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言罷,曹操即是連連頷首不止。
曹軍現在所占之汝南六縣之地,正好位於汝南之北,梁國南部,堵在呂布南下之路上。
而由曹仁鎮守的南頓城,位置又最為重要。
呂布若膽敢在未攻克南頓之前,便肆意南下,那麽其糧道便要始終麵臨曹軍之威脅。
此事無疑是兵家之大忌。
尤其曹軍所占六縣,乃是汝南北麵菁華之地。
由此六縣往南,人口稀疏,將近百裏方才有大城。
近百裏的人口稀疏區,呂布便是想劫掠,也難以劫掠到足夠全軍用度之糧。
糧道不安,則軍心難穩。
試問如此情形下,呂布又如何能攻城?
唯一顧慮的是,豫州刺史郭貢畢竟在汝南也經營了半載有餘。
難保不會有幾城長吏是其擁躉。
倘若其等待呂布大軍至便暗中獻城,不戰而降,必為曹軍之患。
調動夏侯淵與趙雲兩部騎卒的用意便在於此。
既可震懾不軌,亦能借助曹騎數量上的優勢,伺機襲擾呂布兵馬,使得其難以全力攻略汝南。
曹操遂令侍者取來紙筆,寫好書信,細看幾遍後,又在末尾加上數語,叮囑道。
“公台亦是智謀之士,又從我數載,知曉操麾下諸將之為人。”
“故將軍此行,切不可大意。”
“凡事應以穩妥為上,切不可中公台之算計。”
加蓋私印後,即遣數匹快騎送往趙雲、夏侯淵。
在占有梁國、陳國之前,兗州兵馬若想去往汝南,始終都需要走陳留、過潁川,繞一大圈方可抵達。
故而汝南有事,州府也實在鞭長莫及。
好在李乾、史渙、曹仁皆是曹軍之宿將,鎮守之兵,亦是精兵,又有趙雲、夏侯淵領騎卒相助。
諸將合力,想來足可保汝南無事。
此事敲定,車駕繼續啟程,卻是往東南而去。
兩日之後,直抵乘氏縣。
此縣之中的李氏豪族,乃是曹操治下,勢力最大的豪強,在曹操昔年討青州黃巾之時,便早早投效。
李乾作為李氏族長,雖然屢屢顧忌家族之私,以至在戰陣之上難盡全力。
但到底也為曹操效力多時,眼下又親領族中千餘健兒,遠赴千裏,鎮守於汝南。
無論出於何故,曹操此次行縣,都需要去其族中,安撫勸慰一番。
李乾統兵在外,李氏一族的實際掌控者,名喚李進。
李進身材魁梧,相貌堅毅。
其人一見曹操、郭嘉,當即引身後數人,下拜於地,口中唿道。
“下吏拜見將軍,拜見軍師。”
昔年青州黃巾初定,李氏獻上諸多糧秣、耕牛,對州府安定黃巾相助甚大。
曹操眼見乘氏縣已基本為李氏一族所掌握,索性順水推舟,任命李進為乘氏縣長。
因而李進自稱為下吏,倒也無錯。
就本心而言,曹操身為兗州之主,自然不喜治下有如此強勢豪族。
但李氏勢力雖大,卻極為知趣,又於曹操有功,因而曹操對李氏倒也堪稱禮遇。
“進之請起。”
曹操雙手將其扶起。
“多謝將軍。”
李進拜謝後,即與身後眾人一同起身。
這時。
曹操卻是留意到李進身後有一弱冠少年,生的極為英武,而且氣宇軒昂,頓時生出幾分好感。
郭嘉亦是留意到此子。
能在這種場合,被李進帶來拜見曹操的,顯然地位在李氏族中非同尋常。
莫非是李典?
郭嘉遲疑片刻,隱隱覺得不大可能。
雖然後世史籍未載李典出世時間,但按其死時年份推斷,其人眼下年齡應與諸葛亮仿佛。
如此說來,或是李乾之子,李整。
曹操指了指那少年,問李進道。
“進之。”
“此子儀表非凡,莫非是卿之子乎?”
李靜搖了搖頭,答道道。
“迴稟將軍。”
“此乃進從兄之子,名喚李整,表字元德。”
“哦?”
曹操微微一怔,卻是笑道。
“原是正忠(李乾)之子乎?”
“難怪不同俗類。”
想了想,曹操又將曹昂喚來,當著眾人之麵,言道。
“子修。”
“汝與元德年歲相當,日後不妨多多親近親近。”
“諾。”
曹昂恭敬應諾,見李整望來,又對李整露出笑意。
場中李氏族人,聞言俱是大喜。
“將軍。”
李進拱手道。
“下吏已在府中備好宴席。”
“還請將軍與軍師移步。”
曹操自無不應允之理。
宴席之上,曹操又令曹昂與李整同坐一席。
二人本都是少年,生性磊落,加之皆有意交好,因而待宴席結束,兩人已是熟稔不少。
宴後。
李進又請曹操、郭嘉留宿於乘氏縣中。
此事曹操自然是婉拒。
待離開李氏府中時,忽有十餘孩童騎著竹馬,手持木棍,在府外嬉戲。
其中有一子,約莫十三四歲,雖然亦坐於竹馬之上,手中卻還捧著一冊書籍,靜靜誦讀,與眾孩童相比,頓時顯得格格不入。
郭嘉心中一動,抬手指向此子,顧問李進道。
“此子何名?”
李進聞聲不由一愣,循著郭嘉手指之處望去,卻是一時搖頭不止,笑道。
“迴稟軍師。”
“此吾族子,名喚李典。”
“想我族中之人,向來好武,後輩亦是整日舞刀弄劍,欲憑武勇立功於當世。”
“唯獨此子,性情格外不同尋常。”
“此子喜靜不喜動,每日亦是時常捧著書冊誦讀,也不知其小小年齡,能否讀的通。”
“軍師有所不知,前番其竟然還央求進為其尋一名師,當真教進不知該說何言才好。”
曹操聞言,笑與郭嘉道。
“奉孝亦是好讀書人。”
“莫非是因此認定這少年聰慧,於眾童之中,格外看重此童麽?”
郭嘉輕笑道。
“小小孩童,前程總是不可限量的。”
曹操聞之,一時失笑。
想了想,遂從腰間取下一枚玉佩,遞予李進,言道。
“奉孝素有識人之明。”
“既然奉孝看重此子,此子想必是有非凡之處。”
“如此,操便先下一禮罷。”
“待此子長成,進之勿忘將其送入我軍之中。”
李進大喜,連忙接過玉佩,拜謝不止。
曹軍現在所占之汝南六縣之地,正好位於汝南之北,梁國南部,堵在呂布南下之路上。
而由曹仁鎮守的南頓城,位置又最為重要。
呂布若膽敢在未攻克南頓之前,便肆意南下,那麽其糧道便要始終麵臨曹軍之威脅。
此事無疑是兵家之大忌。
尤其曹軍所占六縣,乃是汝南北麵菁華之地。
由此六縣往南,人口稀疏,將近百裏方才有大城。
近百裏的人口稀疏區,呂布便是想劫掠,也難以劫掠到足夠全軍用度之糧。
糧道不安,則軍心難穩。
試問如此情形下,呂布又如何能攻城?
唯一顧慮的是,豫州刺史郭貢畢竟在汝南也經營了半載有餘。
難保不會有幾城長吏是其擁躉。
倘若其等待呂布大軍至便暗中獻城,不戰而降,必為曹軍之患。
調動夏侯淵與趙雲兩部騎卒的用意便在於此。
既可震懾不軌,亦能借助曹騎數量上的優勢,伺機襲擾呂布兵馬,使得其難以全力攻略汝南。
曹操遂令侍者取來紙筆,寫好書信,細看幾遍後,又在末尾加上數語,叮囑道。
“公台亦是智謀之士,又從我數載,知曉操麾下諸將之為人。”
“故將軍此行,切不可大意。”
“凡事應以穩妥為上,切不可中公台之算計。”
加蓋私印後,即遣數匹快騎送往趙雲、夏侯淵。
在占有梁國、陳國之前,兗州兵馬若想去往汝南,始終都需要走陳留、過潁川,繞一大圈方可抵達。
故而汝南有事,州府也實在鞭長莫及。
好在李乾、史渙、曹仁皆是曹軍之宿將,鎮守之兵,亦是精兵,又有趙雲、夏侯淵領騎卒相助。
諸將合力,想來足可保汝南無事。
此事敲定,車駕繼續啟程,卻是往東南而去。
兩日之後,直抵乘氏縣。
此縣之中的李氏豪族,乃是曹操治下,勢力最大的豪強,在曹操昔年討青州黃巾之時,便早早投效。
李乾作為李氏族長,雖然屢屢顧忌家族之私,以至在戰陣之上難盡全力。
但到底也為曹操效力多時,眼下又親領族中千餘健兒,遠赴千裏,鎮守於汝南。
無論出於何故,曹操此次行縣,都需要去其族中,安撫勸慰一番。
李乾統兵在外,李氏一族的實際掌控者,名喚李進。
李進身材魁梧,相貌堅毅。
其人一見曹操、郭嘉,當即引身後數人,下拜於地,口中唿道。
“下吏拜見將軍,拜見軍師。”
昔年青州黃巾初定,李氏獻上諸多糧秣、耕牛,對州府安定黃巾相助甚大。
曹操眼見乘氏縣已基本為李氏一族所掌握,索性順水推舟,任命李進為乘氏縣長。
因而李進自稱為下吏,倒也無錯。
就本心而言,曹操身為兗州之主,自然不喜治下有如此強勢豪族。
但李氏勢力雖大,卻極為知趣,又於曹操有功,因而曹操對李氏倒也堪稱禮遇。
“進之請起。”
曹操雙手將其扶起。
“多謝將軍。”
李進拜謝後,即與身後眾人一同起身。
這時。
曹操卻是留意到李進身後有一弱冠少年,生的極為英武,而且氣宇軒昂,頓時生出幾分好感。
郭嘉亦是留意到此子。
能在這種場合,被李進帶來拜見曹操的,顯然地位在李氏族中非同尋常。
莫非是李典?
郭嘉遲疑片刻,隱隱覺得不大可能。
雖然後世史籍未載李典出世時間,但按其死時年份推斷,其人眼下年齡應與諸葛亮仿佛。
如此說來,或是李乾之子,李整。
曹操指了指那少年,問李進道。
“進之。”
“此子儀表非凡,莫非是卿之子乎?”
李靜搖了搖頭,答道道。
“迴稟將軍。”
“此乃進從兄之子,名喚李整,表字元德。”
“哦?”
曹操微微一怔,卻是笑道。
“原是正忠(李乾)之子乎?”
“難怪不同俗類。”
想了想,曹操又將曹昂喚來,當著眾人之麵,言道。
“子修。”
“汝與元德年歲相當,日後不妨多多親近親近。”
“諾。”
曹昂恭敬應諾,見李整望來,又對李整露出笑意。
場中李氏族人,聞言俱是大喜。
“將軍。”
李進拱手道。
“下吏已在府中備好宴席。”
“還請將軍與軍師移步。”
曹操自無不應允之理。
宴席之上,曹操又令曹昂與李整同坐一席。
二人本都是少年,生性磊落,加之皆有意交好,因而待宴席結束,兩人已是熟稔不少。
宴後。
李進又請曹操、郭嘉留宿於乘氏縣中。
此事曹操自然是婉拒。
待離開李氏府中時,忽有十餘孩童騎著竹馬,手持木棍,在府外嬉戲。
其中有一子,約莫十三四歲,雖然亦坐於竹馬之上,手中卻還捧著一冊書籍,靜靜誦讀,與眾孩童相比,頓時顯得格格不入。
郭嘉心中一動,抬手指向此子,顧問李進道。
“此子何名?”
李進聞聲不由一愣,循著郭嘉手指之處望去,卻是一時搖頭不止,笑道。
“迴稟軍師。”
“此吾族子,名喚李典。”
“想我族中之人,向來好武,後輩亦是整日舞刀弄劍,欲憑武勇立功於當世。”
“唯獨此子,性情格外不同尋常。”
“此子喜靜不喜動,每日亦是時常捧著書冊誦讀,也不知其小小年齡,能否讀的通。”
“軍師有所不知,前番其竟然還央求進為其尋一名師,當真教進不知該說何言才好。”
曹操聞言,笑與郭嘉道。
“奉孝亦是好讀書人。”
“莫非是因此認定這少年聰慧,於眾童之中,格外看重此童麽?”
郭嘉輕笑道。
“小小孩童,前程總是不可限量的。”
曹操聞之,一時失笑。
想了想,遂從腰間取下一枚玉佩,遞予李進,言道。
“奉孝素有識人之明。”
“既然奉孝看重此子,此子想必是有非凡之處。”
“如此,操便先下一禮罷。”
“待此子長成,進之勿忘將其送入我軍之中。”
李進大喜,連忙接過玉佩,拜謝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