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戰役前夕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州府推官袁可立的奏疏,送抵京師,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
申時行身為內閣首輔,得罪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一時之間,朝臣紛紛上疏彈劾申時行。
他立刻上疏自辯,我申時行人在京師,應天發生的事,我上哪知道去?我親戚吳之禎犯了法,已經被查辦了,蘇州知府石昆玉的事,我是一點都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緊,應天巡撫李淶和你申時行有交情吧,這就夠了。
彈劾申時行的奏疏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各地向朝廷稟告倭寇即將進攻的大明的消息,也在接踵而至。
浙江、福建兩省上奏,海商出海時,探查得知,倭寇計劃進攻大明。
另外,福建巡撫趙參魯上奏,琉球國使臣向我大明通稟,豐臣秀吉進攻大明的作戰計劃:
朝鮮已經投靠倭寇。
倭寇計劃兩路攻明,一路走陸路,以朝鮮為先導,自朝鮮下遼東,進攻京師。一路走海路,自江南發起進攻。
同時,居於在日本的兩位漢人,一位是居住島津藩許儀,一位是薩摩藩的許安國,二人傳消息迴大明,說日本太閣豐臣秀吉,正在整頓軍隊,準備進攻大明。
原本因彈劾內閣首輔申時行,朝堂上已經風起雲湧,再有各路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傳來,使得朝堂上更加波詭雲譎。
申時行一連上了三道辭呈,他在首輔的位置上待的時間太久了,得罪他的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這次麵對內外的壓力,他知道,自己不走不行了。
這一次,朱翊鈞批了申時行的辭呈。
朱翊鈞親政之初,後宮有李太後,內廷有馮保,外廷的各方勢力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此混亂交錯的局勢,需要申時行這麽一個“和事佬”、“潤滑油”似的首輔來調節平衡各方勢力。
而如今,朱翊鈞已經逐步掌控朝堂,接下來要著手的就是萬曆三大征等一係列戰役。
那麽,申時行這樣一位老油條,已經不適合再繼續待在首輔的位置上了,朱翊鈞需要的,是一位更有決斷力的首輔,而不是一個不粘鍋。
如果有需要,以申時行的年紀,可以隨時起複。
準了申時行的辭呈,對待首輔,該有的待遇還是要有。賞賜白銀、綢緞,驛站差馳,一路照應。待申時行離京時,朱翊鈞派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親自送申時行出城,並派官兵隨行護衛。
同時,將申時行的兒子申用懋的官職,進行向上調整。
地方上,先讓應天巡撫李淶停職待用,由三法司和錦衣衛派人去調查,如果袁可立所奏屬實,涉案人員按律懲處,石昆玉官複原職,並褒獎袁可立。
朱翊鈞下旨次輔王錫爵進首輔,三輔沈鯉進次輔,並增補閣臣。
廷推上來閣臣的名單中,朱翊鈞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禮部尚書許國。
這次,朱翊鈞準了許國入閣。
下旨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理政。
待這一係列事情全都處理完後,朝堂上依舊是議論紛紛——該怎麽收拾倭寇。
倭寇,與大明是世仇,倭寇既然想要進攻大明,那沒說的,朝堂上下意見一致,揍他。
而且,朝堂上下還認為,朝鮮,應該是投靠了倭寇。
事情果真如此嗎?
倭寇計劃進攻大明,早就通知了朝鮮。
李氏朝鮮方麵,關於倭寇進攻大明,這件事究竟要不要稟告給大明,意見不一。
李氏朝鮮,別看地方不怎麽大,那可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東人黨,西人黨,這個派係,那個派係,爭鬥都很厲害。倭寇製定進攻計劃時,李氏朝鮮的朝堂上是東人黨勢大。
朝鮮國王李昖,很平庸的一個人,他不願意與日本引發紛爭,他便派人出使日本,以探虛實。
等到使臣迴來後,得到的是兩份截然不同的結果。
正使黃允吉說,倭寇就是想動兵。
副使金誠一說,黃允吉是胡說八道,倭寇就沒想怎麽著。
這倆人一同出使日本,但探查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原因也簡單,黃允吉是西人黨,金誠一是東人黨。
此時,李氏朝鮮東人黨勢大,那麽西人黨帶迴來的消息自然就不重要。所以,朝鮮就認為倭寇沒想怎麽著。
現在,朝鮮朝堂上爭論的是,要不要把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報告給大明。
西人黨認為,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麽大的事,應該稟報給大明。
東人黨反對,如果把事情稟報給大明,到時候倭寇沒來,怎麽辦?
再說了,要是把事情稟報給大明,那麽大明會不會懷疑我們私下裏與倭寇有所勾結?到時候大明揪住這件事不放怎麽辦?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朝鮮方麵決定,應該要將事情稟報給大明,但不能全都稟告給大明,而且不能說實話。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麽大的事情,要是不稟告大明,到時候大明問罪下來,朝鮮吃罪不起。
朝鮮吉日本很近,從南邊下海,不用坐船,遊都遊到對馬去。日本要打的是大明,朝鮮雖然是大明的藩屬國,但朝鮮離日本太近,沒必要受無妄之災。
況且,日本要想進攻大明,必然走海路,對朝鮮沒有多大威脅。
如果將事情全都稟告大明,大明說不定會懷疑朝鮮與日本有所勾結,同時還會得罪日本,兩頭不討好的事,不能幹。
於是乎,朝鮮人想出一個好主意,就說是從日本逃迴來的朝鮮百姓帶迴來的消息,倭寇有進攻大明的企圖。
至於日本派遣使者前來朝鮮,朝鮮又派使者前去日本,雙方進行了正式的會晤並遞交了國書,這些事情,通通沒有,通通不能稟告給大明。
這樣一來,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但消息的來源是從日本逃迴來的朝鮮百姓,不是正規途徑來的,準不準的不敢保證,反正作為大明的藩屬國,朝鮮的義務是盡到了。
如此,還不會得罪日本。
在朝鮮國王李昖的拍板下,朝鮮決定按例,在年關之際派遣使臣前往大明,並且李昖還特意叮囑派去的使臣,進入遼東後,要打探消息。
如果大明沒有得到倭寇將要進攻的消息,那就不要稟告了。如果大明得到了倭寇將要進攻的消息,那你們再稟告。
日本將要進攻大明,不僅通知了朝鮮,還通知了琉球。
琉球直接就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反觀朝鮮,一言難盡。
李氏朝鮮的這種騷操作,不僅在朝鮮之役前就有,在朝鮮之役的整個作戰過程中,更是多的數不清。
朝鮮之役中,如果不是朝鮮人一直在拖後腿,明軍絕不至於打的那麽艱難。
殊不知,朝鮮的一幫大聰明商議出這個精妙絕倫的計策時,此刻的大明,早就懷疑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朝堂上下,早已不再信任朝鮮。
申時行身為內閣首輔,得罪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一時之間,朝臣紛紛上疏彈劾申時行。
他立刻上疏自辯,我申時行人在京師,應天發生的事,我上哪知道去?我親戚吳之禎犯了法,已經被查辦了,蘇州知府石昆玉的事,我是一點都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緊,應天巡撫李淶和你申時行有交情吧,這就夠了。
彈劾申時行的奏疏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各地向朝廷稟告倭寇即將進攻的大明的消息,也在接踵而至。
浙江、福建兩省上奏,海商出海時,探查得知,倭寇計劃進攻大明。
另外,福建巡撫趙參魯上奏,琉球國使臣向我大明通稟,豐臣秀吉進攻大明的作戰計劃:
朝鮮已經投靠倭寇。
倭寇計劃兩路攻明,一路走陸路,以朝鮮為先導,自朝鮮下遼東,進攻京師。一路走海路,自江南發起進攻。
同時,居於在日本的兩位漢人,一位是居住島津藩許儀,一位是薩摩藩的許安國,二人傳消息迴大明,說日本太閣豐臣秀吉,正在整頓軍隊,準備進攻大明。
原本因彈劾內閣首輔申時行,朝堂上已經風起雲湧,再有各路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傳來,使得朝堂上更加波詭雲譎。
申時行一連上了三道辭呈,他在首輔的位置上待的時間太久了,得罪他的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這次麵對內外的壓力,他知道,自己不走不行了。
這一次,朱翊鈞批了申時行的辭呈。
朱翊鈞親政之初,後宮有李太後,內廷有馮保,外廷的各方勢力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此混亂交錯的局勢,需要申時行這麽一個“和事佬”、“潤滑油”似的首輔來調節平衡各方勢力。
而如今,朱翊鈞已經逐步掌控朝堂,接下來要著手的就是萬曆三大征等一係列戰役。
那麽,申時行這樣一位老油條,已經不適合再繼續待在首輔的位置上了,朱翊鈞需要的,是一位更有決斷力的首輔,而不是一個不粘鍋。
如果有需要,以申時行的年紀,可以隨時起複。
準了申時行的辭呈,對待首輔,該有的待遇還是要有。賞賜白銀、綢緞,驛站差馳,一路照應。待申時行離京時,朱翊鈞派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親自送申時行出城,並派官兵隨行護衛。
同時,將申時行的兒子申用懋的官職,進行向上調整。
地方上,先讓應天巡撫李淶停職待用,由三法司和錦衣衛派人去調查,如果袁可立所奏屬實,涉案人員按律懲處,石昆玉官複原職,並褒獎袁可立。
朱翊鈞下旨次輔王錫爵進首輔,三輔沈鯉進次輔,並增補閣臣。
廷推上來閣臣的名單中,朱翊鈞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禮部尚書許國。
這次,朱翊鈞準了許國入閣。
下旨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理政。
待這一係列事情全都處理完後,朝堂上依舊是議論紛紛——該怎麽收拾倭寇。
倭寇,與大明是世仇,倭寇既然想要進攻大明,那沒說的,朝堂上下意見一致,揍他。
而且,朝堂上下還認為,朝鮮,應該是投靠了倭寇。
事情果真如此嗎?
倭寇計劃進攻大明,早就通知了朝鮮。
李氏朝鮮方麵,關於倭寇進攻大明,這件事究竟要不要稟告給大明,意見不一。
李氏朝鮮,別看地方不怎麽大,那可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東人黨,西人黨,這個派係,那個派係,爭鬥都很厲害。倭寇製定進攻計劃時,李氏朝鮮的朝堂上是東人黨勢大。
朝鮮國王李昖,很平庸的一個人,他不願意與日本引發紛爭,他便派人出使日本,以探虛實。
等到使臣迴來後,得到的是兩份截然不同的結果。
正使黃允吉說,倭寇就是想動兵。
副使金誠一說,黃允吉是胡說八道,倭寇就沒想怎麽著。
這倆人一同出使日本,但探查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原因也簡單,黃允吉是西人黨,金誠一是東人黨。
此時,李氏朝鮮東人黨勢大,那麽西人黨帶迴來的消息自然就不重要。所以,朝鮮就認為倭寇沒想怎麽著。
現在,朝鮮朝堂上爭論的是,要不要把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報告給大明。
西人黨認為,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麽大的事,應該稟報給大明。
東人黨反對,如果把事情稟報給大明,到時候倭寇沒來,怎麽辦?
再說了,要是把事情稟報給大明,那麽大明會不會懷疑我們私下裏與倭寇有所勾結?到時候大明揪住這件事不放怎麽辦?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朝鮮方麵決定,應該要將事情稟報給大明,但不能全都稟告給大明,而且不能說實話。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麽大的事情,要是不稟告大明,到時候大明問罪下來,朝鮮吃罪不起。
朝鮮吉日本很近,從南邊下海,不用坐船,遊都遊到對馬去。日本要打的是大明,朝鮮雖然是大明的藩屬國,但朝鮮離日本太近,沒必要受無妄之災。
況且,日本要想進攻大明,必然走海路,對朝鮮沒有多大威脅。
如果將事情全都稟告大明,大明說不定會懷疑朝鮮與日本有所勾結,同時還會得罪日本,兩頭不討好的事,不能幹。
於是乎,朝鮮人想出一個好主意,就說是從日本逃迴來的朝鮮百姓帶迴來的消息,倭寇有進攻大明的企圖。
至於日本派遣使者前來朝鮮,朝鮮又派使者前去日本,雙方進行了正式的會晤並遞交了國書,這些事情,通通沒有,通通不能稟告給大明。
這樣一來,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但消息的來源是從日本逃迴來的朝鮮百姓,不是正規途徑來的,準不準的不敢保證,反正作為大明的藩屬國,朝鮮的義務是盡到了。
如此,還不會得罪日本。
在朝鮮國王李昖的拍板下,朝鮮決定按例,在年關之際派遣使臣前往大明,並且李昖還特意叮囑派去的使臣,進入遼東後,要打探消息。
如果大明沒有得到倭寇將要進攻的消息,那就不要稟告了。如果大明得到了倭寇將要進攻的消息,那你們再稟告。
日本將要進攻大明,不僅通知了朝鮮,還通知了琉球。
琉球直接就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反觀朝鮮,一言難盡。
李氏朝鮮的這種騷操作,不僅在朝鮮之役前就有,在朝鮮之役的整個作戰過程中,更是多的數不清。
朝鮮之役中,如果不是朝鮮人一直在拖後腿,明軍絕不至於打的那麽艱難。
殊不知,朝鮮的一幫大聰明商議出這個精妙絕倫的計策時,此刻的大明,早就懷疑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朝堂上下,早已不再信任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