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金陵皇宮。
楚國皇帝豐明向來勤政,每日都要按時上朝。
今日朝上,百官格外踴躍發言,為的是一件讓皇帝略顯頭疼的事情。
揚州自古以來因商而興,因文而名,不僅商農俱盛,還湧現過許多風流名士和才子佳人。十幾年前被楚國囊括而改名銀陵,卻不想其後這些年,銀陵之興不僅不見更甚,竟還略顯凋零。
現今剛過正月十五,經過戶部粗略結算,去年銀陵的稅收又是比上年略有減少,不禁讓皇帝豐明略顯不悅。豐明不想給世人一種銀陵因楚國而衰的印象,故今日上朝主要就為了商議此事。
工部尚書奏道:“啟稟陛下,銀陵本就是人傑地靈之處多年,近年有所低迷也是改國更姓後一時不運所致,我料其不久便可恢複興態。”
“是啊,是啊……”一旁有文臣附和道。
豐明略帶不滿的口吻說道:“可寡人不想給天下之人以說辭,哪怕隻是謠言,銀陵漸衰之事不可久拖,務須盡快有所行動,使其興盛之勢再現,否則恐失民心!”
戶部侍郎諫道:“陛下,微臣幼時曾在銀陵居住過幾年。據微臣記得,銀陵名揚州時,每年逢元宵佳節,官府會在運河畔舉辦彩燈盛會。而每逢燈會,百姓皆爭相赴之,而後競猜燈謎,猜中者可得官府預設之獎,其獎雖小,卻可以此來提倡習文之風,且娛教兼顧。銀陵收歸我朝後,派去的知府以節省支出為由禁辦燈會。後曾有百姓建言恢複此俗,卻被知府以前朝之俗皆為糟粕為由而拒,以致從此銀陵便再也無燈會之景了。微臣以為,銀陵可恢複元宵燈會之俗,以足百姓之願,亦可助銀陵之興。”
又有文臣附和道:“有道理!”
“嗯,說的對……”
“此言正合我意!”豐明說道:“傳我旨意,銀陵恢複每年元宵燈會之俗,且其支用皆由知府給出,設專款專用,朝廷可助其一半。另,以守任不為,枉顧民願之罪,罰知府一月俸,以示懲戒。”
“遵旨!”
隻見禮部尚書奏道:“陛下,燈會之俗可複,然今年已過元宵,若是等明年之節,則時日尚久,微臣以為今年務須另想他法以為興事。”
依然有文臣附和道:“嗯,今年再辦元宵燈會則名不符實啊……”
“是啊,這可如何是好啊……”
“這……,今年元宵佳節已過,若是再辦元宵燈會,豈不名不符實?可這除了燈會,還有何良策能立可複銀陵百姓之望呢?”豐明愁道。
見之前建言者均已束手無策,豐明終於忍不住問道:“童愛卿,你可說句話啊!”
楚國國師童燁,字肅河,為荀甄次徒。他極其尊師重道,且智慧過人,是荀甄最得意之門生,任楚國國師後備受皇帝倚重。
而在楚國朝廷中,童燁早就看出了一些規則,朝中由一些親王和老臣等顯貴分為了幾個無形的派別,且總有一撥碌碌無為的官員喜歡附和這些顯貴之士。每當皇帝有事要征詢百官意見時,這些顯貴就爭相發言,以求博得皇帝的采納,進而增加在朝中的威望,那些官員就齊齊附和。至於其建言是否合理,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童燁時常一笑了之。
另外,他也深知此等私黨根基之固,有的由於係前朝遺勢,甚至連聖上都奈何不得。因而每當皇帝有事征詢百官時,童燁則與那些顯貴反其道而行之,絕不第一個發言,也絕不正麵駁斥其不合理之建言,而是首先讓皇帝自行思量。若皇帝實在拿不定主意時,自然會主動詢問自己的意見。
由於自己未站在那些顯貴的任何一派,則可以立於中位而直言之,從而既不負皇帝所望和為臣之責,又可不入那私黨之流而孑然一身。
見皇帝明要其建言,童燁躬身迴道:“啟稟陛下,依微臣所見,如今銀陵百姓求的是興,而不在於其時是否為節氣,故燈會之舉仍可為之,隻需換個名頭便是。”隻一句,童燁便言中此事之要害,百官皆心中暗服,默不作聲。
正是由於其智過於常,其才傑於眾,童燁入朝後便平步青雲,被皇帝一路提拔,最終升為國師。且每逢那些顯貴的諫言之後,童燁之諫更顯有理有據,多可讓百官心悅誠服。久而久之,不但未讓皇帝認同那些私黨其能,反倒是越來越依賴童燁之才了。
豐明歎道:“對呀!隻要有燈會便是,管他元宵與否!童愛卿之言正合我意!”
隻見童燁又道:“另外,既是想興文風,可舉行一場詩賦比賽,設高獎,引才賢,且與燈會一同舉辦,必能陶百姓之雅情,賦銀陵之興望矣。”
“詩賦比賽?真乃妙策呀!眾愛卿以為如何啊?”豐明不覺自己都認同了,還要例行式的問問百官,可想而知他們會如何作答了。
眾官紛紛附和道:“國師妙策!”
“是個好辦法!”
“微臣也以為此法甚好……”
見百官皆為讚同,豐明正色道:“好!銀陵詩賽一事,全權交由國師去辦了!務必辦好,不得怠慢!”
“微臣遵旨!”
退朝後,皇帝又把童燁單獨叫到禦書房,詢問銀陵詩賽一事。隻見他一邊品著茶,一邊問道:“銀陵詩賽,國師可有何規劃啊?”
“陛下,微臣以為既然要辦就辦得有聲有色,使銀陵百姓感受到入我楚國後的好處。”童燁迴道。
豐明放下茶杯說道:“嗯,此言正合我意!你且盡管道來。”
童燁拱手道:“微臣已想過了,可在白天舉辦詩賽,入夜舉辦燈會,將兩會相容。”
“嗯……此法甚好!”
“微臣覺得,此次詩賽必將吸引眾多百姓前來觀賞,若要讓詩賽辦得體麵,也讓這些百姓盡興而歸,則必需要尋找一個既寬闊又不顯俗陋,且能彰顯高雅文風之地。尋遍銀陵,微臣覺得隻有一處適用之!”
“……你說的是‘翠須宮’吧?”
“陛下聖明!”
楚國皇帝豐明向來勤政,每日都要按時上朝。
今日朝上,百官格外踴躍發言,為的是一件讓皇帝略顯頭疼的事情。
揚州自古以來因商而興,因文而名,不僅商農俱盛,還湧現過許多風流名士和才子佳人。十幾年前被楚國囊括而改名銀陵,卻不想其後這些年,銀陵之興不僅不見更甚,竟還略顯凋零。
現今剛過正月十五,經過戶部粗略結算,去年銀陵的稅收又是比上年略有減少,不禁讓皇帝豐明略顯不悅。豐明不想給世人一種銀陵因楚國而衰的印象,故今日上朝主要就為了商議此事。
工部尚書奏道:“啟稟陛下,銀陵本就是人傑地靈之處多年,近年有所低迷也是改國更姓後一時不運所致,我料其不久便可恢複興態。”
“是啊,是啊……”一旁有文臣附和道。
豐明略帶不滿的口吻說道:“可寡人不想給天下之人以說辭,哪怕隻是謠言,銀陵漸衰之事不可久拖,務須盡快有所行動,使其興盛之勢再現,否則恐失民心!”
戶部侍郎諫道:“陛下,微臣幼時曾在銀陵居住過幾年。據微臣記得,銀陵名揚州時,每年逢元宵佳節,官府會在運河畔舉辦彩燈盛會。而每逢燈會,百姓皆爭相赴之,而後競猜燈謎,猜中者可得官府預設之獎,其獎雖小,卻可以此來提倡習文之風,且娛教兼顧。銀陵收歸我朝後,派去的知府以節省支出為由禁辦燈會。後曾有百姓建言恢複此俗,卻被知府以前朝之俗皆為糟粕為由而拒,以致從此銀陵便再也無燈會之景了。微臣以為,銀陵可恢複元宵燈會之俗,以足百姓之願,亦可助銀陵之興。”
又有文臣附和道:“有道理!”
“嗯,說的對……”
“此言正合我意!”豐明說道:“傳我旨意,銀陵恢複每年元宵燈會之俗,且其支用皆由知府給出,設專款專用,朝廷可助其一半。另,以守任不為,枉顧民願之罪,罰知府一月俸,以示懲戒。”
“遵旨!”
隻見禮部尚書奏道:“陛下,燈會之俗可複,然今年已過元宵,若是等明年之節,則時日尚久,微臣以為今年務須另想他法以為興事。”
依然有文臣附和道:“嗯,今年再辦元宵燈會則名不符實啊……”
“是啊,這可如何是好啊……”
“這……,今年元宵佳節已過,若是再辦元宵燈會,豈不名不符實?可這除了燈會,還有何良策能立可複銀陵百姓之望呢?”豐明愁道。
見之前建言者均已束手無策,豐明終於忍不住問道:“童愛卿,你可說句話啊!”
楚國國師童燁,字肅河,為荀甄次徒。他極其尊師重道,且智慧過人,是荀甄最得意之門生,任楚國國師後備受皇帝倚重。
而在楚國朝廷中,童燁早就看出了一些規則,朝中由一些親王和老臣等顯貴分為了幾個無形的派別,且總有一撥碌碌無為的官員喜歡附和這些顯貴之士。每當皇帝有事要征詢百官意見時,這些顯貴就爭相發言,以求博得皇帝的采納,進而增加在朝中的威望,那些官員就齊齊附和。至於其建言是否合理,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童燁時常一笑了之。
另外,他也深知此等私黨根基之固,有的由於係前朝遺勢,甚至連聖上都奈何不得。因而每當皇帝有事征詢百官時,童燁則與那些顯貴反其道而行之,絕不第一個發言,也絕不正麵駁斥其不合理之建言,而是首先讓皇帝自行思量。若皇帝實在拿不定主意時,自然會主動詢問自己的意見。
由於自己未站在那些顯貴的任何一派,則可以立於中位而直言之,從而既不負皇帝所望和為臣之責,又可不入那私黨之流而孑然一身。
見皇帝明要其建言,童燁躬身迴道:“啟稟陛下,依微臣所見,如今銀陵百姓求的是興,而不在於其時是否為節氣,故燈會之舉仍可為之,隻需換個名頭便是。”隻一句,童燁便言中此事之要害,百官皆心中暗服,默不作聲。
正是由於其智過於常,其才傑於眾,童燁入朝後便平步青雲,被皇帝一路提拔,最終升為國師。且每逢那些顯貴的諫言之後,童燁之諫更顯有理有據,多可讓百官心悅誠服。久而久之,不但未讓皇帝認同那些私黨其能,反倒是越來越依賴童燁之才了。
豐明歎道:“對呀!隻要有燈會便是,管他元宵與否!童愛卿之言正合我意!”
隻見童燁又道:“另外,既是想興文風,可舉行一場詩賦比賽,設高獎,引才賢,且與燈會一同舉辦,必能陶百姓之雅情,賦銀陵之興望矣。”
“詩賦比賽?真乃妙策呀!眾愛卿以為如何啊?”豐明不覺自己都認同了,還要例行式的問問百官,可想而知他們會如何作答了。
眾官紛紛附和道:“國師妙策!”
“是個好辦法!”
“微臣也以為此法甚好……”
見百官皆為讚同,豐明正色道:“好!銀陵詩賽一事,全權交由國師去辦了!務必辦好,不得怠慢!”
“微臣遵旨!”
退朝後,皇帝又把童燁單獨叫到禦書房,詢問銀陵詩賽一事。隻見他一邊品著茶,一邊問道:“銀陵詩賽,國師可有何規劃啊?”
“陛下,微臣以為既然要辦就辦得有聲有色,使銀陵百姓感受到入我楚國後的好處。”童燁迴道。
豐明放下茶杯說道:“嗯,此言正合我意!你且盡管道來。”
童燁拱手道:“微臣已想過了,可在白天舉辦詩賽,入夜舉辦燈會,將兩會相容。”
“嗯……此法甚好!”
“微臣覺得,此次詩賽必將吸引眾多百姓前來觀賞,若要讓詩賽辦得體麵,也讓這些百姓盡興而歸,則必需要尋找一個既寬闊又不顯俗陋,且能彰顯高雅文風之地。尋遍銀陵,微臣覺得隻有一處適用之!”
“……你說的是‘翠須宮’吧?”
“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