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東海泛濫的海麵,除開那日炸開的海底山巒之外,再無其他別致的響動。
前些日子朝廷的舉措,或是皇帝陛下的旨意,著實驚訝了大批朝臣的眼球,搞得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麽說話。
心裏又氣又惱……
李立青和項信的地位和聲望在朝野之間瞬間到達了頂端,那些朝臣們想要對此做出些迴應,卻是發現無論他們如何說,總是有著大批百姓們不為所動。
能坐到鹹陽的官員,都是智慧不低的人精,自然看的出來皇帝陛下的這道加封旨意深受百姓們愛戴,可謂說到百姓的心坎上。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他們這些朝臣想要阻止,都無濟於事。
若是皇帝陛下高高在上,獨自頒布詔書,而百姓們對此有了爭議的話,朝臣可以借著這樣的契機,對皇帝陛下的旨意駁迴,不允許朝堂之上再出現地位崇高的官員。
但是李立青和項信乃是帝國軍方頂梁柱般的人物,十幾年前那場大戰可謂把他們的聲望抬到最高。
凡是軍方或者百姓,便沒有不認識軍神李立青和坐鎮嶺南道和江南道十幾年的項信。
兩位都是為國效力的高位官員,且李立青不慕榮華,在大戰結束之後,毅然決然選擇乞骸骨歸老,又是緊鑼密鼓的收割了一波百姓們的信仰。
至此之後,朝臣們便是知道想要在朝堂或者朝野打敗李立青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李立青謀反,在隴西道李家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隴西道李家按照實際情況分析,是有著謀反的能力的。
但是隴西道李家和皇室趙家乃是姻親關係,千年前傳承下來的聯係,隴西道是趙家的祖地,隴西道李家是帝國的開國世家,且當年幫助趙家鞏固朝堂,千年來安然享受著富貴榮華,沒有做出半分對不起趙家皇室的事情。
基於此,叫趙家如何敢對隴西道李家下手。
哪怕尾大不掉,可別人畢竟沒有做錯事情,而且隴西道世家和帝國同齡,若是沒有做錯事情,僅憑些莫須有的罪名,是沒辦法收拾隴西道世家的,而且百姓肯定不會接受。
李立青擁有帝國隴西道李家的權威,又是真正為帝國殫精竭慮半生,那場大戰百姓們都看在眼裏,這些便是李立青永生的護身符。
現在李立青加太尉,又是被封為一等軍侯,實在是天命所歸,沒有辦法改變。
那些想要對此發出議論的朝臣們,見到百姓是這樣的反應,又是分析出其中的彎彎繞繞,最開始有意發言的那些,都十分識趣的閉上了嘴巴。
雖然李立青坐上一等軍侯的位置,算是直接占據了軍方最高的位置,後來者再不可能超越李立青。
但是又給了那些將軍元帥一點期望,畢竟一等軍侯和加太尉可是很久都沒有出現。現在落到李立青身上,便是代表著朝堂沒有廢止這道位置,來日功績足夠,他們未必不能坐上去。
算是黑暗當中的一點光芒。
至於項信引發的轟動則是要強烈幾分,本來軍部尚書是虛職,可現在加上太尉的職位,那可是實打實的實權派。
幾十年沒有太尉實權,現在給出武將序列最高的太尉實權,可是把朝堂嚇了一跳。
曆來朝堂是文臣序列的地方,無他,三公當中好歹有著兩位丞相,之前還有禦史大夫,太尉作為軍方最高,很早就沒有。
至於軍部尚書不過虛職,文臣序列基本看不上這道位置。
李立青的事情沒辦法搬動,暫且不提,但是項信擔任太尉,實在是不可理喻。
雖然李立青加太尉,破了虛銜的約定俗成,可李立青畢竟位置高,且現在握著的是文臣序列的河北道,加了太尉虛銜又如何,沒辦法扭轉乾坤。
而項信本來就是南軍元帥,掌控帝國最強的軍隊,在軍方的位置那是高高在上。
現在又是坐上太尉,鐵打的實權派,比之前的位置還要高,手裏麵有資格握著三軍的兵符,能夠調動三軍。
這種帶來的恐懼,比李立青帶給朝臣的恐懼要來得強烈萬分。
基於此,朝臣們對項信以太尉兼任軍部尚書定然是要大肆宣傳,且奏疏接連不斷的送到皇宮之內,皇帝陛下的麵前。
百姓們對於項信的了解不夠,沒有擅自發表評論,但是當他們知道項信以前的戰績,倒是沒有反對,同樣沒有李立青那般的讚同。
到底來說,太尉握著的權柄太高,極其容易出現反噬朝廷的問題。
……
……
宮城之內。
勤政殿的桌案前。
皇帝威武霸道的氣息彌漫自勤政殿之內,臉上的神情之中有著憤怒的驚容。
眼神陰沉燃燒著火焰,看著眼前堆積到他胸口的奏疏,一疊一疊的都寫滿了對他那道旨意的不滿。
短短幾日的時間,鹹陽基本能夠寫奏疏直麵勤政殿的官員,都趕趟的寫了封奏疏,交給管事的遞到了勤政殿皇帝陛下麵前。
外麵響起來著急忙慌的腳步聲,小太監踉蹌的走入勤政殿,如雪花般的奏疏是小太監到宮裏麵第一次看見,難免有些緊張。
手臂吃痛的端著奏疏,又是堆積如山的的奏疏遞到皇帝陛下桌案前的地麵上。小太監還在收拾的時候,皇帝陛下怒不可遏的用手把桌案上麵的奏疏全部推到在地。
霎時間,小太監和勤政殿裏麵的都跪了下去,小太監更是汗珠直冒,不敢再去收拾地麵的奏疏。
整座勤政殿之內,唯有魏功沒有跪下去,手裏挽著拂塵,走到小太監跟前,手指很是輕巧不經意的在小太監帽子上點了點,往勤政殿外麵指了指。
小太監心領神會的連忙退出去,那些跪著得都跟著小太監一起出去,沒有遲疑。
魏功自地麵隨意撿起本奏疏,看著上麵大同小異的奏疏,都是對於項信加太尉的不滿。
魏功臉上的神情談不上輕鬆,同樣沒有太過肅然沉重。如這樣的事情,在先帝朝,他不是沒有見過。
東海泛濫的海麵,除開那日炸開的海底山巒之外,再無其他別致的響動。
前些日子朝廷的舉措,或是皇帝陛下的旨意,著實驚訝了大批朝臣的眼球,搞得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麽說話。
心裏又氣又惱……
李立青和項信的地位和聲望在朝野之間瞬間到達了頂端,那些朝臣們想要對此做出些迴應,卻是發現無論他們如何說,總是有著大批百姓們不為所動。
能坐到鹹陽的官員,都是智慧不低的人精,自然看的出來皇帝陛下的這道加封旨意深受百姓們愛戴,可謂說到百姓的心坎上。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他們這些朝臣想要阻止,都無濟於事。
若是皇帝陛下高高在上,獨自頒布詔書,而百姓們對此有了爭議的話,朝臣可以借著這樣的契機,對皇帝陛下的旨意駁迴,不允許朝堂之上再出現地位崇高的官員。
但是李立青和項信乃是帝國軍方頂梁柱般的人物,十幾年前那場大戰可謂把他們的聲望抬到最高。
凡是軍方或者百姓,便沒有不認識軍神李立青和坐鎮嶺南道和江南道十幾年的項信。
兩位都是為國效力的高位官員,且李立青不慕榮華,在大戰結束之後,毅然決然選擇乞骸骨歸老,又是緊鑼密鼓的收割了一波百姓們的信仰。
至此之後,朝臣們便是知道想要在朝堂或者朝野打敗李立青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李立青謀反,在隴西道李家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隴西道李家按照實際情況分析,是有著謀反的能力的。
但是隴西道李家和皇室趙家乃是姻親關係,千年前傳承下來的聯係,隴西道是趙家的祖地,隴西道李家是帝國的開國世家,且當年幫助趙家鞏固朝堂,千年來安然享受著富貴榮華,沒有做出半分對不起趙家皇室的事情。
基於此,叫趙家如何敢對隴西道李家下手。
哪怕尾大不掉,可別人畢竟沒有做錯事情,而且隴西道世家和帝國同齡,若是沒有做錯事情,僅憑些莫須有的罪名,是沒辦法收拾隴西道世家的,而且百姓肯定不會接受。
李立青擁有帝國隴西道李家的權威,又是真正為帝國殫精竭慮半生,那場大戰百姓們都看在眼裏,這些便是李立青永生的護身符。
現在李立青加太尉,又是被封為一等軍侯,實在是天命所歸,沒有辦法改變。
那些想要對此發出議論的朝臣們,見到百姓是這樣的反應,又是分析出其中的彎彎繞繞,最開始有意發言的那些,都十分識趣的閉上了嘴巴。
雖然李立青坐上一等軍侯的位置,算是直接占據了軍方最高的位置,後來者再不可能超越李立青。
但是又給了那些將軍元帥一點期望,畢竟一等軍侯和加太尉可是很久都沒有出現。現在落到李立青身上,便是代表著朝堂沒有廢止這道位置,來日功績足夠,他們未必不能坐上去。
算是黑暗當中的一點光芒。
至於項信引發的轟動則是要強烈幾分,本來軍部尚書是虛職,可現在加上太尉的職位,那可是實打實的實權派。
幾十年沒有太尉實權,現在給出武將序列最高的太尉實權,可是把朝堂嚇了一跳。
曆來朝堂是文臣序列的地方,無他,三公當中好歹有著兩位丞相,之前還有禦史大夫,太尉作為軍方最高,很早就沒有。
至於軍部尚書不過虛職,文臣序列基本看不上這道位置。
李立青的事情沒辦法搬動,暫且不提,但是項信擔任太尉,實在是不可理喻。
雖然李立青加太尉,破了虛銜的約定俗成,可李立青畢竟位置高,且現在握著的是文臣序列的河北道,加了太尉虛銜又如何,沒辦法扭轉乾坤。
而項信本來就是南軍元帥,掌控帝國最強的軍隊,在軍方的位置那是高高在上。
現在又是坐上太尉,鐵打的實權派,比之前的位置還要高,手裏麵有資格握著三軍的兵符,能夠調動三軍。
這種帶來的恐懼,比李立青帶給朝臣的恐懼要來得強烈萬分。
基於此,朝臣們對項信以太尉兼任軍部尚書定然是要大肆宣傳,且奏疏接連不斷的送到皇宮之內,皇帝陛下的麵前。
百姓們對於項信的了解不夠,沒有擅自發表評論,但是當他們知道項信以前的戰績,倒是沒有反對,同樣沒有李立青那般的讚同。
到底來說,太尉握著的權柄太高,極其容易出現反噬朝廷的問題。
……
……
宮城之內。
勤政殿的桌案前。
皇帝威武霸道的氣息彌漫自勤政殿之內,臉上的神情之中有著憤怒的驚容。
眼神陰沉燃燒著火焰,看著眼前堆積到他胸口的奏疏,一疊一疊的都寫滿了對他那道旨意的不滿。
短短幾日的時間,鹹陽基本能夠寫奏疏直麵勤政殿的官員,都趕趟的寫了封奏疏,交給管事的遞到了勤政殿皇帝陛下麵前。
外麵響起來著急忙慌的腳步聲,小太監踉蹌的走入勤政殿,如雪花般的奏疏是小太監到宮裏麵第一次看見,難免有些緊張。
手臂吃痛的端著奏疏,又是堆積如山的的奏疏遞到皇帝陛下桌案前的地麵上。小太監還在收拾的時候,皇帝陛下怒不可遏的用手把桌案上麵的奏疏全部推到在地。
霎時間,小太監和勤政殿裏麵的都跪了下去,小太監更是汗珠直冒,不敢再去收拾地麵的奏疏。
整座勤政殿之內,唯有魏功沒有跪下去,手裏挽著拂塵,走到小太監跟前,手指很是輕巧不經意的在小太監帽子上點了點,往勤政殿外麵指了指。
小太監心領神會的連忙退出去,那些跪著得都跟著小太監一起出去,沒有遲疑。
魏功自地麵隨意撿起本奏疏,看著上麵大同小異的奏疏,都是對於項信加太尉的不滿。
魏功臉上的神情談不上輕鬆,同樣沒有太過肅然沉重。如這樣的事情,在先帝朝,他不是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