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武當道家!
朱由檢:太祖有令!殺! 作者:鹹魚丶不翻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
“咱說幾個例子,你記好。”
“相信以你的聰慧應該能明白咱想要的尺度。”
上方,李晨見馮英問到這事想了想幹脆暫時接管了朱由檢的嘴。
這貨說不清楚,還是讓他來吧。
修法這事李晨老早就想做了,隻是之前朝堂上都是儒家的人,事情很難貫徹下去。
而現在,有了法家很多事就好做多了。
“請陛下細說。”
馮英點點頭豎起了耳朵。
接下來說的東西他必須要全記住了!
這件事一旦辦好,那法家可就算是徹底在朝堂上站穩了腳!
就如同商鞅一般!
“好!”
“首先是民,咱要求舍去民間刑法上的酷刑,縣令無權對犯人動手,避免出現屈打成招這種事。”
“唯有判決後,才可依法動刑。”
“淩遲,老虎凳,剝皮充草等刑法取消,但對於人販子可動用酷刑。”
“然後就是朝堂上,酷刑保留,對於貪官按照刑法進行裁量。”
“貪汙厲害的,該淩遲淩遲,該夷三族夷三族。”
“但咱準備廢除夷九族這條懲罰,最多...五族吧。”
“至於軍方,需要單獨一套刑法。”
“就和咱之前說的,地方無權對軍士判罰,兩京十三省都會設立軍事法庭,唯有軍事法庭才可對軍士判刑。”
“在小問題上可以給予一定的從輕處理,但在原則問題上要比民間法律更為嚴格!”
“盜竊,叛國,逃兵這些都需要嚴懲。”
“另外咱要廢除民間裹小腳之類的習俗。”
“這種病態的玩意就應該和程朱理學一起滾犢子!”
“還有對婦女的限製要放開,咱希望大明朝的婦女能和大唐一樣!”
“人家姑娘好好的為何就不能上街?為何就不能讀書?”
“殊不知婦女也能頂半邊天。”
李晨巴拉巴拉說了不少。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對百姓好一些對官員嚴一些。
軍隊有軍隊獨立的法律,民法管不著。
還有就是對陋習的限製代表著李晨要解放思想禁錮的決心!
大明作為後來者,若是在民風開化上還比不過大唐。
那簡直就是白混了!
馮英聽完,心裏也是對這位陛下的評價更高了!
開化!
寬民!
這妥妥的明君啊。
“陛下不愧是天生帝王,眼光極為獨到。”
“那裹小腳臣也厭惡的很。”
“這就是腐儒搞出來的破爛東西,和他們本身一樣充滿著惡臭。”
“臣一定會好好修法,讓天下百姓都早日感受到陛下的愛護!”
馮英熟練的踩了儒家一腳,隨即表態道。
而四周的儒家官員則紛紛臉色難看。
白期待了...
原本聽見陛下取消酷刑還有些激動。
結果搞半天隻是針對百姓。
得...
還是得夾著尾巴做人啊。
要不然,那老歪脖子樹就是他們的家。
“盡快修好報於咱看。”
“沒事的話,就退了吧!”
李晨沒有搭理那些臉色烏黑的官員。
說完便揮揮手把嘴還給了朱由檢。
朱由檢瞧著太祖都已經把事說清楚了,很是幹脆的直接閃人。
周皇後今天可約了他賞花。
可不能遲到!
---------------------------------
朝堂要修法的事情很快就傳了出去。
儒家學子自然是頭疼,因為他們又被針對了。
畢竟現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都是他們搞出來的傑作。
現在卻被皇家給全盤否決...
可以想象,那些法家弟子必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肯定會在這上麵大做文章!
有人苦惱自然就有人笑。
馮英從下朝後,臉上的笑意就沒停過。
一個朝廷的法那可是秩序的根基!
任何一名法家弟子若是能參與到法的修訂,那都是無上的榮幸。
尤其是現在,陛下的想法顯然是要大修。
這對於馮英來說簡直就是拿到了名留青史的機會!
修!
必須修!
往死裏修!
當真是天佑法家啊!
而在距離京城較遠的武當山上。
當法家要修法的消息傳來後,道館內的不少人都開始竊竊私語了起來。
法家,公輸家,儒家,兵家...
各大教派齊聚京城,一看便是要逐鹿風雲。
自然地,也讓很多年輕道士有了下山的想法。
論地位儒家都得給道家幾分麵子!
如此盛世,缺了道家豈不可惜。
不過礙於道教的規矩,他們不知道該不該去和掌門細說。
“掌門,眼下百家大派已經出現好幾個。”
“我們觀中中不少弟子已經有些浮躁。”
“你這不管管嗎?”
此時,玉虛宮內。
一名青年正對著掌門輕聲說道。
正打坐的逍遙道人(虛構),聽見詢問緩緩睜開了眼。
“如何去管?”
“為何要管?”
“你不也同樣有了想法。”
清風道人輕笑著看著眼前的少年。
這人雖然是道家弟子,但卻並非屬於武當山。
而是遊曆而來暫住在這,每日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翻閱醫書。
“弟子暗中觀察朝廷許久...”
“新上的這位皇帝已有明君之象。”
“雖然不清楚他為何會如此重用廠衛,但所行之法皆是為了天下。”
“如今百家正在複蘇,我尋思很久也決定入京。”
“雖然我不擅長處理政務,但卻願意去京城開一道館。”
“醫治百姓的同時傳播道家思想!”
那年輕人沉默了一會,這才老實的說道。
他很清楚掌門觀人的能力,騙是肯定騙不了的。
還不如照實了說。
“嗯...”
“其實吧,這道家並不適合朝廷。”
“因為道家思想本身就和帝王之術有些重疊。”
“對於很多皇帝來說,他們不需要太聰明的人也不需要看的太透的人。”
“所以自古以來,道家對於皇權並不追逐,而是順其自然。”
“至於當今這位皇帝...我也做些了解。”
“雖然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在這等年齡便有了如此穩重的手段,但可以確定一點,他所圖的乃是一個全新的思想。”
“那就是以儒為紙,承載百家之言。”
“如果我猜的不錯,那儒家最終是要退出朝堂,成為所有孩童最先接觸的思想。”
“以仁為核心,等到那些孩童慢慢長大後就會轉為法家,兵家,墨家,雜家等等...”
“這樣既保留了儒家的善,又不會失去血性和開拓的能力。”
“所以,就算道家的人去了也不過是成為這融合的一份子,還是最難以融合的那種。”
“這麽說,懂了嗎?”
清風道人的聲音不大說的也有些緩慢。
那青年聽完眉頭緊皺。
半響才有些震驚的說道。
“掌門的意思是,道家可能會成為這個計劃的阻礙?”
清風道人點了下頭。
“什麽是道?”
“說句不好聽的,儒家是道,兵家是道,墨家所行也是道。”
“道家要是參合進去,這局勢搞不好就要以我們道家為載體了。”
“咱說幾個例子,你記好。”
“相信以你的聰慧應該能明白咱想要的尺度。”
上方,李晨見馮英問到這事想了想幹脆暫時接管了朱由檢的嘴。
這貨說不清楚,還是讓他來吧。
修法這事李晨老早就想做了,隻是之前朝堂上都是儒家的人,事情很難貫徹下去。
而現在,有了法家很多事就好做多了。
“請陛下細說。”
馮英點點頭豎起了耳朵。
接下來說的東西他必須要全記住了!
這件事一旦辦好,那法家可就算是徹底在朝堂上站穩了腳!
就如同商鞅一般!
“好!”
“首先是民,咱要求舍去民間刑法上的酷刑,縣令無權對犯人動手,避免出現屈打成招這種事。”
“唯有判決後,才可依法動刑。”
“淩遲,老虎凳,剝皮充草等刑法取消,但對於人販子可動用酷刑。”
“然後就是朝堂上,酷刑保留,對於貪官按照刑法進行裁量。”
“貪汙厲害的,該淩遲淩遲,該夷三族夷三族。”
“但咱準備廢除夷九族這條懲罰,最多...五族吧。”
“至於軍方,需要單獨一套刑法。”
“就和咱之前說的,地方無權對軍士判罰,兩京十三省都會設立軍事法庭,唯有軍事法庭才可對軍士判刑。”
“在小問題上可以給予一定的從輕處理,但在原則問題上要比民間法律更為嚴格!”
“盜竊,叛國,逃兵這些都需要嚴懲。”
“另外咱要廢除民間裹小腳之類的習俗。”
“這種病態的玩意就應該和程朱理學一起滾犢子!”
“還有對婦女的限製要放開,咱希望大明朝的婦女能和大唐一樣!”
“人家姑娘好好的為何就不能上街?為何就不能讀書?”
“殊不知婦女也能頂半邊天。”
李晨巴拉巴拉說了不少。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對百姓好一些對官員嚴一些。
軍隊有軍隊獨立的法律,民法管不著。
還有就是對陋習的限製代表著李晨要解放思想禁錮的決心!
大明作為後來者,若是在民風開化上還比不過大唐。
那簡直就是白混了!
馮英聽完,心裏也是對這位陛下的評價更高了!
開化!
寬民!
這妥妥的明君啊。
“陛下不愧是天生帝王,眼光極為獨到。”
“那裹小腳臣也厭惡的很。”
“這就是腐儒搞出來的破爛東西,和他們本身一樣充滿著惡臭。”
“臣一定會好好修法,讓天下百姓都早日感受到陛下的愛護!”
馮英熟練的踩了儒家一腳,隨即表態道。
而四周的儒家官員則紛紛臉色難看。
白期待了...
原本聽見陛下取消酷刑還有些激動。
結果搞半天隻是針對百姓。
得...
還是得夾著尾巴做人啊。
要不然,那老歪脖子樹就是他們的家。
“盡快修好報於咱看。”
“沒事的話,就退了吧!”
李晨沒有搭理那些臉色烏黑的官員。
說完便揮揮手把嘴還給了朱由檢。
朱由檢瞧著太祖都已經把事說清楚了,很是幹脆的直接閃人。
周皇後今天可約了他賞花。
可不能遲到!
---------------------------------
朝堂要修法的事情很快就傳了出去。
儒家學子自然是頭疼,因為他們又被針對了。
畢竟現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都是他們搞出來的傑作。
現在卻被皇家給全盤否決...
可以想象,那些法家弟子必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肯定會在這上麵大做文章!
有人苦惱自然就有人笑。
馮英從下朝後,臉上的笑意就沒停過。
一個朝廷的法那可是秩序的根基!
任何一名法家弟子若是能參與到法的修訂,那都是無上的榮幸。
尤其是現在,陛下的想法顯然是要大修。
這對於馮英來說簡直就是拿到了名留青史的機會!
修!
必須修!
往死裏修!
當真是天佑法家啊!
而在距離京城較遠的武當山上。
當法家要修法的消息傳來後,道館內的不少人都開始竊竊私語了起來。
法家,公輸家,儒家,兵家...
各大教派齊聚京城,一看便是要逐鹿風雲。
自然地,也讓很多年輕道士有了下山的想法。
論地位儒家都得給道家幾分麵子!
如此盛世,缺了道家豈不可惜。
不過礙於道教的規矩,他們不知道該不該去和掌門細說。
“掌門,眼下百家大派已經出現好幾個。”
“我們觀中中不少弟子已經有些浮躁。”
“你這不管管嗎?”
此時,玉虛宮內。
一名青年正對著掌門輕聲說道。
正打坐的逍遙道人(虛構),聽見詢問緩緩睜開了眼。
“如何去管?”
“為何要管?”
“你不也同樣有了想法。”
清風道人輕笑著看著眼前的少年。
這人雖然是道家弟子,但卻並非屬於武當山。
而是遊曆而來暫住在這,每日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翻閱醫書。
“弟子暗中觀察朝廷許久...”
“新上的這位皇帝已有明君之象。”
“雖然不清楚他為何會如此重用廠衛,但所行之法皆是為了天下。”
“如今百家正在複蘇,我尋思很久也決定入京。”
“雖然我不擅長處理政務,但卻願意去京城開一道館。”
“醫治百姓的同時傳播道家思想!”
那年輕人沉默了一會,這才老實的說道。
他很清楚掌門觀人的能力,騙是肯定騙不了的。
還不如照實了說。
“嗯...”
“其實吧,這道家並不適合朝廷。”
“因為道家思想本身就和帝王之術有些重疊。”
“對於很多皇帝來說,他們不需要太聰明的人也不需要看的太透的人。”
“所以自古以來,道家對於皇權並不追逐,而是順其自然。”
“至於當今這位皇帝...我也做些了解。”
“雖然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在這等年齡便有了如此穩重的手段,但可以確定一點,他所圖的乃是一個全新的思想。”
“那就是以儒為紙,承載百家之言。”
“如果我猜的不錯,那儒家最終是要退出朝堂,成為所有孩童最先接觸的思想。”
“以仁為核心,等到那些孩童慢慢長大後就會轉為法家,兵家,墨家,雜家等等...”
“這樣既保留了儒家的善,又不會失去血性和開拓的能力。”
“所以,就算道家的人去了也不過是成為這融合的一份子,還是最難以融合的那種。”
“這麽說,懂了嗎?”
清風道人的聲音不大說的也有些緩慢。
那青年聽完眉頭緊皺。
半響才有些震驚的說道。
“掌門的意思是,道家可能會成為這個計劃的阻礙?”
清風道人點了下頭。
“什麽是道?”
“說句不好聽的,儒家是道,兵家是道,墨家所行也是道。”
“道家要是參合進去,這局勢搞不好就要以我們道家為載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