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
安車之內,曹操顧視郭嘉,笑意吟吟道。
“我知卿素來通曉人心。”
“若依卿之見,操此次行縣,當先至何地?”
郭嘉聞言,一時沉吟。
即使不算上汝南六縣,曹操手中此時也已握有十郡之地。
身為十郡之共主,曹操之一舉一動,自然都深受時人關注。
行縣時曹操最先去往之地,落在他人眼中,即是曹操最為重視之事。
故而此地絕不可胡選一通。
曹操見郭嘉半晌未答,也未催促。
片刻後。
郭嘉透過窗牖(you),卻是正好看到遠處的瓠(hu)子河,心中立有所悟。
郭嘉因而笑道。
“明公乃重賢之人,求賢之心,天下皆知。”
“鄄城州學建成,已近一載。”
“其間多有徐兗賢士前往州學,或為講師,或任文學掾史。”
“我料明公此次行縣,必當先至此地!”
頓了頓,郭嘉滿臉認同道。
“遠近賢士,若見明公此舉,定能知曉明公求賢若渴之心。”
“天下賢士,必將絡繹來投!”
“卿果然能解操之意。”
曹操不由撫須大笑。
鄄城州學距離鄄城約莫十餘裏,處於瓠子河河畔,周邊風景極佳。
州學建有牆垣,東西、南北之長、皆各有數百丈,立於平原間,隱然如同一座小城。
州學乃是兗州儲才之地,能入州學者,隻需過州考,便可為官主仕一方。
如此重地,曹操顯然不可能不做幹預。
州學講師,皆是精挑細選,親近於兗州者,日常之中,亦有人時刻注意州學動靜。
但明麵上,州府至少是對州學放任自由,借此來招攬賢士。
曹操車隊尚未抵達學城,便有騎士奔馬來稟,言道。
“將軍!”
“州學諸掾史、講師,皆已出學城數裏而迎。”
郭嘉聞言,當即轉視曹操道。
“明公。”
“州學乃傳道受業解惑之地,教書育人之所,故此地多論師生,少論君臣。”
“尤其諸多賢士,僅願為講師,不願為掾史,非是明公之臣。”
“以此論之,明公切不可高坐於車輦,以免世人誤以為明公傲然怠士。”
曹操聞言,深以為然,頷首不止道。
“奉孝所言是極。”
於是。
曹操先令車隊、儀仗在此等候。
其人隻攜郭嘉等數名文士,在典韋及十餘虎士的護送下步行趕往州學。
不多時後。
曹操一行人便出現在州學眾人視線之內。
見曹操竟然是步行而來,眾人都是讚歎不已,議論不止道。
“久聞曹兗州求賢若渴,禮於下士。”
“今日一見,果知此言不虛。”
“戰亂之際,猶能如此重教者,依在下之見,或僅荊州劉景升可比,冀州袁本初尚且不如。”
“此言是極。”
待曹操行近後,眾人齊齊下拜一禮道。
“我等拜見曹將軍。”
曹操見狀,連忙小跑上前。
卻是搶先攙扶起為首的一名老者,語氣看似抱怨、實則親近道。
“元方公乃潁川之望。”
“操何德何能敢受公一禮?”
“公快快請起,諸君亦快快請起。”
“多謝將軍。”
眾人齊齊道謝。
被曹操親手攙扶而起的老者,名喚陳紀,出身於潁川陳氏,如今已是花甲之齡。
其人之名,或許並無幾人知曉。
但其子陳群卻因建製九品官人之法,在後世廣為人所知。
“紀這一禮,非是因為將軍之職位。”
陳紀年歲雖大,身體卻極為硬朗,由著曹操將其扶起,搖頭道。
“想如今海內亂戰,諸侯相攻,盡以兵戈爭強,以至王道不行,教化難申。”
“唯有將軍與劉鎮南重賢重教,使天下文士皆能得一庇身之所。”
“此恩之大,莫非還不足以讓紀一拜麽?”
曹操聞之,頓時一笑,謙虛道。
“元方公著實過譽了。”
“此操分內之事耳,又如何敢當公之讚譽?”
由陳紀引路,眾人往州學之內行去。
州學所教極為繁雜,君子六藝,盡有涵蓋,城中甚至還有專門用來練習禦、射的校場。
此時理應是早課之時。
但州府學子以及諸多講師,聞知方伯親至,皆是紛紛趕來,翹首而望。
一時之間,觀者如堵。
更有甚者,不免要故意擇一適中之地,故作大言,高談闊論。
既確保自己之高論能夠傳入曹操、郭嘉一行人耳中,又不顯得喧囂市儈。
如今考課之法初行,時人大抵還是習慣於往日之察舉做法。
若是能有一言為曹操所喜,從而得其青睞。
於仕途之上,無疑是要快人一步,甚至還可能當場得到任命。
這種機遇在前,眾人如何能夠等閑視之?自然要劍指偏鋒,各行奇招。
郭嘉不喜此地之喧嘩,遂是尋了個機會,脫身而走。
其人循著學城道路,隨意而行。
望著一棟棟新建之學舍,郭嘉心中極為滿意。
無論如何,他終究已經邁出了這第一步。
接下來當是讓考課之法逐步成為時人之共識,進而成為常例,如此當可製止九品之法重現。
行過數處小巷之後,郭嘉步入藏書樓中。
有賴於郭嘉所獻新式造紙法,樓內書籍,大半都以紙成冊,少見竹簡。
卻是才入此樓,郭嘉便是微微一怔。
原因無它。
空曠而寂靜的藏書樓中,此時竟然有一少年人端坐於位上,手捧一本書籍靜讀。
那少年讀書極為認真,即便是有人入樓,少年亦無半分察覺。
郭嘉見狀,腳步愈輕,選了一本書籍之後,便也坐下身來,靜靜讀書,逐漸沉入其中,不知外事。
藏書樓內,唯聞書頁翻動之聲,除此之外,便再無雜音。
多時之後。
曹操已準備返程,卻見郭嘉仍未歸來,頓時大驚,急忙遣人去尋。
曹兵苦尋之下,終於是在藏書樓見到郭嘉。
其人哪還顧得上禮儀,連忙隔著窗牖高唿道。
“軍師!”
“軍師!”
少年人此時方才有所察覺,看著不知何時入樓的郭嘉,心中不免一怔。
郭嘉對其微微頷首,將書冊放迴原處後,便往外走去。
少年於是又收迴目光,未去多想,依舊沉浸於手中之書冊。
安車之內,曹操顧視郭嘉,笑意吟吟道。
“我知卿素來通曉人心。”
“若依卿之見,操此次行縣,當先至何地?”
郭嘉聞言,一時沉吟。
即使不算上汝南六縣,曹操手中此時也已握有十郡之地。
身為十郡之共主,曹操之一舉一動,自然都深受時人關注。
行縣時曹操最先去往之地,落在他人眼中,即是曹操最為重視之事。
故而此地絕不可胡選一通。
曹操見郭嘉半晌未答,也未催促。
片刻後。
郭嘉透過窗牖(you),卻是正好看到遠處的瓠(hu)子河,心中立有所悟。
郭嘉因而笑道。
“明公乃重賢之人,求賢之心,天下皆知。”
“鄄城州學建成,已近一載。”
“其間多有徐兗賢士前往州學,或為講師,或任文學掾史。”
“我料明公此次行縣,必當先至此地!”
頓了頓,郭嘉滿臉認同道。
“遠近賢士,若見明公此舉,定能知曉明公求賢若渴之心。”
“天下賢士,必將絡繹來投!”
“卿果然能解操之意。”
曹操不由撫須大笑。
鄄城州學距離鄄城約莫十餘裏,處於瓠子河河畔,周邊風景極佳。
州學建有牆垣,東西、南北之長、皆各有數百丈,立於平原間,隱然如同一座小城。
州學乃是兗州儲才之地,能入州學者,隻需過州考,便可為官主仕一方。
如此重地,曹操顯然不可能不做幹預。
州學講師,皆是精挑細選,親近於兗州者,日常之中,亦有人時刻注意州學動靜。
但明麵上,州府至少是對州學放任自由,借此來招攬賢士。
曹操車隊尚未抵達學城,便有騎士奔馬來稟,言道。
“將軍!”
“州學諸掾史、講師,皆已出學城數裏而迎。”
郭嘉聞言,當即轉視曹操道。
“明公。”
“州學乃傳道受業解惑之地,教書育人之所,故此地多論師生,少論君臣。”
“尤其諸多賢士,僅願為講師,不願為掾史,非是明公之臣。”
“以此論之,明公切不可高坐於車輦,以免世人誤以為明公傲然怠士。”
曹操聞言,深以為然,頷首不止道。
“奉孝所言是極。”
於是。
曹操先令車隊、儀仗在此等候。
其人隻攜郭嘉等數名文士,在典韋及十餘虎士的護送下步行趕往州學。
不多時後。
曹操一行人便出現在州學眾人視線之內。
見曹操竟然是步行而來,眾人都是讚歎不已,議論不止道。
“久聞曹兗州求賢若渴,禮於下士。”
“今日一見,果知此言不虛。”
“戰亂之際,猶能如此重教者,依在下之見,或僅荊州劉景升可比,冀州袁本初尚且不如。”
“此言是極。”
待曹操行近後,眾人齊齊下拜一禮道。
“我等拜見曹將軍。”
曹操見狀,連忙小跑上前。
卻是搶先攙扶起為首的一名老者,語氣看似抱怨、實則親近道。
“元方公乃潁川之望。”
“操何德何能敢受公一禮?”
“公快快請起,諸君亦快快請起。”
“多謝將軍。”
眾人齊齊道謝。
被曹操親手攙扶而起的老者,名喚陳紀,出身於潁川陳氏,如今已是花甲之齡。
其人之名,或許並無幾人知曉。
但其子陳群卻因建製九品官人之法,在後世廣為人所知。
“紀這一禮,非是因為將軍之職位。”
陳紀年歲雖大,身體卻極為硬朗,由著曹操將其扶起,搖頭道。
“想如今海內亂戰,諸侯相攻,盡以兵戈爭強,以至王道不行,教化難申。”
“唯有將軍與劉鎮南重賢重教,使天下文士皆能得一庇身之所。”
“此恩之大,莫非還不足以讓紀一拜麽?”
曹操聞之,頓時一笑,謙虛道。
“元方公著實過譽了。”
“此操分內之事耳,又如何敢當公之讚譽?”
由陳紀引路,眾人往州學之內行去。
州學所教極為繁雜,君子六藝,盡有涵蓋,城中甚至還有專門用來練習禦、射的校場。
此時理應是早課之時。
但州府學子以及諸多講師,聞知方伯親至,皆是紛紛趕來,翹首而望。
一時之間,觀者如堵。
更有甚者,不免要故意擇一適中之地,故作大言,高談闊論。
既確保自己之高論能夠傳入曹操、郭嘉一行人耳中,又不顯得喧囂市儈。
如今考課之法初行,時人大抵還是習慣於往日之察舉做法。
若是能有一言為曹操所喜,從而得其青睞。
於仕途之上,無疑是要快人一步,甚至還可能當場得到任命。
這種機遇在前,眾人如何能夠等閑視之?自然要劍指偏鋒,各行奇招。
郭嘉不喜此地之喧嘩,遂是尋了個機會,脫身而走。
其人循著學城道路,隨意而行。
望著一棟棟新建之學舍,郭嘉心中極為滿意。
無論如何,他終究已經邁出了這第一步。
接下來當是讓考課之法逐步成為時人之共識,進而成為常例,如此當可製止九品之法重現。
行過數處小巷之後,郭嘉步入藏書樓中。
有賴於郭嘉所獻新式造紙法,樓內書籍,大半都以紙成冊,少見竹簡。
卻是才入此樓,郭嘉便是微微一怔。
原因無它。
空曠而寂靜的藏書樓中,此時竟然有一少年人端坐於位上,手捧一本書籍靜讀。
那少年讀書極為認真,即便是有人入樓,少年亦無半分察覺。
郭嘉見狀,腳步愈輕,選了一本書籍之後,便也坐下身來,靜靜讀書,逐漸沉入其中,不知外事。
藏書樓內,唯聞書頁翻動之聲,除此之外,便再無雜音。
多時之後。
曹操已準備返程,卻見郭嘉仍未歸來,頓時大驚,急忙遣人去尋。
曹兵苦尋之下,終於是在藏書樓見到郭嘉。
其人哪還顧得上禮儀,連忙隔著窗牖高唿道。
“軍師!”
“軍師!”
少年人此時方才有所察覺,看著不知何時入樓的郭嘉,心中不免一怔。
郭嘉對其微微頷首,將書冊放迴原處後,便往外走去。
少年於是又收迴目光,未去多想,依舊沉浸於手中之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