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褫奪衍聖公爵位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鎮遠侯顧承光拿律法和孔子的話說事,要求按律嚴懲衍聖公府的一幹人犯。
那湖廣道禦史被懟的啞口無言。
其實說是啞口無言也不準確,因為衍聖公府的存在,本就是因為孔子的原因。
那湖廣道禦史之所以強調從輕發落,正是基於衍聖公府是孔子的後人。
如今鎮遠侯顧承光把孔子“以怨報怨”的話都搬了出來,直接點住了那湖廣道禦史的穴。
我顧承光要求按孔子說的話懲治孔子的子孫,你們能說出什麽來?
難不成,你們還想忤逆聖人之言?
落入下乘的湖廣道禦史隻好悻悻退下。
鎮遠侯顧承光請求皇帝按律嚴懲衍聖公府的一幹人犯,這話是對皇帝說的,其他的文官就算是有辯駁之詞,也不敢在這個關頭搶話。
皇極殿內,一眾文武官員的目光,紛紛聚在鎮遠侯顧承光的身上。
顧承光雖然是個侯爵,可他還不值當的讓滿朝文武目不轉睛的盯著他,一眾文武官員盯他是假,盯皇帝是真。
隻是,誰也不敢在那直勾勾的盯著皇帝,隻能退而求其次,盯向請旨的鎮遠侯顧承光。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朱翊鈞在眾人的矚目中吟誦出陸遊的《訴衷情》。
一眾文武官員低下頭,心中已然有了答案,皇帝對於衍聖公府不滿,這一刀,衍聖公府無論如何是躲不過了。
朱翊鈞接著吟誦出下半闕詞,“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孔子何等聖人,竟有如此不肖子孫,著實令人心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聖人之家,也沒能免俗啊。”
“諸位愛卿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蒙受聖人教誨,亦當明了,聖人,主張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既為仁。”
“那何為克己複禮為仁?”
麵對皇帝發問,滿堂文武唯有一人出列迴答,因為他也是最合適的人選——禮部尚書許國。
“迴稟皇上,南朝梁皇侃所著《論語義疏》中對此有過注解:克猶約也,複猶反也,言若能自約儉己身,返反於禮中,則為仁也。”
“宋朝程子亦有言: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己私,皆歸於理,方始是仁。”
“許尚書答的好。”朱翊鈞誇讚一句。
但還有一句,朱翊鈞沒有說。那就是許國答的好,但答的也滑頭。
因為他迴答的全是古人的話,一點自己的意思都沒有,更沒有任何涉及衍聖公府一案的東西。
朱翊鈞接著說道:“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
“孔尚賢等一幹人犯,是克己了?還是複禮了?”
“都沒有!”
“剛剛鎮遠侯說的不錯,於公,孔尚賢等人違背律法,於私,孔尚賢等人違背聖人教誨。”
“廟堂之上,欺天謀逆。江湖之中,為禍鄉鄰。家族之內,讓祖蒙羞。”
“他們違背律法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玷汙聖貞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為害鄉裏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為何偏偏在東窗事發的時候,他們想起了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拿聖人當什麽了!”
最後一句話,朱翊鈞是怒吼出來的,驚的滿朝文武身心一顫。
聲音久久盤旋迴蕩,縈繞在眾人腦海。
更關鍵的是,這話裏裏外外都在強調聖人。
聖人的子孫都不拿聖人當迴事,那其他的人又如何好再以聖人之後為由辯駁。
不過,嘴上雖然不好說什麽,但身體該動還是要動的。
皇帝發怒,做臣子的自然要請罪。
眾大臣躬身,“臣等有罪。”
“有罪的不是你們。”朱翊鈞的聲音在眾大臣的聲音落下後接著響起,很是急切。
“有罪的是那些打著聖人旗號為非作歹的逆賊大惡!”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內閣首輔申時行聽出皇帝語氣中的憤怒,急忙出列。
“啟稟皇上,孔尚賢等逆賊為意圖謀反、非作歹,東窗事發後竟然還試圖以聖人之名洗脫罪責,實在可惡!”
申時行這句話,相當於直接把其他文官的話也堵死了。
人家孔尚賢好歹是聖人之後,他拿著聖人旗號招搖過市還情有可原,你們這些人就別跟著裝什麽孝子賢孫了。
皇帝已經怒火中燒,勳貴又在一旁虎視眈眈,你們就別瞎添亂了。
“《韓非子》中有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孔尚賢等人觸犯國法,就算其是聖人子孫,也決不能徇私枉法!”
“況其身為聖人之後,朝廷之衍聖公,知法犯法,知聖人教誨而不遵,更是惡上加惡,罪上加罪,更應從重發落,以彰朝廷律法之嚴,亦慰聖人在天之靈。”
“臣鬥膽,懇請皇上嚴懲衍聖公府的一幹人犯。”
“衍聖公之人選,則從其他聖人子孫中,擇優選取。並勒令新任衍聖公嚴加管束族人,恪守聖人教誨,若有再犯,一律從重懲處。”
申時行不愧是萬曆朝最會為官之人,說的話就是有水平。
孔尚賢謀逆,誅九族,誅去。
就算是誅九族把北孔全牽連了,也不打緊,反正還有南孔呢。
有罪的,該殺頭的殺頭,該下獄的下獄,隻要把衍聖公的爵位留住就行了。
如此一來,既照顧了皇帝的情緒,又安撫了天下的讀書人。
其他文官聽了申時行的話,也都覺得可行。
說實話,誅孔尚賢的九族,誅去唄,反正也誅不到他們這些文官的頭上。
隻要把衍聖公這個爵位留住就行了。
英國公張元功出列,“啟稟皇上,臣以為申閣老的話,有理,但亦有無理之處。”
朱翊鈞知道勳貴們要開始發力了,便問道:“有理之處有哪些?無理之處又有哪些?”
“啟稟皇上,申閣老所言,孔尚賢等人身為聖人之後,知法犯法,犯下不赦之罪,嚴懲乃是應該。”
“然,自古以來,謀逆者,未嚐有不奪其爵者。”
“臣以為,孔尚賢等一幹人犯理應嚴懲,衍聖公之爵位,亦應褫奪。”
“剛剛申閣老也說了,《韓非子》中有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我大明自開國以來,蒙曆代聖上恩寵,勳貴皆與國同休。然,其中亦不乏因罪被褫奪爵位者。”
“孔尚賢犯下謀逆大罪,若不褫奪爵位,臣恐律法不彰。”
申時行本來對於英國公張元功出列反駁他的話,很是詫異,他沒想到張元功竟然站出來反對他。
按理來說,自己是內閣首輔,要反駁自己,那也得是公爵中資曆最深的定國公徐文璧來反駁。
可在聽了英國公張元功的話後,申時行明白了,怪不得定國公徐文璧不站出來呢,原來勳貴們是打算以謀逆大罪為由,褫奪衍聖公之爵位。
定國公祖上可是個二五仔,徐文璧這家夥是怕再如惠安伯張元善那樣被人抓住自身缺陷而不放。
事實上也確實如申時行所想。
勳貴們為了扳倒衍聖公府,可是絞盡腦汁想對策。
本來想的是由定國公徐文璧對首輔申時行,英國公張元功對次輔王錫爵。
沒想到惠安伯張元善這家夥被湖廣道禦史駁斥的無地自容,所以,為了避免再出現這種尷尬情況,首輔申時行開口後,勳貴們都不用商量,英國公張元功直接就站了出來。
朱翊鈞內心很欣賞英國公張元的話,可臉上還不能表現出來,坐在龍椅上故作為難。
“英國公說的在理,可,畢竟是聖人之後,這麽做,會不會過於苛責?”
英國公張元功早有應對話語,“皇上,孔尚賢身為聖人之後尚不遵聖人教誨,如不嚴懲,那麽天下的讀書人若學的有模有樣該當如何?”
“聖人之名已被聖人之後玷汙,若再讓孔氏一族承襲衍聖公之位,天下人又如何信服?”
“皇上,您身為大明天子,百姓君父,理應為天下著想,而不應因一家一姓而偏私。”
“這個嘛……”朱翊鈞故作為難的思索,良久,才緩緩開口,“英國公說的在理。”
“然,對待聖人之後,不應如此苛刻。”
“這樣吧,褫奪衍聖公爵位,改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皇上。”英國公張元功還想說什麽,但被朱翊鈞打斷。
“好了,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是。”張元功的目的已經達到,可還是裝作一副不得不遵旨的樣子退下。
那湖廣道禦史被懟的啞口無言。
其實說是啞口無言也不準確,因為衍聖公府的存在,本就是因為孔子的原因。
那湖廣道禦史之所以強調從輕發落,正是基於衍聖公府是孔子的後人。
如今鎮遠侯顧承光把孔子“以怨報怨”的話都搬了出來,直接點住了那湖廣道禦史的穴。
我顧承光要求按孔子說的話懲治孔子的子孫,你們能說出什麽來?
難不成,你們還想忤逆聖人之言?
落入下乘的湖廣道禦史隻好悻悻退下。
鎮遠侯顧承光請求皇帝按律嚴懲衍聖公府的一幹人犯,這話是對皇帝說的,其他的文官就算是有辯駁之詞,也不敢在這個關頭搶話。
皇極殿內,一眾文武官員的目光,紛紛聚在鎮遠侯顧承光的身上。
顧承光雖然是個侯爵,可他還不值當的讓滿朝文武目不轉睛的盯著他,一眾文武官員盯他是假,盯皇帝是真。
隻是,誰也不敢在那直勾勾的盯著皇帝,隻能退而求其次,盯向請旨的鎮遠侯顧承光。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朱翊鈞在眾人的矚目中吟誦出陸遊的《訴衷情》。
一眾文武官員低下頭,心中已然有了答案,皇帝對於衍聖公府不滿,這一刀,衍聖公府無論如何是躲不過了。
朱翊鈞接著吟誦出下半闕詞,“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孔子何等聖人,竟有如此不肖子孫,著實令人心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聖人之家,也沒能免俗啊。”
“諸位愛卿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蒙受聖人教誨,亦當明了,聖人,主張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既為仁。”
“那何為克己複禮為仁?”
麵對皇帝發問,滿堂文武唯有一人出列迴答,因為他也是最合適的人選——禮部尚書許國。
“迴稟皇上,南朝梁皇侃所著《論語義疏》中對此有過注解:克猶約也,複猶反也,言若能自約儉己身,返反於禮中,則為仁也。”
“宋朝程子亦有言: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己私,皆歸於理,方始是仁。”
“許尚書答的好。”朱翊鈞誇讚一句。
但還有一句,朱翊鈞沒有說。那就是許國答的好,但答的也滑頭。
因為他迴答的全是古人的話,一點自己的意思都沒有,更沒有任何涉及衍聖公府一案的東西。
朱翊鈞接著說道:“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
“孔尚賢等一幹人犯,是克己了?還是複禮了?”
“都沒有!”
“剛剛鎮遠侯說的不錯,於公,孔尚賢等人違背律法,於私,孔尚賢等人違背聖人教誨。”
“廟堂之上,欺天謀逆。江湖之中,為禍鄉鄰。家族之內,讓祖蒙羞。”
“他們違背律法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玷汙聖貞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為害鄉裏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是聖人子孫?”
“為何偏偏在東窗事發的時候,他們想起了自己是聖人子孫?”
“他們拿聖人當什麽了!”
最後一句話,朱翊鈞是怒吼出來的,驚的滿朝文武身心一顫。
聲音久久盤旋迴蕩,縈繞在眾人腦海。
更關鍵的是,這話裏裏外外都在強調聖人。
聖人的子孫都不拿聖人當迴事,那其他的人又如何好再以聖人之後為由辯駁。
不過,嘴上雖然不好說什麽,但身體該動還是要動的。
皇帝發怒,做臣子的自然要請罪。
眾大臣躬身,“臣等有罪。”
“有罪的不是你們。”朱翊鈞的聲音在眾大臣的聲音落下後接著響起,很是急切。
“有罪的是那些打著聖人旗號為非作歹的逆賊大惡!”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內閣首輔申時行聽出皇帝語氣中的憤怒,急忙出列。
“啟稟皇上,孔尚賢等逆賊為意圖謀反、非作歹,東窗事發後竟然還試圖以聖人之名洗脫罪責,實在可惡!”
申時行這句話,相當於直接把其他文官的話也堵死了。
人家孔尚賢好歹是聖人之後,他拿著聖人旗號招搖過市還情有可原,你們這些人就別跟著裝什麽孝子賢孫了。
皇帝已經怒火中燒,勳貴又在一旁虎視眈眈,你們就別瞎添亂了。
“《韓非子》中有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孔尚賢等人觸犯國法,就算其是聖人子孫,也決不能徇私枉法!”
“況其身為聖人之後,朝廷之衍聖公,知法犯法,知聖人教誨而不遵,更是惡上加惡,罪上加罪,更應從重發落,以彰朝廷律法之嚴,亦慰聖人在天之靈。”
“臣鬥膽,懇請皇上嚴懲衍聖公府的一幹人犯。”
“衍聖公之人選,則從其他聖人子孫中,擇優選取。並勒令新任衍聖公嚴加管束族人,恪守聖人教誨,若有再犯,一律從重懲處。”
申時行不愧是萬曆朝最會為官之人,說的話就是有水平。
孔尚賢謀逆,誅九族,誅去。
就算是誅九族把北孔全牽連了,也不打緊,反正還有南孔呢。
有罪的,該殺頭的殺頭,該下獄的下獄,隻要把衍聖公的爵位留住就行了。
如此一來,既照顧了皇帝的情緒,又安撫了天下的讀書人。
其他文官聽了申時行的話,也都覺得可行。
說實話,誅孔尚賢的九族,誅去唄,反正也誅不到他們這些文官的頭上。
隻要把衍聖公這個爵位留住就行了。
英國公張元功出列,“啟稟皇上,臣以為申閣老的話,有理,但亦有無理之處。”
朱翊鈞知道勳貴們要開始發力了,便問道:“有理之處有哪些?無理之處又有哪些?”
“啟稟皇上,申閣老所言,孔尚賢等人身為聖人之後,知法犯法,犯下不赦之罪,嚴懲乃是應該。”
“然,自古以來,謀逆者,未嚐有不奪其爵者。”
“臣以為,孔尚賢等一幹人犯理應嚴懲,衍聖公之爵位,亦應褫奪。”
“剛剛申閣老也說了,《韓非子》中有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我大明自開國以來,蒙曆代聖上恩寵,勳貴皆與國同休。然,其中亦不乏因罪被褫奪爵位者。”
“孔尚賢犯下謀逆大罪,若不褫奪爵位,臣恐律法不彰。”
申時行本來對於英國公張元功出列反駁他的話,很是詫異,他沒想到張元功竟然站出來反對他。
按理來說,自己是內閣首輔,要反駁自己,那也得是公爵中資曆最深的定國公徐文璧來反駁。
可在聽了英國公張元功的話後,申時行明白了,怪不得定國公徐文璧不站出來呢,原來勳貴們是打算以謀逆大罪為由,褫奪衍聖公之爵位。
定國公祖上可是個二五仔,徐文璧這家夥是怕再如惠安伯張元善那樣被人抓住自身缺陷而不放。
事實上也確實如申時行所想。
勳貴們為了扳倒衍聖公府,可是絞盡腦汁想對策。
本來想的是由定國公徐文璧對首輔申時行,英國公張元功對次輔王錫爵。
沒想到惠安伯張元善這家夥被湖廣道禦史駁斥的無地自容,所以,為了避免再出現這種尷尬情況,首輔申時行開口後,勳貴們都不用商量,英國公張元功直接就站了出來。
朱翊鈞內心很欣賞英國公張元的話,可臉上還不能表現出來,坐在龍椅上故作為難。
“英國公說的在理,可,畢竟是聖人之後,這麽做,會不會過於苛責?”
英國公張元功早有應對話語,“皇上,孔尚賢身為聖人之後尚不遵聖人教誨,如不嚴懲,那麽天下的讀書人若學的有模有樣該當如何?”
“聖人之名已被聖人之後玷汙,若再讓孔氏一族承襲衍聖公之位,天下人又如何信服?”
“皇上,您身為大明天子,百姓君父,理應為天下著想,而不應因一家一姓而偏私。”
“這個嘛……”朱翊鈞故作為難的思索,良久,才緩緩開口,“英國公說的在理。”
“然,對待聖人之後,不應如此苛刻。”
“這樣吧,褫奪衍聖公爵位,改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皇上。”英國公張元功還想說什麽,但被朱翊鈞打斷。
“好了,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是。”張元功的目的已經達到,可還是裝作一副不得不遵旨的樣子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