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太常卿仝致遠的仝家是帝國聖恩深重的家族不為過,在皇帝陛下眼裏,仝家比那些世家大族的地位還要高。
不過仝致遠出自寒門,沒有和世家大族有什麽勾結,對他而言,世家大族不過爾爾。
仝致遠的兒子臨平侯在二十年前離開世間,至少在百姓眼裏渺無音訊,自然而然不可能和世家大族說話。
沒有子嗣後代的延續,這樣的世家留著又有什麽作用。
即便仝致遠所在的仝家在帝國的威望極高,連是皇室趙家都要以禮相待。
但是沒有仝致遠的嫡係後代傳承,那仝家人丁單薄,便是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如隴西道世家那般的世家大族。
當然在某些知道內情的高位官員眼中,仝致遠的兒子臨平侯並沒有不知所蹤,而是在桃源裏麵修行,且成為桃源二先生。
正是如此,有些人則是有些擔憂起來。
如這般的臨平侯,自然不可能成為世家的領袖,有了這層隔閡,仝家永遠不可能成為世家。
但是同樣如此,仝家雖是無法成為世家,可在某些人眼裏,如此這般,桃源是否會借著仝致遠在皇帝麵前的威望而想要降臨帝國。
如這般,朝臣們自然畏懼。
在此之前,仝致遠倒是受過某些高位官員的彈劾,美其名曰是別的問題,其實就是考慮於臨平侯的問題。
好在皇帝陛下對那位姐夫有著感情,一力決斷,否掉了那位官員的彈劾。
太常卿仝致遠問出這樣的問題,自然不是要給世家大族說些情,對他而言沒有必要。
於皇帝陛下的決定,連是魏功都有些想不通,別看他待在皇帝陛下身邊。
但是近些年皇帝陛下的某些決策,真的是他都無法理解的,當然有時候即便理解,都不可能直接說出來。
去年歲末的時候,軍神李立青突然出仕,在河北道擔任大總管,總管河北道諸多事務。
這點讓魏功完全不明白。
當年在北境有一場戰爭,是漠北王庭和帝國之間最接近的一場戰爭。
河北道北軍驅使,帝國軍隊在漠北王庭之下沒有討得半點好處,讓帝國如何麵對。
當年丹丘生一言,“蔽於天而不知人”,批評天宗過分沉迷天道,遂使王庭頹然。
遂而使得天宗對桃源這處世外聖地造成極大不滿,後又得到仙林諸國的蠱惑,才形成了一次王庭的南下。
北軍加入戰爭不利,頻頻落於漠北王庭的算計,那年帝國軍神李立青出手,打退了王庭的軍隊。
李立青在河北道狠狠批評河北道諸位主管,許多世家的掌舵者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譴責。
李立青乃是隴西道李家的領袖,雖然不是家主,可在帝國威望極高,自然有資格成為領袖,而隴西道李家又是隴西道世家的領袖。
也導致了隴西道和河北道的關係破裂,河北道世家和諸位主管的家族都對李立青所在的隴西道李家產生了極大的仇視心理。
但當時李立青橫行天下,戰無不勝,後麵又攜帶著滅國的功績,自然無人膽敢說話。
後來北軍元帥橫空出世,那是李立青已然歸隱辭官,兩者對比,北軍元帥比李立青過之而無不及,自然也就開始輕視李立青,後麵就演變成直接的瞧不起。
所以在魏功看來,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總是有些怪異的地方。李立青和河北道世家的關係可謂極其惡劣,讓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難道不怕河北道局勢惡化。
當時魏功曾經疑惑過這道旨意,不過皇帝陛下沒有說什麽,隻是故作神秘的笑了笑。
現在仝致遠說出這句話,倒是有些苗頭,好像細細思考起來,確實和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的契機。
有李立青坐鎮的河北道,雖是不如別處手握軍權,可有他坐鎮北境,曾經在李立青手下屢屢失敗的王庭來說,肯定有懼意。
而且皇帝陛下今時想要清理帝國官場,河北道作為北境,帝國一直以來都要依靠河北道世家。
如若想要清理河北道官場,勢必要動彈河北道世家。單單太尉和丞相聯合出手,隻能做到清理,卻是沒辦法穩固河北道的混亂。
尹初年沉默無言,不太在意這些問題。
作為黑冰台台丞,身處黑暗世界的王者,他隻需要把皇帝交代給他的任務完成即可。
至於其他的,則是沒有必要理會。
抬動了眼簾,有些無可奈何,繼續低著頭,聽著或沒聽他們說著的那些話。
皇帝陛下故作神秘的手指在奏疏上麵劃動,有道淺淺的指痕出現在奏疏的外殼上麵。
問出問題,仝致遠蹙眉而又有些釋然,沒有再繼續開口,在他看來,沉默便是答案。
時間從來不語,卻迴答了所有問題。
哪怕是勤政殿內的帝國政事,照樣如此,沒有那種所謂高深,隻是外人不懂罷了。
皇帝陛下手指突然改為敲動,發出噔噔的響音:“河北道,諸多世家盤踞之地,先帝在位時,便憂心深重。”
“當年北境戰事不利,先帝借李太尉的手,便是收拾過河北道世家,雖然沒有傷其根本,卻動彈了些外皮。”
“雲侯在任北軍元帥時,朕又是命他動彈壓服過河北道世家,二十年來,略有成效。”
“今時不同往日,帝國冗官製度到達巔峰,非是不能下重手無法根治的地步。”
“朕以河北道為塵埃起處,以關內道為落定之塌,不知道仝師以為如何?”
聽完皇帝陛下說得這些,仝致遠雖是高人模樣,卻仍舊有些震撼驚訝。
他沒想到皇帝陛下對於冗官製度的謀劃如此深遠,連是先帝在位時,便開始動手。
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
終是到了今日必須雷霆出手的時候,皇帝陛下出手迅捷,借軍隊的手來清理冗官,逼動一位丞相,實在恐怖。
魏功同樣驚訝,神情卻是不變,看向皇帝的眼眸裏麵,出現深深的欣慰。
雖幾年頹廢,但當年名傳世間的大秦皇帝,仍舊不可忽視。
不過仝致遠出自寒門,沒有和世家大族有什麽勾結,對他而言,世家大族不過爾爾。
仝致遠的兒子臨平侯在二十年前離開世間,至少在百姓眼裏渺無音訊,自然而然不可能和世家大族說話。
沒有子嗣後代的延續,這樣的世家留著又有什麽作用。
即便仝致遠所在的仝家在帝國的威望極高,連是皇室趙家都要以禮相待。
但是沒有仝致遠的嫡係後代傳承,那仝家人丁單薄,便是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如隴西道世家那般的世家大族。
當然在某些知道內情的高位官員眼中,仝致遠的兒子臨平侯並沒有不知所蹤,而是在桃源裏麵修行,且成為桃源二先生。
正是如此,有些人則是有些擔憂起來。
如這般的臨平侯,自然不可能成為世家的領袖,有了這層隔閡,仝家永遠不可能成為世家。
但是同樣如此,仝家雖是無法成為世家,可在某些人眼裏,如此這般,桃源是否會借著仝致遠在皇帝麵前的威望而想要降臨帝國。
如這般,朝臣們自然畏懼。
在此之前,仝致遠倒是受過某些高位官員的彈劾,美其名曰是別的問題,其實就是考慮於臨平侯的問題。
好在皇帝陛下對那位姐夫有著感情,一力決斷,否掉了那位官員的彈劾。
太常卿仝致遠問出這樣的問題,自然不是要給世家大族說些情,對他而言沒有必要。
於皇帝陛下的決定,連是魏功都有些想不通,別看他待在皇帝陛下身邊。
但是近些年皇帝陛下的某些決策,真的是他都無法理解的,當然有時候即便理解,都不可能直接說出來。
去年歲末的時候,軍神李立青突然出仕,在河北道擔任大總管,總管河北道諸多事務。
這點讓魏功完全不明白。
當年在北境有一場戰爭,是漠北王庭和帝國之間最接近的一場戰爭。
河北道北軍驅使,帝國軍隊在漠北王庭之下沒有討得半點好處,讓帝國如何麵對。
當年丹丘生一言,“蔽於天而不知人”,批評天宗過分沉迷天道,遂使王庭頹然。
遂而使得天宗對桃源這處世外聖地造成極大不滿,後又得到仙林諸國的蠱惑,才形成了一次王庭的南下。
北軍加入戰爭不利,頻頻落於漠北王庭的算計,那年帝國軍神李立青出手,打退了王庭的軍隊。
李立青在河北道狠狠批評河北道諸位主管,許多世家的掌舵者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譴責。
李立青乃是隴西道李家的領袖,雖然不是家主,可在帝國威望極高,自然有資格成為領袖,而隴西道李家又是隴西道世家的領袖。
也導致了隴西道和河北道的關係破裂,河北道世家和諸位主管的家族都對李立青所在的隴西道李家產生了極大的仇視心理。
但當時李立青橫行天下,戰無不勝,後麵又攜帶著滅國的功績,自然無人膽敢說話。
後來北軍元帥橫空出世,那是李立青已然歸隱辭官,兩者對比,北軍元帥比李立青過之而無不及,自然也就開始輕視李立青,後麵就演變成直接的瞧不起。
所以在魏功看來,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總是有些怪異的地方。李立青和河北道世家的關係可謂極其惡劣,讓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難道不怕河北道局勢惡化。
當時魏功曾經疑惑過這道旨意,不過皇帝陛下沒有說什麽,隻是故作神秘的笑了笑。
現在仝致遠說出這句話,倒是有些苗頭,好像細細思考起來,確實和李立青擔任河北道大總管的契機。
有李立青坐鎮的河北道,雖是不如別處手握軍權,可有他坐鎮北境,曾經在李立青手下屢屢失敗的王庭來說,肯定有懼意。
而且皇帝陛下今時想要清理帝國官場,河北道作為北境,帝國一直以來都要依靠河北道世家。
如若想要清理河北道官場,勢必要動彈河北道世家。單單太尉和丞相聯合出手,隻能做到清理,卻是沒辦法穩固河北道的混亂。
尹初年沉默無言,不太在意這些問題。
作為黑冰台台丞,身處黑暗世界的王者,他隻需要把皇帝交代給他的任務完成即可。
至於其他的,則是沒有必要理會。
抬動了眼簾,有些無可奈何,繼續低著頭,聽著或沒聽他們說著的那些話。
皇帝陛下故作神秘的手指在奏疏上麵劃動,有道淺淺的指痕出現在奏疏的外殼上麵。
問出問題,仝致遠蹙眉而又有些釋然,沒有再繼續開口,在他看來,沉默便是答案。
時間從來不語,卻迴答了所有問題。
哪怕是勤政殿內的帝國政事,照樣如此,沒有那種所謂高深,隻是外人不懂罷了。
皇帝陛下手指突然改為敲動,發出噔噔的響音:“河北道,諸多世家盤踞之地,先帝在位時,便憂心深重。”
“當年北境戰事不利,先帝借李太尉的手,便是收拾過河北道世家,雖然沒有傷其根本,卻動彈了些外皮。”
“雲侯在任北軍元帥時,朕又是命他動彈壓服過河北道世家,二十年來,略有成效。”
“今時不同往日,帝國冗官製度到達巔峰,非是不能下重手無法根治的地步。”
“朕以河北道為塵埃起處,以關內道為落定之塌,不知道仝師以為如何?”
聽完皇帝陛下說得這些,仝致遠雖是高人模樣,卻仍舊有些震撼驚訝。
他沒想到皇帝陛下對於冗官製度的謀劃如此深遠,連是先帝在位時,便開始動手。
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
終是到了今日必須雷霆出手的時候,皇帝陛下出手迅捷,借軍隊的手來清理冗官,逼動一位丞相,實在恐怖。
魏功同樣驚訝,神情卻是不變,看向皇帝的眼眸裏麵,出現深深的欣慰。
雖幾年頹廢,但當年名傳世間的大秦皇帝,仍舊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