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黃巾軍的窘境
三國:這個主公不一般 作者:相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寒冬臘月,讓破敗的大漢天下暫時平靜下來。
但是這個短暫的平靜,都是為明年更大的動亂埋下根源。
青徐二州這幾年的農耕被破壞,往年積累的糧食早就被吃光。
沒有衣服和糧食過冬的百姓,隻好把目光瞄向那些地主大戶人家。
各地燒殺搶掠的事情時有發生。
青徐的黃巾軍趁機擴大隊伍,把各地反叛的百姓吸納入夥,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增加二十多萬人。
人多了,吃飯的嘴就多了。
張角也開始為糧食犯愁。
“大哥,前日新來的一萬多人,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
“要不先分發一點沙豆粥?”
張梁走進軍帳向張角請示道。
所謂的沙豆粥,就是在稀粥中摻雜豆大的沙石,讓喝粥的人隻能一邊喝一邊挑出沙石。
當然,如果你不介意的話也可以一口喝下去。
張角漠然地點點頭。
他已經派出管亥去北海孔融那裏要糧食,但估計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如今袁紹、鮑信等人都對青徐虎視眈眈,這也讓孔融的底氣大增。
再加上孔融已經成為青州牧,更加不會向黃巾賊做出半步的妥協。
“三弟啊,凜冬已至。”
張梁聽得撓撓頭。
大哥這是在說什麽廢話,冬天不早就到了嗎,你還擱這發什麽感慨。
……
在青徐二州,除了黃巾軍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存在。
尤其是泰山一帶,賊寇、流民眾多,為了生存,他們隻能抱團取暖。
如此就形成了許多個團隊。
其中以臧霸、孫觀、尹禮、吳敦、昌豨五人勢力最大,他們都是泰山郡本地人。
因此也被稱為泰山賊。
臧霸等人雖然盤踞琅琊、泰山二地,但是他們並沒有向張角靠攏,隱隱有另立山頭的意思。
徐州刺史陶謙,已經年過五十。
雖說已經到了熄火的年紀。
但是當他聽到孔融被拜為州牧以後,立馬也支棱起來。
他一邊圍剿徐州境內的黃巾賊,一邊派人到徐州北,招安臧霸等人。
臧霸這個人並沒有多少野心,所求的不過是個安穩。
被陶謙一番示好、允諾以後,很爽快的就答應歸順朝廷。
孫觀、吳敦、尹禮三人推舉臧霸為首領,合部一處共青壯五千人投靠陶謙。
陶謙任命臧霸為別部司馬,孫觀三人為假司馬。
臧霸也夠意思,他接受陶謙的封賞後,立刻發兵威逼昌豨。
要把泰山地界的二號人物也拉攏過來。
昌豨迫不得已,也宣布歸順陶謙。
泰山郡,蒙山。
“朱雲飛,我已經聽從你的建議投靠陶謙,這下你該滿意了吧。”
朱旭陰惻惻一笑。
“大帥,自古兵強馬壯者為王。”
“大帥麾下隻有三千人馬,迫於無奈歸順朝廷,得到的不過是一個軍司馬的職位。”
“若大帥有三萬人馬呢?”
“他陶謙又該如何對待大帥?”
乖乖,三萬人馬,昌豨眼冒金光。
自己好歹也得封個侯啊!
但關鍵是現在沒有三萬人馬啊,封侯的事還是不要想了。
“大帥。”
“現在您是官身,可以借此機會招兵買馬。”
“他陶謙不是讓大帥圍剿黃巾賊嗎,那大帥就剿給他看,等到做大以後,再反他娘的就是!”
朱旭說的很有誘惑力,讓昌豨不自覺的就深陷其中。
昌豨這個人,自私貪婪又毫無信義可言,他追求的永遠是利益最大化。
朱旭的規劃,明顯很合他的胃口。
“好,就這麽辦!”
昌豨重重一拍手。
……
北海國,
正如張角猜測的那樣,管亥沒有要到一粒糧食。
管亥沒有惱怒成羞去攻打北海國,而是率領十萬人馬轉道南下。
“管大帥,咱們就這麽走了?”
“沒有糧食,咱們這十萬人根本活不到明年!”
“是啊,北海城內糧食富足,還不如打破城池讓弟兄們吃個飽飯。”
“要我說就該......”
聽著麾下頭領的議論,管亥的臉上毫無波瀾。
哼,這幫子蠢貨。
要是能打下北海,天公將軍早就打下來了,還能留到現在?
青州快要變成死地了,養不了那麽多的閑人。
而管亥南下就是受到張角的指示。
一來是為了減輕糧食壓力,二來是打開徐州的局麵,為後續張角的南下做準備。
三來...
管亥扭頭看向右手邊。
張寧騎著她的棗紅馬,一路上都沒有說話,看上去心情很不好。
“劉石、楊鳳,傳令下去,大軍在前麵山腳下休整一個時辰。”
“是,管帥!”
十萬黃巾鋪天蓋地,亂糟糟的尋找避風的地方,或者是很多人擠在一起。
現在外麵有零下十幾度。
對於缺衣少食的黃巾眾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把無形的殺人劍。
在一個巨石旁,廖化和裴元紹已經生起一堆火。
張寧蹲在地上,伸出凍得通紅的小手,放在火上來迴揉搓著。
“小姐,你還好吧。”
管亥大步走來,也在火堆邊蹲下。
張寧點點頭,“管大哥,我很好。”
短暫的沉默後,張寧再次開口道。
“管大哥,我們能在徐州站穩腳跟嗎?”
管亥一怔,黃巾軍能否在徐州穩住,他也迴答不上來。
他迴想起張角臨行前一晚跟他說的一些話。
“我們終究是錯了。”
“我太平道起事之前,隻顧著發展規模,卻為此忽略了根基。”
“這大漢終究是世家豪門的天地,即使百姓的數量再多,也無法撼動他們。”
“撥一城易,治一城難。”
“我們即使拿下再多的城池,但是沒人治理,丟失也是早晚的事。”
“......”
總之就是張角已經知道黃巾軍的問題在哪。
但是他沒辦法解決,別看黃巾軍有幾十萬人,估計識字的都是萬裏挑一。
更別說去治理一地的政務,那就是去抓瞎。
教育掌握在少數人手裏,而那些少數人根本就不支持張角。
說起來張角確實是一個悲情人物。
他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擁有上百萬的信徒,數百年之後絕對是一代宗師般的人物。
那他為啥還要起義呢?
或許他真的是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吧。
……
但是這個短暫的平靜,都是為明年更大的動亂埋下根源。
青徐二州這幾年的農耕被破壞,往年積累的糧食早就被吃光。
沒有衣服和糧食過冬的百姓,隻好把目光瞄向那些地主大戶人家。
各地燒殺搶掠的事情時有發生。
青徐的黃巾軍趁機擴大隊伍,把各地反叛的百姓吸納入夥,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增加二十多萬人。
人多了,吃飯的嘴就多了。
張角也開始為糧食犯愁。
“大哥,前日新來的一萬多人,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
“要不先分發一點沙豆粥?”
張梁走進軍帳向張角請示道。
所謂的沙豆粥,就是在稀粥中摻雜豆大的沙石,讓喝粥的人隻能一邊喝一邊挑出沙石。
當然,如果你不介意的話也可以一口喝下去。
張角漠然地點點頭。
他已經派出管亥去北海孔融那裏要糧食,但估計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如今袁紹、鮑信等人都對青徐虎視眈眈,這也讓孔融的底氣大增。
再加上孔融已經成為青州牧,更加不會向黃巾賊做出半步的妥協。
“三弟啊,凜冬已至。”
張梁聽得撓撓頭。
大哥這是在說什麽廢話,冬天不早就到了嗎,你還擱這發什麽感慨。
……
在青徐二州,除了黃巾軍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存在。
尤其是泰山一帶,賊寇、流民眾多,為了生存,他們隻能抱團取暖。
如此就形成了許多個團隊。
其中以臧霸、孫觀、尹禮、吳敦、昌豨五人勢力最大,他們都是泰山郡本地人。
因此也被稱為泰山賊。
臧霸等人雖然盤踞琅琊、泰山二地,但是他們並沒有向張角靠攏,隱隱有另立山頭的意思。
徐州刺史陶謙,已經年過五十。
雖說已經到了熄火的年紀。
但是當他聽到孔融被拜為州牧以後,立馬也支棱起來。
他一邊圍剿徐州境內的黃巾賊,一邊派人到徐州北,招安臧霸等人。
臧霸這個人並沒有多少野心,所求的不過是個安穩。
被陶謙一番示好、允諾以後,很爽快的就答應歸順朝廷。
孫觀、吳敦、尹禮三人推舉臧霸為首領,合部一處共青壯五千人投靠陶謙。
陶謙任命臧霸為別部司馬,孫觀三人為假司馬。
臧霸也夠意思,他接受陶謙的封賞後,立刻發兵威逼昌豨。
要把泰山地界的二號人物也拉攏過來。
昌豨迫不得已,也宣布歸順陶謙。
泰山郡,蒙山。
“朱雲飛,我已經聽從你的建議投靠陶謙,這下你該滿意了吧。”
朱旭陰惻惻一笑。
“大帥,自古兵強馬壯者為王。”
“大帥麾下隻有三千人馬,迫於無奈歸順朝廷,得到的不過是一個軍司馬的職位。”
“若大帥有三萬人馬呢?”
“他陶謙又該如何對待大帥?”
乖乖,三萬人馬,昌豨眼冒金光。
自己好歹也得封個侯啊!
但關鍵是現在沒有三萬人馬啊,封侯的事還是不要想了。
“大帥。”
“現在您是官身,可以借此機會招兵買馬。”
“他陶謙不是讓大帥圍剿黃巾賊嗎,那大帥就剿給他看,等到做大以後,再反他娘的就是!”
朱旭說的很有誘惑力,讓昌豨不自覺的就深陷其中。
昌豨這個人,自私貪婪又毫無信義可言,他追求的永遠是利益最大化。
朱旭的規劃,明顯很合他的胃口。
“好,就這麽辦!”
昌豨重重一拍手。
……
北海國,
正如張角猜測的那樣,管亥沒有要到一粒糧食。
管亥沒有惱怒成羞去攻打北海國,而是率領十萬人馬轉道南下。
“管大帥,咱們就這麽走了?”
“沒有糧食,咱們這十萬人根本活不到明年!”
“是啊,北海城內糧食富足,還不如打破城池讓弟兄們吃個飽飯。”
“要我說就該......”
聽著麾下頭領的議論,管亥的臉上毫無波瀾。
哼,這幫子蠢貨。
要是能打下北海,天公將軍早就打下來了,還能留到現在?
青州快要變成死地了,養不了那麽多的閑人。
而管亥南下就是受到張角的指示。
一來是為了減輕糧食壓力,二來是打開徐州的局麵,為後續張角的南下做準備。
三來...
管亥扭頭看向右手邊。
張寧騎著她的棗紅馬,一路上都沒有說話,看上去心情很不好。
“劉石、楊鳳,傳令下去,大軍在前麵山腳下休整一個時辰。”
“是,管帥!”
十萬黃巾鋪天蓋地,亂糟糟的尋找避風的地方,或者是很多人擠在一起。
現在外麵有零下十幾度。
對於缺衣少食的黃巾眾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把無形的殺人劍。
在一個巨石旁,廖化和裴元紹已經生起一堆火。
張寧蹲在地上,伸出凍得通紅的小手,放在火上來迴揉搓著。
“小姐,你還好吧。”
管亥大步走來,也在火堆邊蹲下。
張寧點點頭,“管大哥,我很好。”
短暫的沉默後,張寧再次開口道。
“管大哥,我們能在徐州站穩腳跟嗎?”
管亥一怔,黃巾軍能否在徐州穩住,他也迴答不上來。
他迴想起張角臨行前一晚跟他說的一些話。
“我們終究是錯了。”
“我太平道起事之前,隻顧著發展規模,卻為此忽略了根基。”
“這大漢終究是世家豪門的天地,即使百姓的數量再多,也無法撼動他們。”
“撥一城易,治一城難。”
“我們即使拿下再多的城池,但是沒人治理,丟失也是早晚的事。”
“......”
總之就是張角已經知道黃巾軍的問題在哪。
但是他沒辦法解決,別看黃巾軍有幾十萬人,估計識字的都是萬裏挑一。
更別說去治理一地的政務,那就是去抓瞎。
教育掌握在少數人手裏,而那些少數人根本就不支持張角。
說起來張角確實是一個悲情人物。
他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擁有上百萬的信徒,數百年之後絕對是一代宗師般的人物。
那他為啥還要起義呢?
或許他真的是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