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姚廣孝要證明自己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起劉伯溫,朱軒露出遺憾之色,他很想見見這個後人口中的神人。
隻可惜、他穿越的時間不對,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病逝了。
劉伯溫同樣是一個聰明人,早在封侯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四年就告老還鄉,因為他性格剛毅,嫉惡如仇,與爾虞我詐的朝廷格格不入。
按照後世的話來說,就是低情商。
很多時候說話都會讓朱元璋生氣,不會學著婉轉變通。
“爺爺、李善長和劉伯溫確實是才華橫溢,謀略過人。”
“但姚廣孝也不差,他精儒、道、佛諸學,博覽群書,曆法、天文、兵法諸書……”
還不等朱軒說完,朱元璋就打斷道:“劉伯溫也精通諸學,他也看過很多曆法、天文、兵法之書。”
朱元璋現在是有點不服氣的,無論怎麽說,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他的兩大謀士,怎麽能被一個禿驢給比下去呢。
朱軒點點頭也不反駁,劉伯溫確實有那些本事,這是沒辦法反駁的。
“爺爺、姚廣孝和他們兩人都不同,劉伯溫性格耿直對吧?有點像唐朝的魏征,嘴很臭。”
“對、大孫說的沒錯,劉伯溫確實是那樣的人,有的時候洪武爺都很氣他。”
“這就對了,還有李善長,李善長雖然不是那麽耿直,但手段也算正派。”
“而姚廣孝就不一樣了,這老和尚不僅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最主要的是夠陰險。”
“為了達到目的,他什麽手段都願意使用,爺爺、你說,當初洪武爺若是遇到這麽個對手,得有多難纏?”
“如果這樣的人在陳友諒或者張士誠旗下,他們有兵有糧,加上姚廣孝這麽個妖僧輔佐,洪武爺能獲勝嗎?”
嘶!!!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當初麵對張士誠和陳友諒就很艱難了,如果他們還有足智多謀的人輔佐,且這個人用的都是毒計。
朱元璋想想都脊背涼颼颼的。
“大孫、姚廣孝有沒有本事,也不會說出來的,畢竟你和咱也沒看到過,或許隻是他自己吹噓精通那麽多學說。”朱元璋不確定的說道。
朱軒無奈的看著朱元璋,這要怎麽看啊?這可是黑衣宰相姚廣孝,妖僧姚廣孝,根本不用去證明。
“朱老爺、貧僧要如何才能證明自己。”姚廣孝不溫不怒,既然皇長孫這麽看中自己,自己怎麽能讓皇長孫失望。
招安那些潰軍的事情,我姚廣孝接了,佛祖來了也沒用,我姚廣孝說的。
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趣,他倒是要看看,大孫如此看中的和尚,到底有沒有真本事,還是說,隻是個會念經騙吃騙喝的禿驢。
“昨晚咱去徐達府上喝酒,聽說山東、河南連年旱災,陛下一直在頭疼,國庫沒錢,都沒錢去賑災。”
“咱現在就考考你,如何在短時間內為朝廷籌集銀錢用於賑災。”
朱元璋並沒有隨便找個理由,他說的都是事實,這些年大明很多地方時常出現旱澇災害,朱元璋連睡都睡不好,閉上眼睛就想著去哪裏搞錢賑災。
雖然鹽務已經改革了,但才改革沒多久,那些代理商還在往九邊運輸糧食,還沒拿到鹽引也還沒給錢呢。
朱元璋也不急著催促姚廣孝,這麽大的事情,他需要給姚廣孝思考的時間。
他扭頭看向朱軒:“大孫、如今大明各地發生的旱澇災害,是不是就是你之前說過的氣候,那個什麽小冰河期?”
朱軒點點頭:“沒錯。”
“哎!”朱元璋神色一暗:“這到底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聽說那些逃難的百姓,很多直接餓死在了路上,沿途的樹皮都被吃光了。”
他很想說,是自己這個皇帝沒做好,沒讓老百姓吃飽穿暖。
朱軒同樣傷感:“爺爺、這樣的事情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其實現在還算好,按照小冰河時期的規律,兩百年後會更加嚴重。”
“到了那時,不僅是旱澇災害,還會天降冰雹,有點冰雹比臉盆還大,房屋都要被打塌陷。”
“很多地方的河麵會結冰,無數百姓會被凍死。”
這!!!
朱元璋神色大變,麵露驚恐之色。
他已經可以想象得到,如果那時候的皇帝無法安置好百姓,必將天下大亂,各地出現起義。
還有北方,那時候的北方氣候更加惡劣,隻能南下劫掠。
“大孫、除了你說的打出去,用更多的土地來養活大明百姓,別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朱元璋眉頭緊鎖,他也想打出去,但打仗不是說打就能打的,國力必須跟得上才行,不然還等不到傳位給大孫,大明就被拖垮了。
朱軒思索起來,想度過小冰河時期不容易,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布局,也不是不可能。
“爺爺、雖然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也不是不能減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比如比方幹旱 ,可以興修水利,在各府各縣都修建水庫。”
“然後就是南方,南方多水患,同樣要新修水利,疏通河道。”
“並且、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什麽是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就是從南方挖一條通往北方的河道,當南方水患之時,可以分流一部分水到北方緩解南方的水災。”
“此法還能讓幹旱的北方有水可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隻不過、這樣的工程實在是太大了,以現在大明的國力,恐怕難以支撐。”
朱元璋聽到朱軒說的辦法,頓時沉默不語,別說是南水北調了,即便是在各府各縣修建水庫,所需要的徭役和錢糧,都不是現在的財政能承擔的起的。
如果把百姓都征召去修建水利,誰來種糧食啊。
朱軒眼珠一轉,嘻嘻笑著說道:“爺爺、你是不是在擔心徭役會讓百姓苦不堪言?”
“嗯!”朱元璋點點頭:“繁重的徭役,所牽連的事情很多。”
“即便老百姓都能明白修建水利的意義,不給工錢,還讓百姓自己帶口糧,如同秦始皇修建長城一樣,最後也會導致民不聊生。”
“因為服徭役的都是青壯年,如今大明除了軍隊,青壯年本就不多,而軍隊要負責鎮守九邊,民間的青壯年還要種地,更不能大規模讓他們服徭役,不然就會鬧糧荒。”
朱軒當然知道這個問題,誘惑道:“爺爺、我們為什麽一定要大明百姓去服徭役修建水利?”
“倭國不是有人嗎?隻要把倭國打下來,這些都是免費的苦力,別小看倭國隻是島國麵積不大,七八百萬人還是有的。”
朱軒的估算應該差不多,因為永樂時期,倭國人口達到了1200——1300萬人。
現在距離永樂還有些年頭,減掉四五百萬應該差不多。
這!!!
朱元璋明顯心動了,但他不急於一時,想要征伐倭國,首先要徹底穩定大明各地,還要把北方草原打殘。
不然兵力就無法從九邊抽調。
隻可惜、他穿越的時間不對,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病逝了。
劉伯溫同樣是一個聰明人,早在封侯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四年就告老還鄉,因為他性格剛毅,嫉惡如仇,與爾虞我詐的朝廷格格不入。
按照後世的話來說,就是低情商。
很多時候說話都會讓朱元璋生氣,不會學著婉轉變通。
“爺爺、李善長和劉伯溫確實是才華橫溢,謀略過人。”
“但姚廣孝也不差,他精儒、道、佛諸學,博覽群書,曆法、天文、兵法諸書……”
還不等朱軒說完,朱元璋就打斷道:“劉伯溫也精通諸學,他也看過很多曆法、天文、兵法之書。”
朱元璋現在是有點不服氣的,無論怎麽說,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他的兩大謀士,怎麽能被一個禿驢給比下去呢。
朱軒點點頭也不反駁,劉伯溫確實有那些本事,這是沒辦法反駁的。
“爺爺、姚廣孝和他們兩人都不同,劉伯溫性格耿直對吧?有點像唐朝的魏征,嘴很臭。”
“對、大孫說的沒錯,劉伯溫確實是那樣的人,有的時候洪武爺都很氣他。”
“這就對了,還有李善長,李善長雖然不是那麽耿直,但手段也算正派。”
“而姚廣孝就不一樣了,這老和尚不僅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最主要的是夠陰險。”
“為了達到目的,他什麽手段都願意使用,爺爺、你說,當初洪武爺若是遇到這麽個對手,得有多難纏?”
“如果這樣的人在陳友諒或者張士誠旗下,他們有兵有糧,加上姚廣孝這麽個妖僧輔佐,洪武爺能獲勝嗎?”
嘶!!!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當初麵對張士誠和陳友諒就很艱難了,如果他們還有足智多謀的人輔佐,且這個人用的都是毒計。
朱元璋想想都脊背涼颼颼的。
“大孫、姚廣孝有沒有本事,也不會說出來的,畢竟你和咱也沒看到過,或許隻是他自己吹噓精通那麽多學說。”朱元璋不確定的說道。
朱軒無奈的看著朱元璋,這要怎麽看啊?這可是黑衣宰相姚廣孝,妖僧姚廣孝,根本不用去證明。
“朱老爺、貧僧要如何才能證明自己。”姚廣孝不溫不怒,既然皇長孫這麽看中自己,自己怎麽能讓皇長孫失望。
招安那些潰軍的事情,我姚廣孝接了,佛祖來了也沒用,我姚廣孝說的。
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趣,他倒是要看看,大孫如此看中的和尚,到底有沒有真本事,還是說,隻是個會念經騙吃騙喝的禿驢。
“昨晚咱去徐達府上喝酒,聽說山東、河南連年旱災,陛下一直在頭疼,國庫沒錢,都沒錢去賑災。”
“咱現在就考考你,如何在短時間內為朝廷籌集銀錢用於賑災。”
朱元璋並沒有隨便找個理由,他說的都是事實,這些年大明很多地方時常出現旱澇災害,朱元璋連睡都睡不好,閉上眼睛就想著去哪裏搞錢賑災。
雖然鹽務已經改革了,但才改革沒多久,那些代理商還在往九邊運輸糧食,還沒拿到鹽引也還沒給錢呢。
朱元璋也不急著催促姚廣孝,這麽大的事情,他需要給姚廣孝思考的時間。
他扭頭看向朱軒:“大孫、如今大明各地發生的旱澇災害,是不是就是你之前說過的氣候,那個什麽小冰河期?”
朱軒點點頭:“沒錯。”
“哎!”朱元璋神色一暗:“這到底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聽說那些逃難的百姓,很多直接餓死在了路上,沿途的樹皮都被吃光了。”
他很想說,是自己這個皇帝沒做好,沒讓老百姓吃飽穿暖。
朱軒同樣傷感:“爺爺、這樣的事情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其實現在還算好,按照小冰河時期的規律,兩百年後會更加嚴重。”
“到了那時,不僅是旱澇災害,還會天降冰雹,有點冰雹比臉盆還大,房屋都要被打塌陷。”
“很多地方的河麵會結冰,無數百姓會被凍死。”
這!!!
朱元璋神色大變,麵露驚恐之色。
他已經可以想象得到,如果那時候的皇帝無法安置好百姓,必將天下大亂,各地出現起義。
還有北方,那時候的北方氣候更加惡劣,隻能南下劫掠。
“大孫、除了你說的打出去,用更多的土地來養活大明百姓,別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朱元璋眉頭緊鎖,他也想打出去,但打仗不是說打就能打的,國力必須跟得上才行,不然還等不到傳位給大孫,大明就被拖垮了。
朱軒思索起來,想度過小冰河時期不容易,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布局,也不是不可能。
“爺爺、雖然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也不是不能減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比如比方幹旱 ,可以興修水利,在各府各縣都修建水庫。”
“然後就是南方,南方多水患,同樣要新修水利,疏通河道。”
“並且、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什麽是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就是從南方挖一條通往北方的河道,當南方水患之時,可以分流一部分水到北方緩解南方的水災。”
“此法還能讓幹旱的北方有水可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隻不過、這樣的工程實在是太大了,以現在大明的國力,恐怕難以支撐。”
朱元璋聽到朱軒說的辦法,頓時沉默不語,別說是南水北調了,即便是在各府各縣修建水庫,所需要的徭役和錢糧,都不是現在的財政能承擔的起的。
如果把百姓都征召去修建水利,誰來種糧食啊。
朱軒眼珠一轉,嘻嘻笑著說道:“爺爺、你是不是在擔心徭役會讓百姓苦不堪言?”
“嗯!”朱元璋點點頭:“繁重的徭役,所牽連的事情很多。”
“即便老百姓都能明白修建水利的意義,不給工錢,還讓百姓自己帶口糧,如同秦始皇修建長城一樣,最後也會導致民不聊生。”
“因為服徭役的都是青壯年,如今大明除了軍隊,青壯年本就不多,而軍隊要負責鎮守九邊,民間的青壯年還要種地,更不能大規模讓他們服徭役,不然就會鬧糧荒。”
朱軒當然知道這個問題,誘惑道:“爺爺、我們為什麽一定要大明百姓去服徭役修建水利?”
“倭國不是有人嗎?隻要把倭國打下來,這些都是免費的苦力,別小看倭國隻是島國麵積不大,七八百萬人還是有的。”
朱軒的估算應該差不多,因為永樂時期,倭國人口達到了1200——1300萬人。
現在距離永樂還有些年頭,減掉四五百萬應該差不多。
這!!!
朱元璋明顯心動了,但他不急於一時,想要征伐倭國,首先要徹底穩定大明各地,還要把北方草原打殘。
不然兵力就無法從九邊抽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