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邊境,四國聯軍大營之中,四國聯軍的將領匯聚其中,麵對秦國強兵,四國從內心深處講,都不想去打!
盡管在軍隊的數量上,四國聯軍是秦國大軍的一倍之多,但秦軍的戰力擺在那裏,而且在秦軍大營之中,那位征戰四國的上將軍白起每天都會出現在秦軍的傳令台上。
即便是趙國上將軍廉頗,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魏國上將軍晉鄙這樣的存在,也不敢輕易和白起過招,韓國太子韓安就更不用說,韓國的五萬大軍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而此時的秦國也沒有出兵的意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精兵強將的確多,但這一戰真的開打,結果是什麽即便是武安君白起也沒有把握,畢竟四國聯軍的數量擺在那裏。
而且四國領兵的都是名將,即便是打個平手,對秦國來說也是一場大敗,平手就意味著秦國將損失所有的戰力,而四國還有精兵,單單趙國便有五萬雁門鐵騎。
雙方從一開始就僵持在這裏,甚至連叫陣都沒有,楚國還想著收複失去的土地,不過現在能夠將秦國大軍擋住,不在向前進攻就已經心滿意足。
如果一開始就一鼓作氣展開一場鏖戰,那麽戰爭的結果現在早就已經見分曉,不過這不是秦國想要看到的,武安君白起作為秦國大軍的將領怎麽會不明白這一點。
軍事部署上就選擇了易守難攻的位置,而第一個抵達的軍隊是魏國將軍晉鄙,老將軍晉鄙久經戰陣,最主要的是魏國敗不起。
“諸位,我們還要在這裏耗到什麽時候,我可聽說秦國相國此時就在齊國都城臨淄,齊王似乎準備和燕國講和。”
韓國太子韓安坐在中軍幕府的末手位上,這一戰韓安真的不想來,不過自己不來來的就是自己的弟弟韓非,韓安不允許自己那個出色的弟弟站了風頭。
而韓王更不想讓自己那個聰明的兒子帶兵,韓非到這裏一定主戰,韓國根本不敢戰,如果不是趙國和魏國還有楚國逼迫,韓國打死都不敢派兵加入聯軍。
“韓安太子以為如何?”
問話的是楚國令尹黃歇,退兵是絕對不可能的,你們走了秦國還得打楚國,隻有列國的軍隊在楚國才安全。
“當然是退秦兵,如此耗著也不是個事,令尹大人您說呢?”
韓安注視著黃歇,在這個荒野的軍營之中,韓安早都受夠了,到處都是汗臭的味道,洗個澡都費勁,哪裏有自己的太子府好。
“那韓安太子可是要入秦國,退秦軍?”
令尹黃歇說話是真的噎人,就算是把五萬韓軍的膽子都借給韓安,他也不敢去秦軍大營,自己是太子,真要去秦軍大營一旦被秦軍扣下,那自己的弟弟韓非就可以取而代之。
“難道我們就在這裏一直耗下去嗎?韓國軍隊的糧草所剩不多,楚國可否支援一些?”
韓安立刻反唇相譏,自己帶領大軍是來幫你楚國的,當年秦國進攻韓國上黨你們可都沒動,韓國損失了上黨郡。
“令尹大人,韓安太子所言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大軍空耗,對各國都不利,還是研究如何退秦軍才是正途。”
魏國上將軍晉鄙立刻出來打圓場,這個時候不能內訌,趙國上將軍廉頗在一旁默不作聲,畢竟此時趙國邯鄲打亂剛剛結束,廉頗心中也無心戀戰,不知道趙國現在究竟什麽樣呢!
戰國時期連橫抗秦不是一次兩次,數次抗秦每一次都是因為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最後分道揚鑣,讓秦國有機可乘。
此次更是如此,四國連橫此時韓國和趙國都心生退意,這場戰爭根本沒有繼續的可能性,楚國令尹黃歇又怎麽看不出來。
隻可惜這樣大好的機會,卻不能弱秦軍,黃歇也是無奈,此時楚國數座城池還在秦軍手中,隻能是楚國去和秦國講和,但主動將和就要付出代價。
然而現在韓國無心戀戰,趙國國內大亂,趙軍也無心戀戰,時間一長連橫必破,黃歇怎麽會看不懂這些!
“如此,我上奏楚王派人出使秦國。”
楚國令尹黃歇心中清楚,必須在連橫大軍分崩離析之前徹底退秦軍,否則楚國還要和秦國展開一場血戰。
秦國鹹陽宮,秦王嬴稷坐在自己的王位之上,四國連橫大軍擋在秦軍麵前,如果不是武安君白起在,或許秦軍已經敗了!
現在趙國內亂,趙王趙括剛剛登上王位,這是秦國進攻趙國最好的機會,可惜之前謀劃不得當,讓秦軍主力困在秦楚邊境。
秦相範睢此時還在齊國,秦王嬴稷現在沒有人能夠進行謀劃,不過嬴稷畢竟是秦國君王,心中已經開始謀劃如何從秦楚邊境將秦軍主力撤迴。
楚國的幾座城對秦王很有吸引力,但相對弱趙的國策來說,這幾座城對秦國沒有什麽意義,如果趙國大軍被擊潰,這幾座城不是手到擒來,到那個時候誰還敢連橫抗秦?
“啟奏我王,楚國特使覲見。”
就在秦王嬴稷心中琢磨如何停止這場毫無意義,空耗國力的戰爭的時候,楚國的使者來了!
一方想要撤兵,一方想要退兵,雙方一拍即合,經曆了一個月的連橫抗秦再一次土崩瓦解,秦國大軍放棄了占領的楚國城市,撤迴秦國本土。
山東四國的聯軍也全部打道迴府,返迴自己的母國,秦楚邊境上這場浩浩蕩蕩的連橫抗秦戰爭再一次無果而終!
“臣白起見過我王。”
鹹陽宮大殿之上,武安君白起向秦王嬴稷躬身施禮,此一戰從戰役的角度看白起還是勝利的,占領楚國數座城鎮,擊殺楚軍數萬。
即便是最後退兵,也是戰略上的需求,而不是戰役上的失敗,白起依然保持著不敗的記錄。
“武安君辛苦了,我秦軍鬥誌如何?”
秦王嬴稷看著秦國第一武將問道,接下來還有大戰在等待這位秦國戰神出征。
“迴稟我王,四國聯軍倍於我軍,雙方之戰不分伯仲,我秦軍將士鬥誌高昂。”
武安君白起說的並不誇張,其實這一戰秦國軍隊不僅僅鬥誌高昂,而且將士們還信有遺憾,不能斬殺敵軍建功立業。
這就是秦法的好處,斬首記功,這使得秦國將士聞戰擇則喜,根本不在乎敵人有多少,多強大,各個奮勇殺敵。
“如此甚好,武安君歇息幾日,待相國歸來,在議出兵之策。”
嬴稷向武安君白起點點頭,接下來如何應對趙國,還要等範睢和齊國的盟約簽訂之後在議。
盡管在軍隊的數量上,四國聯軍是秦國大軍的一倍之多,但秦軍的戰力擺在那裏,而且在秦軍大營之中,那位征戰四國的上將軍白起每天都會出現在秦軍的傳令台上。
即便是趙國上將軍廉頗,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魏國上將軍晉鄙這樣的存在,也不敢輕易和白起過招,韓國太子韓安就更不用說,韓國的五萬大軍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而此時的秦國也沒有出兵的意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精兵強將的確多,但這一戰真的開打,結果是什麽即便是武安君白起也沒有把握,畢竟四國聯軍的數量擺在那裏。
而且四國領兵的都是名將,即便是打個平手,對秦國來說也是一場大敗,平手就意味著秦國將損失所有的戰力,而四國還有精兵,單單趙國便有五萬雁門鐵騎。
雙方從一開始就僵持在這裏,甚至連叫陣都沒有,楚國還想著收複失去的土地,不過現在能夠將秦國大軍擋住,不在向前進攻就已經心滿意足。
如果一開始就一鼓作氣展開一場鏖戰,那麽戰爭的結果現在早就已經見分曉,不過這不是秦國想要看到的,武安君白起作為秦國大軍的將領怎麽會不明白這一點。
軍事部署上就選擇了易守難攻的位置,而第一個抵達的軍隊是魏國將軍晉鄙,老將軍晉鄙久經戰陣,最主要的是魏國敗不起。
“諸位,我們還要在這裏耗到什麽時候,我可聽說秦國相國此時就在齊國都城臨淄,齊王似乎準備和燕國講和。”
韓國太子韓安坐在中軍幕府的末手位上,這一戰韓安真的不想來,不過自己不來來的就是自己的弟弟韓非,韓安不允許自己那個出色的弟弟站了風頭。
而韓王更不想讓自己那個聰明的兒子帶兵,韓非到這裏一定主戰,韓國根本不敢戰,如果不是趙國和魏國還有楚國逼迫,韓國打死都不敢派兵加入聯軍。
“韓安太子以為如何?”
問話的是楚國令尹黃歇,退兵是絕對不可能的,你們走了秦國還得打楚國,隻有列國的軍隊在楚國才安全。
“當然是退秦兵,如此耗著也不是個事,令尹大人您說呢?”
韓安注視著黃歇,在這個荒野的軍營之中,韓安早都受夠了,到處都是汗臭的味道,洗個澡都費勁,哪裏有自己的太子府好。
“那韓安太子可是要入秦國,退秦軍?”
令尹黃歇說話是真的噎人,就算是把五萬韓軍的膽子都借給韓安,他也不敢去秦軍大營,自己是太子,真要去秦軍大營一旦被秦軍扣下,那自己的弟弟韓非就可以取而代之。
“難道我們就在這裏一直耗下去嗎?韓國軍隊的糧草所剩不多,楚國可否支援一些?”
韓安立刻反唇相譏,自己帶領大軍是來幫你楚國的,當年秦國進攻韓國上黨你們可都沒動,韓國損失了上黨郡。
“令尹大人,韓安太子所言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大軍空耗,對各國都不利,還是研究如何退秦軍才是正途。”
魏國上將軍晉鄙立刻出來打圓場,這個時候不能內訌,趙國上將軍廉頗在一旁默不作聲,畢竟此時趙國邯鄲打亂剛剛結束,廉頗心中也無心戀戰,不知道趙國現在究竟什麽樣呢!
戰國時期連橫抗秦不是一次兩次,數次抗秦每一次都是因為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最後分道揚鑣,讓秦國有機可乘。
此次更是如此,四國連橫此時韓國和趙國都心生退意,這場戰爭根本沒有繼續的可能性,楚國令尹黃歇又怎麽看不出來。
隻可惜這樣大好的機會,卻不能弱秦軍,黃歇也是無奈,此時楚國數座城池還在秦軍手中,隻能是楚國去和秦國講和,但主動將和就要付出代價。
然而現在韓國無心戀戰,趙國國內大亂,趙軍也無心戀戰,時間一長連橫必破,黃歇怎麽會看不懂這些!
“如此,我上奏楚王派人出使秦國。”
楚國令尹黃歇心中清楚,必須在連橫大軍分崩離析之前徹底退秦軍,否則楚國還要和秦國展開一場血戰。
秦國鹹陽宮,秦王嬴稷坐在自己的王位之上,四國連橫大軍擋在秦軍麵前,如果不是武安君白起在,或許秦軍已經敗了!
現在趙國內亂,趙王趙括剛剛登上王位,這是秦國進攻趙國最好的機會,可惜之前謀劃不得當,讓秦軍主力困在秦楚邊境。
秦相範睢此時還在齊國,秦王嬴稷現在沒有人能夠進行謀劃,不過嬴稷畢竟是秦國君王,心中已經開始謀劃如何從秦楚邊境將秦軍主力撤迴。
楚國的幾座城對秦王很有吸引力,但相對弱趙的國策來說,這幾座城對秦國沒有什麽意義,如果趙國大軍被擊潰,這幾座城不是手到擒來,到那個時候誰還敢連橫抗秦?
“啟奏我王,楚國特使覲見。”
就在秦王嬴稷心中琢磨如何停止這場毫無意義,空耗國力的戰爭的時候,楚國的使者來了!
一方想要撤兵,一方想要退兵,雙方一拍即合,經曆了一個月的連橫抗秦再一次土崩瓦解,秦國大軍放棄了占領的楚國城市,撤迴秦國本土。
山東四國的聯軍也全部打道迴府,返迴自己的母國,秦楚邊境上這場浩浩蕩蕩的連橫抗秦戰爭再一次無果而終!
“臣白起見過我王。”
鹹陽宮大殿之上,武安君白起向秦王嬴稷躬身施禮,此一戰從戰役的角度看白起還是勝利的,占領楚國數座城鎮,擊殺楚軍數萬。
即便是最後退兵,也是戰略上的需求,而不是戰役上的失敗,白起依然保持著不敗的記錄。
“武安君辛苦了,我秦軍鬥誌如何?”
秦王嬴稷看著秦國第一武將問道,接下來還有大戰在等待這位秦國戰神出征。
“迴稟我王,四國聯軍倍於我軍,雙方之戰不分伯仲,我秦軍將士鬥誌高昂。”
武安君白起說的並不誇張,其實這一戰秦國軍隊不僅僅鬥誌高昂,而且將士們還信有遺憾,不能斬殺敵軍建功立業。
這就是秦法的好處,斬首記功,這使得秦國將士聞戰擇則喜,根本不在乎敵人有多少,多強大,各個奮勇殺敵。
“如此甚好,武安君歇息幾日,待相國歸來,在議出兵之策。”
嬴稷向武安君白起點點頭,接下來如何應對趙國,還要等範睢和齊國的盟約簽訂之後在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