜂窩煤拿去烘幹,當心點別弄壞了。”
等王五離開後,朱軒解釋道:“其實用太陽曬幹就行,隻不過想讓你們趕快見到效果,才把蜂窩煤去烘幹。”
“小少爺、你弄出那些小孔,如同蜂窩一樣,是不是就是為了透風?”劉三吾想了什麽,開口問道。
朱軒笑著點點頭:“沒錯、這些小孔不僅有通風的效果,還能解決石炭中毒的問題……”
“什麽!”
“大孫你說什麽?真能解決石炭中毒的問題?”
朱元璋心裏先是一震,接著急不可耐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