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公莫慌,我已有良策。”劉毅發覺眾人都眉頭緊鎖,當即出聲說道。
聽到劉毅說有良策,賈詡和郭嘉兩人立即把目光放在劉毅身上。
“此事暫時保密。”劉毅吊足了眾人的胃口,可是卻不說出來,賈詡和郭嘉兩個人一副便秘模樣,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這也不能怪劉毅,因為他也不知道有什麽好辦法對付犬戎,隻不過為了穩定軍心,故意演了這麽一出。
隨後眾人散去,郭嘉和賈詡兩人並排出了州牧府。
“你說將軍到底有沒有良策?”郭嘉有些打趣的問道。
“奉孝既然知曉又何必問我?”賈詡的嘴角也浮現一抹笑容反問道。
他們兩個都是人精,豈會不知劉毅是在誆他們,目的是為了穩固軍心。
“賈老,我這裏有一批上好的五石散,你要不要來點?”郭嘉忽然從懷裏摸出一小包東西,“此物提神醒腦,吃了能延年益壽。”
看到郭嘉拿出來的五石散,賈詡的眉頭皺得很深,他長歎了一口氣道:“此物還是少碰為妙。”
“哎,你不懂得享受。”郭嘉搖了搖頭轉身離去。
賈詡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沒有把郭嘉在吞服五石散的事情告訴劉毅。
雖說劉毅把幕僚長的位置給了賈詡,可是吞服五石散的事情畢竟屬於個人私事,賈詡並不想把這種私事捅到劉毅麵前,而且郭嘉吞服五石散也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賈詡暫時也看不出五石散的危害。
就在謀士離去之後,劉毅的議事廳裏再次迎來一人。
此人便是清河崔琰,先前跟著鄭玄來到薊城的他一直為劉毅督察各郡縣的官吏,這一次他收到劉毅的命令,迴到薊城暫時休息。
一迴到薊城,崔琰便趕到州牧府匯報工作。
茶幾上,一杯剛泡好的紅茶正飄散著一股誘人的香味,崔琰端起杯子輕啜了一口,潤了潤嗓子道:“最近官員中流行吞服五石散,說這玩意能提神醒腦,還能延年益壽,簡直是無稽之談。”
“哦,竟有此事?”劉毅的眉頭跳動了一下,不過他也沒有太過關注,隻是當個無關緊要的消息聽而已,畢竟五石散甚少出現在史書當中。
魏晉期間,曆史上的一些文人狂士最喜歡吞服方士煉製出的五石散,雖然沒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吞服過量後會導致人的精神出現問題。
劉毅並不知道這些曆史細節,自然也忽略過去,崔琰隻不過把五石散當做和茶葉一樣的玩意,自然也不再多說。
“嗯,就連你派出去的學生也有許多在吞服此物。”崔琰話鋒一轉道:“將軍設立學府教化百姓的效果已經開始初步顯現,現如今很多寒門子弟也能入學讀書,隻要能持之以恆,日後必定會有一番大變化。”
“你這一段時間走訪下來,有何感想?”劉毅並沒有接話,關於學府的事情,他還有更大的棋要下,現在說了也沒用。“各郡縣的情況你也該摸了個大概。”
“哎,不走到郡縣,還真不知道各地的情況。”崔琰長歎一口氣道:“‘舉孝廉,不知書,察孝悌,父別居’這首民謠還真的是道出了現如今我大漢的人才選拔製度之弊病,官是流水的兵,吏才是鐵打的營。”
正常情況下郡縣的最高長官都是由朝廷派遣出任,而郡丞、別駕從事和縣丞這樣的等輔助性小吏大都由郡縣中的望族鄉紳擔任。
官員隨時會調動,而這些小吏則一直不變,形成了世襲地位,最終把持一郡政務,甚至反客為主,成為郡縣的隱形之主。
出於這個原因,劉毅才想著派學生去郡縣中擔任小吏,不過根深蒂固的本土勢力又怎會一下子就被清理?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劉毅沉吟一聲道。“即日起,你負責幽州的人才選拔,不限身份,不限地位,不限學識,隻要有才能者都能來薊城參與選拔,隻要通過選拔就能成為各郡縣的官或者吏。”
“將軍打算如何選拔?”崔琰的眼睛一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說法讓他感到心中豁然開朗。
雖說崔琰出身世家大族,可是他並不迂腐,他並不覺得朝廷中的人才都一定要出自世家大族之流,寒門士子隻要有實力也可為朝廷分憂。
“開設文武榜,分開選拔人才。”劉毅輕吐出一口氣道。“文榜的選拔由鄭老負責,你來輔助。”
“喏。”崔琰高聲應道。
雖然劉毅表麵上說是鄭老負責文榜的選拔,可是實際上鄭老隻是掛個名,做事的還是崔琰。
一想到一種新的選拔人才機製要在手裏開始,崔琰心裏就激動不已。
世家大族子弟有著旁人無法企及的優越條件,同時也造就了他們追求的東西並不尋常。
崔琰追求的便是榮譽,對於他來說官位唾手可得,他的從兄崔林曾是朝中司空,而他自身在二十三歲時就已經是正卒,後來袁紹征召他,直接就封了他一個騎都尉的官職。
因為有些看不慣袁紹的作為,他才棄官追隨鄭玄做學問去了。
崔琰想要的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這種渴望便是他做事的動力。
劉毅深知人對於各種事物的‘渴望’會激發何種力量。
每個人都有‘渴望’有的高尚,有的渺小,有的遙不可及,有的唾手可得。
但凡是人,都會有渴望。
所以劉毅對麾下眾人都會因人而異的製定任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開發出麾下眾人的潛力,發揮最大的效力。
劉毅給了崔琰一個大致的方向後,便讓崔琰迴去休息了。
看了一眼微黑的天色,劉毅有些鬱悶的起身,這一天已經荒廢了。
袁尚的大軍還沒有那麽快攻打幽州,犬戎也沒有跨過邊界。
可是時間卻十分緊迫,劉毅需要兩線作戰,他所需要做的準備更為繁瑣,糧草、武器、盔甲、戰馬各種事物都需要一應俱全的備好,同時還需要大量的財物支持,畢竟打仗就是燒錢。
幸好這一次袁紹沒有親自帶兵,否則劉毅的麻煩會更大。
(本章完)
聽到劉毅說有良策,賈詡和郭嘉兩人立即把目光放在劉毅身上。
“此事暫時保密。”劉毅吊足了眾人的胃口,可是卻不說出來,賈詡和郭嘉兩個人一副便秘模樣,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這也不能怪劉毅,因為他也不知道有什麽好辦法對付犬戎,隻不過為了穩定軍心,故意演了這麽一出。
隨後眾人散去,郭嘉和賈詡兩人並排出了州牧府。
“你說將軍到底有沒有良策?”郭嘉有些打趣的問道。
“奉孝既然知曉又何必問我?”賈詡的嘴角也浮現一抹笑容反問道。
他們兩個都是人精,豈會不知劉毅是在誆他們,目的是為了穩固軍心。
“賈老,我這裏有一批上好的五石散,你要不要來點?”郭嘉忽然從懷裏摸出一小包東西,“此物提神醒腦,吃了能延年益壽。”
看到郭嘉拿出來的五石散,賈詡的眉頭皺得很深,他長歎了一口氣道:“此物還是少碰為妙。”
“哎,你不懂得享受。”郭嘉搖了搖頭轉身離去。
賈詡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沒有把郭嘉在吞服五石散的事情告訴劉毅。
雖說劉毅把幕僚長的位置給了賈詡,可是吞服五石散的事情畢竟屬於個人私事,賈詡並不想把這種私事捅到劉毅麵前,而且郭嘉吞服五石散也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賈詡暫時也看不出五石散的危害。
就在謀士離去之後,劉毅的議事廳裏再次迎來一人。
此人便是清河崔琰,先前跟著鄭玄來到薊城的他一直為劉毅督察各郡縣的官吏,這一次他收到劉毅的命令,迴到薊城暫時休息。
一迴到薊城,崔琰便趕到州牧府匯報工作。
茶幾上,一杯剛泡好的紅茶正飄散著一股誘人的香味,崔琰端起杯子輕啜了一口,潤了潤嗓子道:“最近官員中流行吞服五石散,說這玩意能提神醒腦,還能延年益壽,簡直是無稽之談。”
“哦,竟有此事?”劉毅的眉頭跳動了一下,不過他也沒有太過關注,隻是當個無關緊要的消息聽而已,畢竟五石散甚少出現在史書當中。
魏晉期間,曆史上的一些文人狂士最喜歡吞服方士煉製出的五石散,雖然沒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吞服過量後會導致人的精神出現問題。
劉毅並不知道這些曆史細節,自然也忽略過去,崔琰隻不過把五石散當做和茶葉一樣的玩意,自然也不再多說。
“嗯,就連你派出去的學生也有許多在吞服此物。”崔琰話鋒一轉道:“將軍設立學府教化百姓的效果已經開始初步顯現,現如今很多寒門子弟也能入學讀書,隻要能持之以恆,日後必定會有一番大變化。”
“你這一段時間走訪下來,有何感想?”劉毅並沒有接話,關於學府的事情,他還有更大的棋要下,現在說了也沒用。“各郡縣的情況你也該摸了個大概。”
“哎,不走到郡縣,還真不知道各地的情況。”崔琰長歎一口氣道:“‘舉孝廉,不知書,察孝悌,父別居’這首民謠還真的是道出了現如今我大漢的人才選拔製度之弊病,官是流水的兵,吏才是鐵打的營。”
正常情況下郡縣的最高長官都是由朝廷派遣出任,而郡丞、別駕從事和縣丞這樣的等輔助性小吏大都由郡縣中的望族鄉紳擔任。
官員隨時會調動,而這些小吏則一直不變,形成了世襲地位,最終把持一郡政務,甚至反客為主,成為郡縣的隱形之主。
出於這個原因,劉毅才想著派學生去郡縣中擔任小吏,不過根深蒂固的本土勢力又怎會一下子就被清理?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劉毅沉吟一聲道。“即日起,你負責幽州的人才選拔,不限身份,不限地位,不限學識,隻要有才能者都能來薊城參與選拔,隻要通過選拔就能成為各郡縣的官或者吏。”
“將軍打算如何選拔?”崔琰的眼睛一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說法讓他感到心中豁然開朗。
雖說崔琰出身世家大族,可是他並不迂腐,他並不覺得朝廷中的人才都一定要出自世家大族之流,寒門士子隻要有實力也可為朝廷分憂。
“開設文武榜,分開選拔人才。”劉毅輕吐出一口氣道。“文榜的選拔由鄭老負責,你來輔助。”
“喏。”崔琰高聲應道。
雖然劉毅表麵上說是鄭老負責文榜的選拔,可是實際上鄭老隻是掛個名,做事的還是崔琰。
一想到一種新的選拔人才機製要在手裏開始,崔琰心裏就激動不已。
世家大族子弟有著旁人無法企及的優越條件,同時也造就了他們追求的東西並不尋常。
崔琰追求的便是榮譽,對於他來說官位唾手可得,他的從兄崔林曾是朝中司空,而他自身在二十三歲時就已經是正卒,後來袁紹征召他,直接就封了他一個騎都尉的官職。
因為有些看不慣袁紹的作為,他才棄官追隨鄭玄做學問去了。
崔琰想要的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這種渴望便是他做事的動力。
劉毅深知人對於各種事物的‘渴望’會激發何種力量。
每個人都有‘渴望’有的高尚,有的渺小,有的遙不可及,有的唾手可得。
但凡是人,都會有渴望。
所以劉毅對麾下眾人都會因人而異的製定任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開發出麾下眾人的潛力,發揮最大的效力。
劉毅給了崔琰一個大致的方向後,便讓崔琰迴去休息了。
看了一眼微黑的天色,劉毅有些鬱悶的起身,這一天已經荒廢了。
袁尚的大軍還沒有那麽快攻打幽州,犬戎也沒有跨過邊界。
可是時間卻十分緊迫,劉毅需要兩線作戰,他所需要做的準備更為繁瑣,糧草、武器、盔甲、戰馬各種事物都需要一應俱全的備好,同時還需要大量的財物支持,畢竟打仗就是燒錢。
幸好這一次袁紹沒有親自帶兵,否則劉毅的麻煩會更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