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
平原郡。
“我聽聞冀州的人,都紛紛歸附袁氏,而不願跟從於我。”
“你為何偏偏能夠迷途知返呢?”
“天下輿論洶洶,不知道誰是誰非,士庶卻有倒懸之苦。”
“鄙州人士,隻希望能夠依附那些施行仁政的主君。”
“雲跟隨將軍,亦並非是輕視袁冀州而更偏愛明將軍您,隻是雲以為,將軍比起袁冀州而言,更能夠施行仁政。”
榻上的趙雲,忽然睜開雙眼。
想起剛剛夢中的對話,一時間心中不由一歎。
昔年,袁紹與公孫瓚相爭,其受鄉人推舉,帶著百餘鄉人,北上來投公孫瓚。
其中緣故,乃是公孫瓚鎮守北疆多年。
對抗異族,誅殺叛逆,使得漢家百姓,不為胡人所侵。
相比之下,袁紹取冀州的手段太不光彩,殺戮過甚。
因此,趙雲明明常山人士,卻不投本州方伯,反而投向公孫瓚。
然而,人言,見麵不如聞名,此話誠然不虛。
公孫瓚為人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賞罰由心,法度不行。
其所親所信者,或為商賈、或為卜師。
尤其公孫瓚還放任兵士,殘虐地方,百姓多有受其害以至破家而亡者。
如此舉動,實非明主。
但趙雲為人清白,既已投公孫瓚,自然沒有再轉投他人的想法。
唯獨心中念及大誌難成,難免鬱鬱。
日有所思,當然夜有所夢。
“子龍、子龍。”
忽有大喊聲自帳外傳來。
趙雲聞聲,立馬按下心中所思,麵上亦是不由露出幾分欣喜。
他匆忙穿衣,急急下榻,奔出帳外。
“廷君。”
趙雲先行一禮。
“子龍何其多禮。”
劉備佯裝不快,言道。
“孟子雲,人之相識,貴在相知。”
“吾見子龍,一見如故,何需這些繁禮。”
“子龍若是不棄,你我以兄弟相稱,如何?”
“這——”
趙雲遲疑片刻,見劉備麵色真誠,笑道。
“玄德兄。”
“哈哈哈。”
劉備大笑,把住趙雲右臂,往後一指。
“今日翼德出城打獵,卻是獵得一頭好鹿。”
“愚兄思及鹿肉滋味甚美,便先令雲長去買來幾壇美酒,再來尋子龍,欲與子龍一醉方休。”
趙雲心生感動,言道。
“廷君待雲,何其重也。”
“哼。”
關羽雙手捧酒,冷聲一哼,撇過頭去。
張飛亦頗覺不快,低聲說道。
“我獵的鹿,本是獻與兄長,兄長今日反倒拿來做人情。”
“真真讓人不痛快。”
趙雲聞言,麵色頓紅,一時間竟生出幾分尷尬之意。
“翼德休得胡言!”
劉備輕斥一聲,笑與趙雲道。
“吾弟無心之言,子龍莫要見怪。”
“哼。”
張飛跟著一哼,見劉備目光再次望來,連忙閉嘴。
趙雲誠懇言道。
“二位壯士勇武過人,又以忠義從侍廷君,雲心中極為欽佩。”
聽聞此言,關羽麵色稍霽。
張飛亦是咧嘴一笑,說道。
“你這人倒也爽利。”
趙雲於是令軍吏炙肉。
四人就在帳外,席坐於地,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海內風物。
趙雲為人,向來事主以忠,待人以誠。
故而,鄉人也好,將校也罷,皆樂於與其相交。
四人相談多時,以關羽之傲氣,麵色尚且好看不少,對趙雲生出幾分善意。
何況張飛,劉備?
正當四人說起眼下戰事時,忽有一騎自遠處奔來。
戰馬奔騰聲,引得四人皆是側目。
“籲。”
尚未靠近,騎士便已下馬,匆忙奔至四人身前,粗聲說道。
“廷君,明公有令,命趙曲侯速去見他。”
劉備眉頭微蹙。。
“如此急迫,莫非袁本初又有異動?”
他問騎士道。
“我兄可還另外說了什麽?”
騎卒答道:“未曾,隻是令趙曲侯務必速歸。”
如此言語,更是引得劉備狐疑不定。
“廷君,明公既然有令,雲當速往。”
“怠慢之處,還望廷君見諒。”
趙雲朝劉備一拱手。
“子龍說的哪裏話。”
劉備不以為意,笑道。
“今日本欲與子龍同榻而眠,眼下既然吾兄有事相召子龍,也隻有等到改日了。”
“唯獨子龍也飲了數樽清酒,此行務必當心。”
“如有醉意,需稍作休息,想來吾兄亦不會見怪。”
“廷君厚愛,雲感激不盡。”
趙雲愈發感動。
告別劉備,打馬而去。
劉備望著趙雲背影,良久都未迴頭。
張飛見狀,在旁說道。
“難怪兄長如此看中子龍,子龍確有過人之處。”
“哦?”
劉備望向張飛,訝然道。
“翼德原來也看出來了?”
張飛笑道。
“弟亦非愚鈍之人。”
“兄長自遇子龍以來,屢屢示好,刻意結交。”
“弟原本心有所疑,今日與子龍相談,卻知子龍為人忠允,心懷大誌,當真大丈夫也。”
“但弟乃是與子龍幾番相交方才能知,兄長卻是初見子龍,便重之親之。”
“以此而論,兄長識人之明,遠勝於弟。”
劉備哈哈大笑,望向關羽,見其依舊沉默不言,忍不住歎了口氣。
“雲長,你我弟兄三人,皆是寒門出身,亦曾親身體會過寒門入仕之艱難。”
“昔年你我征討黃巾,出生入死,立有戰功,卻因朝中無人,僅能得一安喜縣尉之職。”
“最後還受督郵小吏所欺,隻能棄官而逃。”
“丈夫當為兩千石,豈能為小人所欺?”
言及於此,想起此前種種遭遇,劉備心中頗為不平。
其人望著天中皓日,醉意上湧,一時間竟是豪氣大發,不吐不快。
於是,劉備俯身從地上拾起一樽清酒,敬與皓日,肅然立誓道。
“丈夫之功,當如此日,光耀九州,映照萬古,載於竹帛,傳於史冊。”
“丈夫之行,當如此日,磊落光明,不畏人言,雖困不改,縱死不易。”
“丈夫之德,當如此日,普及天下,惠與眾生,似玉不改白,如竹不毀節。”
“丈夫之誌,當如此日,縱然屢屢西沉,多經困窘,亦不更易,吾信其必有東山再起、彪炳天下之時。”
一語既罷,劉備將酒盡傾於地,雙手分別拉住關羽、張飛,笑問道。
“此備平生之誌也。”
“二位賢弟,可能知乎?”
張飛、關羽情難自抑,齊齊伏拜於地。
“為成兄長壯誌,我等縱粉身碎骨,亦絕不悔。”
“賢弟、二位賢弟。”
劉備大笑,三人緊緊相擁。
左近兵士,遙見此幕,心中隻覺奇怪。
暗自嘀咕兩句後,便又在心裏默默期盼,袁軍可千萬莫要殺來。
此正如陳勝所言,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平原郡。
“我聽聞冀州的人,都紛紛歸附袁氏,而不願跟從於我。”
“你為何偏偏能夠迷途知返呢?”
“天下輿論洶洶,不知道誰是誰非,士庶卻有倒懸之苦。”
“鄙州人士,隻希望能夠依附那些施行仁政的主君。”
“雲跟隨將軍,亦並非是輕視袁冀州而更偏愛明將軍您,隻是雲以為,將軍比起袁冀州而言,更能夠施行仁政。”
榻上的趙雲,忽然睜開雙眼。
想起剛剛夢中的對話,一時間心中不由一歎。
昔年,袁紹與公孫瓚相爭,其受鄉人推舉,帶著百餘鄉人,北上來投公孫瓚。
其中緣故,乃是公孫瓚鎮守北疆多年。
對抗異族,誅殺叛逆,使得漢家百姓,不為胡人所侵。
相比之下,袁紹取冀州的手段太不光彩,殺戮過甚。
因此,趙雲明明常山人士,卻不投本州方伯,反而投向公孫瓚。
然而,人言,見麵不如聞名,此話誠然不虛。
公孫瓚為人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賞罰由心,法度不行。
其所親所信者,或為商賈、或為卜師。
尤其公孫瓚還放任兵士,殘虐地方,百姓多有受其害以至破家而亡者。
如此舉動,實非明主。
但趙雲為人清白,既已投公孫瓚,自然沒有再轉投他人的想法。
唯獨心中念及大誌難成,難免鬱鬱。
日有所思,當然夜有所夢。
“子龍、子龍。”
忽有大喊聲自帳外傳來。
趙雲聞聲,立馬按下心中所思,麵上亦是不由露出幾分欣喜。
他匆忙穿衣,急急下榻,奔出帳外。
“廷君。”
趙雲先行一禮。
“子龍何其多禮。”
劉備佯裝不快,言道。
“孟子雲,人之相識,貴在相知。”
“吾見子龍,一見如故,何需這些繁禮。”
“子龍若是不棄,你我以兄弟相稱,如何?”
“這——”
趙雲遲疑片刻,見劉備麵色真誠,笑道。
“玄德兄。”
“哈哈哈。”
劉備大笑,把住趙雲右臂,往後一指。
“今日翼德出城打獵,卻是獵得一頭好鹿。”
“愚兄思及鹿肉滋味甚美,便先令雲長去買來幾壇美酒,再來尋子龍,欲與子龍一醉方休。”
趙雲心生感動,言道。
“廷君待雲,何其重也。”
“哼。”
關羽雙手捧酒,冷聲一哼,撇過頭去。
張飛亦頗覺不快,低聲說道。
“我獵的鹿,本是獻與兄長,兄長今日反倒拿來做人情。”
“真真讓人不痛快。”
趙雲聞言,麵色頓紅,一時間竟生出幾分尷尬之意。
“翼德休得胡言!”
劉備輕斥一聲,笑與趙雲道。
“吾弟無心之言,子龍莫要見怪。”
“哼。”
張飛跟著一哼,見劉備目光再次望來,連忙閉嘴。
趙雲誠懇言道。
“二位壯士勇武過人,又以忠義從侍廷君,雲心中極為欽佩。”
聽聞此言,關羽麵色稍霽。
張飛亦是咧嘴一笑,說道。
“你這人倒也爽利。”
趙雲於是令軍吏炙肉。
四人就在帳外,席坐於地,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海內風物。
趙雲為人,向來事主以忠,待人以誠。
故而,鄉人也好,將校也罷,皆樂於與其相交。
四人相談多時,以關羽之傲氣,麵色尚且好看不少,對趙雲生出幾分善意。
何況張飛,劉備?
正當四人說起眼下戰事時,忽有一騎自遠處奔來。
戰馬奔騰聲,引得四人皆是側目。
“籲。”
尚未靠近,騎士便已下馬,匆忙奔至四人身前,粗聲說道。
“廷君,明公有令,命趙曲侯速去見他。”
劉備眉頭微蹙。。
“如此急迫,莫非袁本初又有異動?”
他問騎士道。
“我兄可還另外說了什麽?”
騎卒答道:“未曾,隻是令趙曲侯務必速歸。”
如此言語,更是引得劉備狐疑不定。
“廷君,明公既然有令,雲當速往。”
“怠慢之處,還望廷君見諒。”
趙雲朝劉備一拱手。
“子龍說的哪裏話。”
劉備不以為意,笑道。
“今日本欲與子龍同榻而眠,眼下既然吾兄有事相召子龍,也隻有等到改日了。”
“唯獨子龍也飲了數樽清酒,此行務必當心。”
“如有醉意,需稍作休息,想來吾兄亦不會見怪。”
“廷君厚愛,雲感激不盡。”
趙雲愈發感動。
告別劉備,打馬而去。
劉備望著趙雲背影,良久都未迴頭。
張飛見狀,在旁說道。
“難怪兄長如此看中子龍,子龍確有過人之處。”
“哦?”
劉備望向張飛,訝然道。
“翼德原來也看出來了?”
張飛笑道。
“弟亦非愚鈍之人。”
“兄長自遇子龍以來,屢屢示好,刻意結交。”
“弟原本心有所疑,今日與子龍相談,卻知子龍為人忠允,心懷大誌,當真大丈夫也。”
“但弟乃是與子龍幾番相交方才能知,兄長卻是初見子龍,便重之親之。”
“以此而論,兄長識人之明,遠勝於弟。”
劉備哈哈大笑,望向關羽,見其依舊沉默不言,忍不住歎了口氣。
“雲長,你我弟兄三人,皆是寒門出身,亦曾親身體會過寒門入仕之艱難。”
“昔年你我征討黃巾,出生入死,立有戰功,卻因朝中無人,僅能得一安喜縣尉之職。”
“最後還受督郵小吏所欺,隻能棄官而逃。”
“丈夫當為兩千石,豈能為小人所欺?”
言及於此,想起此前種種遭遇,劉備心中頗為不平。
其人望著天中皓日,醉意上湧,一時間竟是豪氣大發,不吐不快。
於是,劉備俯身從地上拾起一樽清酒,敬與皓日,肅然立誓道。
“丈夫之功,當如此日,光耀九州,映照萬古,載於竹帛,傳於史冊。”
“丈夫之行,當如此日,磊落光明,不畏人言,雖困不改,縱死不易。”
“丈夫之德,當如此日,普及天下,惠與眾生,似玉不改白,如竹不毀節。”
“丈夫之誌,當如此日,縱然屢屢西沉,多經困窘,亦不更易,吾信其必有東山再起、彪炳天下之時。”
一語既罷,劉備將酒盡傾於地,雙手分別拉住關羽、張飛,笑問道。
“此備平生之誌也。”
“二位賢弟,可能知乎?”
張飛、關羽情難自抑,齊齊伏拜於地。
“為成兄長壯誌,我等縱粉身碎骨,亦絕不悔。”
“賢弟、二位賢弟。”
劉備大笑,三人緊緊相擁。
左近兵士,遙見此幕,心中隻覺奇怪。
暗自嘀咕兩句後,便又在心裏默默期盼,袁軍可千萬莫要殺來。
此正如陳勝所言,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