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是言過其實一些的好。”


    針對朝鮮是否與倭寇私相勾結一事,朱翊鈞緩緩說出自己的看法。


    身為皇帝,他一開口,基本上就算是拍板了。但他身為皇帝,又不能把話說的這麽死,萬一有什麽轉折,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嘛。


    “朝鮮對我大明,還算恭順,可朝鮮與倭寇隔海相望,他們與倭寇聯手,不無可能。”


    “先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免被動。實際情況如何,再行探查。”


    “啟稟皇上。”兵部尚書梁夢龍開口,“朝鮮與日本的人口加起來,足有千萬之眾,倘若此二國真的聯手,定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為防萬一,臣懇請聖上降旨,令沿海各地及遼東、薊州兩鎮兵馬,整軍備戰。”


    “準。”朱翊鈞沒有絲毫猶豫。


    “遼東、薊州兩鎮的兵馬自不必多說,沿海各地的將領兵馬如何?”


    “迴稟皇上,”兵部尚書梁夢龍在腦海裏迅速過了一遍沿海各地的武將。


    “為防範倭寇,兵部不止一次下令,責沿海各地衛所嚴加操練,兵士應當不成問題。”


    “南直隸有江北的狼山副總兵,江南的江南副總兵,且南京京營可通過陸路及長江水路隨時支援,南直隸海防自當無虞。”


    “浙江總兵李應祥是員猛將,足保浙江海疆。福建總兵王化熙雖進取不足,但守成有餘。廣東總兵童元鎮,久經戰陣,雖是新鎮廣東,可應對倭寇,不是難事。”


    曆史上的朝鮮之役是在朝鮮打的,可朱翊鈞不敢擔保倭寇會不突發奇想,會從海路進攻江南,該有的防範措施必須要有。


    “那就傳旨,沿海各地督撫、將領、都司、衛所,招募精壯,操練兵馬,整飭兵備,嚴守海疆,以備倭寇。”


    “沿海各地衛所、官府、各地市舶司,要嚴查港口來往人員及出海船隊,嚴防倭寇細作。”


    “臣等遵旨。”旨意牽扯到很多地方的文武衙門和官員,所以在場的六位大臣齊聲領旨。


    “朝鮮是否真的與倭寇有所勾結,還要仔細探查。在探明情況之前,一切照舊,不得打草驚蛇。”


    “皇上,”三輔張學顏聞聽此言,上前稟報,“朝鮮本就是我大明的藩屬國,調錢調糧調兵,皆是我大明一句話的事。”


    “既然朝鮮有勾結倭寇的嫌疑,莫不如直接讓遼東鎮派兵進駐朝鮮。若是遼東鎮無有餘力,就從其他地方抽調兵馬進駐朝鮮。”


    “民間常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臣以為我大明可以直接派兵進駐,搶占先手。”


    “若是朝鮮真的與倭寇有所勾結,那就直接派兵拿了朝鮮王與其治下的官員。”


    “若是朝鮮沒有與倭寇有所勾結,朝鮮是我大明的藩屬國,我大明派兵進駐朝鮮乃天經地義,朝鮮也說不出什麽。”


    張學顏的想法,很好。


    朱翊鈞也確實這麽想過,但仔細一想,不行。


    朱翊鈞的計劃是,趁著朝鮮之役,直接就把朝鮮實控。而後將朝鮮打造成為收複日本的橋頭堡。


    可有個前提,大明的藩屬國有很多,想要實控朝鮮,必須要名正言順。


    朝鮮肯定是打不過倭寇的,隻有在朝鮮瀕臨滅國時,朝鮮國王李昖必然會主動內附。


    曆史上也確實如此,就幾個月的時間,朝鮮國土基本上淪陷完了,朝鮮國王李昖就想要內附大明。


    反正國土都被倭寇占領了,他這個朝鮮國王就是個擺設,什麽也管不了,還不如內附大明,自己的安全還能夠得到保證。


    朝鮮內附大明,那麽朝鮮的土地和人口能不能交接到大明手中,朝鮮國王李昖可就沒考慮那麽多。


    我朝鮮王李昖已經決定朝鮮內附大明了,土地和人口,還在倭寇手裏,大明能不能拿到手,那是大明的事,不是朝鮮的事。


    朱翊鈞就是想趁著這個關口,在朝鮮國王李昖主動請求內附大明後,再出兵。


    這個時候,朝鮮基本淪陷,朝鮮王室和朝鮮官員威嚴掃地,民心盡喪,李氏朝鮮原有的一切秩序,全部被打破。屆時大明再出兵,就可以毫無阻力的在朝鮮重新構建起大明的秩序,更不會有什麽道德上的汙點。


    事實上,朝鮮對於大明而言,是十分恭順的,甚至要比西南的很多土司還要恭順。


    在古代宗藩體係、朝貢體係之下,朝鮮完全可以看做是明朝的國土。


    就連李氏朝鮮自己都承認,《李朝實錄-宣宗實錄》: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曆代皆視為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餘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製,委國王禦寶以治事。


    有明朝鮮國嘛。


    不管私底下如何如何,最起碼明麵上是這麽迴事。


    凡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朱翊鈞要的,是郡縣朝鮮而不僅僅是應對倭寇。


    張學顏的方略,可行,但不宜行。


    不同意,總是能夠找出理由來。


    不待朱翊鈞開口,戶部尚書石星就出聲反對。


    “啟稟皇上,張閣老所言,可行,但猶有風險。”


    “若是朝鮮真的與倭寇有所勾結,我大明派軍隊進駐朝鮮,很有可能會打草驚蛇,引來朝鮮與倭寇提前發動進攻。”


    “再有,我軍對朝鮮的情況不是很熟悉,進駐朝鮮後,朝鮮極有可能勾結倭寇,憑借地形、軍需等事,想方設法的消滅我大明的軍隊。”


    “臣以為,我軍目前還在整訓,不宜貿然輕動,此事還應當再三考量。”


    朱翊鈞點點頭,“張閣老所言可行,石尚書說的也有理,那這件事就暫時擱置,你們迴去之後再詳細的論證一番。”


    “可行的話就報到乾清宮來,不可行的話,就擱置。”


    雖然沒有明確的拒絕,可一眾大臣都了解皇帝的做事風格,向來是決絕有力,從不拖延,能當場決定的事,根本就不會拖延。


    這次,皇帝的態度明顯是不同意。隻是礙於張學顏的麵子,沒有直說而已。


    “朝鮮到底有沒有勾結倭寇,有司衙門和錦衣衛再去探查。每到年關之際,朝鮮都會派遣使臣前來朝賀,在此之前,就算是探查出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也不要聲張。”


    “等到朝鮮使臣來之後,許閣老,你親自接待一下,探一探他們的實底。”


    “臣遵旨。”許國躬身領旨。


    “朝鮮派遣使臣前來,必然要經遼東進入山海關、北直隸,告訴遼東及沿線的官員,管好嘴巴,對於倭寇的事,不許透露出一點口風。”


    “遼東接到朝鮮的使團後,立刻派人保護,不許他們接觸旁人,也不許旁人接觸他們,一路護送到鴻臚寺的館驛中。”


    “朝鮮使團到了鴻臚寺後,若無詔命,不許官員與他們接觸。”


    “朝鮮收到了日本的國書,可他們卻遲遲不報。就算他們沒有與倭寇相互勾結,也足以證明他們對我大明,藏著心思。”


    “今日商議之事,整軍備戰之事,但說無妨。可關於朝鮮之事,諸位愛卿迴去之後,可要守口如瓶。”


    “臣等遵旨。”一眾大臣齊聲迴道。


    內閣首輔王錫爵說道:“皇上,對接朝鮮,本就是禮部之責,今禮部堂官並未例會,臣請告知禮部堂官。”


    “可。但隻許告訴禮部的一個尚書和兩個侍郎。”


    禮部這種清貴的衙門,向來都是心高氣傲之人,不告訴他們顯得跟看不起他們似的。


    而且禮部就是管這個的,不告訴禮部的堂官,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臣明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