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哭孝陵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看護孝陵的,則是孝陵衛。
那些被發配去緬中都司的南京京衛的世襲軍官們,紛紛跑到孝陵去哭訴。
明太祖屠殺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政治目的,而且多是針對上層勳貴。
大明朝被屠殺的開國勳貴中,有的,也確實該死。比如藍玉,就藍玉犯下的那些事,真要是按律例處置,也逃不過一個死罪。
除了這些頂層的勳貴之外,其餘的中下層開國功臣,並未遭受到大規模清洗,這些人都集中於衛所中,而且官職都是世襲的。
如,戚繼光祖上戚祥,原本是明太祖的親兵,後平定雲南的過程中戰死。明太祖便令其後代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正四品。
衛所的這些世襲軍官,才是大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從明初到明末,衛所可謂是為大明朝流盡了血。
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領兵的將領絕大部分都是衛所出身,尤以榆林衛為最。
衛所製度,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製度,在移民戍邊方麵尤為明顯。至於後來有的軍戶成為類似農奴的存在,是源於衛所製度在執行中出現了問題。
軍戶逃亡,也是在明朝前期就有,不過並不奇怪。
比如西北的軍戶。大明朝開國之初,西北是沒有多少人口的,於是乎,大量江南一帶的百姓強製性的被遷移到西北,成為軍戶。
有的則是跟隨肅王等藩王前去西北一同就藩,而後落戶在那。
西北的自然環境,在明朝時已經惡化,而且西北多是色目人、蒙古人。
原本生活在江南的人到了西北,成天啃沙子不說,還要麵對各方麵都不和的其他民族,他能不跑嗎。
而南京京衛的這些世襲軍官,就不一樣了。
應天是什麽地方呀,天下繁華之所。飽暖思淫欲,這些世襲軍官一代兩代的還行,可時間一長,又不問你經曆戰事,自然而然的就墮落腐化。
如今,為了逃避去緬中都司,這些世襲軍官更是想出了一個絕妙計策,哭孝陵。
向太祖皇帝哭訴。
原本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隻調了三十幾個人去緬中都司,可架不住這些人心裏有鬼,生怕自己也被調去緬中都司,就自動抱團,拉幫結夥的全都要去哭孝陵。
南京本就繁華,人口眾多,平時那些作威作福的軍官一個個的哭天抹淚,哀嚎震天,惹得百姓紛紛湧上街頭看熱鬧。
護陵的孝陵衛得到消息後,二話沒說,立刻發起總動員,不管男女老少,能動的全都上陣,抄家夥就把孝陵的出入口全都堵上了。
沒辦法,孝陵衛的職責就是看護孝陵,要是真讓這些人攪鬧孝陵,孝陵衛的官兵就算是一個人長了倆腦袋也不夠抵罪的。
得到消息的南京守備官員們,眼珠子都紅了。
南京守備太監李浚,最為激動。
孝陵歸他這個南京守備太監管,要是孝陵出了事,頭一個要問罪的就是他。
因此,也顧不上有沒有工具,李浚一個勁的在那罵張國彥、顧承光等人,什麽父親、母親,什麽大爺、祖宗,通通問候一遍。
守備太監府內,一個小太監急匆匆的跑到李浚麵前,“幹爹,人手都趕到孝陵去了,轎子也都準備好了,咱們這就去孝陵吧。”
李浚急得直接給這小太監一巴掌,“混賬東西!”
“都什麽時候了還坐轎子,備馬!”
“是,兒子這就去準備。”那小太監急匆匆的又跑開。
南京中軍都督府內,協同守備新建伯王承勳正在整頓兵馬。
戚繼美帶著人趕了過來,朝著王承勳行禮,“新建伯。”
“戚將軍。”王承勳都沒顧得上行禮,隨口應了一句,接著又訓斥整隊的官兵,“都快點。”
“戚將軍,家裏就麻煩你照看著點了,我得帶人去孝陵和鎮遠侯匯合。”
戚繼美知道輕重緩急,“還請新建伯放心。”
“走。”王承勳帶著人剛要出發,一個隊官迎麵走了上來。
“新建伯。”
“有什麽話路上說。”王承勳很是急切。
孝陵內外,全都站滿了官兵。
孝陵內,是護陵的孝陵衛官兵。
孝陵外,是南京守備勳臣鎮遠侯顧承光、協同守備新建伯王承勳、守備太監李浚以及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帶的官兵。
內外官兵中間,便是一眾哭哭啼啼的世襲軍官。
這些人想進孝陵,但被孝陵衛擋住了。
這些人見孝陵衛阻攔,便想硬闖,結果孝陵衛的官兵直接亮了刀子,還撂下狠話,“無令擅闖者,就地正法!”
這些人還是很明白一句話的,那就是:生命是寶貴的,而且隻有一次。
他們麵對氣勢洶洶的孝陵衛官兵,沒敢闖,因為他們知道,孝陵衛的兵,是真敢殺人。
可也不甘心就這麽調頭迴去,於是就在原地哭訴。
鼻涕一把淚一把,估計自己親爹死的時候都沒這麽賣力氣。
聞訊趕來的一眾守備官員和官兵,當即就把這些給圍了,明晃晃的刀槍冒著寒光,殺氣騰騰。
雖然官兵很多,可周邊還是聚攏了很多看熱鬧的老百姓,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讓開,讓開。”後麵又來了一隊人,領頭的是魏國公徐邦瑞。
魏國公府世鎮南京,雖然現任魏國公徐邦瑞身上沒有南京守備的官銜,可孝陵要是出了事,他知道,魏國公府絕對脫不了幹係。
徐邦瑞走到官兵隊伍前,“鎮遠侯,我與這些人相對熟悉,莫不如讓我過去勸勸他們。”
“還勸什麽勸!”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一點都沒有給魏國公徐邦瑞留麵子。
“南京這麽多衙門,這麽多官員,這麽多兵,全聚在孝陵邊上,難不成是來讓太祖閱兵的?”
守備太監李浚則做的更迅速,直接揮手,“把人全給我抓了!”
“是。”南京錦衣衛、南京守備太監府的人紛紛上前。
“拿人。”張國彥也招唿南京兵部的人上前。
鎮遠侯顧承光、新建伯王承勳,二人此時也不再顧及勳貴之間的關係,沒有給魏國公徐邦瑞麵子,跟著命令麾下士兵上前拿人。
如狼似虎的官兵紛紛上前拿人。
“太祖啊。”
“太……嗚嗚……祖……”
“嗚嗚……太……祖,啊!”
正在哭泣的軍官們,還沒哭盡興呢,就被官兵強行拉走。
“太……啊!”一個軍官還沒哭完呢,就挨了一家夥,接著又被拽走。
守備太監李浚見有人不想走,冰冷的說道:“誰要是不走,就打!”
一個正在哭訴軍官,“太祖啊,太祖啊,太,太,太疼了。”
“別打了,別打了,我走。”
看護孝陵的,則是孝陵衛。
那些被發配去緬中都司的南京京衛的世襲軍官們,紛紛跑到孝陵去哭訴。
明太祖屠殺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政治目的,而且多是針對上層勳貴。
大明朝被屠殺的開國勳貴中,有的,也確實該死。比如藍玉,就藍玉犯下的那些事,真要是按律例處置,也逃不過一個死罪。
除了這些頂層的勳貴之外,其餘的中下層開國功臣,並未遭受到大規模清洗,這些人都集中於衛所中,而且官職都是世襲的。
如,戚繼光祖上戚祥,原本是明太祖的親兵,後平定雲南的過程中戰死。明太祖便令其後代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正四品。
衛所的這些世襲軍官,才是大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從明初到明末,衛所可謂是為大明朝流盡了血。
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領兵的將領絕大部分都是衛所出身,尤以榆林衛為最。
衛所製度,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製度,在移民戍邊方麵尤為明顯。至於後來有的軍戶成為類似農奴的存在,是源於衛所製度在執行中出現了問題。
軍戶逃亡,也是在明朝前期就有,不過並不奇怪。
比如西北的軍戶。大明朝開國之初,西北是沒有多少人口的,於是乎,大量江南一帶的百姓強製性的被遷移到西北,成為軍戶。
有的則是跟隨肅王等藩王前去西北一同就藩,而後落戶在那。
西北的自然環境,在明朝時已經惡化,而且西北多是色目人、蒙古人。
原本生活在江南的人到了西北,成天啃沙子不說,還要麵對各方麵都不和的其他民族,他能不跑嗎。
而南京京衛的這些世襲軍官,就不一樣了。
應天是什麽地方呀,天下繁華之所。飽暖思淫欲,這些世襲軍官一代兩代的還行,可時間一長,又不問你經曆戰事,自然而然的就墮落腐化。
如今,為了逃避去緬中都司,這些世襲軍官更是想出了一個絕妙計策,哭孝陵。
向太祖皇帝哭訴。
原本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隻調了三十幾個人去緬中都司,可架不住這些人心裏有鬼,生怕自己也被調去緬中都司,就自動抱團,拉幫結夥的全都要去哭孝陵。
南京本就繁華,人口眾多,平時那些作威作福的軍官一個個的哭天抹淚,哀嚎震天,惹得百姓紛紛湧上街頭看熱鬧。
護陵的孝陵衛得到消息後,二話沒說,立刻發起總動員,不管男女老少,能動的全都上陣,抄家夥就把孝陵的出入口全都堵上了。
沒辦法,孝陵衛的職責就是看護孝陵,要是真讓這些人攪鬧孝陵,孝陵衛的官兵就算是一個人長了倆腦袋也不夠抵罪的。
得到消息的南京守備官員們,眼珠子都紅了。
南京守備太監李浚,最為激動。
孝陵歸他這個南京守備太監管,要是孝陵出了事,頭一個要問罪的就是他。
因此,也顧不上有沒有工具,李浚一個勁的在那罵張國彥、顧承光等人,什麽父親、母親,什麽大爺、祖宗,通通問候一遍。
守備太監府內,一個小太監急匆匆的跑到李浚麵前,“幹爹,人手都趕到孝陵去了,轎子也都準備好了,咱們這就去孝陵吧。”
李浚急得直接給這小太監一巴掌,“混賬東西!”
“都什麽時候了還坐轎子,備馬!”
“是,兒子這就去準備。”那小太監急匆匆的又跑開。
南京中軍都督府內,協同守備新建伯王承勳正在整頓兵馬。
戚繼美帶著人趕了過來,朝著王承勳行禮,“新建伯。”
“戚將軍。”王承勳都沒顧得上行禮,隨口應了一句,接著又訓斥整隊的官兵,“都快點。”
“戚將軍,家裏就麻煩你照看著點了,我得帶人去孝陵和鎮遠侯匯合。”
戚繼美知道輕重緩急,“還請新建伯放心。”
“走。”王承勳帶著人剛要出發,一個隊官迎麵走了上來。
“新建伯。”
“有什麽話路上說。”王承勳很是急切。
孝陵內外,全都站滿了官兵。
孝陵內,是護陵的孝陵衛官兵。
孝陵外,是南京守備勳臣鎮遠侯顧承光、協同守備新建伯王承勳、守備太監李浚以及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帶的官兵。
內外官兵中間,便是一眾哭哭啼啼的世襲軍官。
這些人想進孝陵,但被孝陵衛擋住了。
這些人見孝陵衛阻攔,便想硬闖,結果孝陵衛的官兵直接亮了刀子,還撂下狠話,“無令擅闖者,就地正法!”
這些人還是很明白一句話的,那就是:生命是寶貴的,而且隻有一次。
他們麵對氣勢洶洶的孝陵衛官兵,沒敢闖,因為他們知道,孝陵衛的兵,是真敢殺人。
可也不甘心就這麽調頭迴去,於是就在原地哭訴。
鼻涕一把淚一把,估計自己親爹死的時候都沒這麽賣力氣。
聞訊趕來的一眾守備官員和官兵,當即就把這些給圍了,明晃晃的刀槍冒著寒光,殺氣騰騰。
雖然官兵很多,可周邊還是聚攏了很多看熱鬧的老百姓,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讓開,讓開。”後麵又來了一隊人,領頭的是魏國公徐邦瑞。
魏國公府世鎮南京,雖然現任魏國公徐邦瑞身上沒有南京守備的官銜,可孝陵要是出了事,他知道,魏國公府絕對脫不了幹係。
徐邦瑞走到官兵隊伍前,“鎮遠侯,我與這些人相對熟悉,莫不如讓我過去勸勸他們。”
“還勸什麽勸!”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一點都沒有給魏國公徐邦瑞留麵子。
“南京這麽多衙門,這麽多官員,這麽多兵,全聚在孝陵邊上,難不成是來讓太祖閱兵的?”
守備太監李浚則做的更迅速,直接揮手,“把人全給我抓了!”
“是。”南京錦衣衛、南京守備太監府的人紛紛上前。
“拿人。”張國彥也招唿南京兵部的人上前。
鎮遠侯顧承光、新建伯王承勳,二人此時也不再顧及勳貴之間的關係,沒有給魏國公徐邦瑞麵子,跟著命令麾下士兵上前拿人。
如狼似虎的官兵紛紛上前拿人。
“太祖啊。”
“太……嗚嗚……祖……”
“嗚嗚……太……祖,啊!”
正在哭泣的軍官們,還沒哭盡興呢,就被官兵強行拉走。
“太……啊!”一個軍官還沒哭完呢,就挨了一家夥,接著又被拽走。
守備太監李浚見有人不想走,冰冷的說道:“誰要是不走,就打!”
一個正在哭訴軍官,“太祖啊,太祖啊,太,太,太疼了。”
“別打了,別打了,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