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地籠引發的猜測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軒跟朱元璋他們聊了一會,帶著王五去找楊撈三去了。
現在楊老三和楊二毛,被朱軒提拔成了兩個管事的。
別看他們有傷殘,而且年紀又大了,但他們在楊家村很有威望的。
因為兩人都是在戰場上受的傷,是跟蒙元拚死搏殺過的。
朱軒來到馬棚這邊,隻看到楊二毛在安排村民們生產著蚊香和香皂,大家現在也已經適應了,這個小工坊裏麵井井有條的,沒有一點亂子。
至於楊三爺,他則是在軒府外麵的空地上監督村民煉豬油。
無論是豬肉,還是油渣還是豬油,這鞋都很精貴,楊老三擔心村民偷吃,或者偷拿。
他並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村民,而是大家都窮,很多事情村民也不想的。
“楊二爺……”
“小東家、有什麽吩咐嗎?”
楊二毛見朱軒喊他,立馬走了過來,很是恭敬。
朱軒指來指王五提著的地籠:“楊二爺、你跟鄉親們說,按照這樣的給我做,一個三文錢,做多少我要多少。”
“什麽!”
楊二毛露出不可置信的目光,他隻是看一眼地籠,就知道怎麽編製了,這樣一個地籠,根本花不了多少時間,一個小時至少能編製兩個出來。
這不就是跟撿錢一樣嗎?
“怎麽?是不是太難了?不對啊、地籠編製起來很簡單啊。”
“不難、一點都不難。”楊二毛連連搖頭:是小東家給的太多了,這東西有手就行,非常粗糙,給一文錢都給多了。”
朱軒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他還以為村民手工不行呢。
“你就安排鄉親們去編製吧,我說給三文錢就給三文錢。”
“不過、不能耽誤工坊裏的工作,你們下班以後賺外快我不管,你也可以讓還沒安排到工作的鄉親先開始編製。”朱軒最後還提醒道。
雖然捕魚是為了賑濟災民,刻不容緩。
但生產香皂和蚊香更加重要,因為魚始終是魚,比不上糧食的。
楊二毛幹感激的點點頭:“小東家放心,絕對不會耽誤了工坊裏生產。”
小東家還是那麽心善,晚上迴去讓大家都上三炷香供奉小東家。
現在楊家村基本都在供奉朱軒,有的捏泥人,會木工的則是雕刻了一個迷你朱軒,有人甚至把朱軒吃過的果核撿迴去供奉。
這就是民心所向,誰能給百姓吃飽肚子,誰就是神。
前院涼亭裏,朱元璋也在安排:“毛驤、你立馬安排人去編製地籠。”
“把地籠投放到玄武湖,秦淮河、長江裏麵。”
毛驤早就知道朱元璋會這樣安排了,有地籠這樣的捕魚神器,朱元璋怎麽可能忍得住。
隨便投放一千兩千個地籠,每天都能節省上百石糧食了。
就在毛驤準備去安排的時候,朱元璋忽然又說道:“還有、除了百姓正常的捕魚,這段時間不允許任何人去捕魚。”
“如有那個世家商賈敢雇傭百姓去捕魚,你就讓錦衣衛的去抄家,咱讓他們當一輩子的魚民。”
“臣遵旨……”
等毛驤離開後,劉三吾眉頭緊鎖,欲言又止的樣子。
馬皇後忍不住問道:”劉先生、是不是有什麽事情需要去辦?”
朱元璋見劉三吾的表情,這才反應過來,歉意的說道:“是咱不對,把劉先生請來以後,劉先生還沒出去過呢,劉先生有什麽事就跟咱說,咱會讓人去幫劉先生辦妥。”
朱元璋這話很有意思,他確實是表達了歉意,因為劉三吾現在就跟囚禁一樣,不得離開楊家村範圍,他沒考慮過劉三吾的家事。
而朱元璋最後一句,又委婉的說了,你還是給咱留下來吧,那也不許去,有什麽事咱能替你辦好。
朱元璋是擔心劉三吾出去以後,把這裏的事情透露出去,那樣的話,會給大孫帶來危險。
劉三吾搖搖頭:“臣沒有什麽事需要處理,臣隻是在想,陛下不允許世家商賈捕魚,到時候會被大家說陛下霸道,不是一個明君。”
“嗬嗬……”朱元璋冷笑起來:“知道咱為什麽不讓世家商賈捕魚嗎?”
“因為地籠,編織地籠基本不用什麽成本,而且一看就會。”
“咱捕魚是為了什麽?咱捕魚是為了賑濟災民,不是讓世家商賈利用地籠發財的。”
“玄武湖雖然很大,但玄武湖跟秦淮河以及長江裏的魚是有數的。”
“咱要捕撈更多的魚,曬成魚竿運到北方各地去,這些都是一條條人命啊。”
這!!!
劉三吾愣住了,他剛才也覺得朱元璋霸道,原來是自己太膚淺了,帝王不愧是帝王,帝王所想,帝王的格局,哪怕是他這個大儒都比不上。
朱元璋繼續說道:“說咱霸道,咱就霸道了又怎麽樣?更何況、咱也不是不允許他們捕魚,隻要不在應天城附近的水域捕魚就行。”
……
朝廷這個龐大的機器運轉起來,非常的迅速,工部好幾個部門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全都在編織地籠。
如此大的動靜,應天城有權有勢的人很快就知道了。
韓國公府,李善長聽著管家的匯報,眉頭緊鎖:“你是說,工部多個部門都在編織竹筐?”
“是的老爺,這是竹筐的圖紙。”老管家立馬掏出一張圖紙遞了過去。
李善長好奇的接過圖紙觀看起來,當他看到圖紙上的竹筐,眉頭皺得更深了。
“這是個什麽玩意?看著像一個囚籠,可竹子編織的囚籠,能關住犯人嗎?”李善長疑惑的喃喃自語。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囚籠,這次的空印案,已經抓捕了很多官員,李善長都懷疑囚籠不夠用。
“老爺、有沒有可能,這竹筐是用來關豬的,今早畜牧署不是有幾百頭豬被運到楊家村嗎。”老管家不確定都說道。
李善長微微點的點頭,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旋即、他又搖搖頭:“不對、畜牧署有專門運輸牲畜的籠子,根本不需要臨時編織。”
“爹……”
就在這時,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子快步走了進來,此人正是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大明第一個駙馬,被朱元璋封為駙馬都尉。
李祺的妻子是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朱鏡靜。
大家說的我想靜靜,跟這個“鏡靜”似乎一樣。
現在楊老三和楊二毛,被朱軒提拔成了兩個管事的。
別看他們有傷殘,而且年紀又大了,但他們在楊家村很有威望的。
因為兩人都是在戰場上受的傷,是跟蒙元拚死搏殺過的。
朱軒來到馬棚這邊,隻看到楊二毛在安排村民們生產著蚊香和香皂,大家現在也已經適應了,這個小工坊裏麵井井有條的,沒有一點亂子。
至於楊三爺,他則是在軒府外麵的空地上監督村民煉豬油。
無論是豬肉,還是油渣還是豬油,這鞋都很精貴,楊老三擔心村民偷吃,或者偷拿。
他並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村民,而是大家都窮,很多事情村民也不想的。
“楊二爺……”
“小東家、有什麽吩咐嗎?”
楊二毛見朱軒喊他,立馬走了過來,很是恭敬。
朱軒指來指王五提著的地籠:“楊二爺、你跟鄉親們說,按照這樣的給我做,一個三文錢,做多少我要多少。”
“什麽!”
楊二毛露出不可置信的目光,他隻是看一眼地籠,就知道怎麽編製了,這樣一個地籠,根本花不了多少時間,一個小時至少能編製兩個出來。
這不就是跟撿錢一樣嗎?
“怎麽?是不是太難了?不對啊、地籠編製起來很簡單啊。”
“不難、一點都不難。”楊二毛連連搖頭:是小東家給的太多了,這東西有手就行,非常粗糙,給一文錢都給多了。”
朱軒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他還以為村民手工不行呢。
“你就安排鄉親們去編製吧,我說給三文錢就給三文錢。”
“不過、不能耽誤工坊裏的工作,你們下班以後賺外快我不管,你也可以讓還沒安排到工作的鄉親先開始編製。”朱軒最後還提醒道。
雖然捕魚是為了賑濟災民,刻不容緩。
但生產香皂和蚊香更加重要,因為魚始終是魚,比不上糧食的。
楊二毛幹感激的點點頭:“小東家放心,絕對不會耽誤了工坊裏生產。”
小東家還是那麽心善,晚上迴去讓大家都上三炷香供奉小東家。
現在楊家村基本都在供奉朱軒,有的捏泥人,會木工的則是雕刻了一個迷你朱軒,有人甚至把朱軒吃過的果核撿迴去供奉。
這就是民心所向,誰能給百姓吃飽肚子,誰就是神。
前院涼亭裏,朱元璋也在安排:“毛驤、你立馬安排人去編製地籠。”
“把地籠投放到玄武湖,秦淮河、長江裏麵。”
毛驤早就知道朱元璋會這樣安排了,有地籠這樣的捕魚神器,朱元璋怎麽可能忍得住。
隨便投放一千兩千個地籠,每天都能節省上百石糧食了。
就在毛驤準備去安排的時候,朱元璋忽然又說道:“還有、除了百姓正常的捕魚,這段時間不允許任何人去捕魚。”
“如有那個世家商賈敢雇傭百姓去捕魚,你就讓錦衣衛的去抄家,咱讓他們當一輩子的魚民。”
“臣遵旨……”
等毛驤離開後,劉三吾眉頭緊鎖,欲言又止的樣子。
馬皇後忍不住問道:”劉先生、是不是有什麽事情需要去辦?”
朱元璋見劉三吾的表情,這才反應過來,歉意的說道:“是咱不對,把劉先生請來以後,劉先生還沒出去過呢,劉先生有什麽事就跟咱說,咱會讓人去幫劉先生辦妥。”
朱元璋這話很有意思,他確實是表達了歉意,因為劉三吾現在就跟囚禁一樣,不得離開楊家村範圍,他沒考慮過劉三吾的家事。
而朱元璋最後一句,又委婉的說了,你還是給咱留下來吧,那也不許去,有什麽事咱能替你辦好。
朱元璋是擔心劉三吾出去以後,把這裏的事情透露出去,那樣的話,會給大孫帶來危險。
劉三吾搖搖頭:“臣沒有什麽事需要處理,臣隻是在想,陛下不允許世家商賈捕魚,到時候會被大家說陛下霸道,不是一個明君。”
“嗬嗬……”朱元璋冷笑起來:“知道咱為什麽不讓世家商賈捕魚嗎?”
“因為地籠,編織地籠基本不用什麽成本,而且一看就會。”
“咱捕魚是為了什麽?咱捕魚是為了賑濟災民,不是讓世家商賈利用地籠發財的。”
“玄武湖雖然很大,但玄武湖跟秦淮河以及長江裏的魚是有數的。”
“咱要捕撈更多的魚,曬成魚竿運到北方各地去,這些都是一條條人命啊。”
這!!!
劉三吾愣住了,他剛才也覺得朱元璋霸道,原來是自己太膚淺了,帝王不愧是帝王,帝王所想,帝王的格局,哪怕是他這個大儒都比不上。
朱元璋繼續說道:“說咱霸道,咱就霸道了又怎麽樣?更何況、咱也不是不允許他們捕魚,隻要不在應天城附近的水域捕魚就行。”
……
朝廷這個龐大的機器運轉起來,非常的迅速,工部好幾個部門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全都在編織地籠。
如此大的動靜,應天城有權有勢的人很快就知道了。
韓國公府,李善長聽著管家的匯報,眉頭緊鎖:“你是說,工部多個部門都在編織竹筐?”
“是的老爺,這是竹筐的圖紙。”老管家立馬掏出一張圖紙遞了過去。
李善長好奇的接過圖紙觀看起來,當他看到圖紙上的竹筐,眉頭皺得更深了。
“這是個什麽玩意?看著像一個囚籠,可竹子編織的囚籠,能關住犯人嗎?”李善長疑惑的喃喃自語。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囚籠,這次的空印案,已經抓捕了很多官員,李善長都懷疑囚籠不夠用。
“老爺、有沒有可能,這竹筐是用來關豬的,今早畜牧署不是有幾百頭豬被運到楊家村嗎。”老管家不確定都說道。
李善長微微點的點頭,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旋即、他又搖搖頭:“不對、畜牧署有專門運輸牲畜的籠子,根本不需要臨時編織。”
“爹……”
就在這時,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子快步走了進來,此人正是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大明第一個駙馬,被朱元璋封為駙馬都尉。
李祺的妻子是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朱鏡靜。
大家說的我想靜靜,跟這個“鏡靜”似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