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哄抬物價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閣大學士張學顏,急匆匆的走進戶部大堂。
入閣之前,張學顏就是戶部尚書,對於這裏,他並不陌生。
原本在大堂中議事的戶部尚書宋纁、左侍郎王遴、右侍郎楊俊民,三人立刻起身行禮,“閣老。”
宋纁還立刻閃出上位。
張學顏也沒客氣,徑直走到上位坐下。
左侍郎王遴則讓出了自己的位置給尚書宋纁,他自己走到右侍郎楊俊民的身旁。
楊俊民也很識趣的向後退了一個身位。
四個人的動作同時進行,卻又分毫不差,仿佛提前排練過一般。
張學顏看著三人,揮了揮手,“都坐下。”
三人這才坐下。
接著,堂外有一書吏進來奉茶。
那書吏久在吏部,早就練成了一副火眼金睛。他看出堂內氣氛凝重,動作、腳步,甚至是唿吸,都不由得加了小心。
奉茶之後,那書吏加緊腳步,可聲音不顯,退出大堂。
隨著那書吏退去,張學顏的聲音開始響起。
“這幾天的物價你們知道嗎?”
宋纁聽出張學顏語氣不善,趕忙迴道:“迴閣老,下官是戶部尚書,物價關乎百姓生計,不敢不知。”
“那知道物價為什麽變化這麽大嗎?”張學顏語氣依舊不善。
銀行進展不順,物價又有波動,宋纁這個戶部尚書就算是不清楚其中的緣由,猜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可宋纁若是真的靠猜測來度事,那他也爬不到戶部尚書的位置上。
“據下官所知,是有些人故意叛亂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故意哄抬物價。”
明朝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在洪武年間就定了下來,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
可規定是規定,實際是實際。
不同時期,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是有浮動的,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白銀大量湧入,致使白銀數量增多、銅錢數量相對變少而導致兌換比例發生大幅度變化。
曆史上,萬曆十七年,一兩白銀甚至隻能兌換五百文左右的銅錢。
但到了明末,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又拉去了,萬曆四十六年,白銀一兩可以兌換銅錢一千文。等到了崇禎元年,白銀一兩可以兌換銅錢五千五百文。
如今,就是民間錢莊為了抵製朝廷開設的銀行,故意擾亂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把百姓日常使用的銅錢價值拉低,以至於京師物價飛漲。
東廠、錦衣衛每天都要記錄物價,呈報給朱翊鈞。朱翊鈞看過近幾天的物價後,便轉給了內閣。
這也是張學顏為什麽帶著怒氣來戶部的原因。
右侍郎楊俊民是負責銀行事宜,銀行開業這麽多天,一直沒有進展,心裏本就帶著火,這次也不再藏著。
“幹脆讓刑部派人拿了他們!”
“以什麽罪名拿人?”宋纁問道。
“騷亂國策,哄抬物價。”
宋纁又問,“有證據嗎?”
“證據我能找到,但到時候有人為他們說情怎麽辦?”楊俊民的目光看向張學顏。
張學顏感受到了楊俊民的目光,也清楚他的意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光同塵嘛。”
“有人擾亂國策,哄抬物價,肯定是要拿。宋尚書,楊侍郎,你們倆也不用在那一唱一和的拿話架我。”
“你們說的那些情況,我都知道。比方說那個鴻通錢莊,是個徽商開的,和禮部的許國許尚書是同鄉,裏麵還有永年伯的份子。”
“臨來戶部之前,我去了一趟禮部,已經問過許尚書了,那些徽商和他沒關係。”
“永年伯也已經向皇上請罪,他在鴻通錢莊占的份子,已經全都轉給內廷的成敬成公公了。”
永年伯王偉,是王皇後的父親,也就是朱翊鈞的嶽父老泰山。
做買賣的商人,免不了要找達官顯貴為自己保駕護航。
鴻通錢莊的掌櫃傅寬麻,在王偉剛剛被冊封為永年伯時,就找到了他,表示想請他入股。
說白了,入股也不用永年伯王偉掏錢,就是入個幹股,鴻通錢莊按時給他送錢,王偉則給鴻通錢莊提供方便。
白送上門的錢誰不要啊,而且其他勳貴也都是這麽幹的,王偉自然答應。
朱翊鈞在計劃開設銀行前,就已經摸清了京師所有錢莊的底細,自然也知道永年伯王偉在鴻通錢莊有份子,便讓人委婉的把風聲透給王偉。
王偉也很聰明,一邊上疏請罪,一邊表示願意放棄在鴻通錢莊的份子。
朱翊鈞一看,好好的股份你放棄了,那不是敗家嘛。
幹脆,轉給內廷負責商業的成敬吧。
宋纁三人聽到張學顏的話後,若有所思。
“閣老,皇上可有旨意?”王遴問道。
“這點小事都要煩勞皇上,那你我這些做臣子未免也太失職了。”張學顏語氣平淡。
王遴連忙低頭,“閣老教訓的是。”
“我這次來,”張學顏站起身。
宋纁三人也跟著起身。
“就是想告訴你們,銀元接著鑄造,銅錢也要開始鑄造,平常該怎麽樣今後還怎麽樣。”
“幾個商人而已,”張學顏的語氣變得肅穆起來,“還翻不了天!”
“京師的錢莊,多是徽商和晉商開設的。”張學顏的目光開始有意識的向戶部右侍郎的身上移。
“宋尚書是河南人,王侍郎與我是同鄉,都是北直隸人。楊侍郎,你是山西人,那幾個晉商與你是同鄉。”
楊俊民就站在那裏,這種情況下說多錯多,做多錯多,唯有等待張學顏把話說完。
“不管怎麽樣,出門在外,同鄉之間還是要講究情分的。楊侍郎。”
這個時候,不管怎麽發問,楊俊民就必須迴話了,“下官在。”
“錢莊的事情牽涉很多,一團亂麻。你就以同鄉的身份,好好的勸勸那幾個晉商,讓他們懸崖勒馬,切莫自誤。”
“迴閣老,下官定當盡力而為。若是那幾個晉商一意孤行,且不說下官與他們並無往來,就算是他們與下官是舊識,下官也絕對不會姑息。”
張學顏點點頭,“說的好。朝廷也正是相信楊侍郎的為人,才放心將銀行事宜放心的交給楊侍郎負責。”
“宋尚書。”
“下官下。”戶部尚書宋纁立刻迴道。
“抓差辦案,不是戶部的職責,戶部就安心做好份內之事。至於其他的事情,自有其他衙門負責。”
入閣之前,張學顏就是戶部尚書,對於這裏,他並不陌生。
原本在大堂中議事的戶部尚書宋纁、左侍郎王遴、右侍郎楊俊民,三人立刻起身行禮,“閣老。”
宋纁還立刻閃出上位。
張學顏也沒客氣,徑直走到上位坐下。
左侍郎王遴則讓出了自己的位置給尚書宋纁,他自己走到右侍郎楊俊民的身旁。
楊俊民也很識趣的向後退了一個身位。
四個人的動作同時進行,卻又分毫不差,仿佛提前排練過一般。
張學顏看著三人,揮了揮手,“都坐下。”
三人這才坐下。
接著,堂外有一書吏進來奉茶。
那書吏久在吏部,早就練成了一副火眼金睛。他看出堂內氣氛凝重,動作、腳步,甚至是唿吸,都不由得加了小心。
奉茶之後,那書吏加緊腳步,可聲音不顯,退出大堂。
隨著那書吏退去,張學顏的聲音開始響起。
“這幾天的物價你們知道嗎?”
宋纁聽出張學顏語氣不善,趕忙迴道:“迴閣老,下官是戶部尚書,物價關乎百姓生計,不敢不知。”
“那知道物價為什麽變化這麽大嗎?”張學顏語氣依舊不善。
銀行進展不順,物價又有波動,宋纁這個戶部尚書就算是不清楚其中的緣由,猜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可宋纁若是真的靠猜測來度事,那他也爬不到戶部尚書的位置上。
“據下官所知,是有些人故意叛亂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故意哄抬物價。”
明朝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在洪武年間就定了下來,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
可規定是規定,實際是實際。
不同時期,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是有浮動的,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白銀大量湧入,致使白銀數量增多、銅錢數量相對變少而導致兌換比例發生大幅度變化。
曆史上,萬曆十七年,一兩白銀甚至隻能兌換五百文左右的銅錢。
但到了明末,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又拉去了,萬曆四十六年,白銀一兩可以兌換銅錢一千文。等到了崇禎元年,白銀一兩可以兌換銅錢五千五百文。
如今,就是民間錢莊為了抵製朝廷開設的銀行,故意擾亂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把百姓日常使用的銅錢價值拉低,以至於京師物價飛漲。
東廠、錦衣衛每天都要記錄物價,呈報給朱翊鈞。朱翊鈞看過近幾天的物價後,便轉給了內閣。
這也是張學顏為什麽帶著怒氣來戶部的原因。
右侍郎楊俊民是負責銀行事宜,銀行開業這麽多天,一直沒有進展,心裏本就帶著火,這次也不再藏著。
“幹脆讓刑部派人拿了他們!”
“以什麽罪名拿人?”宋纁問道。
“騷亂國策,哄抬物價。”
宋纁又問,“有證據嗎?”
“證據我能找到,但到時候有人為他們說情怎麽辦?”楊俊民的目光看向張學顏。
張學顏感受到了楊俊民的目光,也清楚他的意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光同塵嘛。”
“有人擾亂國策,哄抬物價,肯定是要拿。宋尚書,楊侍郎,你們倆也不用在那一唱一和的拿話架我。”
“你們說的那些情況,我都知道。比方說那個鴻通錢莊,是個徽商開的,和禮部的許國許尚書是同鄉,裏麵還有永年伯的份子。”
“臨來戶部之前,我去了一趟禮部,已經問過許尚書了,那些徽商和他沒關係。”
“永年伯也已經向皇上請罪,他在鴻通錢莊占的份子,已經全都轉給內廷的成敬成公公了。”
永年伯王偉,是王皇後的父親,也就是朱翊鈞的嶽父老泰山。
做買賣的商人,免不了要找達官顯貴為自己保駕護航。
鴻通錢莊的掌櫃傅寬麻,在王偉剛剛被冊封為永年伯時,就找到了他,表示想請他入股。
說白了,入股也不用永年伯王偉掏錢,就是入個幹股,鴻通錢莊按時給他送錢,王偉則給鴻通錢莊提供方便。
白送上門的錢誰不要啊,而且其他勳貴也都是這麽幹的,王偉自然答應。
朱翊鈞在計劃開設銀行前,就已經摸清了京師所有錢莊的底細,自然也知道永年伯王偉在鴻通錢莊有份子,便讓人委婉的把風聲透給王偉。
王偉也很聰明,一邊上疏請罪,一邊表示願意放棄在鴻通錢莊的份子。
朱翊鈞一看,好好的股份你放棄了,那不是敗家嘛。
幹脆,轉給內廷負責商業的成敬吧。
宋纁三人聽到張學顏的話後,若有所思。
“閣老,皇上可有旨意?”王遴問道。
“這點小事都要煩勞皇上,那你我這些做臣子未免也太失職了。”張學顏語氣平淡。
王遴連忙低頭,“閣老教訓的是。”
“我這次來,”張學顏站起身。
宋纁三人也跟著起身。
“就是想告訴你們,銀元接著鑄造,銅錢也要開始鑄造,平常該怎麽樣今後還怎麽樣。”
“幾個商人而已,”張學顏的語氣變得肅穆起來,“還翻不了天!”
“京師的錢莊,多是徽商和晉商開設的。”張學顏的目光開始有意識的向戶部右侍郎的身上移。
“宋尚書是河南人,王侍郎與我是同鄉,都是北直隸人。楊侍郎,你是山西人,那幾個晉商與你是同鄉。”
楊俊民就站在那裏,這種情況下說多錯多,做多錯多,唯有等待張學顏把話說完。
“不管怎麽樣,出門在外,同鄉之間還是要講究情分的。楊侍郎。”
這個時候,不管怎麽發問,楊俊民就必須迴話了,“下官在。”
“錢莊的事情牽涉很多,一團亂麻。你就以同鄉的身份,好好的勸勸那幾個晉商,讓他們懸崖勒馬,切莫自誤。”
“迴閣老,下官定當盡力而為。若是那幾個晉商一意孤行,且不說下官與他們並無往來,就算是他們與下官是舊識,下官也絕對不會姑息。”
張學顏點點頭,“說的好。朝廷也正是相信楊侍郎的為人,才放心將銀行事宜放心的交給楊侍郎負責。”
“宋尚書。”
“下官下。”戶部尚書宋纁立刻迴道。
“抓差辦案,不是戶部的職責,戶部就安心做好份內之事。至於其他的事情,自有其他衙門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