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戴原禮飄了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軒的大眼珠滴溜溜的轉著,小臉上全是好奇之色,別說他一個後世而來的人,即便是如今的大明百姓,誰不好奇皇宮裏是什麽樣的。
“戴爺爺、我家的飯菜真比皇宮裏的禦膳好吃嗎?”
“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有機會嚐嚐禦膳。”
朱軒府上的廚娘跟福伯認識,聽說以前也是權貴家的廚娘,學得一身好廚藝,後來家裏落了難,恰好府上缺個廚娘,福伯就招了迴來。
戴原禮聽到朱軒的稱唿,整個人都飄了,皇長孫居然叫他戴爺爺,這是他們戴家八輩子修來的福啊。
他越發喜歡這個小皇孫了,朱雄英還是那麽討喜,不驕橫,待人和善。
“嗯、皇宮裏的飯菜雖然好吃,但有一些苦味,這裏的飯菜一點苦味都沒有。”戴原禮篤定的說道。
旋即、戴原禮眉頭一皺,皇宮裏的禦膳,不就是你的家常便飯嗎。
他今天總感覺哪裏怪怪的。
現在想明白了,眼前的皇長孫似乎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連他皇爺爺皇奶奶的身份都忘了。
還有、皇長孫見到他的時候,根本不認識他,這些年他可是經常為皇長孫治病檢查身體的啊,怎麽可能不認識。
朱元璋也沒因為戴原禮說皇宮裏的禦膳,不如這裏的好吃而生氣,他傲嬌的說道:“皇宮裏的禦廚雖然廚藝精湛,但用的鹽不行。”
啥?
戴原禮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皇宮裏禦膳用的鹽,都是上等鹽中的精品,如果皇宮裏用的鹽都說不行的話,他都不知道天下間哪裏有更好的鹽。
朱元璋繼續說道:“咱大孫這裏的鹽,是經過了過濾提純後的細鹽,沒有一點苦澀味,有的隻是純粹的鹹味。”
過濾!提純!
戴原禮若有所悟,他乃一代名醫,經常研製各種藥方,聽到這兩個詞以後,他迷迷糊糊的已經明白了一些東西。
吃過午飯、散了一會步,戴原禮就讓馬皇後去午睡。
馬皇後當然想跟自己大孫多走走,但她又不好反對,她知道戴原禮是為了她的病情著想。
而且她也感覺身子很虛,需要休息了。
“大孫、跟奶奶午睡去?”馬皇後拉著朱軒說道。
平時朱軒也都會午睡,但今天他還有要緊的事,於是搖著小腦袋說道:“孫兒睡不著,奶奶你先去休息。”
“行吧、你想玩就去玩,記住要當心點,別傷了身子。”馬皇後離開前,還不忘叮囑了一番。
朱雄英如今八歲多,正是貪玩皮實的年齡,若是不叮囑一下,搞不好就會去爬樹掏鳥蛋,從那麽高的地方摔下來咋辦?
等馬皇後走開後,朱軒仰著小腦袋看著朱元璋。
“大孫、咋啦?是不是想要什麽東西?告訴爺爺,爺爺讓人去給買。”朱元璋把朱雄英抱在懷裏,寵溺道。
朱軒眨著圓嘟嘟的大眼睛說道:“爺爺、你認不認識應天城開琉璃作坊的人?”
“琉璃作坊?”朱元璋愣了一愣:“大孫、你是打算把府上的瓦片換了嗎?等著、爺爺這就讓人去買一些琉璃瓦迴來。”
朱軒連忙搖頭:“爺爺、孫兒是想建一個琉璃作坊。”
朱元璋咧嘴一笑,自己的大孫小小年紀就想經商,這腦瓜子比起幾個兒子厲害太多了。
“大孫、你可知,咱大明規定,農戶隻能種地,不能棄農從商的,即便是做工也隻能是農閑時節,農戶在戶籍所在地周邊做工,農忙時節必須返迴去種地。”
朱軒落戶的戶籍是農籍,如果他要開作坊做生意就是重罪。
在邊上喝茶的戴原禮心裏忍不住吐槽,你大孫子想做什麽,戶籍製度對他有用嗎?整個大明都是你老朱家的。
朱元璋看著朱軒,心裏很好奇大孫對戶籍製度的看法,於是開口說道:“大孫、你說當今陛下是不是很霸道?農戶做生意都不讓。”
戴原禮立馬豎起了耳朵,他真想聽聽皇長孫是怎麽罵朱元璋的,想想都有一點小激動。
朱軒沉思起來,後世很多人評價朱元璋的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不利於社會發展,說洪武爺沒有經濟頭腦。
但朱軒來到大明後,才知道朱元璋並非那麽不堪,反而有大智慧。
“爺爺、孫兒覺得洪武爺的做法是對的。”
“哦!大孫快說說為什麽。”
朱元璋眼前一亮,滿臉期待的看著自己的大孫子。
朱軒繼續說道:“蒙元暴政,導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後來在洪武爺和各路義軍的抗擊下,把蒙元打出了關外。”
“但連年戰亂,死在戰亂中的人數不勝數,也因為戰亂人口銳減,導致田地荒廢無人耕種。”
“大明人口就那麽多,而且青壯年比例低下,若是這些青壯年都去做生意做工,家裏隻有一些老弱婦孺,誰去耕地種地?”
“沒有人耕地種地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就會有更多的人餓死。”
“城裏能接收的工人是有限的,到時候大家都變成了流民,天下會陷入混亂之中,以大明開國初期的底子,根本禁不起這樣的動蕩,一個不好就會被蒙元打迴來。”
聞言、朱元璋激動的軍渾身都在顫抖,還是大孫了解自己啊,自己大孫的小腦袋瓜子就是聰明。
戴原禮眼裏冒出一縷精光,他也被朱軒的這番話震驚到了。
他萬萬沒想到,這些話居然出自一個八歲大的孩童。
“小少爺、如果隻注重農業,大明如何變福,宋朝可是曆代最富裕的朝代啊,就因為他們注重商業。”戴原禮下意識的問道。
等他說出口,這才後知後覺,心裏一陣後怕,自己到底說了啥啊,豈不是在反對朱元璋的政策。
他感覺脖子涼嗖嗖的,腦袋隨時都有可能搬家。
“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一股強大的威壓壓得戴原禮喘不過氣來,額頭直冒冷汗。
朱軒笑著搖搖頭:“戴爺爺你說錯了,洪武爺重農,是想讓天下穩定下來,讓天下百姓都有糧食吃。”
“民以食為天,糧食才是根基,隻有天下安定了,才會有更多可能。”
“如果洪武爺真不待見商人,應天城內的商戶早就被改成農籍,趕出去開墾荒地去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蛋。”
“就拿應天城來說,這幾年商鋪是不是比前年多了,更加繁榮了?”
戴原禮神情呆滯,好像、似乎……應天城裏的商鋪比以前多了,也更加繁榮了。
朱軒搖著小腦袋繼續說道:”士農工商,洪武爺把商籍排在最後,隻比奴籍高一點,這也是有用意的。”
“哦、還請小少爺解惑。”戴原禮已經不拿朱軒當小孩子了,而是在向一個大賢求問。
“因為商人通過各處奔走獲取大量財富,這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因數,什麽好處都讓他們占了怎麽行,所以、洪武爺對商籍做了各種限製,比如考學、當官。”
“不然百姓都會棄農從商,誰還去種地啊。”
“戴爺爺、我家的飯菜真比皇宮裏的禦膳好吃嗎?”
“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有機會嚐嚐禦膳。”
朱軒府上的廚娘跟福伯認識,聽說以前也是權貴家的廚娘,學得一身好廚藝,後來家裏落了難,恰好府上缺個廚娘,福伯就招了迴來。
戴原禮聽到朱軒的稱唿,整個人都飄了,皇長孫居然叫他戴爺爺,這是他們戴家八輩子修來的福啊。
他越發喜歡這個小皇孫了,朱雄英還是那麽討喜,不驕橫,待人和善。
“嗯、皇宮裏的飯菜雖然好吃,但有一些苦味,這裏的飯菜一點苦味都沒有。”戴原禮篤定的說道。
旋即、戴原禮眉頭一皺,皇宮裏的禦膳,不就是你的家常便飯嗎。
他今天總感覺哪裏怪怪的。
現在想明白了,眼前的皇長孫似乎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連他皇爺爺皇奶奶的身份都忘了。
還有、皇長孫見到他的時候,根本不認識他,這些年他可是經常為皇長孫治病檢查身體的啊,怎麽可能不認識。
朱元璋也沒因為戴原禮說皇宮裏的禦膳,不如這裏的好吃而生氣,他傲嬌的說道:“皇宮裏的禦廚雖然廚藝精湛,但用的鹽不行。”
啥?
戴原禮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皇宮裏禦膳用的鹽,都是上等鹽中的精品,如果皇宮裏用的鹽都說不行的話,他都不知道天下間哪裏有更好的鹽。
朱元璋繼續說道:“咱大孫這裏的鹽,是經過了過濾提純後的細鹽,沒有一點苦澀味,有的隻是純粹的鹹味。”
過濾!提純!
戴原禮若有所悟,他乃一代名醫,經常研製各種藥方,聽到這兩個詞以後,他迷迷糊糊的已經明白了一些東西。
吃過午飯、散了一會步,戴原禮就讓馬皇後去午睡。
馬皇後當然想跟自己大孫多走走,但她又不好反對,她知道戴原禮是為了她的病情著想。
而且她也感覺身子很虛,需要休息了。
“大孫、跟奶奶午睡去?”馬皇後拉著朱軒說道。
平時朱軒也都會午睡,但今天他還有要緊的事,於是搖著小腦袋說道:“孫兒睡不著,奶奶你先去休息。”
“行吧、你想玩就去玩,記住要當心點,別傷了身子。”馬皇後離開前,還不忘叮囑了一番。
朱雄英如今八歲多,正是貪玩皮實的年齡,若是不叮囑一下,搞不好就會去爬樹掏鳥蛋,從那麽高的地方摔下來咋辦?
等馬皇後走開後,朱軒仰著小腦袋看著朱元璋。
“大孫、咋啦?是不是想要什麽東西?告訴爺爺,爺爺讓人去給買。”朱元璋把朱雄英抱在懷裏,寵溺道。
朱軒眨著圓嘟嘟的大眼睛說道:“爺爺、你認不認識應天城開琉璃作坊的人?”
“琉璃作坊?”朱元璋愣了一愣:“大孫、你是打算把府上的瓦片換了嗎?等著、爺爺這就讓人去買一些琉璃瓦迴來。”
朱軒連忙搖頭:“爺爺、孫兒是想建一個琉璃作坊。”
朱元璋咧嘴一笑,自己的大孫小小年紀就想經商,這腦瓜子比起幾個兒子厲害太多了。
“大孫、你可知,咱大明規定,農戶隻能種地,不能棄農從商的,即便是做工也隻能是農閑時節,農戶在戶籍所在地周邊做工,農忙時節必須返迴去種地。”
朱軒落戶的戶籍是農籍,如果他要開作坊做生意就是重罪。
在邊上喝茶的戴原禮心裏忍不住吐槽,你大孫子想做什麽,戶籍製度對他有用嗎?整個大明都是你老朱家的。
朱元璋看著朱軒,心裏很好奇大孫對戶籍製度的看法,於是開口說道:“大孫、你說當今陛下是不是很霸道?農戶做生意都不讓。”
戴原禮立馬豎起了耳朵,他真想聽聽皇長孫是怎麽罵朱元璋的,想想都有一點小激動。
朱軒沉思起來,後世很多人評價朱元璋的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不利於社會發展,說洪武爺沒有經濟頭腦。
但朱軒來到大明後,才知道朱元璋並非那麽不堪,反而有大智慧。
“爺爺、孫兒覺得洪武爺的做法是對的。”
“哦!大孫快說說為什麽。”
朱元璋眼前一亮,滿臉期待的看著自己的大孫子。
朱軒繼續說道:“蒙元暴政,導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後來在洪武爺和各路義軍的抗擊下,把蒙元打出了關外。”
“但連年戰亂,死在戰亂中的人數不勝數,也因為戰亂人口銳減,導致田地荒廢無人耕種。”
“大明人口就那麽多,而且青壯年比例低下,若是這些青壯年都去做生意做工,家裏隻有一些老弱婦孺,誰去耕地種地?”
“沒有人耕地種地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就會有更多的人餓死。”
“城裏能接收的工人是有限的,到時候大家都變成了流民,天下會陷入混亂之中,以大明開國初期的底子,根本禁不起這樣的動蕩,一個不好就會被蒙元打迴來。”
聞言、朱元璋激動的軍渾身都在顫抖,還是大孫了解自己啊,自己大孫的小腦袋瓜子就是聰明。
戴原禮眼裏冒出一縷精光,他也被朱軒的這番話震驚到了。
他萬萬沒想到,這些話居然出自一個八歲大的孩童。
“小少爺、如果隻注重農業,大明如何變福,宋朝可是曆代最富裕的朝代啊,就因為他們注重商業。”戴原禮下意識的問道。
等他說出口,這才後知後覺,心裏一陣後怕,自己到底說了啥啊,豈不是在反對朱元璋的政策。
他感覺脖子涼嗖嗖的,腦袋隨時都有可能搬家。
“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一股強大的威壓壓得戴原禮喘不過氣來,額頭直冒冷汗。
朱軒笑著搖搖頭:“戴爺爺你說錯了,洪武爺重農,是想讓天下穩定下來,讓天下百姓都有糧食吃。”
“民以食為天,糧食才是根基,隻有天下安定了,才會有更多可能。”
“如果洪武爺真不待見商人,應天城內的商戶早就被改成農籍,趕出去開墾荒地去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蛋。”
“就拿應天城來說,這幾年商鋪是不是比前年多了,更加繁榮了?”
戴原禮神情呆滯,好像、似乎……應天城裏的商鋪比以前多了,也更加繁榮了。
朱軒搖著小腦袋繼續說道:”士農工商,洪武爺把商籍排在最後,隻比奴籍高一點,這也是有用意的。”
“哦、還請小少爺解惑。”戴原禮已經不拿朱軒當小孩子了,而是在向一個大賢求問。
“因為商人通過各處奔走獲取大量財富,這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因數,什麽好處都讓他們占了怎麽行,所以、洪武爺對商籍做了各種限製,比如考學、當官。”
“不然百姓都會棄農從商,誰還去種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