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位於兗州最東端,毗(pi)鄰青州。
故而青州黃巾入兗後,最先抵達的便是此郡。
泰山太守應劭,為人素有謀略。
早在去年,其人便獨自引兵與入境的三十萬黃巾作戰。
前後斬首數千,俘虜老弱萬餘。
黑山軍因而生畏,退出泰山。
經魯國,轉入任城國,人數發展到百萬之巨。
當然,所謂百萬黃巾,水分極大,其中不少都是老弱婦孺。
缺乏穩定的糧食產出,黃巾軍若想不被餓死,隻能不斷地遷移,劫掠。
某地的糧食吃盡,便是他們再次遷徙之時。
兗州治所位於山陽郡昌邑城,距離任城國不過二百裏。
百萬黃巾數日可至。
兗州刺史劉岱因而大為驚恐,傳檄諸郡,令諸郡長官皆出郡兵,共破黃巾。
“青州黃巾此番來勢洶洶,據報,其已於前日攻破任城國,任城國相鄭遂被殺。”
郡府大堂中,曹操帳下文武匯集於此,共議青州黃巾入寇之事。
曹操道:“方伯連日數發文書,催促諸郡出兵。”
“依卿等之見,我郡出兵或是不出?若是出兵,又該出多少兵馬方合時宜?”
戲誌才道:“劉兗州此策誠然佳策,乃是借機收攏諸郡兵權之意。”
“明公若果真應檄,隻恐兵馬將盡歸於州府,不為我所有矣。”
夏侯惇聞言甕聲道:“我等奮力廝殺,方才占下一郡之地,積累數萬兵馬。”
“今劉兗州妄想區區數語,便奪我等兵馬,天下間豈有如此容易之事。”
“將軍,不若迴絕之,劉兗州又能奈我如何?”
“不可。”
陳宮起身,直言道。
“劉兗州居刺史之位,傳檄諸郡,聚兵破賊,乃吾州大義所在。”
“今黃巾入寇,州內震動,士庶無不心驚。”
“若是直言拒之,必失時望。”
曹操微微頷首,認同陳宮拒則失時望之言。
他問道:“依公台之見,何為上策?”
陳宮斟酌片刻,答道。
“不如緩之。”
“待得知其餘各郡出兵數目,將軍再做權衡,擇一居中數目,以堵悠悠之口。”
戲誌才搖頭,對此策並不認可。
“如此舉動,頗顯市井之氣,徒惹人笑話耳。”
“依忠之見,州內各郡國,兵馬大致萬餘數,若應檄出兵,至多出半數兵馬,約莫五千之數。”
“而我東郡之兵,素稱精銳,州府豈能無意於此乎?”
“且我郡匪患已除,無需多留兵馬防寇,北麵袁冀州又素與主公交好,此事州府盡知,以此而論,需得出兵馬萬餘,方可令方伯遂心稱意。”
聽得至少需出兵萬人,諸將盡皆嘩然,議論不止。
文臣亦紛紛麵露思索之色。
“奉孝意下如何?”
曹操沉思半晌,實在不甘舍棄這萬人,遂望向郭嘉。
郭嘉輕笑道:“與其應檄繳兵,何如明公親自率大軍前往?”
“明公武略,天下皆知,明公親身前往,豈不正示明公拳拳之心?劉兗州又豈會不歡迎?”
“且我大軍在彼,屆時如逢變故,亦可從容應對。”
話聲一落,戲誌才、陳宮麵上便齊齊露出笑意。
便是未曾發言的荀彧,亦是目露嘉許之色。
“奉孝果然高見!”曹操大喜。
由其親自領兵,自然也就不用擔心兵馬被劉岱奪去了,而且還可趁機獲取州內聲望,可謂一箭雙雕。
軍議結束,文武陸續離開。
郭嘉卻依舊端坐案前。
曹操心知郭嘉必有私言與他,便揮手令侍者退下。
一時間,偌大的正堂之中,隻剩他與郭嘉二人。
“明公以為劉兗州是何許人也?”郭嘉忽而發問。
曹操奇怪於郭嘉會有如此一問,隨口答道。
“方伯孝悌任恕,以虛己受人而為時人所稱讚。”
“未知其誌如何?”郭嘉繼續問道。
曹操目光一怔,隱約想到了什麽。
這次,他沉思多時,方才作答。
“昔年橋元偉(橋瑁)以首倡義兵之功而自傲,盛氣淩人,以至方伯生怒。”
“方伯旋即聯絡數郡太守,攻殺橋元偉,又表麾下王肱為東郡太守,收東郡為己有。”
“以此而論,其人亦有英雄誌也。”
說完曹操長歎一聲,明白了郭嘉的意思。
既有英雄之誌,又豈能容許政不由己出?
“陳留張太守(張邈),乃八廚之一,若論名望,不遜色於劉兗州半分。”
“而泰山應太守(應劭)、山陽袁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及明公,皆與袁冀州有舊,袁太守更是袁冀州之堂兄。”
“兗州八郡之中,粗粗一算,劉兗州至多隻能掌握三郡之地,若袁冀州有檄令至,兗州易主,隻在反掌間,劉兗州豈能不憂慮於此乎?”
郭嘉冷笑一聲,繼續往下說道。
“青州黃巾,號稱百萬眾,其數雖廣,戰力卻不足為憂,去年公孫伯圭以兩萬兵馬,便破黃巾三十萬之眾,得車甲財貨無數。”
“劉兗州必眼饞於此,若其先納八郡之兵,再趁機收百萬黃巾為己用,必將不可製矣。”
曹操聞言,越想越覺得郭嘉所言極有可能在未來發生。
劉岱本身就因刺史身份天然據有州內大義,若再讓其得了這百萬黃巾,屆時即便是他,也隻得俯首聽命了。
“然則,劉兗州並無軍略之能,其誌雖大,其才卻疏。”
郭嘉話音一轉,斷定道。
“黃巾數目雖多,卻缺乏輜重糧秣,州府理應堅壁清野,如此百萬黃巾將不戰自潰。”
“今觀劉兗州之舉,乃是有出戰之意,想州兵未經多少戰事,如何是百萬黃巾之對手?戰則必生變矣,方伯或身死亂軍之中。”
“若方伯身死,屆時明公大軍在側,以明公之聲望,隻需遣一說客,便可重複袁冀州故事,明公宜深思之。”
留下這番言論,郭嘉轉身告辭,獨留曹操一人在堂中,魂不守舍。
其人再三思索郭嘉所言,越發心動。
複袁本初舊事,據有全兗,進可成恆、文之業,退亦不失竇融之功。
但心動之餘,曹操亦有幾分疑惑。
奉孝何以如此斷定方伯將會死於亂軍之中?
若是劉岱不死的話,他率數萬兵馬出郡,費盡心機,豈不是平白做了無用之功?
盡管郭嘉是言劉岱“或身死亂軍之中”,並非確定之意。
但曹操仔細迴憶郭嘉開口時的神情,卻直覺郭嘉仿佛已然提前預料到了此事一般。
“觀奉孝往日舉止,絕非無的放矢之人。”
“但此事也著實奇怪。”
曹操眉頭微蹙,思量片刻後,心中一動,遣侍者去召戲誌才。
戲誌才乃智謀之士,又與郭嘉自幼交好,少年相熟。
在曹操看來,也唯有戲誌才能解其心中此番疑惑。
故而青州黃巾入兗後,最先抵達的便是此郡。
泰山太守應劭,為人素有謀略。
早在去年,其人便獨自引兵與入境的三十萬黃巾作戰。
前後斬首數千,俘虜老弱萬餘。
黑山軍因而生畏,退出泰山。
經魯國,轉入任城國,人數發展到百萬之巨。
當然,所謂百萬黃巾,水分極大,其中不少都是老弱婦孺。
缺乏穩定的糧食產出,黃巾軍若想不被餓死,隻能不斷地遷移,劫掠。
某地的糧食吃盡,便是他們再次遷徙之時。
兗州治所位於山陽郡昌邑城,距離任城國不過二百裏。
百萬黃巾數日可至。
兗州刺史劉岱因而大為驚恐,傳檄諸郡,令諸郡長官皆出郡兵,共破黃巾。
“青州黃巾此番來勢洶洶,據報,其已於前日攻破任城國,任城國相鄭遂被殺。”
郡府大堂中,曹操帳下文武匯集於此,共議青州黃巾入寇之事。
曹操道:“方伯連日數發文書,催促諸郡出兵。”
“依卿等之見,我郡出兵或是不出?若是出兵,又該出多少兵馬方合時宜?”
戲誌才道:“劉兗州此策誠然佳策,乃是借機收攏諸郡兵權之意。”
“明公若果真應檄,隻恐兵馬將盡歸於州府,不為我所有矣。”
夏侯惇聞言甕聲道:“我等奮力廝殺,方才占下一郡之地,積累數萬兵馬。”
“今劉兗州妄想區區數語,便奪我等兵馬,天下間豈有如此容易之事。”
“將軍,不若迴絕之,劉兗州又能奈我如何?”
“不可。”
陳宮起身,直言道。
“劉兗州居刺史之位,傳檄諸郡,聚兵破賊,乃吾州大義所在。”
“今黃巾入寇,州內震動,士庶無不心驚。”
“若是直言拒之,必失時望。”
曹操微微頷首,認同陳宮拒則失時望之言。
他問道:“依公台之見,何為上策?”
陳宮斟酌片刻,答道。
“不如緩之。”
“待得知其餘各郡出兵數目,將軍再做權衡,擇一居中數目,以堵悠悠之口。”
戲誌才搖頭,對此策並不認可。
“如此舉動,頗顯市井之氣,徒惹人笑話耳。”
“依忠之見,州內各郡國,兵馬大致萬餘數,若應檄出兵,至多出半數兵馬,約莫五千之數。”
“而我東郡之兵,素稱精銳,州府豈能無意於此乎?”
“且我郡匪患已除,無需多留兵馬防寇,北麵袁冀州又素與主公交好,此事州府盡知,以此而論,需得出兵馬萬餘,方可令方伯遂心稱意。”
聽得至少需出兵萬人,諸將盡皆嘩然,議論不止。
文臣亦紛紛麵露思索之色。
“奉孝意下如何?”
曹操沉思半晌,實在不甘舍棄這萬人,遂望向郭嘉。
郭嘉輕笑道:“與其應檄繳兵,何如明公親自率大軍前往?”
“明公武略,天下皆知,明公親身前往,豈不正示明公拳拳之心?劉兗州又豈會不歡迎?”
“且我大軍在彼,屆時如逢變故,亦可從容應對。”
話聲一落,戲誌才、陳宮麵上便齊齊露出笑意。
便是未曾發言的荀彧,亦是目露嘉許之色。
“奉孝果然高見!”曹操大喜。
由其親自領兵,自然也就不用擔心兵馬被劉岱奪去了,而且還可趁機獲取州內聲望,可謂一箭雙雕。
軍議結束,文武陸續離開。
郭嘉卻依舊端坐案前。
曹操心知郭嘉必有私言與他,便揮手令侍者退下。
一時間,偌大的正堂之中,隻剩他與郭嘉二人。
“明公以為劉兗州是何許人也?”郭嘉忽而發問。
曹操奇怪於郭嘉會有如此一問,隨口答道。
“方伯孝悌任恕,以虛己受人而為時人所稱讚。”
“未知其誌如何?”郭嘉繼續問道。
曹操目光一怔,隱約想到了什麽。
這次,他沉思多時,方才作答。
“昔年橋元偉(橋瑁)以首倡義兵之功而自傲,盛氣淩人,以至方伯生怒。”
“方伯旋即聯絡數郡太守,攻殺橋元偉,又表麾下王肱為東郡太守,收東郡為己有。”
“以此而論,其人亦有英雄誌也。”
說完曹操長歎一聲,明白了郭嘉的意思。
既有英雄之誌,又豈能容許政不由己出?
“陳留張太守(張邈),乃八廚之一,若論名望,不遜色於劉兗州半分。”
“而泰山應太守(應劭)、山陽袁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及明公,皆與袁冀州有舊,袁太守更是袁冀州之堂兄。”
“兗州八郡之中,粗粗一算,劉兗州至多隻能掌握三郡之地,若袁冀州有檄令至,兗州易主,隻在反掌間,劉兗州豈能不憂慮於此乎?”
郭嘉冷笑一聲,繼續往下說道。
“青州黃巾,號稱百萬眾,其數雖廣,戰力卻不足為憂,去年公孫伯圭以兩萬兵馬,便破黃巾三十萬之眾,得車甲財貨無數。”
“劉兗州必眼饞於此,若其先納八郡之兵,再趁機收百萬黃巾為己用,必將不可製矣。”
曹操聞言,越想越覺得郭嘉所言極有可能在未來發生。
劉岱本身就因刺史身份天然據有州內大義,若再讓其得了這百萬黃巾,屆時即便是他,也隻得俯首聽命了。
“然則,劉兗州並無軍略之能,其誌雖大,其才卻疏。”
郭嘉話音一轉,斷定道。
“黃巾數目雖多,卻缺乏輜重糧秣,州府理應堅壁清野,如此百萬黃巾將不戰自潰。”
“今觀劉兗州之舉,乃是有出戰之意,想州兵未經多少戰事,如何是百萬黃巾之對手?戰則必生變矣,方伯或身死亂軍之中。”
“若方伯身死,屆時明公大軍在側,以明公之聲望,隻需遣一說客,便可重複袁冀州故事,明公宜深思之。”
留下這番言論,郭嘉轉身告辭,獨留曹操一人在堂中,魂不守舍。
其人再三思索郭嘉所言,越發心動。
複袁本初舊事,據有全兗,進可成恆、文之業,退亦不失竇融之功。
但心動之餘,曹操亦有幾分疑惑。
奉孝何以如此斷定方伯將會死於亂軍之中?
若是劉岱不死的話,他率數萬兵馬出郡,費盡心機,豈不是平白做了無用之功?
盡管郭嘉是言劉岱“或身死亂軍之中”,並非確定之意。
但曹操仔細迴憶郭嘉開口時的神情,卻直覺郭嘉仿佛已然提前預料到了此事一般。
“觀奉孝往日舉止,絕非無的放矢之人。”
“但此事也著實奇怪。”
曹操眉頭微蹙,思量片刻後,心中一動,遣侍者去召戲誌才。
戲誌才乃智謀之士,又與郭嘉自幼交好,少年相熟。
在曹操看來,也唯有戲誌才能解其心中此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