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國,轄七縣,其中的廣川縣。
清河國這地方在現如今的山東臨清附近,與渤海郡毗鄰。
此時的廣川縣熱鬧非凡,上萬人馬駐紮在此,軍旗上寫著鬥大的‘袁’字。
正是急行軍而來的袁紹一行人馬。
安營紮寨之後,袁紹就先召開軍事會議,軍帳內氣氛凝重。
因為先前斥候迴報,公孫瓚有三萬左右步兵,一萬左右的精銳騎兵。
對比下來,雙方的人數差距過於懸殊,任誰都有些心理打鼓。
袁紹自覺兵力太少,不敢和公孫瓚硬拚,所以他隻能打算派鞠義前去探探路。
熟料鞠義竟然要和公孫瓚一決勝負,此話一出,軍帳中的眾人都是麵麵相覷。
“嘿嘿,某可親率八百先登營健兒,攜數千強弩,將軍為我在後麵掠陣即可。”鞠義拍案喊道:“鞠某在前,將軍在後,將軍難道還有顧慮?”
一說到強弩,坐在鞠義身邊的劉毅便挑動了一下眉頭,他知道鞠義這一次帶來新式的弩箭,據說威力比之前的提升了不少。
袁紹的麵色由紅變白,這被當麵懟到無語的滋味讓他感到屈辱,而他一直不喜歡的就是鞠義這種自大的家夥,這又讓他想起了他的兄弟袁術,這個他恨之入骨的‘好兄弟’。
“將軍既然沒有意見,那麽接下來諸位且聽我安排。”鞠義根本不給袁紹一絲麵子,他見袁紹不說話,竟自顧自的準備下令。
越俎代庖!
劉毅的眉頭皺起,高幹甚至直起身體,隨時準備拔出腰間佩劍。
“你們都聽鞠義的命令,務必將公孫小兒斬於馬下。”袁紹嘴裏泛著苦味的說道,形勢不如人,他不得不低頭。
能忍人所不忍,袁紹也不愧是後來在官渡之戰能給曹操造成大威脅的人。
雖然曹操曾說袁紹是草包,可是這個‘草包’卻差點滅了他,如果不是後來各種機緣巧合,以及許攸的反水,曆史未必就會如此。
官渡之戰,曹操打的很絕望,幾次都想放棄,就連他麾下的人馬也是心神不定,這才有了後來得勝後,曹操燒信的故事。
這裏麵有用人的區別,有自身能力的強弱,有政治方麵的原因,一場戰爭絕非是表麵上看得那麽簡單,一個曆史人物也是如此,他絕對不會僅僅隻有史書上描述的那一種性格,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那麽就具有多麵性。
就如現在的公孫瓚,他以一己之力坐擁幽州之地,將異族擋在外麵,絕非是一名泛泛之輩,隻不過他接連得勝,破了青州、徐州的黃巾,實力和聲望都達到巔峰,遮蔽了他的判斷,開始滋生出輕視之心。
他一攻打冀州,各地郡縣投靠了大半,如何不讓他更為傲慢?
當然公孫瓚也並不是因為界橋之戰就完全敗了,他是因為在後麵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最終失去人心,引火****。
此時的袁紹對公孫瓚,就如後來的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
兩戰都是以弱勝強,最終都導致了勝者實力騰飛。
“劉別駕,這一次就辛苦你陪鞠某一起在前方為將軍殺敵吧。”鞠義的話讓眾人都安靜下來,表情不一的看著劉毅。
眾人的表情中有幸災樂禍、有惋惜、也有憤怒和其他的一些情緒。
“額……劉別駕還是跟在我身邊比較好。”袁紹忍不住開口說道,再怎麽說劉毅也是他培養的嫡係人馬,同時還兼著司隸校尉裏的‘校尉’一職。
袁紹若是不出頭,恐怕說不過去。
“哦,難道將軍認為劉別駕不堪重任?”鞠義不依不饒的說道,他很想在衝鋒時,‘一不小心’就弄死劉毅。
袁紹有些無奈的看了一眼劉毅,眼神裏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我已經努力了,但是沒有辦法。’
劉毅自然知道鞠義的想法,同時也明白袁紹這家夥根本不會為了他而和鞠義鬧翻。
親信是用來幹嘛的?有‘鍋’時,他來背。
有事時,可以提前考慮犧牲的角色。
“多謝鞠將軍提拔,在下願同將軍共進退。”劉毅挺直背脊道。“在下想要帶兩個人一起,還望將軍答應。”
“準了。”鞠義爽快的答應,劉毅要帶兩個人而已,根本影響不了他,到時候隻要他動點手段,劉毅三人還不是任他揉捏的泥巴?
既然事情已經決定下來,這會議也沒有再開的必要,鞠義率先起身離去,他隻對袁紹略一拱手便大步離開。
其餘諸將也都紛紛告退,轉眼間軍帳裏就剩下袁紹和一眾謀士。
“將軍今日唐突了,這鞠義的手段過於急躁,若是一個不慎,冀州危已。”田豐身為謀士之首,第一個發言道。“將軍可修書一封,言明利害關係,快馬送於幽州牧劉虞,想那劉虞雖然性子寬厚,定然也忍不了麾下有公孫瓚這般狼子野心之徒,將軍在信中稍加撩撥,劉虞同公孫瓚必生嫌隙,到時候冀州之危,不攻自解。”
這一手謀劃倒不是田豐一人想出,這是集合了荀諶、許攸和逄紀等謀士的心血,通過研究和分析幽州和冀州的情況而得出的。
而田豐他們沒有提出同他人結盟的想法,這是因為這會兒冀州已經是周圍州牧的肥肉,你與他們商議,無非是與虎謀皮。
再加上袁術現在勢頭正盛,他同陶謙和公孫瓚結盟,對袁紹形成包圍之勢,其他的諸侯根本不敢插手,誰也不會為了你一個沒有實力的空頭州牧去得罪袁術他們。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袁紹現在沒錢,他才剛從韓馥那裏接手冀州,這手還沒捂熱,公孫瓚就來勢洶洶的攻過來,根本沒有給他機會搜刮百姓。
沒有錢就沒有結盟的一個基礎,袁紹也是頭疼異常,如果不是冀州中的一些豪門大姓和一些士紳豪強支持,恐怕這一場仗,袁紹都夠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袁紹長歎一口氣道。“修書給伯安無妨,鞠義那邊也不能拒絕,今次若是不擊潰公孫瓚,冀州怕是無我立足之地。”
(本章完)
清河國這地方在現如今的山東臨清附近,與渤海郡毗鄰。
此時的廣川縣熱鬧非凡,上萬人馬駐紮在此,軍旗上寫著鬥大的‘袁’字。
正是急行軍而來的袁紹一行人馬。
安營紮寨之後,袁紹就先召開軍事會議,軍帳內氣氛凝重。
因為先前斥候迴報,公孫瓚有三萬左右步兵,一萬左右的精銳騎兵。
對比下來,雙方的人數差距過於懸殊,任誰都有些心理打鼓。
袁紹自覺兵力太少,不敢和公孫瓚硬拚,所以他隻能打算派鞠義前去探探路。
熟料鞠義竟然要和公孫瓚一決勝負,此話一出,軍帳中的眾人都是麵麵相覷。
“嘿嘿,某可親率八百先登營健兒,攜數千強弩,將軍為我在後麵掠陣即可。”鞠義拍案喊道:“鞠某在前,將軍在後,將軍難道還有顧慮?”
一說到強弩,坐在鞠義身邊的劉毅便挑動了一下眉頭,他知道鞠義這一次帶來新式的弩箭,據說威力比之前的提升了不少。
袁紹的麵色由紅變白,這被當麵懟到無語的滋味讓他感到屈辱,而他一直不喜歡的就是鞠義這種自大的家夥,這又讓他想起了他的兄弟袁術,這個他恨之入骨的‘好兄弟’。
“將軍既然沒有意見,那麽接下來諸位且聽我安排。”鞠義根本不給袁紹一絲麵子,他見袁紹不說話,竟自顧自的準備下令。
越俎代庖!
劉毅的眉頭皺起,高幹甚至直起身體,隨時準備拔出腰間佩劍。
“你們都聽鞠義的命令,務必將公孫小兒斬於馬下。”袁紹嘴裏泛著苦味的說道,形勢不如人,他不得不低頭。
能忍人所不忍,袁紹也不愧是後來在官渡之戰能給曹操造成大威脅的人。
雖然曹操曾說袁紹是草包,可是這個‘草包’卻差點滅了他,如果不是後來各種機緣巧合,以及許攸的反水,曆史未必就會如此。
官渡之戰,曹操打的很絕望,幾次都想放棄,就連他麾下的人馬也是心神不定,這才有了後來得勝後,曹操燒信的故事。
這裏麵有用人的區別,有自身能力的強弱,有政治方麵的原因,一場戰爭絕非是表麵上看得那麽簡單,一個曆史人物也是如此,他絕對不會僅僅隻有史書上描述的那一種性格,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那麽就具有多麵性。
就如現在的公孫瓚,他以一己之力坐擁幽州之地,將異族擋在外麵,絕非是一名泛泛之輩,隻不過他接連得勝,破了青州、徐州的黃巾,實力和聲望都達到巔峰,遮蔽了他的判斷,開始滋生出輕視之心。
他一攻打冀州,各地郡縣投靠了大半,如何不讓他更為傲慢?
當然公孫瓚也並不是因為界橋之戰就完全敗了,他是因為在後麵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最終失去人心,引火****。
此時的袁紹對公孫瓚,就如後來的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
兩戰都是以弱勝強,最終都導致了勝者實力騰飛。
“劉別駕,這一次就辛苦你陪鞠某一起在前方為將軍殺敵吧。”鞠義的話讓眾人都安靜下來,表情不一的看著劉毅。
眾人的表情中有幸災樂禍、有惋惜、也有憤怒和其他的一些情緒。
“額……劉別駕還是跟在我身邊比較好。”袁紹忍不住開口說道,再怎麽說劉毅也是他培養的嫡係人馬,同時還兼著司隸校尉裏的‘校尉’一職。
袁紹若是不出頭,恐怕說不過去。
“哦,難道將軍認為劉別駕不堪重任?”鞠義不依不饒的說道,他很想在衝鋒時,‘一不小心’就弄死劉毅。
袁紹有些無奈的看了一眼劉毅,眼神裏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我已經努力了,但是沒有辦法。’
劉毅自然知道鞠義的想法,同時也明白袁紹這家夥根本不會為了他而和鞠義鬧翻。
親信是用來幹嘛的?有‘鍋’時,他來背。
有事時,可以提前考慮犧牲的角色。
“多謝鞠將軍提拔,在下願同將軍共進退。”劉毅挺直背脊道。“在下想要帶兩個人一起,還望將軍答應。”
“準了。”鞠義爽快的答應,劉毅要帶兩個人而已,根本影響不了他,到時候隻要他動點手段,劉毅三人還不是任他揉捏的泥巴?
既然事情已經決定下來,這會議也沒有再開的必要,鞠義率先起身離去,他隻對袁紹略一拱手便大步離開。
其餘諸將也都紛紛告退,轉眼間軍帳裏就剩下袁紹和一眾謀士。
“將軍今日唐突了,這鞠義的手段過於急躁,若是一個不慎,冀州危已。”田豐身為謀士之首,第一個發言道。“將軍可修書一封,言明利害關係,快馬送於幽州牧劉虞,想那劉虞雖然性子寬厚,定然也忍不了麾下有公孫瓚這般狼子野心之徒,將軍在信中稍加撩撥,劉虞同公孫瓚必生嫌隙,到時候冀州之危,不攻自解。”
這一手謀劃倒不是田豐一人想出,這是集合了荀諶、許攸和逄紀等謀士的心血,通過研究和分析幽州和冀州的情況而得出的。
而田豐他們沒有提出同他人結盟的想法,這是因為這會兒冀州已經是周圍州牧的肥肉,你與他們商議,無非是與虎謀皮。
再加上袁術現在勢頭正盛,他同陶謙和公孫瓚結盟,對袁紹形成包圍之勢,其他的諸侯根本不敢插手,誰也不會為了你一個沒有實力的空頭州牧去得罪袁術他們。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袁紹現在沒錢,他才剛從韓馥那裏接手冀州,這手還沒捂熱,公孫瓚就來勢洶洶的攻過來,根本沒有給他機會搜刮百姓。
沒有錢就沒有結盟的一個基礎,袁紹也是頭疼異常,如果不是冀州中的一些豪門大姓和一些士紳豪強支持,恐怕這一場仗,袁紹都夠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袁紹長歎一口氣道。“修書給伯安無妨,鞠義那邊也不能拒絕,今次若是不擊潰公孫瓚,冀州怕是無我立足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