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
正月。
關中天子行加冠之禮,時年十四。
自董卓亂政以來,這位少年天子似乎並未有過一段安穩日子。
就如眼下,隨著天氣逐步迴暖,戰亂亦再起於大漢十三州之中。
關西。
西涼馬騰有私事欲請李傕相助,卻為李傕所拒。
馬騰為之大怒,遂是與韓遂相約起兵,欲攻長安,誅殺李傕。
天子聞訊大驚。
急忙遣使,欲為二人說和,使馬騰罷兵休戰。
然而,少年天子,又逢此亂世,有何威信可言?
馬騰、李傕拒絕天子所請,一意駐兵於長平觀,下戰書與李傕,邀李傕大戰。
天子無可奈何,隻能靜待二人分出勝負。
但不管雙方誰勝誰負了,關中百姓,想來又逃不了充為民夫、輔兵的下場,隻能任人宰割。
而關中農事,勢必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幽州。
公孫瓚擊殺劉虞後,據有全幽,日益驕矜。
縱然是睚眥之怨,其人也必定會大作報複。
而對於名門子弟,公孫瓚更是毫無顧忌,大肆打壓,一意發配到貧寒窮苦之地。
時人為之不解,請人相問。
公孫瓚理所當然道。
“這些衣冠子弟,與劉伯安仿佛,乃無用之人,狡詐之徒。”
“其等若是得到富貴,隻會以為是他們應得的,而不會感激瓚的任用之恩。”
“既如此,瓚又何必重用衣冠子?”
幽州衣冠之家,因此皆生怨懟之心。
劉虞之舊吏,亦欲為劉虞報仇,於是一麵積蓄兵馬聯絡忠良,一麵南下至冀,欲迎劉虞之子劉和迴幽。
袁紹大喜。
縱然眼下其仍在親自攻打臧洪,依舊不願錯過如此良機。
袁紹遂撕毀昔年與公孫瓚之間的罷戰之書,先上表朝中,具言公孫瓚殘殺劉虞之罪。
而後以為劉虞報仇之名義,派遣麾下大將鞠義,護送劉和歸幽州,欲與劉虞之故吏,合擊公孫瓚。
幽州自此大亂。
汝南。
兗州、豫州之間的大戰尚未開始,反倒是汝南率先成為雙方的角逐之地。
呂布親統兩萬大軍,再次從陳國南下。
陳宮隨軍參讚軍事。
汝南東部,因為呂布、袁術去年劫掠之舉,數萬之民餓斃於道,屍體未被掩埋。
如今甫一開春,此六縣之地,即有瘟疫流行,大軍自然是不可從此地經過。
故而呂布隻能圖謀汝南西部為曹軍所實控的六縣之地。
呂布所部於正月中旬發兵南下,與曹軍眾將鏖戰兩月有餘。
兩月時間之中。
兗豫兩州及河內之地,滴雨未降,農事大受影響。
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
好在兗州為此事,已準備有年餘,各地郡府,自收到州府明文之日起,即開倉放糧,因此得生者甚眾。
士庶稱頌,兗州大安。
曹操又納郭嘉之諫,領郡中大小諸吏,登高祈雨,於烈日之下,暴曬半日。
當夜,雨降。
州人皆以為乃曹操之誠心感動上蒼,故有此雨。
四月,入夏。
蝗蟲忽而大起。
原本因旱災而歉收的農事,此刻更是顆粒無收。
兗州縱然早有準備,農事減產亦高達四成,更不必說冀州、豫州了。
梁國、汝南、淮南、沛國、冀州等地,流民遍地。
本來富庶的淮南,為袁術所據不過一載,在袁術的窮兵黷武下,兵士便隻能取用河蚌充饑。
冀州袁紹亦大受影響,畢竟,冀州離兗州甚近,兗州購糧之時,大半都是從冀州買來。
冀州兵士無糧之下,隻能食用桑葚充饑。
淮南、冀州尚且如此,沛國、梁國、汝南等地則更不必多言。
是歲大饑,人相食。
四月上旬。
呂布依陳宮之謀,曆經數月鏖戰,終於取得突破進展。
半月之內,呂布先克西華,後取征羌。
史渙敗走,征羌守將被殺。
好在二將於城破之前,皆不忘將城中一載所屯的糧秣,盡數燒空,是以呂布於糧秣上所獲不多。
有賊寇及郭貢故吏被郭貢說動,於定潁、上蔡等地起兵響應呂布,欲與呂布合兵,南北夾擊曹軍。
汝南局勢風雨飄搖之際,夏侯淵、曹仁,急遣信使向州府求援。
州府群吏盡皆進言,勸曹操速發大軍,往援汝南,以免汝南局麵徹底失控。
曹操一時難決。
郭嘉獨言呂布大軍鏖戰近四月,糧秣將盡,其勢難以久持。
而曹仁、史渙、趙雲皆州內之良將,縱有一時之失,亦不足為慮。
隻肖眾將拖住呂布旬日時間,呂布大軍必退。
礙於郭嘉之威望,眾人並未與其相爭,但仍舊勸曹操以穩妥為上,發兵援汝南。
眾議紛紛時,曹操乾坤獨斷,從郭嘉之言,依舊按兵不動。
次日。
趙雲即率本部精騎,渡澺水,急襲定潁、上蔡等地賊寇。
三戰三捷,賊勢頓頹。
原本蠢蠢欲動的其餘諸縣,得知曹軍先後三戰皆勝之後,極為詭異的再次平靜下來。
此時因為大旱之故,汝南境內諸多河流,水量大減,甚至有數處河段幹涸,顯然不足為依托。
趙雲留下部分兵馬占據定潁城後,即與史渙所部,於隱水南岸紮營,擋在呂布南下之路上。
西華、征羌被克,呂布大軍可徑直由此南下,進入汝南南部廣大區域。
曹仁繼續屯守於南頓,已無半分利處。
曹仁遂當機立斷,棄守南頓,亦是率兵與趙雲所部匯合,立營於隱水之南。
此時局麵危急,曹仁也顧不得半分名聲,唯恐有人再次響應呂布,遂遣快馬奔往南麵諸縣,傳書於汝南諸縣城邑。
若有敢擅自送糧於呂布軍者,曹軍必屠其城!
汝南諸城長吏得書之後,皆是大恐,想起曹仁此前在潁川的諸多做法,卻是實在不敢懷疑曹仁是否能做出屠城之事。
事情便是如此。
當曹軍遵守某些規矩時,郭貢原先在汝南任用的舊吏,皆敢應郭貢之請,暗中動作不停。
可一旦曹仁撕破臉皮,明言屠城,這些舊吏反倒紛紛不敢輕舉妄動,欲等局麵更明朗時再做決斷。
而呂布眼前的勝勢,顯然不足以讓他們去冒屠城之險。
正月。
關中天子行加冠之禮,時年十四。
自董卓亂政以來,這位少年天子似乎並未有過一段安穩日子。
就如眼下,隨著天氣逐步迴暖,戰亂亦再起於大漢十三州之中。
關西。
西涼馬騰有私事欲請李傕相助,卻為李傕所拒。
馬騰為之大怒,遂是與韓遂相約起兵,欲攻長安,誅殺李傕。
天子聞訊大驚。
急忙遣使,欲為二人說和,使馬騰罷兵休戰。
然而,少年天子,又逢此亂世,有何威信可言?
馬騰、李傕拒絕天子所請,一意駐兵於長平觀,下戰書與李傕,邀李傕大戰。
天子無可奈何,隻能靜待二人分出勝負。
但不管雙方誰勝誰負了,關中百姓,想來又逃不了充為民夫、輔兵的下場,隻能任人宰割。
而關中農事,勢必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幽州。
公孫瓚擊殺劉虞後,據有全幽,日益驕矜。
縱然是睚眥之怨,其人也必定會大作報複。
而對於名門子弟,公孫瓚更是毫無顧忌,大肆打壓,一意發配到貧寒窮苦之地。
時人為之不解,請人相問。
公孫瓚理所當然道。
“這些衣冠子弟,與劉伯安仿佛,乃無用之人,狡詐之徒。”
“其等若是得到富貴,隻會以為是他們應得的,而不會感激瓚的任用之恩。”
“既如此,瓚又何必重用衣冠子?”
幽州衣冠之家,因此皆生怨懟之心。
劉虞之舊吏,亦欲為劉虞報仇,於是一麵積蓄兵馬聯絡忠良,一麵南下至冀,欲迎劉虞之子劉和迴幽。
袁紹大喜。
縱然眼下其仍在親自攻打臧洪,依舊不願錯過如此良機。
袁紹遂撕毀昔年與公孫瓚之間的罷戰之書,先上表朝中,具言公孫瓚殘殺劉虞之罪。
而後以為劉虞報仇之名義,派遣麾下大將鞠義,護送劉和歸幽州,欲與劉虞之故吏,合擊公孫瓚。
幽州自此大亂。
汝南。
兗州、豫州之間的大戰尚未開始,反倒是汝南率先成為雙方的角逐之地。
呂布親統兩萬大軍,再次從陳國南下。
陳宮隨軍參讚軍事。
汝南東部,因為呂布、袁術去年劫掠之舉,數萬之民餓斃於道,屍體未被掩埋。
如今甫一開春,此六縣之地,即有瘟疫流行,大軍自然是不可從此地經過。
故而呂布隻能圖謀汝南西部為曹軍所實控的六縣之地。
呂布所部於正月中旬發兵南下,與曹軍眾將鏖戰兩月有餘。
兩月時間之中。
兗豫兩州及河內之地,滴雨未降,農事大受影響。
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
好在兗州為此事,已準備有年餘,各地郡府,自收到州府明文之日起,即開倉放糧,因此得生者甚眾。
士庶稱頌,兗州大安。
曹操又納郭嘉之諫,領郡中大小諸吏,登高祈雨,於烈日之下,暴曬半日。
當夜,雨降。
州人皆以為乃曹操之誠心感動上蒼,故有此雨。
四月,入夏。
蝗蟲忽而大起。
原本因旱災而歉收的農事,此刻更是顆粒無收。
兗州縱然早有準備,農事減產亦高達四成,更不必說冀州、豫州了。
梁國、汝南、淮南、沛國、冀州等地,流民遍地。
本來富庶的淮南,為袁術所據不過一載,在袁術的窮兵黷武下,兵士便隻能取用河蚌充饑。
冀州袁紹亦大受影響,畢竟,冀州離兗州甚近,兗州購糧之時,大半都是從冀州買來。
冀州兵士無糧之下,隻能食用桑葚充饑。
淮南、冀州尚且如此,沛國、梁國、汝南等地則更不必多言。
是歲大饑,人相食。
四月上旬。
呂布依陳宮之謀,曆經數月鏖戰,終於取得突破進展。
半月之內,呂布先克西華,後取征羌。
史渙敗走,征羌守將被殺。
好在二將於城破之前,皆不忘將城中一載所屯的糧秣,盡數燒空,是以呂布於糧秣上所獲不多。
有賊寇及郭貢故吏被郭貢說動,於定潁、上蔡等地起兵響應呂布,欲與呂布合兵,南北夾擊曹軍。
汝南局勢風雨飄搖之際,夏侯淵、曹仁,急遣信使向州府求援。
州府群吏盡皆進言,勸曹操速發大軍,往援汝南,以免汝南局麵徹底失控。
曹操一時難決。
郭嘉獨言呂布大軍鏖戰近四月,糧秣將盡,其勢難以久持。
而曹仁、史渙、趙雲皆州內之良將,縱有一時之失,亦不足為慮。
隻肖眾將拖住呂布旬日時間,呂布大軍必退。
礙於郭嘉之威望,眾人並未與其相爭,但仍舊勸曹操以穩妥為上,發兵援汝南。
眾議紛紛時,曹操乾坤獨斷,從郭嘉之言,依舊按兵不動。
次日。
趙雲即率本部精騎,渡澺水,急襲定潁、上蔡等地賊寇。
三戰三捷,賊勢頓頹。
原本蠢蠢欲動的其餘諸縣,得知曹軍先後三戰皆勝之後,極為詭異的再次平靜下來。
此時因為大旱之故,汝南境內諸多河流,水量大減,甚至有數處河段幹涸,顯然不足為依托。
趙雲留下部分兵馬占據定潁城後,即與史渙所部,於隱水南岸紮營,擋在呂布南下之路上。
西華、征羌被克,呂布大軍可徑直由此南下,進入汝南南部廣大區域。
曹仁繼續屯守於南頓,已無半分利處。
曹仁遂當機立斷,棄守南頓,亦是率兵與趙雲所部匯合,立營於隱水之南。
此時局麵危急,曹仁也顧不得半分名聲,唯恐有人再次響應呂布,遂遣快馬奔往南麵諸縣,傳書於汝南諸縣城邑。
若有敢擅自送糧於呂布軍者,曹軍必屠其城!
汝南諸城長吏得書之後,皆是大恐,想起曹仁此前在潁川的諸多做法,卻是實在不敢懷疑曹仁是否能做出屠城之事。
事情便是如此。
當曹軍遵守某些規矩時,郭貢原先在汝南任用的舊吏,皆敢應郭貢之請,暗中動作不停。
可一旦曹仁撕破臉皮,明言屠城,這些舊吏反倒紛紛不敢輕舉妄動,欲等局麵更明朗時再做決斷。
而呂布眼前的勝勢,顯然不足以讓他們去冒屠城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