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闕宣之亂示意


    徐州。


    下邳國。


    國相笮(ze)融,乃陶謙之心腹,平生篤信佛教,為人卻是殘虐。


    其人搜刮民脂,於國中廣建佛寺。


    以金鑄佛,以錦衣彩,並令治下之民,日夜誦讀佛經。


    下邳之民,皆麵有菜色,無不對其恨之入骨。


    陶恭祖兵敗兗州後,州兵大喪,笮融再無靠山。


    下邳局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地方豪強,紛紛開始私下聯絡,預謀叛亂。


    良成縣。


    此縣距離下邳城,不過六十裏。


    天狗食日,縣人盡皆驚恐之時。


    縣中豪俠闕宣,陡然抽刀在手,奔至屋頂,振臂高唿道。


    “國相笮融,奢淫無度,殘虐小民。”


    “其人廣建佛寺千百,卻不願與我等半碗倉粟,任由我等餓斃於道左。”


    “如此不仁,天亦發怒,乃至日有食焉。”


    “闕宣不才,願領縣中義士,誅殺此惡賊!”


    “有願從宣者,左袒之。”


    “事若成,宣當與諸君共富貴!”


    話音甫落,天光陡然大亮。


    縣人皆以為神跡,聯想起往日笮融之殘虐,紛紛奔至家中,取出刀劍,露出左臂,齊聲高唿道。


    “願從闕君,誓殺笮融!”


    “願從闕君,誓殺笮融!”


    一夫振臂,萬夫景從。


    是日。


    闕宣即引縣民數百,攻占縣寺,殺死良成縣長。


    而後開倉放糧,收取縣人之心。


    闕宣以良成縣為根基,聚眾數千,即日兵發下邳。


    下邳國相笮融聞之,大怒,遂引兵馬,出城相戰。


    兩軍激戰正酣時,下邳縣內豪族為亂,斬殺城內守將,出城襲笮融之後。


    笮融大敗,領殘兵倉惶奔往廣陵。


    此戰之後,下邳諸縣豪強,皆紛紛襲殺地方長吏,響應闕宣。


    闕宣不費吹灰之力,便盡有下邳。


    其人據有下邳全境後,即言漢祚已終,天命屬意於己。


    其受天應命,當為天子。


    闕宣遂於下邳建國。


    又因祖籍乃是晉國故地,遂立國號為——大晉。


    此時徐州牧陶謙被擒,三萬徐州兵盡折於兗州,徐州人心惶惶。


    地方之上,盜匪群生。


    更有黃巾餘眾,如被曹軍擊敗數次,卻一直未死的劉辟,不遠數百裏,領黃巾殘部趕來投靠。


    闕宣為人亦是“慷慨”至極,對於來投群盜,其人視擁眾之多寡,授予官爵名號。


    而劉辟,能與曹軍數戰不死,更是為群盜所深深敬佩。


    闕宣視劉辟為當世英雄,與其結拜,授其以晉國大將軍之職。


    其人心中亦有大誌。


    稱天子後,不娶妻,亦不享樂,待兵馬整頓完畢,即兵分兩路。


    使大將軍劉辟領萬餘兵馬西攻彭城國。


    其人則禦駕親征,將兩萬兵馬北攻東海,意欲盡占徐州腹心之地。


    劉辟乃黃巾軍宿將,久經征戰。


    其人雖非曹軍對手,但擊彭城卻是無往而不利,數戰皆勝。


    彭城相汲廉不能禦,倉惶北逃。


    彭城當地世家、名士,亦是紛紛遷徙避禍,其中大半都往兗州而去。


    諸多於史書中本該奔往江東避難的彭城名士,如張昭。


    因為闕宣之亂,南下之路被斷,隻得選擇向西或向北避亂。


    相比劉辟而言,闕宣進展卻是不順。


    其人攻下邳時,因為事發突然之故,使得徐州州府沒有半分準備。


    闕宣遂得以全據下邳,盡占彭城。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


    徐州豪族,如下邳陳氏、郯縣曹氏、朐(qu)縣糜氏等,如何會甘居於一黔首之下?


    其等紛紛聯合,死守東海,保住州治郯(tan)縣、蘭陵、陰平等郡內大縣不失。


    闕宣數攻不能克。


    無奈下,隻得分兵掠取他縣,以求獲取糧秣、財物來滿足其麾下兵馬。


    徐州由此大亂。


    琅琊郡。


    陽都縣。


    此縣距離郯縣不過二百裏。


    徐州南部大亂,難民或是西逃入兗州,或是北逃入琅琊。


    縣人見之,皆憂心會受戰事波及。


    城外數裏。


    一處草廬之中。


    兩名高冠文士相對而坐。


    在文士身側,一弱冠士子跪坐於席,神態恭敬。


    “玄本以為徐州乃是安穩之所,未料陶恭祖不自量力。”


    “其人竟應袁公路所請,遠涉數千裏之地,孤軍深入兗州,犯兵家之大忌。”


    “果然兵敗於兗,人亦被擒。”


    “今闕宣為逆,徐南大亂,若東海有失,必將波及琅琊。”


    “我兄早逝,諸子之中,唯子瑜年歲稍長,若琅琊亂起,稚子又該如何保身?屬實教玄憂慮。”


    諸葛玄年已四旬,麵上有幾分病態的蒼白。


    其人乃琅琊陽都縣人,昔年仕於劉表帳下。


    後因聞堂兄諸葛珪病逝,遂不遠數千裏,趕來泰山,照料堂兄後事。


    又因堂兄子女,盡皆年幼,身邊又無長親。


    其人於是留於琅琊老家,照看堂兄子女,教導其等讀書習字。


    爾來已是數載有餘。


    因陶恭祖親小人,遠賢士,故諸葛玄並未於徐州出仕。


    其居於陽都,躬耕隴畝,平日唯與數友交遊。


    友人言道。


    “聞君獻話中之意,乃是有遷往別郡避亂之心。”


    “卻不知君獻意欲前往何處?”


    諸葛玄不答,而是望向諸葛瑾,考校道。


    “子瑜以為,若是避禍,當往何處為上?”


    “迴稟叔父。”


    諸葛瑾一揖之後,方才言道。


    “瑾以為,當往兗州。”


    諸葛玄麵有欣慰,故意問道。


    “我昔年仕於劉荊州帳下,多有友人在荊。”


    “子瑜為何不勸我迴返荊州?”


    諸葛瑾恭敬答道。


    “若自琅琊歸荊州,當有三路可走。”


    “其中兩路皆需經徐南。”


    “如今徐南戰亂,自不可行。”


    “如此算來,唯有先行入兗,再過豫州,經南陽,抵荊州。”


    “但兗內安定,泰山更是數載未見戰事。”


    “而荊州迢迢數千裏,叔父既是為避亂,又何必舍近而求遠呢?”


    友人聞言,長聲一歎,笑指諸葛瑾道。


    “君獻教導有方。”


    “子瑜天資亦佳,假以時日,必可為郡國良才。”


    “諸葛一氏,再興有望。”


    諸葛玄笑道。


    “我兄所生三子中,子瑜為人敦仁,有君子之風。”


    “但依玄之見,其人天資,卻不如其弟。”


    “哦?”


    友人麵有詫異,正欲說話。


    一名童子忽然闖進屋中,咬著手指,目光好奇。


    在童子之後,一名少年人亦是從容入內。


    應是為尋這童子而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饃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饃饃並收藏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