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台這塊鮮美無比的肥肉,自幾年前禦史大夫牽涉北軍元帥雲乾之死而落入朝堂官員的眼睛裏麵。
不過當時他們倒是沒半點插手的想法,隻是看著那禦史台空缺有些心心念念。
畢竟禦史台掌控的權柄仍舊讓人頭皮發麻,何況禦史台還是名副其實的三公官署。
按照地位來說,可是在九卿官署之上,其內有著幾位的職位都可以媲美九卿。
要是那些朝堂官員伸手直接在禦史台裏麵扯出一塊肥肉,豈不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是因為如此,朝堂官員們方是自幾年前開始,便一直盯著禦史台的動作。
隨著皇帝陛下沒有明確的旨意讓禦史台裏麵出現位禦史大夫開始,朝堂官員瞬間變得蠢蠢欲動起來。
不出現禦史大夫,對他們而言,算是一件不錯的好事,畢竟可以不用顧忌未來出現禦史大夫的風險。
現在皇帝陛下沒有打算選拔出禦史大夫,因而朝堂官員直接對禦史台出手。
不過那時候他們都是在暗地裏麵,沒有明確的插手進去,隻是想著用禦史台當中他們傳遞某些東西的工具而已。
同時提防那些敵對的官員對他們自己下手,誰都可以利用禦史台,誰都不可以利用禦史台。
剛剛皇帝陛下斬殺禦史大夫開始,禦史台出於空置的時候,朝堂官員們都是盯得死死的,半點鬆懈都沒有。
他們不可以或是不敢插手禦史台,因而在他們看來別人同樣不可以插手禦史台。
否則便是破壞鹹陽官場的規則,就要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慘無人道的結果。
後來皇帝陛下基本明確不會選拔禦史大夫,雖然禦史台權柄一下子落下去。
可禦史台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舊讓朝堂官員們感到無比的美好。
因而他們通過禦史台傳遞送往勤政殿的奏疏,肆無忌憚的彈劾軍方的那些高層。
在禦史台徹底形成傳遞奏疏的渠道的時候,那一年的三軍三位元帥遭受的彈劾奏疏異常恐怖。
好在新鮮勁過去,他們就把三軍徹底放下來,沒有過分利用禦史台的剩餘能力。
傳遞到勤政殿的奏疏,確實是禦史台的功能,不過在此之前,皇帝陛下允許帝國朝堂的奏疏送到太常寺讓太常卿打理。
在他們看來,想要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倒是可以直接走禦史台的路子到達勤政殿。
畢竟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真實意圖不是想要把項信他們拉下馬,而是給他們警告,不需要批複什麽,隻需要皇帝陛下看見就行了,在安排事務的時候,別過分偏袒帝國元帥即可。
但是別的奏疏,他們則是沒有辦法的必須走太常寺的路子,因為隻有太常卿遞上去的奏疏,皇帝陛下才會批閱。
或者說,太常卿仝致遠有著批複奏疏的職權,隻要那些太常卿仝致遠都拿不住的奏疏,才可能讓皇帝陛下批複。
因而皇帝陛下隻批複那些來自太常寺的奏疏,其餘禦史台的奏疏或許可以看看,但是絕對不會做什麽。
當然禦史台的那些奏疏,朝堂官員們也隻是想要皇帝陛下認真看看,沒有想著要皇帝陛下照著奏疏做出來。
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事情,之前彈劾項信不應該出任帝國太尉,把朝堂官員給逼急。
他們直接走的兩條路子,通過禦史台呈遞了大部分奏疏,再是通過太常寺程度部分奏疏。
剩下的那些則是在朝堂大朝會的時候當麵提起來,不過那次大朝會之後。
皇帝陛下直接丟出禦史台,吸引了朝臣們的目光,再是決定暫時不開大朝會。
這樣的情況下,大朝會不開,那些朝堂官員想要彈劾項信必須時刻盯著太常寺的動作。
但是他們對於禦史台又是有著誌在必得的想法,因而二者選其一,隻能放棄項信出任帝國太尉,轉而謀取禦史台的利益。
在朝堂官員們看來,禦史台才是他們利益的節點,狙擊項信出任帝國太尉用處不大。
雖然他們擔心項信出任帝國太尉權柄太重,可是對他們的影響真的不如謀取到禦史台利益的影響大。
在這樣的事情上,朝堂官員哪怕是在利令智昏,都會做出他們自認為最正確的決定。
朝堂上麵的東西,擺在明麵上的就是鮮明的利益,誰都看的清清楚楚。
皇帝陛下正是知道這些朝堂官員的性格,直接用利益來驅趕他們,驅虎吞狼的策略倒是非常不錯。
對皇帝陛下來說,項信出任帝國太尉,比把禦史台握在手裏的好處更加厲害。
何況隻有皇帝陛下他沒有同意禦史台的歸屬問題,任由他們持續爭搶而不做決斷。
到時候項信徹底坐穩帝國太尉,手裏麵掌握著帝國兵符軍權,再是拿下守城軍的軍權。
一切都是看的明明白白,那些朝堂官員即便再是掙紮,都不可能繼續在禦史台上麵說話。
沒辦法,到底帝國的統治者還是皇帝陛下,在某些規則範圍之內,朝堂官員可以忤逆皇帝陛下,但是到底需要顧忌。
至於朝堂的大是大非,這些官員必須要給皇帝陛下顏麵,否則便是萬劫不複。
當然皇帝陛下不可能過分逼迫朝堂官員,都是互相為帝國做事,他們謀利之心是正常的。
有時候皇帝陛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眼不見心不煩,隻是若是他們過分,那帝國的屠刀自然要落在他們的脖子上。
一如之前的九卿大農令,實在是有些貪得無厭,讓皇帝陛下沒辦法忍受,想著殺一儆百。
沒想到甘羅做事倒是出淤泥而不染,直接把原因給搬迴來,讓鹹陽官員根本沒有完全意識到大農令被斬殺的根本原因。
皇帝陛下想要起到的殺一儆百沒有作用,甘羅抽出全身而退,說起來實在是有能力。
不過在皇帝陛下看來,甘羅實在是聰明的有些過分,畢竟皇帝陛下這把鍋,本就想讓他背著。
沒想到甘羅手段利落,全然沒在意,把皇帝陛下交代的事情做好,那把鍋怎麽都不背。
不過當時他們倒是沒半點插手的想法,隻是看著那禦史台空缺有些心心念念。
畢竟禦史台掌控的權柄仍舊讓人頭皮發麻,何況禦史台還是名副其實的三公官署。
按照地位來說,可是在九卿官署之上,其內有著幾位的職位都可以媲美九卿。
要是那些朝堂官員伸手直接在禦史台裏麵扯出一塊肥肉,豈不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是因為如此,朝堂官員們方是自幾年前開始,便一直盯著禦史台的動作。
隨著皇帝陛下沒有明確的旨意讓禦史台裏麵出現位禦史大夫開始,朝堂官員瞬間變得蠢蠢欲動起來。
不出現禦史大夫,對他們而言,算是一件不錯的好事,畢竟可以不用顧忌未來出現禦史大夫的風險。
現在皇帝陛下沒有打算選拔出禦史大夫,因而朝堂官員直接對禦史台出手。
不過那時候他們都是在暗地裏麵,沒有明確的插手進去,隻是想著用禦史台當中他們傳遞某些東西的工具而已。
同時提防那些敵對的官員對他們自己下手,誰都可以利用禦史台,誰都不可以利用禦史台。
剛剛皇帝陛下斬殺禦史大夫開始,禦史台出於空置的時候,朝堂官員們都是盯得死死的,半點鬆懈都沒有。
他們不可以或是不敢插手禦史台,因而在他們看來別人同樣不可以插手禦史台。
否則便是破壞鹹陽官場的規則,就要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慘無人道的結果。
後來皇帝陛下基本明確不會選拔禦史大夫,雖然禦史台權柄一下子落下去。
可禦史台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舊讓朝堂官員們感到無比的美好。
因而他們通過禦史台傳遞送往勤政殿的奏疏,肆無忌憚的彈劾軍方的那些高層。
在禦史台徹底形成傳遞奏疏的渠道的時候,那一年的三軍三位元帥遭受的彈劾奏疏異常恐怖。
好在新鮮勁過去,他們就把三軍徹底放下來,沒有過分利用禦史台的剩餘能力。
傳遞到勤政殿的奏疏,確實是禦史台的功能,不過在此之前,皇帝陛下允許帝國朝堂的奏疏送到太常寺讓太常卿打理。
在他們看來,想要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倒是可以直接走禦史台的路子到達勤政殿。
畢竟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真實意圖不是想要把項信他們拉下馬,而是給他們警告,不需要批複什麽,隻需要皇帝陛下看見就行了,在安排事務的時候,別過分偏袒帝國元帥即可。
但是別的奏疏,他們則是沒有辦法的必須走太常寺的路子,因為隻有太常卿遞上去的奏疏,皇帝陛下才會批閱。
或者說,太常卿仝致遠有著批複奏疏的職權,隻要那些太常卿仝致遠都拿不住的奏疏,才可能讓皇帝陛下批複。
因而皇帝陛下隻批複那些來自太常寺的奏疏,其餘禦史台的奏疏或許可以看看,但是絕對不會做什麽。
當然禦史台的那些奏疏,朝堂官員們也隻是想要皇帝陛下認真看看,沒有想著要皇帝陛下照著奏疏做出來。
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事情,之前彈劾項信不應該出任帝國太尉,把朝堂官員給逼急。
他們直接走的兩條路子,通過禦史台呈遞了大部分奏疏,再是通過太常寺程度部分奏疏。
剩下的那些則是在朝堂大朝會的時候當麵提起來,不過那次大朝會之後。
皇帝陛下直接丟出禦史台,吸引了朝臣們的目光,再是決定暫時不開大朝會。
這樣的情況下,大朝會不開,那些朝堂官員想要彈劾項信必須時刻盯著太常寺的動作。
但是他們對於禦史台又是有著誌在必得的想法,因而二者選其一,隻能放棄項信出任帝國太尉,轉而謀取禦史台的利益。
在朝堂官員們看來,禦史台才是他們利益的節點,狙擊項信出任帝國太尉用處不大。
雖然他們擔心項信出任帝國太尉權柄太重,可是對他們的影響真的不如謀取到禦史台利益的影響大。
在這樣的事情上,朝堂官員哪怕是在利令智昏,都會做出他們自認為最正確的決定。
朝堂上麵的東西,擺在明麵上的就是鮮明的利益,誰都看的清清楚楚。
皇帝陛下正是知道這些朝堂官員的性格,直接用利益來驅趕他們,驅虎吞狼的策略倒是非常不錯。
對皇帝陛下來說,項信出任帝國太尉,比把禦史台握在手裏的好處更加厲害。
何況隻有皇帝陛下他沒有同意禦史台的歸屬問題,任由他們持續爭搶而不做決斷。
到時候項信徹底坐穩帝國太尉,手裏麵掌握著帝國兵符軍權,再是拿下守城軍的軍權。
一切都是看的明明白白,那些朝堂官員即便再是掙紮,都不可能繼續在禦史台上麵說話。
沒辦法,到底帝國的統治者還是皇帝陛下,在某些規則範圍之內,朝堂官員可以忤逆皇帝陛下,但是到底需要顧忌。
至於朝堂的大是大非,這些官員必須要給皇帝陛下顏麵,否則便是萬劫不複。
當然皇帝陛下不可能過分逼迫朝堂官員,都是互相為帝國做事,他們謀利之心是正常的。
有時候皇帝陛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眼不見心不煩,隻是若是他們過分,那帝國的屠刀自然要落在他們的脖子上。
一如之前的九卿大農令,實在是有些貪得無厭,讓皇帝陛下沒辦法忍受,想著殺一儆百。
沒想到甘羅做事倒是出淤泥而不染,直接把原因給搬迴來,讓鹹陽官員根本沒有完全意識到大農令被斬殺的根本原因。
皇帝陛下想要起到的殺一儆百沒有作用,甘羅抽出全身而退,說起來實在是有能力。
不過在皇帝陛下看來,甘羅實在是聰明的有些過分,畢竟皇帝陛下這把鍋,本就想讓他背著。
沒想到甘羅手段利落,全然沒在意,把皇帝陛下交代的事情做好,那把鍋怎麽都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