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子欺我太甚!”
次日,郡府正堂上,王肱剛剛從府吏口中得知昨日那士子所言,頓時勃然大怒。
“若不殺此豎子,郡中士民將如何看我?”
其人恨恨難平,已然動了殺意。
未料這時,一吏忽然麵色慌張的衝入堂內。
王肱大為不滿,蹙眉道:“何事如此慌張?”
“明、明公。”
府吏汗流浹背,叫了兩聲明公後,依舊說不出口,咬了咬牙,呈上一封文書。
王肱滿腹狐疑,打開文書,掃視兩眼,一時間既驚又怒。
“袁本初安敢如此!”
原來,這封文書,正是袁紹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的表文,時隔數日,終於傳至東郡。
而表文中,還表舉了王肱一朝官之位。
若是太平年間,王肱定然二話不說就趕赴長安。
可眼下是什麽時候?
董卓亂政,朝中公卿尚且戰戰兢兢,性命朝不保夕。
他去豈不是自尋死路?
“明公,若去長安,必有禍患,絕不可從。”
郡府功曹看完表文,亦是大驚。
“君言甚是。”
王肱頷首,極為認同功曹之語,繼而問道。
“足下可有妙策消解此禍?”
功曹智謀尋常,亦無什麽急智,聽得王肱所問,在那絞盡腦汁,半天後方才勉強道。
“不如求助於劉刺史?”
“若得劉刺史從中周旋,或有轉機。”
話音未落,一旁的郡府主簿便搖頭道。
“此計難行。”
“按文書所言,此表乃是袁冀州與劉刺史所共表。”
“劉刺史之意已然顯露無疑,明公又如何能請得其從中周旋?”
功曹又皺著眉想了會,最終隻得無奈一攤手,表示自己無計可施。
王肱見狀又望向主簿。
主簿倒是個明白人,在他看來,曹操手握數萬大軍,又占大義,兼之民心向曹,這東郡太守之位,已是曹操的囊中之物,王肱無論如何都坐不得了。
若強自要坐,反倒是會自引禍事。
思慮至此,他索性直言不諱道:“明公不如掛印而辭,想來曹將軍不會為難明公。”
王肱聽後,大為不滿,責備主簿道。
“足下久食吾祿,如今卻為曹孟德做說客,這難道是忠義之人會做的事麽?”
“韓文節(韓馥)殷鑒不遠,吾安忍見吾子雙腿折斷於兵子之手?”
“明公——”
主簿急欲辯解,試圖說明韓馥讓冀與其辭讓東郡的不同。
王肱卻已沒耐心再聽。
“足下不必再勸了,吾意已決,太守之位,決不相讓。”
他揮了揮手,冷哼一聲。
“就說我病重,暫不能出府,亦不見外客。”
“曹孟德能如何?莫非還能令其手下兵子將我趕走不成?”
“我倒要看看,他這太守,若是連郡府都進不去,又該如何自處?”
主簿欲言又止,直到王肱與其餘人俱皆離開,方才搖頭長歎。
亂世之中,兵強者雄。
明公今日因為一時之氣便決意與曹操相爭,這難道不是自取禍事嗎?
……
數日過去,王肱果如其所言,始終待在郡府院中,一步不出。
如此舉動,莫說曹操,即便郭嘉也完全沒有料到,詫異之餘,亦不免啼笑皆非。
曹操顧視眾人,說道。
“王肱此舉,近乎無賴。”
“君等可有策略解之?”
夏侯惇甕聲道。
“此事甚易。”
“隻需將軍一聲令下,末將即刻衝入郡府,將王肱擒來。”
曹操不置可否,轉頭看向郭嘉。
郭嘉沉吟片刻,已然得計,言道。
“不若效仿昔日漢文舊事?”
漢文帝時,文帝親舅薄昭自恃擁立之功,放縱不法,肆無忌憚。
後因殺戮大漢使臣,終為文帝所惡,遂令其自裁。
薄昭不願,求救於其姊薄太後,文帝便令群臣著孝衣登門哭喪,這才將其逼死。
“奉孝妙計。”
曹操撫掌而笑。
翌日上午,郡府府門前,數百人聚集於此。
其中既有郡府府吏,亦有本地世家之主,還有諸多年輕士子。
門卒慌忙報與王肱。
王肱暗罵了幾聲,有心想使人出去問個究竟,掃了眼周圍,卻發現功曹不在。
“功曹現在何處?”他問。
“明公,功曹昨日便已告病。”小吏如此迴答。
王肱麵色一僵,他自然知道這告病的意思,一時間既是憤怒,又是慌亂。
連他倚為腹心的功曹都棄他而去,可想而知,郡中人心究竟動蕩到了何種地步。
昨日勸王肱掛印而辭的主簿倒還是個忠心的,主動請纓。
“明府,下吏願往。”
王肱大喜,忙道:“有勞柳君了。”
“不敢。”
主簿離開大堂,出了府門,與眾人見了一禮,問道。
“公等聚集於郡府門前,不知所為何事。”
幾名德望較高的老者被推舉出來,與主簿答話。
老者齊齊言道。
“聽聞太守病重,不能理事,我郡士民無不心憂,故托我等前來探望。”
主簿如何敢放這些人進府,不然若是讓他們見到王肱生龍活虎之樣,豈不著實尷尬?
他推辭道:“太守病情已有好轉,料想再有時日,便能痊愈。”
“不然。”
老者搖頭,不讚成道。
“案牘之事,勞形傷身,王太守病重至此,想必就是這個緣故了。”
“明公於我郡素有恩惠,吾等又安忍見此?不如請明公歸鄉休養。”
主簿欲言又止,老者權作未見,自顧自道。
“至於郡中事務,太守亦無需擔心,前聞袁冀州與劉刺史,皆表曹將軍為我郡太守。”
“曹將軍救我郡與危難之中,有大恩於我郡士民,昔年主政頓丘,政清民和,鄉人至今仍舊稱頌。”
“若是曹將軍主政吾郡,想來士民黎庶,就都會放心了。”
“這是吾郡士庶之共願,還請柳主簿報與太守知曉。”
主簿一時無言作答,囑咐門卒小心看守府門,勿要使人闖入後,快步迴到堂中。
他將老者所言,盡數托出。
王肱聽後,一時如喪考妣,沉默良久後,很是不解的問主簿道。
“吾自到郡以來,雖不敢稱有何功德,但亦可稱兢兢業業。”
“濮陽被圍,吾亦未棄城而逃,而是與諸君堅守孤城,患難與共。”
“為何今日,東郡父老卻逼迫的如此急切呢?”
主簿垂目,他知道原因所在,卻沒有心情去說。
歸根結底,時勢已經變了。
諸州紛戰之時,你一太守,無法保境安民,這便是你最大的罪過。
在這種罪過麵前,無論你身份多高,德望多重,都沒有用。
郡人自會自發的去尋找那個能保住他們免遭賊亂的人。
“煩請柳君再去一趟,就說,郡中父老之意,吾已盡知。”
王肱一時意興闌珊,聲音低沉道。
“吾自會從之。”
“諾。”
……
翌日,原東郡太守王肱掛印而辭,由數十曹兵護送,歸鄉而去。
送行者寥寥。
亦是當日,在數百府吏的簇擁下,曹操正式入主郡府,執掌東郡。
次日,郡府正堂上,王肱剛剛從府吏口中得知昨日那士子所言,頓時勃然大怒。
“若不殺此豎子,郡中士民將如何看我?”
其人恨恨難平,已然動了殺意。
未料這時,一吏忽然麵色慌張的衝入堂內。
王肱大為不滿,蹙眉道:“何事如此慌張?”
“明、明公。”
府吏汗流浹背,叫了兩聲明公後,依舊說不出口,咬了咬牙,呈上一封文書。
王肱滿腹狐疑,打開文書,掃視兩眼,一時間既驚又怒。
“袁本初安敢如此!”
原來,這封文書,正是袁紹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的表文,時隔數日,終於傳至東郡。
而表文中,還表舉了王肱一朝官之位。
若是太平年間,王肱定然二話不說就趕赴長安。
可眼下是什麽時候?
董卓亂政,朝中公卿尚且戰戰兢兢,性命朝不保夕。
他去豈不是自尋死路?
“明公,若去長安,必有禍患,絕不可從。”
郡府功曹看完表文,亦是大驚。
“君言甚是。”
王肱頷首,極為認同功曹之語,繼而問道。
“足下可有妙策消解此禍?”
功曹智謀尋常,亦無什麽急智,聽得王肱所問,在那絞盡腦汁,半天後方才勉強道。
“不如求助於劉刺史?”
“若得劉刺史從中周旋,或有轉機。”
話音未落,一旁的郡府主簿便搖頭道。
“此計難行。”
“按文書所言,此表乃是袁冀州與劉刺史所共表。”
“劉刺史之意已然顯露無疑,明公又如何能請得其從中周旋?”
功曹又皺著眉想了會,最終隻得無奈一攤手,表示自己無計可施。
王肱見狀又望向主簿。
主簿倒是個明白人,在他看來,曹操手握數萬大軍,又占大義,兼之民心向曹,這東郡太守之位,已是曹操的囊中之物,王肱無論如何都坐不得了。
若強自要坐,反倒是會自引禍事。
思慮至此,他索性直言不諱道:“明公不如掛印而辭,想來曹將軍不會為難明公。”
王肱聽後,大為不滿,責備主簿道。
“足下久食吾祿,如今卻為曹孟德做說客,這難道是忠義之人會做的事麽?”
“韓文節(韓馥)殷鑒不遠,吾安忍見吾子雙腿折斷於兵子之手?”
“明公——”
主簿急欲辯解,試圖說明韓馥讓冀與其辭讓東郡的不同。
王肱卻已沒耐心再聽。
“足下不必再勸了,吾意已決,太守之位,決不相讓。”
他揮了揮手,冷哼一聲。
“就說我病重,暫不能出府,亦不見外客。”
“曹孟德能如何?莫非還能令其手下兵子將我趕走不成?”
“我倒要看看,他這太守,若是連郡府都進不去,又該如何自處?”
主簿欲言又止,直到王肱與其餘人俱皆離開,方才搖頭長歎。
亂世之中,兵強者雄。
明公今日因為一時之氣便決意與曹操相爭,這難道不是自取禍事嗎?
……
數日過去,王肱果如其所言,始終待在郡府院中,一步不出。
如此舉動,莫說曹操,即便郭嘉也完全沒有料到,詫異之餘,亦不免啼笑皆非。
曹操顧視眾人,說道。
“王肱此舉,近乎無賴。”
“君等可有策略解之?”
夏侯惇甕聲道。
“此事甚易。”
“隻需將軍一聲令下,末將即刻衝入郡府,將王肱擒來。”
曹操不置可否,轉頭看向郭嘉。
郭嘉沉吟片刻,已然得計,言道。
“不若效仿昔日漢文舊事?”
漢文帝時,文帝親舅薄昭自恃擁立之功,放縱不法,肆無忌憚。
後因殺戮大漢使臣,終為文帝所惡,遂令其自裁。
薄昭不願,求救於其姊薄太後,文帝便令群臣著孝衣登門哭喪,這才將其逼死。
“奉孝妙計。”
曹操撫掌而笑。
翌日上午,郡府府門前,數百人聚集於此。
其中既有郡府府吏,亦有本地世家之主,還有諸多年輕士子。
門卒慌忙報與王肱。
王肱暗罵了幾聲,有心想使人出去問個究竟,掃了眼周圍,卻發現功曹不在。
“功曹現在何處?”他問。
“明公,功曹昨日便已告病。”小吏如此迴答。
王肱麵色一僵,他自然知道這告病的意思,一時間既是憤怒,又是慌亂。
連他倚為腹心的功曹都棄他而去,可想而知,郡中人心究竟動蕩到了何種地步。
昨日勸王肱掛印而辭的主簿倒還是個忠心的,主動請纓。
“明府,下吏願往。”
王肱大喜,忙道:“有勞柳君了。”
“不敢。”
主簿離開大堂,出了府門,與眾人見了一禮,問道。
“公等聚集於郡府門前,不知所為何事。”
幾名德望較高的老者被推舉出來,與主簿答話。
老者齊齊言道。
“聽聞太守病重,不能理事,我郡士民無不心憂,故托我等前來探望。”
主簿如何敢放這些人進府,不然若是讓他們見到王肱生龍活虎之樣,豈不著實尷尬?
他推辭道:“太守病情已有好轉,料想再有時日,便能痊愈。”
“不然。”
老者搖頭,不讚成道。
“案牘之事,勞形傷身,王太守病重至此,想必就是這個緣故了。”
“明公於我郡素有恩惠,吾等又安忍見此?不如請明公歸鄉休養。”
主簿欲言又止,老者權作未見,自顧自道。
“至於郡中事務,太守亦無需擔心,前聞袁冀州與劉刺史,皆表曹將軍為我郡太守。”
“曹將軍救我郡與危難之中,有大恩於我郡士民,昔年主政頓丘,政清民和,鄉人至今仍舊稱頌。”
“若是曹將軍主政吾郡,想來士民黎庶,就都會放心了。”
“這是吾郡士庶之共願,還請柳主簿報與太守知曉。”
主簿一時無言作答,囑咐門卒小心看守府門,勿要使人闖入後,快步迴到堂中。
他將老者所言,盡數托出。
王肱聽後,一時如喪考妣,沉默良久後,很是不解的問主簿道。
“吾自到郡以來,雖不敢稱有何功德,但亦可稱兢兢業業。”
“濮陽被圍,吾亦未棄城而逃,而是與諸君堅守孤城,患難與共。”
“為何今日,東郡父老卻逼迫的如此急切呢?”
主簿垂目,他知道原因所在,卻沒有心情去說。
歸根結底,時勢已經變了。
諸州紛戰之時,你一太守,無法保境安民,這便是你最大的罪過。
在這種罪過麵前,無論你身份多高,德望多重,都沒有用。
郡人自會自發的去尋找那個能保住他們免遭賊亂的人。
“煩請柳君再去一趟,就說,郡中父老之意,吾已盡知。”
王肱一時意興闌珊,聲音低沉道。
“吾自會從之。”
“諾。”
……
翌日,原東郡太守王肱掛印而辭,由數十曹兵護送,歸鄉而去。
送行者寥寥。
亦是當日,在數百府吏的簇擁下,曹操正式入主郡府,執掌東郡。