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優勢在我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軍一路勢如破竹,黃海道已經盡數收複。
襄城伯李成功,率尼堪外蘭、龍墩、康馬紫,率明軍以及仆從的女真人,由鹹鏡道南下,進攻江原道。
開城,李氏朝鮮三都之一。
寧遠伯李成梁親率兵馬,收複開城。
倭寇已經棄守開城,其兵力收縮至漢城一線。
曆史上,明軍收複平壤城以後,由於缺衣少糧,軍需嚴重不足,耽擱很久之後才南下開城。
此時的明軍,是經過充分的準備,更有明軍將領帶兵催糧,軍需方麵不用太過擔心,進攻的速度。也遠遠高於曆史上的進展。
開城中的物資,有很多都沒來得及轉移,人和物,被倭寇擄掠一空,帶不走的,被倭寇有意識的焚毀。
李成梁帶兵進城,昔日繁華的開城,如今凋敝不堪。
“楊元、孫守廉、任自強、祖承訓。”
“末將在。”隨著李成梁的聲音落下,有四人齊聲迴道。
“你四人按照東、南、西、北,分四個方向,全麵搜查開城,嚴查倭寇在城中遺留的細作以及朝鮮細作。”
“如遇抵抗,不必請示,就地格殺。”
“末將領命。”四人隨即帶兵四散而去。
陪在李成梁身邊的李如鬆見開城中斷壁殘垣,一片衰敗,心中不憂反喜。
“開城越是衰敗,對於我大明而言,越是有利。”
戰後,大明朝勢必要實控朝鮮,如果李氏朝鮮是一張白紙,那還不是任憑大明繪畫。
推倒了重建,遠比在原基礎上修修補補要更為簡單。
“休得妄言。”李成梁心裏也是這麽想的,但他知道,有些話,最好還是不要說出口。
“也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就敢胡說八道。”
李如鬆對李成梁的話不以為然,不過,在軍中,李如鬆有一件事情記得清楚,那就是必須稱唿官職。
“寧遠伯,這不是沒有別人嗎,都是咱們自己人。”
知子莫若父,李成梁對於自己的這個長子,十分的了解,優點極其突出,缺點同樣突出。
“你都多大歲數的人了,也不知道改改你的脾氣。”
“你這話要是被旁人聽去,指不定還要掀起什麽波瀾。”
李如鬆還是看了看四周,確定都是明軍,“本來朝鮮就叫有明朝鮮國,本就是我大明朝的土地。”
“原本就隻有個名頭,戰後,這地方就要變成實實在在的大明國土了。說起來,這還是他們朝鮮人的福分。”
李成梁一路之上都在打量四周,這是他從軍多年以來的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必須要熟悉當地環境,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咱們是武將,隻管帶兵打仗。戰後如何職方謀劃,那是文官們的事情,不歸咱們管。”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力和軍中同僚搞好關係。看著吧,這一場大戰下去,大明朝,不知要再出多少家勳貴。”
就在這時,有一個士兵騎馬來報,“寧遠伯,前方探馬來報,坡州城的倭寇棄城了。”
“坡州的倭寇也棄城了。”李成梁並沒有感到驚訝,“看起來,倭寇是打算在漢城與我軍動手。”
“也好,倭寇全都聚在漢城,也省的我軍再去一個個的費力攻城。”
“昨日傍晚,進攻江原道的襄城伯派人送來軍報,我軍已經收複江原道大部。”
“如今,朝鮮的平壤、開城二都,平安、鹹鏡、黃海、江原四道以及部分京畿道,皆在我軍手中。”
“漢城一戰,怕是倭寇將殊死一搏。”
“再向南的忠清、全羅、慶尚三道,與倭寇本土隔海相望,倭寇的船隻不斷往返,我大明的水師也要參戰了。”
“李如鬆。”
李如鬆知道自己的父親要下軍令了,“末將在。”
“等楊元他們搜城結束後,你帶他們前往坡州城,以坡州為前站,為我大軍收複漢城做準備,並伺機探查漢城的情況。”
“末將領命。”
“切記,不要輕敵冒進,也不要以身犯險。”
這是將軍對部下的命令,也是父親對兒子的叮囑。
“末將明白。”
漢城中,倭寇的總指揮官宇喜多秀家,正在與一眾倭寇頭子,商議如何應對明軍。
宇喜多秀家愁眉不展,自開戰以來,麵對朝鮮軍隊,屢戰屢勝,朝鮮三都八道,盡皆落於己方之手。
可麵對明軍,卻是屢戰屢敗,二都五道,已被明軍奪去。
雖然前番毛利輝元建議,依托漢城強大的防禦體係,與明軍決戰。宇喜多秀家也是同意這個方案。
然而,前方戰事不利,失敗的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宇喜多秀家不過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還很短練,麵對這種局勢,他多多少少是有點心神不寧。
“最近的軍報,都送到了諸位那裏,眼下我軍的處境如何,諸位想必也都知道。”
“明軍很快就要抵達開城。開城是朝鮮的三都之一,更是京畿道的北部重鎮。開城再向南,可就是我們腳下的漢城。”
“除了留守全羅等地的,其餘的軍團長都在,那咱們就商議商議,下一步,是戰?還是守?”
“若戰,如何戰?若守,又當如何守?”
毛利輝元最先開口,“總大將,屬下認為,應當戰。”
“明軍自遼東一路到漢城,千裏之遙,長途跋涉,又有朝鮮人拖後腿,必然是軍疲馬乏,實力大打折扣。”
“我軍重兵雲集於漢城,糧草充沛,軍械充足,以逸待勞,焉有不勝之理?”
“退一萬來說,就算是我軍偶有失利,戰事不順,我軍也可以退守漢城。”
“憑借漢城之堅,我軍亦可立於不敗之地。”
小早川隆景信心滿滿,“總大將,第一、第二軍團雖然作戰不利,元氣大傷,可我軍還有七個軍團,十萬大軍,豈能避戰。”
“漢城周邊,我軍兵力,便有近六萬人。如果有需要,在不影響忠清、全羅等地情況下,還可以抽調兩萬人。”
“這樣一來,我軍便可以在漢城周邊,集結起近八萬人的兵力。”
“明軍的兵力,屬下也去會同其他幾位軍團長做過推測,除去留守後方、戰死負傷、押送軍需,還有留在江原道與我軍對峙的明軍,明軍可以動用的兵力,絕對不會超過五萬人。”
“朝鮮的軍隊,早就已經被我軍消滅殆盡,就算是朝鮮征召青壯入軍,其訓練以及軍械,也難以保證。”
“以朝鮮軍隊的實力,能夠跟上明軍步伐的,至多不會超過五千人,就算加強其他隨軍的輔兵,最多也不會超過一萬人。”
“明軍加上朝鮮軍隊,最多不過六萬人。而我軍可以在漢城周邊集結起八萬人。”
“論天時,我軍以逸待勞。論地利,我軍在漢城駐守多日,比明軍更熟悉周邊地形。論人和,我軍人數占優。”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軍,此戰,豈能不勝?”
說到最後,小早川隆景看向宇喜多秀家,“因此,屬下的意見與毛利軍團長一致,主戰。”
加藤清正提出了不同意見,“總大將,明軍的實力遠超朝鮮軍隊,甚至我軍也難以與之匹敵。”
“屬下認為,應當保存實力,依托城池,固城堅守。”
加藤清正的話剛說完,小早川隆景立刻傳來不滿的聲音。
“加藤軍團長,什麽時候變得如此膽小怕事?”
“明軍的實力強,我軍將士也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有何懼於他?”
加藤清正連忙辯解,“話雖如此,可事實往往出乎意料。”
“起初,我也是這麽想的,可在與明軍交手之後才發現,明軍的戰鬥力,不輸於我軍,甚至還隱隱勝過我軍。”
小早川隆景依舊不以為意,“我軍團麾下有一員猛將,名為立花宗茂,立花部三千人,便可抵他部一萬人。”
“明軍戰鬥力強,那是沒有遇到我軍團的立花宗茂,不然,戰事也不會到如此地步。”
加藤清正還想說什麽,但被小西行長拉住了。
他們倆,一個在平安道,一個在鹹鏡道,那都是緊臨遼東的地區,因此,是最先與明軍交手之人,也是挨揍挨的最狠之人。
像小早川隆景等其他人,就沒和明軍交過手,因此對於明軍的印象,還如開戰之前那般,極其輕視。
被小西行長拉住的加藤清正也明白了,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你們狂就吧,等你們和明軍交了手,挨一頓胖揍,你們就什麽都明白了。
進攻朝鮮的倭寇有九個軍團,除了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的第一、第二軍團之外,還有七個軍團,他們都沒怎麽和明軍交過手,因此也是紛紛主戰。
總指揮官宇喜多秀家看著下麵幾乎全是主戰派,且信心滿滿,他的心中也堅定了戰鬥的想法。
“剛剛小早川軍團也都分析過了,諸位的想法我也都了解了,如果有需要,就再下令,抽調兩萬人增援漢城。”
“不管怎麽說,我軍可用兵力在八萬,明軍和朝鮮軍隊加起來不過六萬。八萬對六萬,優勢在我。”
“諸位,那就備戰吧。”
襄城伯李成功,率尼堪外蘭、龍墩、康馬紫,率明軍以及仆從的女真人,由鹹鏡道南下,進攻江原道。
開城,李氏朝鮮三都之一。
寧遠伯李成梁親率兵馬,收複開城。
倭寇已經棄守開城,其兵力收縮至漢城一線。
曆史上,明軍收複平壤城以後,由於缺衣少糧,軍需嚴重不足,耽擱很久之後才南下開城。
此時的明軍,是經過充分的準備,更有明軍將領帶兵催糧,軍需方麵不用太過擔心,進攻的速度。也遠遠高於曆史上的進展。
開城中的物資,有很多都沒來得及轉移,人和物,被倭寇擄掠一空,帶不走的,被倭寇有意識的焚毀。
李成梁帶兵進城,昔日繁華的開城,如今凋敝不堪。
“楊元、孫守廉、任自強、祖承訓。”
“末將在。”隨著李成梁的聲音落下,有四人齊聲迴道。
“你四人按照東、南、西、北,分四個方向,全麵搜查開城,嚴查倭寇在城中遺留的細作以及朝鮮細作。”
“如遇抵抗,不必請示,就地格殺。”
“末將領命。”四人隨即帶兵四散而去。
陪在李成梁身邊的李如鬆見開城中斷壁殘垣,一片衰敗,心中不憂反喜。
“開城越是衰敗,對於我大明而言,越是有利。”
戰後,大明朝勢必要實控朝鮮,如果李氏朝鮮是一張白紙,那還不是任憑大明繪畫。
推倒了重建,遠比在原基礎上修修補補要更為簡單。
“休得妄言。”李成梁心裏也是這麽想的,但他知道,有些話,最好還是不要說出口。
“也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就敢胡說八道。”
李如鬆對李成梁的話不以為然,不過,在軍中,李如鬆有一件事情記得清楚,那就是必須稱唿官職。
“寧遠伯,這不是沒有別人嗎,都是咱們自己人。”
知子莫若父,李成梁對於自己的這個長子,十分的了解,優點極其突出,缺點同樣突出。
“你都多大歲數的人了,也不知道改改你的脾氣。”
“你這話要是被旁人聽去,指不定還要掀起什麽波瀾。”
李如鬆還是看了看四周,確定都是明軍,“本來朝鮮就叫有明朝鮮國,本就是我大明朝的土地。”
“原本就隻有個名頭,戰後,這地方就要變成實實在在的大明國土了。說起來,這還是他們朝鮮人的福分。”
李成梁一路之上都在打量四周,這是他從軍多年以來的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必須要熟悉當地環境,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咱們是武將,隻管帶兵打仗。戰後如何職方謀劃,那是文官們的事情,不歸咱們管。”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力和軍中同僚搞好關係。看著吧,這一場大戰下去,大明朝,不知要再出多少家勳貴。”
就在這時,有一個士兵騎馬來報,“寧遠伯,前方探馬來報,坡州城的倭寇棄城了。”
“坡州的倭寇也棄城了。”李成梁並沒有感到驚訝,“看起來,倭寇是打算在漢城與我軍動手。”
“也好,倭寇全都聚在漢城,也省的我軍再去一個個的費力攻城。”
“昨日傍晚,進攻江原道的襄城伯派人送來軍報,我軍已經收複江原道大部。”
“如今,朝鮮的平壤、開城二都,平安、鹹鏡、黃海、江原四道以及部分京畿道,皆在我軍手中。”
“漢城一戰,怕是倭寇將殊死一搏。”
“再向南的忠清、全羅、慶尚三道,與倭寇本土隔海相望,倭寇的船隻不斷往返,我大明的水師也要參戰了。”
“李如鬆。”
李如鬆知道自己的父親要下軍令了,“末將在。”
“等楊元他們搜城結束後,你帶他們前往坡州城,以坡州為前站,為我大軍收複漢城做準備,並伺機探查漢城的情況。”
“末將領命。”
“切記,不要輕敵冒進,也不要以身犯險。”
這是將軍對部下的命令,也是父親對兒子的叮囑。
“末將明白。”
漢城中,倭寇的總指揮官宇喜多秀家,正在與一眾倭寇頭子,商議如何應對明軍。
宇喜多秀家愁眉不展,自開戰以來,麵對朝鮮軍隊,屢戰屢勝,朝鮮三都八道,盡皆落於己方之手。
可麵對明軍,卻是屢戰屢敗,二都五道,已被明軍奪去。
雖然前番毛利輝元建議,依托漢城強大的防禦體係,與明軍決戰。宇喜多秀家也是同意這個方案。
然而,前方戰事不利,失敗的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宇喜多秀家不過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還很短練,麵對這種局勢,他多多少少是有點心神不寧。
“最近的軍報,都送到了諸位那裏,眼下我軍的處境如何,諸位想必也都知道。”
“明軍很快就要抵達開城。開城是朝鮮的三都之一,更是京畿道的北部重鎮。開城再向南,可就是我們腳下的漢城。”
“除了留守全羅等地的,其餘的軍團長都在,那咱們就商議商議,下一步,是戰?還是守?”
“若戰,如何戰?若守,又當如何守?”
毛利輝元最先開口,“總大將,屬下認為,應當戰。”
“明軍自遼東一路到漢城,千裏之遙,長途跋涉,又有朝鮮人拖後腿,必然是軍疲馬乏,實力大打折扣。”
“我軍重兵雲集於漢城,糧草充沛,軍械充足,以逸待勞,焉有不勝之理?”
“退一萬來說,就算是我軍偶有失利,戰事不順,我軍也可以退守漢城。”
“憑借漢城之堅,我軍亦可立於不敗之地。”
小早川隆景信心滿滿,“總大將,第一、第二軍團雖然作戰不利,元氣大傷,可我軍還有七個軍團,十萬大軍,豈能避戰。”
“漢城周邊,我軍兵力,便有近六萬人。如果有需要,在不影響忠清、全羅等地情況下,還可以抽調兩萬人。”
“這樣一來,我軍便可以在漢城周邊,集結起近八萬人的兵力。”
“明軍的兵力,屬下也去會同其他幾位軍團長做過推測,除去留守後方、戰死負傷、押送軍需,還有留在江原道與我軍對峙的明軍,明軍可以動用的兵力,絕對不會超過五萬人。”
“朝鮮的軍隊,早就已經被我軍消滅殆盡,就算是朝鮮征召青壯入軍,其訓練以及軍械,也難以保證。”
“以朝鮮軍隊的實力,能夠跟上明軍步伐的,至多不會超過五千人,就算加強其他隨軍的輔兵,最多也不會超過一萬人。”
“明軍加上朝鮮軍隊,最多不過六萬人。而我軍可以在漢城周邊集結起八萬人。”
“論天時,我軍以逸待勞。論地利,我軍在漢城駐守多日,比明軍更熟悉周邊地形。論人和,我軍人數占優。”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軍,此戰,豈能不勝?”
說到最後,小早川隆景看向宇喜多秀家,“因此,屬下的意見與毛利軍團長一致,主戰。”
加藤清正提出了不同意見,“總大將,明軍的實力遠超朝鮮軍隊,甚至我軍也難以與之匹敵。”
“屬下認為,應當保存實力,依托城池,固城堅守。”
加藤清正的話剛說完,小早川隆景立刻傳來不滿的聲音。
“加藤軍團長,什麽時候變得如此膽小怕事?”
“明軍的實力強,我軍將士也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有何懼於他?”
加藤清正連忙辯解,“話雖如此,可事實往往出乎意料。”
“起初,我也是這麽想的,可在與明軍交手之後才發現,明軍的戰鬥力,不輸於我軍,甚至還隱隱勝過我軍。”
小早川隆景依舊不以為意,“我軍團麾下有一員猛將,名為立花宗茂,立花部三千人,便可抵他部一萬人。”
“明軍戰鬥力強,那是沒有遇到我軍團的立花宗茂,不然,戰事也不會到如此地步。”
加藤清正還想說什麽,但被小西行長拉住了。
他們倆,一個在平安道,一個在鹹鏡道,那都是緊臨遼東的地區,因此,是最先與明軍交手之人,也是挨揍挨的最狠之人。
像小早川隆景等其他人,就沒和明軍交過手,因此對於明軍的印象,還如開戰之前那般,極其輕視。
被小西行長拉住的加藤清正也明白了,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你們狂就吧,等你們和明軍交了手,挨一頓胖揍,你們就什麽都明白了。
進攻朝鮮的倭寇有九個軍團,除了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的第一、第二軍團之外,還有七個軍團,他們都沒怎麽和明軍交過手,因此也是紛紛主戰。
總指揮官宇喜多秀家看著下麵幾乎全是主戰派,且信心滿滿,他的心中也堅定了戰鬥的想法。
“剛剛小早川軍團也都分析過了,諸位的想法我也都了解了,如果有需要,就再下令,抽調兩萬人增援漢城。”
“不管怎麽說,我軍可用兵力在八萬,明軍和朝鮮軍隊加起來不過六萬。八萬對六萬,優勢在我。”
“諸位,那就備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