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崇禎逆天改命
曆史盤點,君王大小事 作者:wheatea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仁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想著,逆天改命是要遭天譴的。
視頻緩緩變動,不知道要遭天譴的崇禎此時此刻正在著筆寫著什麽。
他將王仁說的自己的問題,以及朝堂上麵的現狀一一寫了下來,
他現在所處的時間是崇禎十一年,八月。
農民起義的低穀時期,這個時候張獻忠剛剛被招安不久,
朝中大臣們的勢氣還算不錯,
對於和大清議和這件事事情,他大概讓人試探過,主和的在少數,多半都是不選擇和。
他剛才聽的特別認真,多次議和都沒有成功,那說明這一次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
可是他不認為,現在應該順其所想,將不成功的說法延續下去。
是以,停下來筆的時候就用議和一事召見朝臣。
群臣到齊,例行見禮之後,便有人提出反對,
“皇爺,不可以,絕對不可以。”
“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如何與奴談和。”
崇禎朱由檢睜開眼睛一看,這人他不太熟悉,官職也不高,
這人提出反對,估摸著也不是真正關心議和與否,
不過是想要顯示自己的忠貞,博一個好名聲罷了。
且身在朝堂之中,如何能夠不知道朝堂風向,
知道,自然會隨大流,畢竟這朝堂之上沒有幾個願意做孤臣。
對於這個時候還在玩把戲的朝臣,他也沒有什麽好說的,
眼神冰冷的道:“來人,拖下去,抄家,斬首。”
提出反對的文臣有些沒反應過來,可他沒有給他時間繼續反應,隻示意禁軍上前。
“陛下,陛下請三思。”
“陛下。張大人是一心為國,陛下斷不可以如此。”
禁軍一動手,不少文臣就都跳了出來,深怕自己不說話,崇禎把他們當成了啞巴,
可崇禎巴不得他們這個時候都跳出來都跳出來呢。
他掃視了一下殿內的朝臣,親切的問:“哦?還有那位愛卿以為張愛卿不該殺的?”
“陛下。張獻忠,羅汝才等已不足為慮,現在正是應當集結兵馬全力對付那建奴才是。”
“臣附議。”
“臣附議。”
“……”不過眨眼之間已經有十幾個朝臣出列。
他看的越發的痛心,淡淡的吩咐道:“此事已然定論,不必再議。來人,都拉下去,砍了,抄家。”
冷眼瞧著殿內空蕩了不少,這才又喚問:“方一藻何在?”
“臣方一藻見過陛下。”
“朕任命你為內閣謹身殿大學士,同兵部尚書楊嗣昌二人全權負責與滿清和談。”
“倘若何談不成,朕將帶上朝中四品大臣及其子弟前往前線,同滿清一站。”
他還沒合上嘴,耳朵就覺得被吵的疼。
他看見,殿內不少朝臣都上前來,
他們的聲音遠比他提到的二人要快,要高,
“陛下……”
“不可……”
他冷哼一聲,抬手在案上一拍。
“你們當朕的朝堂是你們的一言廳嗎?朕告訴你們,不想叫朕,叫你們那平日隻管養尊處優的子侄上戰場就給朕去和談,去支持他們二人。
要是不願意,現在就給朕摘了你們的官帽,獨自還鄉去。”
他的聲音響起來之後,很多人都互相看看,大多都數都退後幾步,當做自己沒聽到,
見再無人反對,他又道:“方一藻,楊嗣昌你二人可敢接旨?”
“臣接旨,”方一藻鄭重道。
楊嗣昌也上前道:“臣定不負陛下所拖。”
聽到這二人的迴答,他也不管朝中眾人異樣的眼神又道:
“傳孫傳庭,洪承疇入京。”
“另賞五萬兩黃金,三萬兩白銀於張獻忠,任命其為川陝總督,配合熊文燦,王家禎打擊仍在負隅頑抗的羅,李二人。”
命令一下,自有太監傳唱,
而殿內大臣們卻是鴉雀無聲。
他們都看的出來,皇帝這一次是下定決心了。
他確實像視頻中所說的那樣,將朝堂內外定於一心,
倘若這個時候他們在為了權力或者去結黨都隻會害了他們自己。
畢竟他們如果真的繼續在合與不合上麵去爭,
激的皇帝一怒之下,真的帶著他們的子弟去了前線,
那他們輸了,贏了又有合意,刀槍無眼,
若是死在戰場之上,那些名聲,銀子又有什麽意義呢?
至於使用張獻忠去對付李自成也是如此,
此時此刻,張獻忠已然被招安,對他大行賞賜是告訴羅汝才,李自成,
隻要放下刀子,停止反抗那朝廷就給他們糧食,給他們安生日子可過。
就算這二人不同張獻忠般接受朝廷的招安,雙方打起來也不過是雙方無限的內耗,對於他來說也並沒有什麽不好。
造成這樣的事情,對於明末恢複朝堂虧空有很大的好處。
然而這件事情能夠辦成這樣也不過就是暫時的,
眼下是崇禎的雷厲風行,
可暗中,東林黨已經在準備反撲了,
畢竟做成這件事情有利的是崇禎和大明百姓,對於東林黨並不純在利益。
兩天之後,
京城,江南的士子群起激憤,一個個都對崇禎上書,
要求他收迴成命。
他也沒有慌亂,因為他知道這是東林黨的第一次試探,
如果他退讓了,那麽二次,三次會隨之而來,
當即做出迴應,
將那鬧的最厲害的朝臣,士子都拉出去斬首,抄家,
並且阻止收屍,叫屍體在午門外曝曬。
此舉一出,不少百姓朝臣都說他是個暴君,他趁此放出風聲,
國家存亡之時,他也不在意自己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後世自有言傳。
並且告訴他們,如果誰再鬧,也不會再砍,直接舉家送去前線,
這樣一來,滿朝都安靜了。
無不在幫著方,楊二人去和滿清和談,
更有鄉民百姓也在自發的尋找羅,李二人的餘部。
對於前者,崇禎記在心中。
後者,崇禎則都給與一些賞賜,
多了他沒有,可幾斤稻穀,一些個麥子還是有的,
從內弩裏頭運出來,叫身邊的太監親自送去。
……
幾件事情都有了不錯的反饋,
他這才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被透麵鏡錄了下來,時實播放給列朝列代,
包括他朱家的祖宗,
這才有些後怕,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支持自己,畢竟大肆殺戮確實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
視頻緩緩變動,不知道要遭天譴的崇禎此時此刻正在著筆寫著什麽。
他將王仁說的自己的問題,以及朝堂上麵的現狀一一寫了下來,
他現在所處的時間是崇禎十一年,八月。
農民起義的低穀時期,這個時候張獻忠剛剛被招安不久,
朝中大臣們的勢氣還算不錯,
對於和大清議和這件事事情,他大概讓人試探過,主和的在少數,多半都是不選擇和。
他剛才聽的特別認真,多次議和都沒有成功,那說明這一次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
可是他不認為,現在應該順其所想,將不成功的說法延續下去。
是以,停下來筆的時候就用議和一事召見朝臣。
群臣到齊,例行見禮之後,便有人提出反對,
“皇爺,不可以,絕對不可以。”
“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如何與奴談和。”
崇禎朱由檢睜開眼睛一看,這人他不太熟悉,官職也不高,
這人提出反對,估摸著也不是真正關心議和與否,
不過是想要顯示自己的忠貞,博一個好名聲罷了。
且身在朝堂之中,如何能夠不知道朝堂風向,
知道,自然會隨大流,畢竟這朝堂之上沒有幾個願意做孤臣。
對於這個時候還在玩把戲的朝臣,他也沒有什麽好說的,
眼神冰冷的道:“來人,拖下去,抄家,斬首。”
提出反對的文臣有些沒反應過來,可他沒有給他時間繼續反應,隻示意禁軍上前。
“陛下,陛下請三思。”
“陛下。張大人是一心為國,陛下斷不可以如此。”
禁軍一動手,不少文臣就都跳了出來,深怕自己不說話,崇禎把他們當成了啞巴,
可崇禎巴不得他們這個時候都跳出來都跳出來呢。
他掃視了一下殿內的朝臣,親切的問:“哦?還有那位愛卿以為張愛卿不該殺的?”
“陛下。張獻忠,羅汝才等已不足為慮,現在正是應當集結兵馬全力對付那建奴才是。”
“臣附議。”
“臣附議。”
“……”不過眨眼之間已經有十幾個朝臣出列。
他看的越發的痛心,淡淡的吩咐道:“此事已然定論,不必再議。來人,都拉下去,砍了,抄家。”
冷眼瞧著殿內空蕩了不少,這才又喚問:“方一藻何在?”
“臣方一藻見過陛下。”
“朕任命你為內閣謹身殿大學士,同兵部尚書楊嗣昌二人全權負責與滿清和談。”
“倘若何談不成,朕將帶上朝中四品大臣及其子弟前往前線,同滿清一站。”
他還沒合上嘴,耳朵就覺得被吵的疼。
他看見,殿內不少朝臣都上前來,
他們的聲音遠比他提到的二人要快,要高,
“陛下……”
“不可……”
他冷哼一聲,抬手在案上一拍。
“你們當朕的朝堂是你們的一言廳嗎?朕告訴你們,不想叫朕,叫你們那平日隻管養尊處優的子侄上戰場就給朕去和談,去支持他們二人。
要是不願意,現在就給朕摘了你們的官帽,獨自還鄉去。”
他的聲音響起來之後,很多人都互相看看,大多都數都退後幾步,當做自己沒聽到,
見再無人反對,他又道:“方一藻,楊嗣昌你二人可敢接旨?”
“臣接旨,”方一藻鄭重道。
楊嗣昌也上前道:“臣定不負陛下所拖。”
聽到這二人的迴答,他也不管朝中眾人異樣的眼神又道:
“傳孫傳庭,洪承疇入京。”
“另賞五萬兩黃金,三萬兩白銀於張獻忠,任命其為川陝總督,配合熊文燦,王家禎打擊仍在負隅頑抗的羅,李二人。”
命令一下,自有太監傳唱,
而殿內大臣們卻是鴉雀無聲。
他們都看的出來,皇帝這一次是下定決心了。
他確實像視頻中所說的那樣,將朝堂內外定於一心,
倘若這個時候他們在為了權力或者去結黨都隻會害了他們自己。
畢竟他們如果真的繼續在合與不合上麵去爭,
激的皇帝一怒之下,真的帶著他們的子弟去了前線,
那他們輸了,贏了又有合意,刀槍無眼,
若是死在戰場之上,那些名聲,銀子又有什麽意義呢?
至於使用張獻忠去對付李自成也是如此,
此時此刻,張獻忠已然被招安,對他大行賞賜是告訴羅汝才,李自成,
隻要放下刀子,停止反抗那朝廷就給他們糧食,給他們安生日子可過。
就算這二人不同張獻忠般接受朝廷的招安,雙方打起來也不過是雙方無限的內耗,對於他來說也並沒有什麽不好。
造成這樣的事情,對於明末恢複朝堂虧空有很大的好處。
然而這件事情能夠辦成這樣也不過就是暫時的,
眼下是崇禎的雷厲風行,
可暗中,東林黨已經在準備反撲了,
畢竟做成這件事情有利的是崇禎和大明百姓,對於東林黨並不純在利益。
兩天之後,
京城,江南的士子群起激憤,一個個都對崇禎上書,
要求他收迴成命。
他也沒有慌亂,因為他知道這是東林黨的第一次試探,
如果他退讓了,那麽二次,三次會隨之而來,
當即做出迴應,
將那鬧的最厲害的朝臣,士子都拉出去斬首,抄家,
並且阻止收屍,叫屍體在午門外曝曬。
此舉一出,不少百姓朝臣都說他是個暴君,他趁此放出風聲,
國家存亡之時,他也不在意自己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後世自有言傳。
並且告訴他們,如果誰再鬧,也不會再砍,直接舉家送去前線,
這樣一來,滿朝都安靜了。
無不在幫著方,楊二人去和滿清和談,
更有鄉民百姓也在自發的尋找羅,李二人的餘部。
對於前者,崇禎記在心中。
後者,崇禎則都給與一些賞賜,
多了他沒有,可幾斤稻穀,一些個麥子還是有的,
從內弩裏頭運出來,叫身邊的太監親自送去。
……
幾件事情都有了不錯的反饋,
他這才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被透麵鏡錄了下來,時實播放給列朝列代,
包括他朱家的祖宗,
這才有些後怕,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支持自己,畢竟大肆殺戮確實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