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


    此州地處北麵邊境,土地並不富饒,並且麵臨外患,時常有胡人南下劫掠。


    因此之故。


    幽州於大漢十三州之中,向來屬於窮州。


    往日太平年間,朝廷每年皆需要調用青州、冀州的賦稅兩億餘錢,用來補給幽州,供官務開支用。


    劉虞受任幽州牧以來,因為戰亂之故,兩州之賦稅,卻再難轉運至幽州。


    幽州諸郡縣,都因此難以自足。


    劉虞見狀,遂是在幽州行政以寬,勸導百姓,耕地種桑。


    其人又於上穀郡,開放胡市,與外族交易,並且開采漁陽之鹽鐵,組織商隊,販賣獲利。


    幽州民心大悅,年年五穀豐登。


    一石(dan)穀竟然隻需要區區三十錢。


    如此低的糧價,哪怕是施行了屯田製,豐收數載的兗州,亦是遠遠比不上。


    劉虞為人,崇尚節儉。


    其雖居三公之位,但卻穿著破舊的衣服,飲食之上,一頓飯都不吃兩道葷菜。


    幽州本土,那些崇尚奢侈的豪強,聽聞此事之後,皆是受其感化,紛紛改變作風。


    於幽州而論。


    劉虞方才是君,公孫瓚隻是劉虞治下之臣。


    然而。


    公孫瓚為人桀驁,自恃武勇,常常違反劉虞之令。


    如劉虞為政寬和,愛護百姓,公孫瓚卻放任麾下部曲,任其劫掠州人,殘害地方。


    對待胡夷,劉虞主張安撫,時常賞賜財物與胡人,並且與胡人通市。


    公孫瓚則不然。


    其人對待胡夷,態度極為強硬,向來隻主張殺戮。


    有時劉虞前腳才賞賜完胡夷財物,公孫瓚聽聞後,後腳便派人去搶。


    因此二事,劉虞、公孫瓚二人都時常向朝廷上表,具言對方罪過,相互詆毀。


    一月之內,竟然連送數封表文。


    幽州與關中朝廷遙隔數千裏之地,朝廷縱然有心,亦是鞭長莫及,隻能和稀泥,誰都未曾責備。


    二事之外,劉虞與公孫瓚之間還有一樁舊怨。


    昔年董賊西遷,天子一直想要東歸。


    因為劉虞乃宗室長者,並且拒絕了袁紹等人獻天子尊號一事。


    天子遂認為劉虞忠心可靠,派遣劉虞之子劉和迴幽州,欲請劉虞領幽州兵馬前來接駕。


    劉和經武關,路過南陽,本來一路順利。


    未想那時南陽袁術也聽說了天子請劉虞來接駕之事,遂以為劉和奇貨可居,將劉和扣留了下來。


    袁術又派人前往幽州,告知劉虞,要一同發兵迎駕。


    劉虞無奈,隻能派數千騎兵去往南陽,並請袁術放迴其子。


    公孫瓚素來認為袁術奸詐,早在劉虞發兵之時,便極力勸阻劉虞。


    眼見劉虞不從,公孫瓚又私下派人去袁術處,言與袁術道。


    “將軍如果放歸劉和,那麽,這幾千北地精騎,都必定會隨劉和北歸。”


    “何不將劉和扣押下來?”


    “如此,”


    “這幾千精騎,便都隻能聽從將軍之號令了。”


    袁術彼時正缺騎兵,聞公孫瓚之言,大覺有理,遂是執意不肯將劉和放走。


    袁紹與袁術倒也不愧是兄弟。


    後來劉和好不容易從南陽逃出,經過冀州之時,卻被袁紹發現。


    袁紹思索片刻後,亦認為劉和奇貨可居,索性又將劉和扣押下來。


    前後數事在,劉虞自然是對公孫瓚極為不喜。


    劉虞不喜公孫瓚,公孫瓚亦是因為劉虞不準其發兵攻冀,克扣糧草之事極為不滿。


    公孫瓚於是在州治薊(ji)縣之外,另築起一座小城,不願與劉虞同居一城。


    劉虞幾次請公孫瓚入城議事,公孫瓚都托病不應。


    劉虞又去書與公孫瓚,往往去信數封,公孫瓚方才迴一封,並且言語隨意,闊略無禮。


    一次也就罷了,可公孫瓚卻次次如此。


    劉虞便是再有仁心,亦難忍受。


    其人遂召集自身心腹,共同商議討伐公孫瓚之事。


    劉虞憤憤言道。


    “公孫伯圭猖狂悖逆,屢屢不從我令。”


    “其人縱兵劫掠百姓,殘害地方,還暗中唆使袁公路扣留我兒。”


    “虞顧念大局,不欲與其相爭,未料公孫瓚反而得寸進尺,愈加無禮,肆意妄為。”


    環顧眾吏,劉虞忿忿不平道。


    “今我數次遣人去請他來薊城一見,其人卻總是托病。”


    “我去書與他,他也不肯迴書一封。”


    “其人未免太過輕視於我了!”


    “為人臣者,卻不聽主君之令,猖狂悖逆至此,難道是可以放任不管的麽?”


    “長此以往,虞在幽州,還有何威信可言?”


    “我欲起大兵,討伐公孫賊,卻不知此戰勝算幾何。”


    “諸君有何高見?”


    劉虞話音甫落,堂下一吏,便離席起身。


    乃劉虞帳下從事,名喚齊周。


    齊周右手伸出四根手指,言道。


    “明公。”


    “以在下之見。”


    “瓚有四敗,公有四勝。”


    “明公若起兵伐瓚,定能一擊得成!”


    眾吏聞言,皆是不由顧視齊周,麵有訝然。


    劉虞則是大喜,連忙說道。


    “齊君請試言之!”


    “諾!”


    齊周拱了拱手,於諸吏目光注視下,侃侃而談道。


    “明公乃幽州之主,公孫瓚卻僅是明公治下之臣。”


    “明公以人主之身,討伐逆臣,大義隻在明公,不在公孫瓚。”


    “此可謂義勝。”


    劉虞頷首。


    “公孫瓚殘害百姓,劫掠民眾,州人皆厭。”


    “明公卻仁及於眾,寬和愛民,士庶歸心。”


    “此可謂仁勝!”


    眾吏聞之,皆是麵露讚同。


    “公孫瓚與袁本初數次相爭,麾下精銳老卒,死傷大半,戰力實不足懼。”


    “明公據有全幽,且還能得烏桓等胡部相助,朝夕之間,可輕易聚得十萬兵馬。”


    “此可謂力勝!”


    除右北平名士魏攸眉頭微蹙外,劉虞及幽州諸吏皆是再次頷首。


    “公孫伯圭放任部下外出劫掠,每日多則數千,少則數百。”


    “以周觀之,其部下一旦外出,常常需數日方能迴返。”


    “如今敵明而我暗,明公可擇公孫瓚部下盡數離去之時發兵。”


    “想公孫瓚區區數千人,如何能應對我十萬大軍?”


    “此可謂時勝!”


    言及於此,齊周聲音慷慨道。


    “明公有此四勝,公孫瓚有此四敗。”


    “公又何須擔憂此戰不能一擊得成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饃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饃饃並收藏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