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綿延千年,曆經五十幾代帝王,其中朝臣更是不計其數,斂財之能的朝臣不是沒有。


    可如當今這位大農令般斂財數額巨大的,古往今來倒是少有的存在,此件事情披露出來,頓時引得朝野動蕩嘩然。


    不少官員都莫名膽顫,皇帝陛下的這種行為到底是什麽意思,難道打算對帝國那些斂財的官員出手,整肅朝堂官場。


    正在那些官員準備繼續觀察的時候,朝堂之上鹹陽之內的動靜又是瞬間冷淡下來。


    一時間,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皇帝陛下什麽意思,不知道那位出手的少相是什麽意思。


    在朝堂上麵,甘羅的形象一直都很完美,少年拜相,出自寒門,入學宮學習,拜在帝國大儒言正忡的門下,實在是讓無數人羨慕。


    不過當年甘羅出任帝國丞相,倒是引得無數人議論紛紛,實在是甘羅的太過年輕。


    後麵的幾年,甘羅更是在朝堂上不發一言,始終沉默寡言,對於某些政務都是不怎麽在意。


    更是引得不少官員出聲彈劾甘羅,以這般年紀出任丞相,又是沒有半分拿的出手的政績,同時繼位之時,沒有震懾朝堂重臣。


    幾年來不作為,隻要在朝堂上稍微有些利益糾葛的官員,都可能隨時對甘羅的丞相之位出手。


    不過今時皇帝陛下交付甘羅如此重擔,使得帝國嘩然,讓百姓朝臣得以看見這位少年丞相的風采和果決。


    不出半日,沒有任何探究的過程,大農令斂財數額巨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直接推到菜市口斬首。


    連是皇宮之內的皇帝都沒有想到甘羅這般果決狠辣。


    手段一出,連是那些想要為大農令求情,或是想要借此彈劾丞相甘羅不尊帝國次序規則的官員,都紛紛閉上了嘴巴,不敢再有半點言語,唯恐麻煩到了他們身上。


    大農令斬首,使得那些被一並緝拿在大理寺監牢的官員們瞬間心灰意冷。


    大農令為九卿,不過進入大理寺監牢半日,便是直接判決身首異處,外麵那些想要撈人的,恐怕此刻都需要思量清楚值不值得。


    斬首大農令之後,對於其他官員,甘羅選擇的是冷處理,沒有繼續殺人,反而選擇慢慢的審判。


    而鹹陽和帝國官場的官員們,觀風而望看見丞相甘羅不再繼續抓人,雖然放鬆了些,卻是沒有誰膽敢頂風作案,暫時都低調起來。


    不過某些味覺靈敏的,卻是發現其中的關係,這些被抓入大理寺監牢的官員,都有著極其明顯的標誌。


    有斂財的標誌,可數額有所不同,大小各異。


    最重要相同的,便是他們對於這次項信迴鹹陽擔任太尉的反應最是劇烈。


    其中不少直接脅迫禦史台的官員呈遞奏疏到勤政殿,完全不把帝國的律法放在眼裏。他們以為禦史台沒有禦史大夫監察,禦史台便隻是空架子。


    聽到這種分析,不少官員都是認可,心裏緊張的情緒瞬間又是鬆下來不少。


    同時明白這些都是皇帝陛下的意思,不過借著斂財的罪名懲治出頭的官員。


    想到這些,原先還有打算上書彈劾項信擔任太尉,或是自以為是搜集到項信在嶺南道和江南道過分作為的證據的官員,都蒼白了臉色,立刻斬斷那些證據的來源。


    不管如何,皇帝陛下這般袒護項信擔任太尉,可見這件事情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


    若是因為彈劾反對而惹怒了皇帝陛下,恐怕不會好過。在鹹陽附近當官,或是帝國偏遠官場,那些身上沒有些不尊律法的勾當。


    或是占據百姓良田。


    或是斂財數額貪婪。


    或是中飽私囊,貪帝國修橋鋪路的銀兩。


    其中的道道不知道幾何,那些官員見皇帝如此反感他們的作為,對於項信上位的堅定,遂而不敢再生出半點事端。


    綜合來說,甘羅的行動到底是有些作用,項信上位太尉已然成為定局,不可更改。


    ……


    ……


    不足數日,鹹陽又是發出流言蜚語。


    不久前,大朝會之上,皇帝陛下罷免還在位置上的右侍郎,言其將禦史台帶入深淵。


    同時說出些禦史台是先祖皇帝創立,倒現在本朝,沒想到成為空殼子,實在惋惜之類的話。


    右侍郎罷免,自然有人想要推自家的上位。


    丞相府,禦史台,太尉府可是帝國三公的官署,其中的地位至高不說,俸祿更是不差。


    同時很多官員都是從皇帝陛下的口中聽出些苗頭,皇帝有意重新整頓禦史台。


    以現在禦史台的情況,左右侍郎根本沒有辦法整頓,何況現在右侍郎又是被罷免。


    不出意外,禦史大夫的位置怕是要出現,因而對於右侍郎的位置,不少人都有意爭強。


    除非空降,要不然,右侍郎的位置肯定是最接近禦史大夫的存在,若是上位不成,那也是禦史台得二號人物。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右侍郎和禦史大夫位置上,卻是沒有在意禦史台第四號人物悄然出現。


    是位名叫晏軻的官員。


    但是以其的地位,還是禦史台左侍郎之下,雖是跨度大了些,可到底沒人在意,也不影響局麵。


    晏軻的禦史中丞,掌控著禦史台最重要的典籍,期內有著不少官員的秘聞,說不上重要,可絕對談不上不重要。


    左右侍郎以常言稱之,在禦史台,也可以稱唿為左右侍禦史,掌控文書奏疏之類。


    明麵上兩位侍禦史乃是高位,僅次於禦史大夫之下,在監禦史和禦史中丞之上。


    可隱晦之中,禦史中丞無疑更加重要,監禦史不弱,但是在地方監察事務,沒有在鹹陽朝堂,自然份量不足。


    皇帝這道提拔晏軻擔任禦史中丞,倒是沒誰在意,瞧了眼,便是無所謂的態度。


    即便是晏軻自己都沒有想明白,皇帝陛下如何把他提到禦史中丞的位置上。


    近些年的禦史台,真的是沒有半分作為,想要撈取功績都沒辦法,如何可以提官。


    且在他之前,還有幾位禦史排在前列,如何是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盡餘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嚴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嚴於並收藏盡餘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